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从小就熟悉兰花,因为在我的家乡天府之国四川庭院养兰是一种久远的传统习俗。川南旧式的民房九成以上是地屋,几乎没有楼房。我小时候家住在过去大户人家修建的那种大院子里,院内有好几个天井。天井四周都有排水沟,中间常常有方形的大石头水缸,接住天上落下的雨水。水缸中有假山,假山上布满青苔,长了诸如虎耳、猪皮孔或吊兰等花草;当然还会有盆花,其中少不了兰草。</h1><h1> 过去老川南的人,没有人叫兰花,都叫兰草。因兰本身即草,一年四季开花不过十来天。春兰花葶很短,花瓣色淡,躲藏在密密的叶丛之中,俗称仆地蛾,这个名字特别形象,那花就像是一只只小飞蛾,花瓣是它们的翅膀。不知何故仆在了草丛当中。要不是闻到香了,真还不容易发现兰花开了,因而就称其为草了。从许多古诗中可看出,古人赏兰的确还赏其叶,赞其软而韧的风骨。川南隆昌这个地方,有一种著名的兰花叫隆昌素,它既可观叶又可观花且馨香无比,兰界叫它软叶春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父在隆昌工作,春天到了天井石台上的好几钵春兰开了,晴天的上午,太阳出来时,那小花向外散发出一阵阵扑鼻的清香,父亲叫我们去看。其中有一盆隆昌素,父亲非常喜爱,他说,朱老总一生酷爱兰花,早年在护国军反袁时住在川南,就派人在隆昌寻购隆昌素,弄到住宅栽培欣赏。那时候我小,关心吃,至于什么花不太经意。而且,我也觉得那小小淡色的花也没有什么好看。只是兰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确实好闻,用什么来比喻呢?反正我觉得特别特别地像院子头邻家长得乖又爱干净的小姐姐刚洗过头的那种甜甜淡淡的洗发香波味。春兰尤其是野生的春兰的花葶特别短,花也朴素,一柱一花,不闹攘,安静得孤僻。</h1><h1> 正是兰花这种本分内守,斯文馨香又毫不张扬的特点,为人们所看中,成为古人们为之称赞的“兰德”和“兰品”。</h1><h1> 后来父亲工作调动,天井里的那些兰花留在了那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干部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家俱之类全是公家的,包括院里的盆花,再喜爱都不能带走。”文革”后父亲在自家阳台上种了一些兰花,好像那兰花知道此人是真心喜欢它一般,长得很好,年年开花。父亲去世后,母亲不懂花,不管它们,甚至有些年一外出就一、二个月,二、三个月,无人浇水,那兰花仍坚强地活着。如今,父亲已去世二十几载,无人为兰花分蔸,无人换土,无人施肥,只是隔三岔五给浇上一点水,竟然还有两盆夏蕙不仅健在且岁岁生发,年年开花。实在是让人惊叹其生命力的坚韧顽强。</h1> <h1> 中国兰花,以其朴素、高雅、圣洁的特点,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从古到今有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以赞美,也为广大国人所崇尚。《孔子家语》中道:“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把兰花树为儒家贤德榜样。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尤其推崇兰花,他在《楚辞》中反复歌咏兰花以明志,对兰在后世文化中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以至苏东坡说,看到兰花就想起屈原,对待兰花我肃然起敬,就如同面对屈灵,不能有半点轻慢。</h1><h1>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兰茞幽而独芳”。屈原以兰自喻高洁,袒露一颗如兰似蕙的赤子之心。从此以后,各个时代的文人写文作画写兰都以《离骚》咏唱记载为脉络。如王世贞《续兰谱序》中言:“兰之传自屈子骚始也。”</h1><h1> 我爱兰,当然也爱古人留下的写兰的诗文,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其中,最喜爱的有东坡先生的《题杨次公春兰》一诗。硬笔书如下:</h1> <h3><br></h3><h1> 题杨次公春兰</h1><h1><br></h1><h1> 一一[宋]苏轼</h1><h1><br></h1><h1> 春兰如美人,</h1><h1> 不采羞自献。</h1><h1> 时闻风露香,</h1><h1> 蓬艾深不见。</h1><h1> 丹青写真色,</h1><h1> 欲补离骚传。</h1><h1> 对之如灵均,</h1><h1> 冠佩不敢燕。</h1><h1><br></h1><h1> 这首诗之所以在咏兰诗中很出名,除了写得好之外,还在于苏轼的名头一一大文豪、大诗人。</h1><h1> 诗的前四句,说的是春兰在深山中长的姿态和环境。为什么是“不采羞自献”呢?说明其质朴、单纯、矜持和圣洁,不像宋代那时一些美貌女子喜欢炫美,主动招摇献媚,以委身权贵为荣。后四句是评主人公画的画。公,是有地位的男子的称谓。次,是排行老二。请得动苏东坡定是一位有地位的人。杨次公画了一副春兰,请苏轼去看,并请他为这副画题诗。这首诗就是苏东坡题在这画上的。诗的后四句我觉得多少有一点恭维杨次公。当然,人家请你赴宴题诗,按礼节也应该说两句称赞的话,这乃人之常情。丹,硃砂磨粉,红色。青,即黑色,水墨。两者皆为绘画颜料。诗中苏轼说杨二公画的春兰像真的一样鲜活,可以加在屈原《离骚》这部伟大的作品之中作为挿图补充。东坡又说,人们今后看到这副画上的春兰就像看到屈原大夫佩带着它入朝,从而充满崇敬,而不敢有半点轻慢。</h1><h1> 本诗的后两句不是很好理解,有多种解读,但我喜欢这种解读。《礼记》中有记载:“诸侯执薰,大夫执兰。”这王那王等人入朝见君,身上佩着花草香料制作的香囊,而大夫们,屈原曾任三闾大夫,高一等佩带的是新鲜的兰花,把香兰挿在冠上。</h1><h1> </h1> <h1> 历朝历代的骚客、诗人都喜咏兰赋诗以言志。唐代有李白诗:</h1><h1><br></h1><h1> 孤兰生幽园,</h1><h1> 众草共芜没。</h1><h1> 虽照阳春晖,</h1><h1> 复悲高秋月。</h1><h1> 飞霜早淅沥,</h1><h1> 绿艳恐休歇。</h1><h1> 若无清风吹,</h1><h1> 香气为谁发?</h1><h1><br></h1><h1> </h1><h1> 《咏幽兰》</h1><h1> 一一[清]康熙</h1><h1><br></h1><h1> 婀娜花姿碧叶长,</h1><h1> 风来谁隐谷中香。</h1><h1> 不因纫取堪为佩,</h1><h1> 纵使无人亦自芳。</h1><h1><br></h1><h1><br></h1><h1><br></h1><h1> 《幽兰》</h1><h1> 一一陈毅</h1><h1> 幽兰生山谷,</h1><h1> 本自无人识;</h1><h1> 只因馨香重,</h1><h1> 求者遍山隅。</h1> <h1> ”深林不语抱幽贞,</h1><h1> 赖有微风递远馨。”</h1><h1> 一一[南宋]刘克庄</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 “虽无艳色如娇女,</h1><h1> 自有幽香似德人。“</h1><h1> 一一[元]余同麓</h1> <h1> 中国人爱兰,一是爱其质朴、纯真、本分。无须浓妆艳抹,其魅力在于内在。二是爱其清香、高雅。中国兰花小色素,却馨香无比。元人张羽曾写道:“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被看成是人有着静雅的风度和崇高的品德。</h1><h1> 兰花在历史中,对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传统中把优秀文章和书法叫“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兰交”,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折”。父母给孩子取名用”兰”和”蕙”两字者,十分常见。有文化的有如冯友兰、梅兰芳、胡兰成……一般百姓和乡下农民更多,什么小兰、晓兰、兰花、兰芳、兰芬、赵蕙、钱蕙、孙蕙、李蕙、张家蕙、周蕙芬……我一生遇到过的不计其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近代出现过断层,许多人一辈子都不明白长辈在给自己取名时的涵义是什么。近几十年”兰”和”蕙”,很少用于人名,与文化断层也有关系。现在的人们取”兰“入名,反觉得落了俗套。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萃之一,随着优良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回归,以后中国兰文化会体现在人的名字中。</h1><h1>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特别说明一点:传统文化中说的兰是指生长在中国的兰花。尤指中国的春兰和夏蕙(夏天开花的兰称为蕙)。它们才是古今文人们咏颂的对象。有些兰虽生在中国,如墨兰、兔耳兰等,花大又多但不香的,都不是艺兰。尤其是现在到处都在办兰花展览,有很多色彩艳丽,百态娇媚的蝴蝶兰展出,成了兰展的主角。有一些媒体上把蝴蝶兰图片配上中国古人的诗,实在是张冠李戴,不伦不类。</h1><h1> 西洋兰多产于南美热带,称热带兰或蝴蝶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进入中国。不可否认,洋兰千姿百态,色泽娇艳,非常美丽。但是,它的特点是美艳、炫世而无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兰德”、”兰品”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背道而驰。</h1><h1> 若是看花,可以看西洋兰,场面热烈,像无数浓妆艳抹的美女,煞是诱人。但如果是”赏兰”,品味兰香和文化,必是中国兰。传播文化最忌误人子弟,谨防以后喜欢中国兰文化的日本人、韓国人笑话我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明白,弄明白以后再宣扬也不迟噻,不然的话会让人贻笑大方。</h1><h1><br></h1><h1> END</h1><h1><br></h1><h1> 伯劳公文</h1><h1> </h1><h1> 2018年5月28日</h1><h1> </h1> <h1> 分辨不同兰的特性,</h1><h1> 宏扬中国兰的精神。</h1><h1><br></h1><h1><br></h1><h1><br></h1><h1>(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说明鸣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