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棋

磐石中心小学德育处

<h3> 下棋 </h3><h3> 文/夏道梓<br></h3><h3><br></h3><div>时隔八年,父亲又戴上老花镜用粉笔在硬纸板上画棋盘,说是要和母亲下盘棋。母亲全身瘫痪,轮椅坐了八年,只有一只左手稍稍能动,还能下棋?</div><div>父亲画的所谓棋盘老百姓通常叫六周。农村长大的四十岁以上的人应该都很熟悉。这种游戏在过去农村生产队时期很盛行。男人吃过饭懒得看孩子又不想听女人唠叨就用旱烟管挑着烟布袋,扛着农具早早下地去。表面是干活积极不如说是出去找对手下棋。队长没喊开工之前,是男劳力的自由时间。好斗的人聚一堆闷头摔跤;爱静的捡个树枝或砖头子儿在大柳树下三下两下就画出一个歪歪扭扭的棋盘。他们用土坷垃、枯树枝或撕碎的树叶做棋子,随便俩人鞋子一退,屁股下一塞(也有更随性的直接一屁股蹲在地上),就杀将起来。遇到俩高手杀棋,会围上来更多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得马蜂窝一样。观众一会大声叫好一会又长吁短叹,不明真相的孩子挤扁脑袋往里钻。场面比开全体社员会还热闹。</div><div>我父亲是当时村里出了名的棋手。他是常胜将军。村里人很少有人胜过他。有时候,邻村也有不服气的来找父亲斗棋,但大都雄赳赳地来,灰溜溜地离开。</div><div>有时候,父亲也教我们下棋。他说,小棋盘其实就是大战场,放棋子就是布兵打仗。你每放一个棋子在哪个位上都要想到后来它的作用。一旦布好子儿开始走棋,走眼前这一步至少得看到后面三步。每一步棋都得用心揣摩对方的棋路和想法,只有做到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虽然当时我们并不太懂什么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从父亲眉眼之间传出的自信来看,这“知己知彼”肯定是个神招。一旦出招,就能荡尽千军万马。</div><h3>我母亲对父亲下棋极不满,有时候俩人也因此磕磕绊绊。因为我们家老老少少,吃喝拉撒全靠母亲一个人忙活。有时候家里还没忙活停当,生产队老槐树上的铃就开始叫魂儿。母亲是个极要好的人,如果来不及收拾好自己就下地干活,她是非常不愉快的。</h3><div>为了缓和家庭矛盾,父亲开始教母亲下棋。以至后来,下棋成了他们晚年的乐趣。</div><h3>一想到父母下棋我就忍不住要笑。母亲在父亲面前最是‘赖皮’了。每次下到局面对自己不利,她就会趁父亲不注意在关键的地方偷父亲的棋子塞自己袖筒里。若父亲发觉棋子不对头,母亲也不笑,还假装被父亲棋路困住了,努力想办法的样子。更可笑的是,有一次,母亲把‘赃物’转手给了站在她旁边看他们下棋的我刚六岁的儿子。等父亲看到棋局有变问母亲他的子儿咋少一个时,不等母亲开口,我那不争气的小子就急火火把事情合盘托出。更可气的是他还一再补充“是姥姥让我藏起来”。母亲自然是又笑又骂,说我儿子是个小汉奸。父亲就笑:“咱家,就你姥姥最‘赖皮’了。”</h3><h3>父亲是个认真的人,凡事丁是丁,卯是卯。就是一个这样性格的男人,面对母亲的耍赖,更多时候是看透不说,一笑了之。论实力,母亲怎么会是父亲的对手?但如果父亲连赢,母亲就会闹情绪。也有时候看自己要输了她常常会呼啦一下把棋子打乱,或者干脆把棋盘弄翻。每当这时,父亲总是谦和地笑:“看你孬嘞,来不过人家就撒泼。”</h3><h3>争两句,吵两句,再摆上棋盘放好棋子重新来……</h3><h3>就这样,时间不觉流去了八年,父母的棋艺到底怎样了呢?我把黑白分明的围棋子儿每人一盒分给他们,棋盘放好,再把母亲的轮椅推过来。一盘时隔八年的棋局又布开了。</h3><h3>母亲的头有点微微晃动,唯一能动的左手也很无力,她每次捏起棋子都那么吃力,甚至有点颤抖。有时候她并不能准确放到自己想放的位置。父亲就耐心的等着她,还不时提醒:“慢慢来,别急,我等你。”实在不行,父亲还会轻声猜测母亲要放的意图:“想放进二,是不?”母亲点点头,然后父亲再帮着母亲规整棋子的位置。这时的父亲不再像以往那么较真了,母亲也不再似原来的淘气。因为,每个棋子放下去都要耗费母亲很大的体力,有时候,甚至需要父亲把着她的手来放。父亲脸上挂着笑,眼睛却红红的:“唉!今儿,再让你掀翻一次棋盘,中不?”母亲不点头也不摇头,直了直身子,羞涩地笑了。</h3><h3>电风扇的风叶匀速旋转着,吹着他们的白发和笑容。此刻,我八十三岁的父母正在下棋,他们多像两个孩子,头抵头,下得那么认真。</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