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太极班学习讲义

胡杨林

<h3><b>主讲老师 刘老师</b></h3> <h3><br /></h3><h3>一,什么是太极拳及他的魅力</h3><h3> 第一讲:各位朋友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和大家在一起探讨太极拳的养生方法:首先,我们先认识清楚什么是太极拳?是不是大家在公园里,在晨练时所看到的听上音乐一片一片的中老年朋友在哪儿所谓的打拳呢?那不是太极拳,而是一种全民健身运动之中的一种健身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叫太极操。但是操也要求他的标准度</h3><h3>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神圣的国粹,他是武术,而且还是一种太极文化。是修炼身心健康的养生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他是吸收着传统文化的滋养产生而发展的。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古至今都在探讨,钻研长生不老之术,努力挖掘合理养生健身之道,因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经几千年的发展愈来愈为人们所喜爱。因为他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吸取了古代唯物学得阴阳学说还有中医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兼修的全术太极拳内涵深沉,庄严肃穆,境界高雅。真正的太极拳打出来出神入化、刚柔并济、行如流水、动如浮云、潇洒飘逸、陶冶情操。我们祖先编排套路都是从疏导经络,导引气血,神意结合为主,柔和缓慢、旋转腾挪、神宁形舒、心静意悦,太极剑打出来,英姿飒爽、千变万化,剑势优美,动如抽丝,发力时如苍松微摇,圆活自如,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仰高就低,进退有序,发力主宰于腰,行动自如,久练生神,延年益寿,好的拳种是对功能的保养、储备和挖掘。又是对毅力、智力、品格最好的锻炼和培养。而不是对人体、精力的消耗。比如我打拳的体会:学太极拳就是学做人,深藏不露,涵而不发,谦虚谨慎,不骄傲不轻慢,如果有人学几套太极拳到处张扬,发人、治人,那是武德问题。各个晨练点的群众每天早上打十套、八套把自己累得腰酸腿疼,各种疾病趁虚而入。急不养人,而且伤身那是办法不到。真正的全诗一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及有拳学理论也懂养生功法。谦和朴实,功深不傲,淡泊名利,科学养生,逍遥自在的人。我们不仅懂拳理还要剖析拳学的精髓和内涵。丰富教学经验,还要发展和创新。为后人留下完整的精湛的科学养练的全学。</h3><h3> 太极拳的精神是自强、自立、顽强不屈的精神。可以使人在任何困难面前从容面对。尊师爱友是武德的核心。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但前提是非常热爱太极的人,实践出真知。自己亲自体验之后的东西才是真的。成功属于勤奋,收获乃持之以恒。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科学道理,他是经不住历史的检验。如果对人的身体没有保养的作用,就不可能在群众中存在发展。</h3><h3> 太极拳就是将太极阴阳的中国古典哲学原理用于拳理、拳法,使人能够至大至极地发挥其各项能力和能量的拳种。来自于武术,但我们养生可以文练,用的是太极的阴阳原理,比如:我们每一个人的体内都存在阴与阳,三天上火了,两天受寒了。寒与热,这个度谁能把握的准,太极图大家看过吧,阳鱼中有阴眼,阴鱼中有阳眼,阴阳结合,成一个圆形无止境的运转,人的身体也是一样阴阳结合,无止境的运转体,使人在阴阳转换之中生存,你要是练了太极拳每天都在导引自己的气血。例如太极拳讲究根动梢随,什么是根,什么是梢。在实践过程中用理论结合实践用心去感知用身体去体悟,你会顿开茅塞,豁然开朗。</h3><h3> 我们练太极主要练的是心法与内功,人们常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换句话,更确切的一点说:"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功、力"所以精、气、神、是我们练太极拳的目的,人没有精、气、神是不能生存的。太极拳是内家拳刚柔并济,柔能克刚。</h3><h3> 下面讲一讲心法:心法就是心里思维的方法,练太极不同的阶段,心法的内容不同,内功心法是根据太极阴阳的原理。哪一方偏了也不行,就是阴阳互相滋润,互相利用,人体感受舒适、清明。如果阴阳不调和了,就开始生病一样,阴阳互根的原理,就是辩证法,就是阴阳互相对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作用。太极拳的练习和实际应用都是应用这种对立而统一的观点和方法。所以练拳时要求神、意、气、力、形五点统一,练出气势来,而不是只用肢体来划一划套路。拳架子打的再漂亮,也不是真拳,行家一出手,就只有没有,别人一眼就能识别出真假,没有内在的真谛不是太极拳。</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4、一,我讲过"松"是站出来的不是说放松就能放松的,怎么练呢?大家看到树木是凝丝不动,但却生生不已不断发育成长壮大着。这种自然现象的启示,便有了"站桩"的锻炼方法。"站桩"是任何武术功夫的基本功,也是练习放松最好的方法之一,基础不扎实打不出太极拳的精髓,通过站桩训练,才能使得身体各个脏腑器官,逐一放松,才能改变身体的生理机能。在打拳的过程中得到调理,治疗、养生、强健的作用,全身心的放松了,打拳的过程中使身体的各个部位才能够互相牵引,连绵不断那是一种精神的神态。是形神、意、力、气达到完美之一的高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力完整的打出来,全劲是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力的发挥。</h3><h3> 二,怎样站桩?找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安静而绿树丛林的地方,形如树桩,自然呼吸,全力保持"松"而是"紧而不僵"状态。精神集中。凝神定义,目光远望,两臂环抱,两手相抱,一尺左右,五指分开,意要抱着个气球,又柔软又有撑力,头直顶正,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臀部似坐高凳,两眼微闭。</h3><h3> 1、头:正,微收颌,颈顶直(百会穴),好像有线上提,四似顶非顶,表情似笑非笑。</h3><h3> 2、足:两足平放,足趾有似扒非扒之意,足心安,足跟微起(有两只小蚂蚁,不要踩死)。</h3><h3> 3、膝:微屈而上拎,拎膝不可用力,有意为主,不可跪膝。</h3><h3> 是被:脊椎骨要向上下垂直,将下沉开间肩颈穴位拉开。</h3> 4、背,脊椎骨要上下垂直,肩下沉。<h3> 5、臀:臀下坐,含胸微收。</h3><h3> 6、齿:上下衔接,不可用力扣合。</h3><h3> 7、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有口水咽下。</h3><h3> 8、口、鼻:呼吸要匀称无声,口微开。</h3><h3> 9、目:两目稍向上远望,眼前景物视为轻雾,隐约可见,也可闭目养神叫神意内敛。</h3><h3> 10、耳:凝神静听极细微的声音却能略闻,敛耳听微,这样站好不要求入静,不用人为的调整呼吸慢慢体察。身体的微妙感受。(人的身体犹如一部机器,间架结构正确定始终。)刚开始暂时有不习惯。时间就是功夫,功夫是用时间积累起来的。</h3><h3> 1、心里放松:心无挂碍,无牵无挂,没有任何障碍,在练拳过程中享受大自然赐予的良辰美景,以愉悦的心情全神贯注地陶醉在太极拳那种庄严肃穆的招式之中。</h3><h3> 2、精神放松:经过热身运动和舒展筋骨。步履轻盈地在动如浮云,行如流水的松柔之中,彻底放开任何精神束缚。不要刻意去追求自己姿势的好看与否,特别是刚学拳的朋友,老师给交了一招一式,他认真模仿老师的姿势而疏忽了身体的松柔,带着气功的"松"才能打出太极拳的精髓</h3><h3> 3、筋骨的放松:在前两点的基础上,百会穴上顶臀下坐,气自然下沉与丹田,关键在于腰,以腰为轴,两腿稍屈,内气下沉,就是松沉,"松沉"就是太极拳的根。</h3><h3><br /></h3> <h3><br /></h3><h3> 谈一谈太极拳的医疗调节作用</h3><h3> 从电视上,医学报纸上各个方面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及类风湿、神经衰弱,慢性病例的运动处方,大都采用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因为太极拳的运动是轻、缓、均匀、松柔、稳健,他按照阴阳互利、互助的形式,使人们的身体内脏,在放松的前提下,神意相合,心宁静气的环境中,拳架子拉开舒展大方、慢慢展开,双手环抱,百会穴上顶,臀下坐,扩大胸腔,把五脏六腑放下,自然呼吸,心理影响生理,生理又影响心理。在全力放松的状态下,全身毛孔开放,直接呼吸大自然中的丰富营养,呼吸是自然而然就会稳稳地、缓缓的、深深的、长长的、心静了、神安了、气顺了、血液加速循环。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纤维加大了运动量。体内发热是因为机体内血液进行直接分配。人在静处中肌肉中只有很少的毛细血管扩张,在打拳运动时,慢慢地动作就引导了大量平时闭塞的毛细血管开放投入循环工作。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也都粗壮起来。你会感受到手指发胀发沉,久练之后,手掌的运行有强烈的气感。(大家看到电视剧武打时有武功的人,两手之间有一团火球滚动发人制放。那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实践中,我们手掌之间有强烈的气感和拉力,这是日久形成的气功结合的内力和内功现象。)</h3><h3> 同时也增加了肌肉组织的血液供应,减轻心脏的过重负担,还增加了体内排泄器官。汗腺的活动也增加了。全力发热出汗,(有些人专门去揉拿蒸浴让大量出汗,排泄体内有害物质。)练了太极拳就不用这样消耗自己的体能了,体温调节后,增加了消化功能作用于整个肌体。</h3><h3> 打拳一起式:就是两手平起相互环抱,这便减轻了两肩对两臂的自然垂直,使肺活量加大走拳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膈肌(脏腑之间的那一层膈的薄膜。)膈肌活动范围加大,形成自然的腹式呼吸运动,因为两臂始终处于钝角,而不是直角,锐角那是死角以腰为主宰前进、后退、左行、右挪都在套路中相互调配阴阳旋转。胸腔是空心,小腹是实心,运动中能恰到好处的按摩肠胃,可以治疗便秘和消化吸收机能。经常练拳的人改善血液循环与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加肌肉的收缩能力,是一种充氧代谢的运动,所以它是一种有氧运动,因为增加肌肉的收缩能力,有助于保护关节免受损伤,我打了30年太极拳,现在的身体状况就是如此。</h3><h3> 我国医学发达,北京铁路总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于永年,他曾测量出,人在站桩时,太极拳运动时,前后的血液常规:人在打拳站桩时运动四十分钟左右,血液中的红血球增加152万左右,白血球能增加365万左右,血红蛋白能增加3.2克左右,血红蛋白是体内氧气的输送者,在这流经肺部时能吸取96%的氧,放出废气和二氧化碳,他流到各组织器官,又能迅速释放氧气,供各个器官消耗,可见血红蛋白的多少是血液含氧量的标志,因为血红蛋白的增加给身体的组织带来大量的氧气是一种充氧功能。全新感到特别轻松舒畅,对大脑皮层起到了保护作用、抑制作用。人有病,首先是头重脚轻,我们练太极的人一起式就是丹田充实,全身心地下沉脚跟扎实,脚一沉地,就扎于大地之中,太极拳的根本就是松、沉、根实稳健。绝没有头重脚轻的现象,打出几套拳来,全身都是轻灵愉悦的感受。而不是现在的晨练点打十套、八套,这就不是太极拳的本质了,而是运动过量了,起了反作用。</h3><h3> 太极拳在养生学上是中医的理论,黄帝内经中说:"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吸收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所以能寿敝天地",这是太极拳中的理论基础。</h3><h3> 太极拳的精华之处,就是要练内力和整力,打拳不用手,(打拳不用手打,难道用脚打吗?大家听了吃惊!)对了,打拳起于,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打出来的力是整力和内力,用手划出来没力。全身用的是六面的支撑力(上下、左右、前后)叫浑元力,有了浑元力你体内的血液流动如水钻沙那样通畅流利,身体就得到了滋润和保养。</h3><h3> </h3> <h3>刘老师打这套拳,太漂亮了。步伐矫健,柔中带刚,刚柔并济,行云流水。[强][强][强]</h3> <h3><br /></h3><h3>一、中华文化三大教派对太极拳的奠基作用。</h3><h3>太极拳来自于到家学说:"天地之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脚底走五行(金、木、水、火、土)以自然为宗纲,以虚无为作用。"人要长寿应该效法天地自然。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古人今人都在寻求长寿之秘。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更不要去迷信任何说教,为了让大家破开迷雾,破除迷信思想。我简单地把我国三大宗教的宗旨简介一下:天下各宗派都是一个道理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健康必须养生,养生必须养心,养心必须静心。</h3><h3> 1、道家修炼是超凡脱俗成圣成仙,做人重修炼,他认为天上有日、月、星,人身有精气神,闭关入静,凝神定意,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以虚无清静,柔弱无争,顺应自然为目标,以练性练心为宗纲,柔和阴阳,性命双修,返璞归真出神入化超生死(长生长寿),驾神明与宇宙精神合一,叫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他住世间而超世间是一种超世哲学。</h3><h3> 2、儒家养生,以圣人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以修炼人心人性为宗旨,立德为根本使人品达到圣贤境界,做一个真人为目的,最后入圣登真的结果,真正的人格、人品、仁德达到完美的程度方为真人,所以儒家是一种住世的哲学。</h3><h3> 3、佛家做人重修持,以解脱尘缚为目标(尘世间各种欲望的束缚,)开悟成智,舍执成觉,以明性见性为宗岗,以修定修戒,以修慧,无念无生,无相无法为大用,顿悟圆通,以了生死为最高境界出世间了性成佛为宗岗,佛家是处世的哲学。我们世人哪个人不是为欲所累伤心伤身,佛家教人念佛是为了使人心专系于佛,(什么是佛?)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人人能成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外求佛,无佛可求。学佛者多如牛毛,</h3><h3>成佛者凤毛麟角,以上道家修炼教人守窍炼丹,使人心系于丹,儒家修德教人心守圣德,佛家念佛教人心系于佛,各种法门。无非是教人心归一处不要外驰,心有所守,心有所系,有所止,都是为了正法养德,静心而已。想成佛,先做人,想成仙道,先修人道,想成圣,先成真人,仙、圣、佛、都是由人修而得的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东西。所以,大而转化谓之圣,悟而成觉谓之佛,超凡成圣谓之道,三者只有在道法中修养躬行实践才能成觉正道,古人说;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个人有个人的修法,)佛法八万四千种,人人各修都不同,孔子说: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也,自求自修,自正自得,你自己修正自己受益。三大教派本是同一个根,同一个修为,都希望要人"天人合一"天无为而万物生,地物为而万物产,人要是无为了,则、心、灵、神、精都会开化了。无欲无求,安详自如怎么能不长生长寿呢?我们不是图的成仙成佛,但我们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我们今天特别讲的是学习太极来养生,就是延续三大文化,教人如何做人。学拳就是学做人,太极拳就是吸收传统文化的滋养而产生而发展的。太极拳打出来是浑圆一气的是道家所为,太极拳的浩然正气是儒家所为。太极拳内三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佛家的禅定所为。太极拳不仅仅是武术,主要的是太极文化,他蕴含哲学、医学、武学、气功学、力学知识。非常全面而实用的法宝:(二争力、杠杆力、螺旋力、三角力等)。太极拳强调虚静无为是道家哲学,"中庸、仁义"是孔孟的儒家哲学,"空灵、舍己"是佛家的养生哲学。中医学的气、血、经络、阴阳、都贯通于太极拳的套路之中,人生最难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心,人的心不静,神就不会安,神一乱,心也烦,病是由心而来的。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练心养命,都是从"心"上着手修炼的。</h3><h3> 二、太极拳的真谛</h3><h3> 太极拳一开始起式、站桩。就要求"虚心、实腹"人无私、无欲、才能虚心达到心清净性空明,陶冶人的性情, 使练拳者处于刚毅正直,气贯天地的精神状态。保持自身的精、气、神、强壮旺盛。慢慢在练拳过程中才能领会充实的内体。走套路时,头顶太极(意思是说头正直百会穴上顶不偏不倚)手捧八卦, (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脚踩五行(金、木、水、火、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正中)。在长期的演练过程中,你在太极拳内遨游,其实是太极炼化了你的身心。而不是你在练太极,因为你进入了太极熔炉。</h3><h3> 太极拳的灵魂,是松柔。</h3><h3> 太极拳的根本是松沉,没有松就没有沉,没有沉,哪有松?松是练出来的,不是说一说就能松的。</h3><h3> 太极拳最高的境界是松静静到耳不闻目不视心不外驰,神意相合、意气相合、气力相合,凝神定意、全神贯注、导引气血、神清气爽、心宁愉悦、延年益寿、太极拳不是只划划套路就会打拳,主要的东西在里面拳是聪明加勤奋,有志者成。太极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他来源于中华文化中有"群精"之道的"易经"。太字就是大到无边的意思。极就是对一个事物穷本溯源,追到事物的源头探究到极限的意思。</h3><h3> 太极合起来就是至大至极的意思。</h3> <h3> “静”是太极拳的本源 21世纪是健身养生的世纪。太极拳是主流的全民健身养生运动。他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他源于《易经》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医、武。太极拳吸取了中国古代养生法则,要求心静,体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导,气沉丹田,从而形成了一种动中寓静,静中寓动,柔中寓刚,内外兼修的健身运动,人们常常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向外求财富,而不懂向内求于自身的财富。那就是健康安详自在,人的内在潜力是无穷的! 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对某些慢性疾病起到积极康复与医疗的作用,但练好太极拳,首先要从无极开始,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静极生动,外静内动,静中有动,所谓“练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太极拳是内家拳,以修炼内功为本,以虚静为本体,以清静为极致,所以“静” 贯穿着太极拳练习的整个过程,如何使“静”得以贯穿始终呢? 太极拳练习,从站桩、基本功到套路实战技击,都离不开身心松静,只有“静”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内在神,意、气的中和作用,达到神意内敛、气不散乱、动静合一。 太极拳功夫的提高,都是从松静、松软上去寻找和体现的,因为太极拳是内家拳,所以练太极拳应该是以主静,主内为主,由松柔入手。如无静无松神就散了,气就上浮,如果练习只是停留在外形的表现上,不体会内在的变化,就无从体悟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效,更谈不上功夫的境界了。 陆鑫(太极高手)说:太极者,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再开始学拳,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走拳时神恬气静至于手足。 太极拳的“静”是看不见内在神,意,气的中合运动。它虽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才是目的,静能和,和能内外协调。静能通,通能身心松透,静能让身体如同进入虚空状态,一旦虚空则神宁心静处处是静,平心静气。 习练太极拳,能认识掌握体悟其中的“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生活在凡尘俗世之中,七情六欲,纷纷扰扰,浮躁的情绪,不安的心理,随时困扰着我们。想找一刻的平静,一片心灵的净土。放松自己的心情,消除烦扰,缓解压力,都是那么不容易,又何况静修太极呢? 人的思维心绪是很难控制的,古语云“心猿意马”如果强行收敛和控制,往往适得其反,越想静越不能静,只有循序渐进,慢慢深入拳路,又到神意入拳,耐心感悟,日久才能静下来,人只有在完全入静时,才能体会到内在的神、意、气的协调变化,力和行的统一发挥。才能聚神,练意,养心才能表现出外形的稳和静。 一、太极拳的静,包含着敬、静、净 1、敬:习拳(武)先修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性修养,是学习好太极拳的基石,要敬拳、爱拳,用恭敬之心去对待太极拳的学习,要对古人与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传统文化存有恭敬之心,尊敬传授教拳的老师,尊重他人的指导和教育,虚心学习,取长补短,集大众之长于一身,方成大器,虚则进,满则退。 2、静:从思想意识上先把心静下来,锁住心猿,锁住意马,通心调心、调身、调息、排除杂念,放松身心,以一念代才念,渐渐进入忘我的虚静之状态,只有让心灵保持空明,宁静,不受欲望的扰乱,方能达到生命最明智,最本真的状态。 3、净:思想意识上干干净净,不带固有认识观念,好恶之心,身心空空荡荡,才悠然自得心静自然,只有内外通透,无一丝的杂念,把拳融到自己的生命中,拳既是我,我既是拳,拳我合一,方能在行功走架中,体悟“静”的妙处。只有敬拳,才能使身心静下来,心态决定结果,抱着一种无所谓,漫不经心嬉耍的态度去学习,练习太极拳,是不可能心静气平的。只有身心俱静心平性和,才能感觉和体悟到身体内外的纯净,阴阳平衡,是气血经络畅行。 无极状态时,身心平稳,无欲无念,虚静无为,意动时全身上下处处要松静,一处不静一处不松,就不能正确行拳。在行拳走架中始终贯穿松静的状态,不要一动就丢了松静,心情浮躁,身体四肢僵硬都是不对的,也是不可取的,对身体无益,对提高拳技和练功也是一种障碍。在行拳走架过程中,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胯带动身体四肢运动,只有这样才能松静轻灵,动作如行云流水。此时呼吸平稳,均匀,细长,在松静缓慢中,身心平静,练完拳后满口生津,心平气顺,非常舒适,精气神特别的好。 “拿住丹田养生,拿住丹田练拳。”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走架,都要想着丹田,听着丹田,看着丹田,三性归一不离丹田,这样丹田就有一种意识一种感觉,通过练丹田,产生丹田内转,让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点思想不走神,这样人的心就能静下来。 二、太极拳在每一步的练习中“静”无处不在。 有些人并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认为可做可不做,敷衍了事,这样所造成的后果,有三:其一:心不静;其二:认识的程度不深;其三:动作不规范,不重视基本功练习,则会在练习套路中产生病痛,影响锻炼与健身的效果,虽然基本功练习枯燥无味,了无生趣,但俗语说得好,“基数不牢,武艺不高”,应该静下心来。排除妄想,安心静气,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认真巩固和加强基本功的练习,这样既练了功又练了心,套路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单式练习中要牢记:严格学习,手、眼、身、法、步用心体会。否则一处不对,处处不对,所以一定要虚心学习,耐心体会,只有不急躁,多学、多练、多想、多问、方能学规矩打标准,这个阶段需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里平静了,身心才能放松,才能去感悟,去改正诸多的毛病,减少误差,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在套路练习中要牢记:盘架子是练习太极拳功夫的基础,同时又是重点。从练习太极拳来看,从起式到收式,每一个动作都贯穿太极的需求与要领,行拳走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其中有静,要静如山岳,端庄沉稳。其中有动,要动以浪潮,鼓荡腾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处处有动静。在动静之中体现太极韵味,此时,要求心静,用意。在动之中求形的静;求意的境,在静之中求形的变化,求意的引导,演练中以慢为主,以静寓本,以松柔为基础,以静欲动,达形的安舒与松正,达转换承接之轻灵柔和,要动静结合,使太极拳运动始终处于内外相合,协调,平衡的状态。 “静”在太极拳中,有不同的层次,如:安静、平静、宁静、虚静、清净等每一个太极拳修炼者,由于功夫不同,对“静”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但“静”始终贯穿着太极层次提升的每一个阶段,随着功夫层次的上升,修炼者对静的重要性的认知与体会也不同,能静才能松,能松才能柔,能揉才能刚。只有做到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才能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常在功夫又成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效果也就会体现出来了。 </h3><h3><br></h3> <h3> 一、太极养生的几点方法: 1、重养气:“气”是中国哲学范畴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有“精气而生”,道家认定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是“气”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者为生,散则为死,故而,通天下一气也”。另外,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不仅具有物质性,而且还具有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属性,阴阳二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综上所述,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气具有阴阳两个属性,气永远处于不停止的运动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 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十分注重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此外,太极拳更为注重的是“中气”。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意行气,其中即蕴含着生命本源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将气与意“心”结合起来,在不断地运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顺势(招势)扬气,至此把人的生理、心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使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合在一起。 2、贵自然:太极拳是受道家哲学影响较深的一个拳种,它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和行拳的根本,谓之“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宏观的太极拳理论更为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随天机,太极原象皆自身,刚柔顺自然,一扬一仰理循环。太极拳中的虚实,闭合,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所以学习太极拳必须悟到阴阳要义,使人与天有浑然相通之妙。 3、求虚静:《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见太极拳是比较强调动静关系的,而老子则提出“致虚静,守静笃……不欲以静”。庄子说:“抱神以静,必静必清”。后来的道教内丹学说主张“守静去燥,忘形静寂”,从而达到“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这些道家的观念不论是从思维方式上还是从养生实践上都注重以静养德,以静养身心。“虚静”的哲学内涵是“无”有无相生之“无”;就人生论来说,“虚静”指主体摆脱外在异己力量的羁绊回归自然的本真,达到心明如镜的安适心境的心理过程。 太极拳将道家主虚静的理念应用于拳理之中,形成了以养为特色的运动形式。练拳时,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使人的身心处于极宁静,及松脱的状态。太极拳要心静用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之中。通过这种求静的方法达到虚静的境界,虚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讲,这是安静闲适虚融淡泊,是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来使练习者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是一种好的方法。 二、太极拳审美的观点 中国哲学思想认为,自然即为美,美的本质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符合事物的规律,也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道。 1、太极中的自然美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太极拳审美重视天人合一的境界。无论什么动作,作为审美主体的,我都会将它与自然界中的有关物象相联系,与有关情感想沟通。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既物化为我,我化为物,万物于我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太极拳的拳法和拳术理论中,发展并逐步得到完善。 2、太极拳和谐之美 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的运动风格,给人的自然轻松舒畅愉悦的感觉,这正体现了他的和谐完整之美,从而使太极拳成为真正的充满丰富创造力的审美活动,使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谐是蕴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理念,它在太极拳中,具体表现为动静和,刚柔和,阴阳和,虚实和,形神和,这种协调统一的关系成为一首优美的旋律。以“白鹤亮翅”为例,从动作方法上看,它的虚实、动静,、刚柔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而又融为一体,使动作在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动静相间,体现出圆润连贯自如的动作特征以及动作的和谐之美。 3、太极拳的真善美 太极拳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对自然规律顺序上,更表现在动静,阴阳刚柔,静意虚实的和谐之美上。在现代西方体育以力量、速度追求极限的刺激之美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太极拳以其返璞归真,独具特色的东方之美吸引着人们的神往,太极拳这种独特的对美的追求,也为太极拳冲出华夏,进入世界的发展增加了宝贵的砝码。 </h3><h3><br></h3> <h3> </h3> <h3>  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原则 一、规范准确的练习站桩和拳架 1、高度重视练习站桩:任何武术的基本功,都来自站桩,站桩是基础,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出功夫的关键环节,通过特殊的站桩静态练习,可以使形体放松,神意安然,内气顺畅,才能逐渐产生内功,最后才能达到体用兼备的效果,没有内在基础的太极拳架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太极拳的桩式很多,所以说是式式皆桩,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太极桩和技击桩(最重要的是浑元桩)张三丰说:“桩功,以桩为基,练拳先站基,站基得练气,练气要得意,阴阳合一乃太极。”又说:“太极不站基一生枉费力”站桩首先要保持中定叫“法守中土”。站桩时,当每个动作都吻合人体骨骼之最佳受力状态时,下肢的气脉就会逐渐打开,气就会经涌泉由上下流动,日久功深,身上的气就会与地气结合在一起,下盘就会变得非常稳固,身上的内气就会充盈,其劲力就会无穷无尽,张山丰说:“太极浑元胸前抱,吸气归丹呼皮毛,练就一生浑元气,天地相应最为妙”。“太极”“八卦九宫桩”谱中说:“桩即为练静力,必须静中寓动”。静为太极拳之体,动为太极拳之用。 2、规范准确的练习拳架:练习每招每式的拳架必须规范准确,对太极拳的基本技术规格掌握精准,这是练习太极拳内功生成和有所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太极拳技术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反之会影响内功的产生和技术的提升有的还伤害身心。想达到规范和精准要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太极拳功理,领悟到位,太极拳是文化拳,哲理拳,《太极拳论》说:“学拳须明理,理明则功进,学理炼理,理通法遂,知道练到,做到得道。”这是修炼太极拳的要法守则,所谓:“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只有掌握功力,太极拳才能学一式,准一式,练一式,牢一式。2、一定要领悟名师的指导,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一开始不领悟,就胡练,养成了身形不正,耸肩悬肘,撅臀猫腰的错误动作,以后改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3、学习了招式套路之后,在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腿法,身形,身法,眼法,呼吸及拳意一定要认真体会琢磨。4、集众家之长于一身,虚心向别人学习长处,弥补自己的缺陷,丰富提高自己。 3、注意中正和松沉:(1)中正:练习站桩和拳架时,一定注意符合中正的原则,立身中正才能练出内劲,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动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力头顶悬”。“重心为全体之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身法正了,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不惧他人推到。”(2)松沉,练习站桩和拳架时,要尽量做到周身内外每一个环节都要放松,每一个环节都要沉坠和沉实,这是内劲生成和功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二、运用“三调”是内劲生成和运行的基础。 1、运用意念调节手形,步形,身形,手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动作使之符合相应的规范,即调整拳术的基本动作和拳架,“调身”是太极拳内劲生成和运行的基础,如:《内功发功》中指出:“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与外人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与丹田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养,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使气合一归于丹田,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 通过调身:(1)是让身体动作圆活舒展,全身肌肉有节奏的收缩驰张,使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促使 血气流畅,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加速血气循环,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内功生成。(2)太极拳通过中正安舒,起落辗转的调升动作和开合鼓荡的内气配合,使胸、隔、腹、背、腰等处肌肉有规律,有节奏的收缩舒展,这种引导方法不但使内脏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时也引导了内气的升降出入,使之可以在全身自由运行。(3)是通过调升调节了人体经络气血使之运行快速流畅,没有一丝阻碍停滞,常年练拳者可以使气由经络至经筋再到皮毛,由里及表,由表至里,无微不至。 2、“调息”是内劲生成和运行的关键 “调息”是人体运用意识,调整呼吸,通过规范的吐纳动作,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的目的。(1)“调息”是内劲生成和运行的关键,其本质是在意念指引下。“以外气引动内气”从而达到以心行气,以气运力。太极拳的动作与呼吸始终一致而不乱。(2)通过一呼一吸的运动过程,吸进大气中的氧气和其他一些营养物质,信息能量。吐出二氧化碳和一切浊气,实现能量,气体、信息的有效交换,这是生成内功的基础,这种人体和大自然的气体交换过程是多层次的复杂过程,人体的呼吸系统至少包括三个层次,或者说三种功能,三条渠道,即肺呼吸,体呼吸和丹田呼吸,人体的气体交换,就是有三个呼吸系统共同来实现的。(3)逆势调息法是在呼吸时,横膈膜肌收缩,腹部随之起伏,是以隔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练习者通过这种有规律的逆势调息法,在意念的配合下会渐渐感觉丹田发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感,是内劲产生的前奏。(4)腹逆式调息法为内功在人体内运行提供了动力源泉。腹部是丹田这个内气之源的所在,通过意识导引呼吸,使腹部有规律的起伏鼓荡,在充实饱满状态下腹肌向四周产生内裹之势,并在意念的指挥下,将内劲传递全身各处。太极拳运动的所谓气运全身,内外结合,围绕运动,发劲技击,都是如此通过腹部逆式调息法来共同完成的,因此“调息”是内劲生成和提升的关键。 3、“调心”是内劲生成和提升的主导力量。 “调心的心”指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技能,调心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与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手段。(1)调心才能入静,入静是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专用概念之一,是内劲生成的必要条件,调心的第一步就是入静,通过意念,让人全身放松,思想集中,抛开所有杂念,淡定专一,以促进内气产生。一般习拳者,通病是散乱,杂染纷飞,烦恼甚多,往往不能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心不易静下来,因此要通过调心达到入静,这是意念整合内劲的前提。“内功之重者,在于运气。我欲气至背,气至充之背,我欲气至臂,气即充于臂,任意所之,无往不可。”是不容易的事情,气本不能自行,而是神行之,所以以神役气,想以神役气当从想念入手。(2)“调心”是内功生成和提升的主导力量,《太极拳论》说:“此拳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时全身松开,不能有分毫之拙力,以溜滞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周转自如,不用力怎么能长力?”人身有经络,如地有沟曲,沟曲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若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怎能牵一发全身动,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意到气到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功。(3)练习站桩和拳架一段时间后,内气渐渐产生,就要通过意念的正确引导,使其在人体十二经的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各处运行无阻,让心在内劲运行中起主导性作用。这并不是容易的事儿,要讲究适中,意念不能过于执着,要纯任自然有意练功,无意成功,做到适中放松,松而不懈,古人云:“勿助勿意真火候,有候无意君莫留”。又云:“太松精神散,太紧闭气窍。”必须不松不紧。 4、内劲生成和提升的主要标志。 (1)内劲初步产生阶段:先是手掌产生热感,接着是丹田产生热感,也许人与人不同,会有互换或前后,这是五至十天会产生的现象。 (2)内劲增强阶段:丹田产生的热感越来越强,全身各处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热感,产生大、小、轻、重、热、凉、麻、痒“八触”现象。还伴有出口水,叫琼浆玉液,口内生津,肠鸣排气等生理反应。 总之,调心、调息与调身是太极拳的内容主导修炼手段,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动,密不可分,合为一体辩证统一的。调身要求达到意领息随,即以意念引导,呼吸配合即“心”为令,气为旗,形为势。所以,人的运动以意为始,以形为终神气合一。内劲就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使机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惟有求中和一神气一方能得之。 </h3> <h3>  太极拳内修的把握部位 一、哪九大屈珠: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 其中腰是最大的轴珠是根本。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下面的部位:(内修的把握部位)(前面讲的都是能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九大部位),现在是忽隐忽现的部位。 1、臀:在太极拳的身形中是中正部位拳编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的说法,尾闾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长强穴。身不正而尾骨斜影响身形中正要收臀。保持了身体正直呼吸自然深沉,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身体容易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响松腰,圆背拔脊裹裆的锻炼,是人体阴阳平衡的中心。 2、裆:是任督两脉的交汇处,裆在会阴处于百会穴上下呼应自然疏通任脉与督脉有“虚领顶劲”的感觉。尾闾中正神贯顶,在拳势中坐步与弓步的虚实转变,裆圆胯松步法,自然灵活阴阳自然转变,以虚为主要,不可着力,一松裆也叫裹裆,气不外泄。 3、腹:“胸腹松净气腾然”体内轻松不淤阻,呼吸顺畅深沉。都来自于松腹、溜臀、裹裆、收腹是紧密相联的三个身体中部部位,臀裆松活、腰空、圆背、灵活不滞,使全身松开,虚实转变。开合自然,这是收腹的功效,久练后气沉丹田,小腹好似扣着一口锅,看着圆鼓鼓、摸着硬邦邦,劲发于脚其根在脚,上下贯通可以用脚呼吸,这是杨禹庭大师说的,他说:四不存,练气不存气,练意不存意,练劲不存劲,练血不存血,用腹式呼吸,顺畅兼有养气的功效,所以用脚呼吸为最佳内功。小腹练成一个空洞,身体轻灵是收腹功效。 4、腹股沟:小腹左右向下走的沟为腹股沟,在练拳时,只有吸松腹股沟(也叫腋胯)才能正确做到虚实轻换,尾闾坐于脚跟吸松腹股沟随机应变。 5、胸:应该是展胸为佳,展胸于松肩垂肘同时进行(师范起式)轻吸胸腹之间胸窝的部位,腹部自然松展,杨禹庭大师一展一合胸部是一个摸不着的无底大深洞。松肩一定要与松胸相配合,肩与胸之间要有轻灵之感有贯舒之意,气沉于双脚,打开一条胸部的通畅之道便有空胸之感。练拳时注意修炼胸窝的松动,胸部左右配合上肢动时,凡两臂前伸的动作时胸窝的回收,天长日久内功就上身了。 6、背:胸空、背部自然圆活,背要圆称圆背似龟背,空腰圆背脊椎自然节节上拔,督脉自会阴穴上至百会穴的自然走向,松腹、空胸、圆背、空腰、脊椎节节贯通几个部位相互牵连,拳论中有“牵动往来气腾背”的感觉。“满身轻灵顶头悬”周身能松静下来脊椎有热胀感。太极内功从背部显现出来就能体会到“力由脊发”的意思。 7、颈:松颈也叫驰颈,以灵活头部有猴头驰颈一说,颈部以自然虚松为好,收下颌,两眼平视为准,太极松功是综合人体松柔、松空、松无的整体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太极大师们对身体的要求是:“无形无像”“全体透空”达到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通,虚灵在中。 二、怎样修炼阴阳顶 顶上以虚灵精神为佳,将精神意念虚虚的想象在顶上使顶上有虚灵的感觉,使头部自然虚灵有神即可,太极拳有阴顶(在卤门)有阳顶(部位在百会穴)顶在人体生命科学中佔据天位是居高临下,顶为身体上下内外的主导,虽然不像腰的重要“腰”为轴是三军司令,“顶”是腰的太上皇,身体上下协调统一,“顶”是总调度长总协调员,顶滞身滞(紧、僵的意思)顶上有神、虚虚实实、阴顶阳顶变换自如。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间、动静之机、苍穹宇宙从无到有都是阴阳变换,动静而生的、天地是大太极、人体是小太极。缺阴不生,无阳不长,学会太极,长寿健康。 三、练拳要练中正安舒 中正是练形,安舒指心、神、意、气是内外双修的方法,以心神的安静,影响外形的体静,太极起式的无极状态中要求修炼者,从脚到九大关节放松,而且虚实称为九松。中正安舒指身形能力撑六面(浑元力)身静桩容易保持,但在招式中(动态中)注意重心变化,不到位身体表现左右歪斜、前俯后仰、凹凸断续缺陷的现象(有哈腰撅屁股的不雅形象)这是心、神、意太僵之过。调整心态,畅顺呼吸,心神安静,身体就放松了,练每一个招式注意势与势之间的阴阳变化,重心脚与顶上下成为一条线,以保持立足中正,俗话说:“低头猫腰功夫不高”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说:“牌坊身子,罗圈腿”就是要有力柱式的身形,立柱顶千金是稳固的意思。 四、什么是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和潜意识都是潜藏在人体内部的聪明才智,就是人的精神和灵气,人们平常的日常行为都是由意识来支配的,潜意识是埋藏在心中很深的一种理想,纵观从内心表露出来,但他确确实实的存在。表现出无穷的力量,意识在人体中能量是微小的,而潜意识的能量超出人的本能。要看本人是否善于运用本身的巨大潜在能量,胸无大志的人内心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勤奋和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所以他们练不出任何东西。反之有志者的修炼者会使用自身潜意识的无穷力量,有难以估量的威力。所以,练习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有深刻厚重的拳法内含,意识是有意无意之间自然而然的练法。有意练功无意成功,不要每天时时刻刻想着成功,你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天天习练, 功夫自然就成了。 练时:心境神安、自身灵感练到功行圆满时,凝神定意则力重如山,化神还虚则力轻如羽,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内力活了、气血顺了,达到松静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了。静练出真功,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太极拳以养为本,以静为根,养气、养生、养性、养身怎么能不健康长寿?养成自然正气,久久成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的东西最真,自然成就最美,做个自自然然的人,是最真最美的人。 由慢生灵,慢到十分功夫就能得到十分功夫,从起式开始到收式结束慢慢引起,缓缓运行,形似潺潺流水,又似和煦春风柔顺和缓,缓慢上下相随,内外合一,身心愉悦,顺其自然之势。随自然之运动,得自然之机缘,合自然之大道,入忘我之境,神气存在于体中,虚实存于体内,方出现一个太极真人,就是自然生华达到太极的最高境界,希望太极精神永远传承,祝愿全体同仁身心健康! </h3> <h3>太极拳的传承 中国太极拳流传了几千年,贵在于传承,可更可贵的是有一批愿意传承太极拳的人,热爱太极的人,他们注定要为太极献身,内心想把这种高尚情操的健身养生文化传承下去,他们有着一颗奉献且坚毅的心,好不容易几十年炼成了真拳,如若不传承下去,成了罪人,因为现代太极走下坡路,真拳失传。所以他们以传承为己任,不图名利,多么辛苦,也不放弃,这样的人武德高尚,值得世人尊敬,中国的武术精神,就是“习武先习德”一个人没有德行,连人也做不成还习武干什么,武功练高也没有意义,学太极要用心悟,用真心去爱他,太极能回报你一个健康的身心,高尚的道德情操。 《自悟法》 练拳时,1.丹田贯气法:让气血畅通于周身,调动内气与运转(站桩)。 2.开筋脉:基本功的练习(简单走拳)。 3.认真体悟拳势中各招的浑元力(六面力的支撑)。 太极拳的基本步形,步法。 一、基本步形 1.弓步: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膝与脚尖基本垂直,脚尖向前,后退,自然伸直,脚尖向前45度到60度,两脚全掌着地(搂膝拗步)。 2.虚步:后腿屈蹲,大腿斜向地面(高于水平)脚跟与臀部基本垂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虚点着地(白鹤亮翅)。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稍外展,,另一腿自然伸直于体侧,连接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勾手下势)。 4.独立步: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举于体前大腿高于水平(金鸡独立)。 5.开立步:两脚平行开立,宽不过肩,两腿直立或半屈蹲(开合手)。 6.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前后相叠,后膝接近前膝窝,前脚全掌着地,脚尖外展,后脚掌着地,脚尖向前(歇步擒打)。 7.半马步:两脚直向前,一脚横向外,两脚相距2-3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略偏于后腿(云手)。 8.丁步(点步):一腿屈蹲,全脚着地,另一腿屈收,脚停于支撑脚内侧或侧前侧后约10厘米处,前脚掌虚点地面(抱球状侧抱)。 9.侧弓步:两脚左右,同弓步宽,脚尖皆向前,一腿屈蹲,膝与脚尖垂直,另一腿自然伸直(开合手之后的单鞭)。 要点:1.各种步行都要自然稳健,虚实分明。 2.胯要缩,膝要松,臀要敛,足要扣。 3.两脚距离不可以过小,并须注意向前的跨度,尤其拗步的步形。 4.两脚不要踩在一条线上,以力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稳定重心。 二、基本步法 1.上步:后脚向前一步,或前脚向前半步,如(野马分鬃)。 2.退步:前脚向后退一步(倒倦弘式)。 3.撤步:前脚或后脚向后退半步(撤步大捋)。 4.进步:两脚依次向前跨半步(进步搬拦捶)。 5.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转身推掌)。 6.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依次侧移(云手)。 7.盖步:一脚经支撑脚前向侧方落(歇步擒打)。 8.插步:一脚经脚后侧方落(退步穿掌)。 9.碾脚:以脚跟为主,脚尖外展或内扣,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外展(转身拍脚或高探马)。 要点:1.各种步伐变换,要求沉稳,虚实分明。 2.前进时脚跟前落地,后退时前脚掌先落地,迈步如猫行,不可平起平落,沉重笨滞。 3.两脚前后和横向距离要适当,脚掌或脚跟辗转要适度,以利重心稳定,姿势和顺,伸直腿要自然,膝不可挺直。 三、基本腿法, 1.蹬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脚跟外蹬,高过腰部(左右蹬脚)。 2、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脚面绷平,脚尖向前踢出高过腰部(左右分脚)。 3.拍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向上提踢,脚面蹦平,用同侧手在额前迎拍脚面。 4.摆莲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从异侧踢起经面前向外做扇形摆动,脚面绷平,两手在额前依次迎拍脚面,击拍两响(双摆莲) 要点:各种腿法均要稳定,膝关节不可僵直,要关节松活,上体保持中正,不可弯腰,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h3> <h3> 剑术名词解释 1.截剑:剑刃向前推出,剑尖拨动不大叫截。 2.架剑:手心向外叫架剑。 3.托剑:手心向内叫托剑。 4.带剑:先送向后拉叫带剑。 5.马步:双膝腿内扣,屈膝全蹲叫马步。 6.盖步:一只脚放在支撑脚的前边叫盖步。 7.叉步:放在支撑脚的后面交叉步。 四十二式太极剑中,有三个发力动作: A 、既崩剑B.震脚刺剑C,马步推剑。有三个平衡动作: A、点剑,b.后举腿架剑C 、提膝点剑。 8.点剑:提腕点。 9.刺剑:有曲而伸刺。 10.抽剑:有前而后抽剑。 11.抹剑:左右沿着剑刃滑动。 12.压剑:用剑面向下压,力点在剑面上。 13.绕剑:贴近身体绕立圆。 14.挂剑:用剑尖勾起来,剑尖领先。 </h3> <h3> 从传统招势名称,欣赏太极拳文化内涵。 一、千姿百态赏招势,万紫千红迷醉人,太极拳称为国粹,武术瑰宝,是中国传统的强身健体,修心养性,陶冶情操,防身御敌的修炼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东方民族文化光彩。 他不仅有健身,养身的价值,而且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攻与防,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等交替变化形成的强烈动感均衡的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使人百看不厌,就动作的变化而言,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充满着矫健,敏捷,洒脱,舒展而优劲的美等等。使人们情操在演练中收到陶冶,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太极拳的各个招势都用富有诗意,美妙而动听的词汇来描绘。 《包括各个拳种的武术名称》 一、拟飞禽走兽 大鹏展翅,金鸡点头,白猿献果,白鹤亮翅,神龟出水,喜鹊登枝。 二、拟人动作 玉女穿梭,苏秦背剑,仙人指路,哪吒探海,童子拜佛。 三、动作传神(通过动作直观神意) 推窗望月,倒挂金钟,拔草寻蛇,回身返刺,顺手牵羊,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双峰贯耳,弯弓射虎。 四、似物体寄情 风卷荷叶,金针指南,回头望月,怀中抱月,平沙落雁,海底捞月。 五、借助景物 泰山压顶,旋风扫地,紫气东来,行云流水。 六、以情景而变 风卷残云,横扫千军,倒挂金钟,水中捉月,排山倒海,三环套月,迎风掸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各种武术套路中,不同的动作,运用不同形象的雅称,即可增强记忆,又可提高锻炼效果,含有威猛的词意,可体现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坚韧不拔的气概含有轻灵,活泼词意的名称,可体现闪展腾挪和巧妙轻灵的姿态,含有刚劲词意的动作名称,可体现力量的抑扬顿挫和动迅静定的节奏,还有悠闲词意的名称,体现出沉着自然和舒展潇洒的形象,这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他的文化价值。<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