匆匆走过平等乡 (纪行碎片)

蜀夫

<h3>  有梯田和村庄,我们何必再诗去远方。</h3><h3> 群山之间,波浪式的田地交错纵横,相互重叠,仿佛一曲迷人的交响乐,醉人心魄。这就是我们所见识过的梯田——一种非常美的田园野景。</h3>  在无以计数的中国梯田中,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以其面积大、地势陡、级数多、海拔高之四绝声振寰宇。而且,声名其后的还有多个版本的“中国10大最美梯田”。可惜的是这些若雷贯耳的地方我都没领略过,甚至以后去领略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原因很简单——在岗工作+囊中羞涩。因此,我只好把这些名胜当成传说。<br> <h3>(当年保哥路遇所拍的“平等梯田”)<br></h3> <h3>  “平等梯田”一词,我是从保哥那里听来的。我认识保哥十多年,他是摄影家,走过许多名山大川,对中国梯田常常如数家珍。在他那里,我看到了众多如梦如幻、动人心弦的梯田样片,比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比如贵州加榜梯田,比如广西龙脊梯田,比如比如……无一不令我心驰神往。保哥说,我们周边也有梯田,尽管非著名甚至无人问津,但也有它特有的线条韵律。并从手机图库里调了一张在规模气势上与那些“梯田大巫”相比显得很“小巫”的“平等梯田”照片给我看,这是他多年前路过时拍的。这张“平等梯田”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也因之特有的小家碧玉气质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br></h3><h3> “平等梯田”就在平等乡,是通往大凉山门户的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的一个峨边、沐川、马边三县交界的偏远乡镇,面积191.5平方公里,全乡5000来人。<br></h3> <h3>  对于“平等梯田”,我是有梦想的。梦想里也是颇有诗意的。既然去不成远方朝拜诸如元阳梯田那般的华音华章,就不如在周边苟且寻找一些非花非梦似诗非诗。<br>  今年5月初,在保哥和曾在平等工作多年的杨哥、刘哥俩位老师的热心组织下,我们的平等之行终于成行。<br>  那天下午六点过,我们一行七人“浩浩荡荡”赶到平等乡,曾经在这里担任过乡党委书记的老谢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乡政府。当晚,我们受到了乡党委书记阿坡阿且等地方领导热情似火的接待。</h3><h3> 坨坨肉,木姜子酸莱汤、老腊肉香醇弥漫,彝族兄弟的浓情厚意伴着《祝酒歌》声益发浓稠。<br></h3> <h3>  老谢(谢德明)的祖籍在乐山井研县,1942年因当地干旱,其父逃难至此安家落户,1945年出生的他在此土生土长,成年后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担任平等乡党委书记,不仅精通彝语,而且对此地典籍掌故、民风民俗颇为了解。那晚,已经73岁的老谢谈兴仍然不减当年。他为我们详述了平等乡的来弄去脉——<br></h3> <h3> 平等乡原名罆慈寺(后更名观慈寺)1900年清朝开始驻军。1911年以后,当时的四川省长作为董事长,在此设立开垦地,称“垦地”,与当地的“民地”相区别。 开垦地的驻屯军对外称有一个旅,实际上只有一个排,初到此地即与彝族发生战斗,彝族人约1万多人,使用长茅短刀,驻屯军使用步枪、土炮,打成平手,相约谈判。   谈判选在夜晚驻屯军地界,彝族头人须穿过汉兵手持火把的通道,待头人通过后,汉兵熄火快速跑在前面又燃火把通道,把头人震撼住了,看到如此多的汉兵,自然谈判就胆怯了三分,最后决定另选胜负办法。   驻屯军长官称滕旅长,习武之人。双方约定,彝人出7个小伙子,以绳套滕旅长手腕,以扳到手腕为胜,驻屯军退出;扳不到驻屯军胜,彝族退兵划地为界。比赛一开始7个彝族小伙持绳全力拔河,整整一分钟滕旅长手臂纹丝不动,彝族败,双方签订协议,划地为界互不侵犯。名曰“平等”。   解放后,依据驻屯军与彝族地为界的故事,县政府将本地地名“观慈寺”改名为“平等”,加注了彝汉平等的新意。<br></h3> <h3>  第二天早晨七点过,我们绕到乡政府背后的公路上,看到了“平等梯田”。但“她”已瘦得只剩下山凹中心区域的一片水田,只有那四周山坡上一级级蜿蜒曲折的旱地田埂,还残留着曾经的景象。(老谢告诉我们,由于村里好些青壮男人常年在外打工,农作活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妇女承担,为了省力村民们多半都改种玉米、土豆这些旱地作物,以致梯田规模日渐减小。不过,乡政府正在筹划抢救、恢复“平等梯田”的相关措施,努力将这里建成一张平等名片。)<br></h3>  “平等梯田”虽不是浓墨重彩的华章,倒也没有委屈我多年仰慕的夙愿。 <h3>  </h3><h3><br></h3><h3> 吃过早饭,谢老书记和哈书记将带我们去清溪村。<br></h3> <h3>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清溪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省定的贫困村。但这里有个颇有声名的特产——油竹笋。1972年,作为“国之珍品”还上过招待外宾的国宴。<br>  (该图片来自平等乡政府资料)</h3> <h3>  油竹笋虽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这种生长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大山精灵”挖釆不易。为实现峨边脱贫攻坚,2017年,平等乡政府在党委书记阿坡阿且的提议下,与峨眉山市百信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发展油竹笋的战略合作协议,注册了峨边平等油竹笋商标,并通过电商助销手段使清溪村的油竹笋走出大山,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名片。</h3> <h3>  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县、乡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通往清溪村的道路实施了硬化。<br></h3> <h3>  路过高岩山水希望小学,有群孩子随老师在操场坝子做游戏,还有两个班的同学正在听课,我看得到暖暖的阳光洒在他们无邪的脸上……</h3> <h3>  走过一段山高坡陡的水泥乡道,我们终于进了清溪村。迎面而来的不仅是温情的青山春风,还有淳朴的彝族山民和未经世事的山里孩子。<br></h3> <h3>  在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溪村人早已搬到新居,一些村民的旧居遗存,只能作为彝区历史变迁的见证。</h3><h3>  从村中老屋和现代山村民居的变化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清溪村前世今生的巨大进步。</h3> <h3>  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就像当初我对“平等梯田”的种种怀想一样。尽管世事繁杂,心依然,情怀依然;尽管颠簸流离,脚步依然,追求依然;尽管岁月沧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h3> <h3>  返程路上,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站路边举手向我们敬少先队队礼,目送我们一行离开清溪村小学。我们没有下车与孩子道别,生怕我们的苯撞惊扰了孩子们的虔心真意,只是摇下车窗,心唸“再见!”默默地对着他们不停挥手。那一刻,这些娃娃如山的纯朴使我内心悸动和暖暖地难受。<br>  一路上,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神,纯真友善的笑容像翻不完的相片在我脑海里久久定格着。我祈祷“知识改变命运”,我由衷地希望孩子们不要屈服现在的环境,继续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待后十年二十年,老谢们的梦想,哈坡阿且们的梦想,以及所有平等人的梦想和我们的寄望,都将变成现实。<br><br></h3> <h3>  虽然来去匆匆半天日程,虽然没有领略到如梦以久的“平等梯田”的秀丽,但我体味到了贫困山区原住民同自然相搏,与命运抗争的涅槃。对于我,也是一次心灵洗礼。</h3><div><br></div><div> 毛强 文/图</div>

梯田

平等

彝族

驻屯军

清溪

我们

保哥

乡政府

竹笋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