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母亲1912年出生在宜宾市江安县二龙口一个书香门第。有哥哥樊兆龙,妹妹都迁家上成都。她在川大读书时与父亲结婚生了孩子。</h3><h3> 她自幼好学,不仅读书绘画,还能通音律哼四川民歌。如,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啰。常常在家里自然哼哼。亲手绣的一对枕套,图案上一只母鸡带五只小鸡找吃的。非常生动活泼。有人点评这幅图画寓意她将来会有五个子女陪伴在她身边。后来的确有了我们五个孩子!</h3><h3><br></h3><h3><br></h3> <h3>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婚后全部精力投入到照顾丈夫与抚养孩子中。</h3><h3> 她秀外慧中,绣花,书法,二胡,吹箫。记得她双眼失明后,还摸着制作醪糟,胡豆瓣。特别让我不忘记的是,制作各种糕点。利用面粉和面,手工擀面皮,切花纹。把面皮切条手工捏成蝴蝶,蜻蜓,青蛙,马,牛等等动物以及其他瓜果蔬菜外形面胚。放到锅里油炸,或者炉灶中烤成酥脆美味可口的点心。</h3><h3> 每当节日或者遇到亲友团聚时刻,母亲会哼唱家乡的山歌,小曲儿。</h3><h3> 母亲对丈夫深爱不二,父亲却是总是批评要求母亲节省,要艰苦朴素。记得周一到周四每天吃素菜,到周六才有油荤,桌上会多一两个菜,父亲唠叨要节约度日。为这些母亲很委屈很伤心。</h3> <h3>连续四个女儿出生,给她带来无穷欢乐。可是在公婆眼下还是缺少一个传宗接代的男孩子。我听舅娘给我讲了我出生的故事。由于接连不断流产,母亲身体虚弱,舅娘说好不容易寻到一偏方。据说孕妇服用猪肚可保胎。服用之果然有效,我在包家巷产科医院顺路出生。也有把我称为猪肚子娃儿说法。</h3> <h3>母亲那时候一定很幸福,家庭也一定非常和睦。姐姐都爱我。也许那个时候父亲回到家里回非常温暖。</h3> <h3>这张照片大约拍于1956年。那时候应该是住在城里过街楼出租房。祖母把我一定当宝贝。母亲把我当心肝,姐姐们一定把我当活玩具。</h3> <h3>这张图片是茶店子老家门口。父亲,母亲与我。</h3><h3>时间大约1958年。这套坐落于成都西郊的木结构穿逗房屋是父亲于抗日战争时期躲日寇轰炸用的。从城里搬家到茶店子是我最早的记忆。当时我就坐在架架车的前部,依稀记得在五里村歇气,姐姐们逗我,都跑开了,让我一人在路边,我吓哭了。</h3><h3> 以后一直就住在这套老房子里,母亲伴我渡过童年。渡过了,困难时期。记得老房子靠河边有竹林,洼地。靠土地和双手种植高粱玉米和厚皮菜填饱肚子。</h3> <h3>母亲送我进入成都市第四幼儿园,携我到成都市第七中心小学报名,入学考试。我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呵护。当时母亲高度近视引起青光眼,还有老年性白内障。视力急剧下降,我小学生时代也间接给母亲充当眼睛。</h3> <h3>母亲1978年送我上大学。虽然母亲已经双目失明,她还口述让二姐找笔叮嘱我要好好珍惜恢复高考后到大学读书的机会。专门赋诗一首让我好好读书。</h3><h3> 大约两年后,母亲由于长期高血压造成脑血栓偏瘫,以后卧床不起。全靠姐姐姐夫照看,我到外地读书五年。</h3><h3> 直到大学毕业回家结婚,有了孙子。给母亲内心不少安慰。</h3><h3> 1985年6月20日母亲归天而去。</h3><h3><br></h3><h3>游子吟</h3><h3>唐 · 孟郊</h3><h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h3><h3>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h3><h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h3> <h3>这是我的母亲与外祖母还有四伯母合影。</h3><h3>外祖母名字我还记得,叫黄大成。黄姓大家族迁入四川后宜宾江安县发展得不错,选中夕佳山作为住宅。经过几代建设,虽然不是雕梁画栋,也是错落有致。门前有假山水池,几层院落,堂屋,东西厢房。内花园种植各种花卉,配置小径。还有书房,闺房,厨房等等应有尽有。形成典型川南建筑,遍山种植楠木,杉木树,也有松柏。</h3><h3> 黄氏家族定位地主,房屋没收分给贫民居住。外婆回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离开人世。</h3><h3><br></h3><h3> 四伯母非常勤劳朴实,独自一人将独生女儿培养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专家、变态反应专家,为人民健康事业奉献一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