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div><br></div><div> 齐鲁大地 孔子故里 忠孝子孙 。在离日出最近的一个海边城市日照,承载着四百多年宗祠祖训的一个小渔村,在一九三O年初春迎来了一个善良有担当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孩一一我的母亲徐加秀。</div><h3> 我母亲从小就很苦,外祖父是靠打渔为生,在我母亲十四岁那年,日本鬼子烧毁了我外祖父家赖以生存的渔船,外婆一病沒起,多日后憾事而终。渔民没有了渔船,村里好多人都外出乞讨。我外祖父领着我母亲投靠远房亲戚,来到赣榆县小王坊村在一个地主家做长工维生,父女俩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十四岁就在地主家做帮工,受尽人世间的欺凌。</h3><h3> 1948年,同村四个小伙伴报名参军(二男二女)我母亲年龄最大十八岁,其他三人最小的只有十四岁。 部队首长前来带兵,家长们都前来为子女送行,听我母亲回忆说,当时外祖父也是万般不舍,因为我母亲是外祖父唯一的女儿。在那战争年代,保家卫国,舍小家,顾大家是所有贫苦人民大众的心愿。就这样外祖父跟着队伍依依不舍含着眼泪站在村口的麦田里,送别自己唯一的亲人前去参军,我母亲也是一步三回头,眼含泪花,无论多么的不舍,但这条路还是要走。</h3><h3> 母亲在心里默默的说着:“爸爸,我走了,您自已多保重,女儿不能在您身边陪伴您,请原谅女儿的不孝"。谁知这一走竞成了永别。</h3><h3> 母亲从一个农家女孩走进了革命军队大熔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二十四医院,成了一名白衣女战士。接受了人生许多考验也奉献了我母亲的毕生经历。参军后就跟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因表现突出,参军八个月后在淮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就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在部队吃苦在人前,享受在人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用她自已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h3><h3> 2009年3月12日扬子晚报曾报导过一篇文章《小护士渡江抓特务》,(百度搜索[小护士渡江抓特务]就能看到此篇文章)听我母亲回忆说,在部队经受了人生许多生死的考验,在战争年代就必须要接受血腥的洗礼。 这不,部队领导给我母亲上了一堂活生生的一课,刚入队,也不知道消毒巾是干什么用。 有一天,前线撤下来的伤病员,经过手术截肢了一条大腿,用消毒巾包裹着,医疗队长递给我母亲让她去处理掉,我母亲也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但拿着手里挺沉重的,结果打开一看是一条血淋淋的大腿,吓得两腿发抖,脸吓得煞白,虽然吓得不轻,但还是没有扔掉。</h3><h3> 医疗队长见我母亲害怕就说:”你害怕就放下吧,让其他人去处理"。 但我母亲想到我已是一名军人,将来肯定是要面对更多这样的场景,虽然从未看到过这样的血腥,确实心里也害怕,但害怕不能就退缩啊,最终还是咬着牙拿去处理了。</h3><h3> 事后听母亲说,从那以后每当部队改善伙食时,好长一段时间想到那条血淋淋的大腿都不敢吃肉。母亲回忆:那是在渡江前夕,部队正在做着渡江前的各项准备,这时同村的一名小伙伴接到家里的来信,信中告知我外祖父自从我母亲离开家乡不久,因思念女儿卧病不起,因为没有亲人的照料,没多久便去逝了。 据说当时村里乡亲用了一张芦苇包着掩埋了外祖父。小伙伴们还在商量着要不要把这事情告诉我母亲,当我母亲知道小伙伴们收到家信,也高兴着问有没有我父亲的信件?小伙伴们也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时其中一个小伙伴说:”姐,告诉你一件事,但不允许哭"当我母亲听到这句话就知道不好,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接着小伙伴们都跟着一起哭。</h3><h3> 因为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大家在一起哭成一团,这时部队首长知道后,赶紧过来做思想工作。对我母亲说:部队马上要过江了,你这一哭带他们跟着你一起哭,这样部队的士气会减弱。你是一名新党员,是要起带头表率作用。母亲听后,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家事国事首先是要服从国家大事,在那时母亲就知道忠孝不能两全,擦干眼泪,和首长保证,请首长放心,母亲的坚强性格从那时起就已突显出来。</h3><h3> 从此在部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从不掉一滴眼泪,自己已是一个孤儿,发誓把自已的一生都交给部队。就这样以部队为家,一心一意全部身心都在为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着。我们儿时经常听母亲给我们讲她在部队的故事。有一次部队驻扎在一个村子里,国民党的残余部队还有部分特务在进行围剿破坏。这一天刚好我母亲值班,半夜里听到医务室有响声,当时就感觉到肯定有什么情况,母亲就悄悄地走过去,发现有个人影在医务室里搞破坏,企图伤害前线下来的伤病员。但考虑到不能打草惊蛇,于是在没有让特务发现赶紧快步跑去找到部队首长汇报了情况,即时大家一起赶过来,特务发现后拔腿便跑,往后面的小山坡上逃窜,战士们紧跟追踪,最后将特务活捉,事后母亲还得到了嘉奖。</h3><h3> 还有一次,部队有个小战士得了伤寒病,因为怕被传染,胆小的战士不敢靠近,我母亲对待战士就像自已的亲人一样,她不怕,主动承担照顾伤寒患者的任务。由于精心照料,患者很快恢复了病情,同时我母亲也为此立了功。</h3><h3> 母亲在世时,年老回到自已的家乡山东日照,有幸还和自已的老战友见了面。几十年未见的老战友见面后万分激动,在叙说着部队的情况,其中一名战友还说到当年自已得了伤寒,多亏了医务队的一名小护士精心照料,才捡了一条命。但他自已也记不清当年小护士的名字和模样了,母亲听后说道,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救过一名伤寒战士,然后两位老人互相叙述着当年的经过,巧了,就是彼此俩人。 随后母亲的那位战友高兴得很,想不到两人有生之年还能在家乡重逢相聚,遇到救命恩人,感恩不尽。母亲的革命故事,从我们记事起就一直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脑海中。记得那是在六七十年代,母亲经常被学校和各个单位邀请去做忆苦思甜讲座,让人们学习英雄人物。</h3><h3> 现在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倡导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光荣必将传承,英雄永不独行的新时代。教育后辈们不要忘记过去历史,现在的和平年代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英勇付出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h3><h3> 我母亲一九四八年参军,先后跟随部队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解放厦门、抗美援朝,多次死里逃生,多次荣立战功(军功章,立功证书,嘉奖证书,立功喜报这些文物现已无偿捐赠给国家,保留在南京渡江纪念馆)。</h3><h3> 记得那是2008年,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建成,为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在向社会征捐渡江历史纪念文物。当我母亲知道此事,义无反顾第一时间做出决定,把跟随着母亲走南闯北近六十年的军功章无偿捐献给国家,这是何等的胸襟。作为我们儿女来说,知道我母亲把这些军功章看着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那是她在战火年代,用生命换来的荣誉和证书,是她一生的荣耀和自豪,就像保护着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心亦亦,怕被损坏。 六十年来,搬家无数,宁可丢掉物品,立功喜报和军功章都是随身保管,不让一点点的受损。从中并知,母亲对这些物品是多么的重视,但当国家需要时,就会毫不吝啬无私奉献,这就是他们的胸怀。</h3><h3> 母亲现在虽然已离开我们,但母亲的优良品德和母亲的慈祥面容永远都印记在我们的脑海中。母亲的一生是辛劳的,只是没有能够享受到祖国的繁荣和发展所带来的美好生活,这是我们作为子女替母亲最大的遗憾,但愿母亲在天堂能够享受到人间没有享到的福,不再受人间所受之苦🙏🙏🙏</h3><div> </div><h3> </h3> <h3>这是我母亲抗美援朝时的照片</h3> <h3>这是同村一起参军的四个小伙伴一一胡义正,胡日增,徐家秀,胡为钗四人,一九五O年在福建角吴镇合影。</h3><div><br></div><div> 当时正赶上改换新式军装,发新军装后,四人相约合影留念。此照片由胡日增提供。</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这是我母亲退休后的照片</h3> <h3>这是我母亲回到自已的故乡生活照</h3> <h3>立功授奖故事:因为在部队立功后在授奖时我母亲胸带大红花前往授奖会场,途中首长把他自已骑的战马给我母亲让她坐上,但我母亲害怕不敢坐,首长就对她说:"小鬼别怕,上去吧,你们是人民的功臣,等祖国解放了,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这句话激励了她一辈子,干工作不分贵浅,兢兢业业,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为党尽心尽责,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一生使命。</h3> <h3>立功证</h3> <h3>立功喜报</h3> <h3>立功证明书</h3> <h3>兵役证</h3> <h3>喜报说明:部队每当立功授奖时,都要给授奖人的所在地家乡亲人报喜,因我母亲已无直系亲属,喜报无法送达,组织上只能把喜报和奖状一起颁发给我母亲,让我母亲自已保管。这在部队当时还是比较少的事情,乃至于这么多的历史珍贵文物留在我母亲手中近六十年。</h3> <h3>淮海纪念章</h3> <h3>渡江纪念章</h3> <h3>镀金解放奖章,奖章背面编码和纪念册编码是一致的</h3> <h3>这是镀金解放奖章编码册</h3> <h3>抗美援朝奖章</h3> <h3>这是我父母在部队时的结婚证。</h3><h3><br></h3><h3> 我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是部队领导的培养和战友帮助教育,同时我也是在部队成了家。</h3><div><br></div><div> 1951年部队从福建接到命令北上抗美援朝,我们在辽宁省新民县进行救治伤员。我丈夫朱元鑫从后勤部队调入我们医院任指导员,也就是我当时的首长,经部队上级领导撮合,于五四年八月我们在辽宁锦溪领了结婚证,结为革命伉俪。还记得当时部队首长耿涛还送了我们一对绣花枕头。直到五六年在辽宁铁岭学习三个月后转业到地方上工作。(转摘部队就是我的家里内容)</div> <h3>这是我父亲在抗美援朝时的照片</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卫生部第二十四医院战友们经过几十年的分别后,由部队首长孙一三牵头编写了白衣战士忆当年简史,先后出了四集。在第四集中有我母亲当年的回忆录《部队就是我的家》</h3> <h3>上面一张是胡日增与夫人李敏于一九七二年在辽宁兴城204医院合影。</h3> <h3>部队就是我的家:1930年3月我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头,1948年6月向汝珍队长到日照征兵,我和同村的胡日增,胡义正,胡为钗四人一起参军,我参军两个月后父亲因病去世,我从此就成了一名孤儿。没有了父母,没有兄弟姐妹,我时常为参军离开家没能再见上父亲一面儿终身遗憾。</h3><div><br></div><div> 但我投入了革命队伍部队就成了我的家,我倍感温暖和自豪。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白衣战士的理想和信念得到了升华。</div><div><br></div><div> 我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救死扶伤,用我们火热青春和生命,谱写了时代的乐章,建立了新中国。</div><div><br></div><div> 回顾过去峥嵘岁月。我们无怨无悔,同时我更加怀念与我们并肩战斗、生死与共、亲如手足牺牲的战友,愿他们在九泉之下,笑看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愿他们的英灵得到安慰。</div><div><br></div><div> 1948年参军时我们部队番号是三野十兵团第三医院,我当时分配在医务八室。不久淮海战役开始了,主要接受淮海战场上送下来的伤病员。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每天只吃两顿饭,当时正值冬天,有的战友没有鞋穿,光脚在雪地里跑来跑去救治伤员,但没有一个叫苦的。记得有一次为及时到达预定目的地高沟,当时天已经黑了,一路急行军,天又下着雨,路很滑,而我们北方人不习惯,不知道摔了多少跤,耿涛队长也浑身上下像个泥人。</div><div><br></div><div> 渡江战役前夕,我们在姜堰待命,住在老百姓家中,经常帮老百姓做好事,打水扫地。当时同村的胡义叙,接到家中来信,但他们不敢告诉我父亲在家中病故的消息,我也着急想知道我父亲的情况,他们就说,姐,告诉你,你不许哭,当我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不好,就哇的哭了起来,中午没有吃饭,只知道哭,身边的小伙伴也陪着我一起哭,父亲是我唯一的亲人。</div><div><br></div><div> 部队首长李玲慧指导员找我谈心,安慰我说:"你也不要太伤心了,你是才入党的新党员要带好头,你一哭他们也都陪着你哭,只知道哭怎么能渡江打胜仗呢?"事后想通了向部队首长保证不再哭了。</div><div><br></div><div> 当我们乘小船渡江后在江南国民党炮楼里有不少国民党丢下的伤病员,国民党逃跑了,丢下伤员不管。而我们共产党队伍里却情亲如兄弟姐妹,共产党优待俘虏,对待伤病员胜似亲人。这也是我们战胜敌人,取得胜利之所在。</div><div><br></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