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浮梁县城往北沿206国道百余里,就是赣皖交界处,这里峰峦叠翠,水陆交错,在山水环绕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勒功村。村北路口,古木掩映,小桥流水,绿野良田,一座雄健挺拔的古建筑依山而建,它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勒功锁钥——观音阁。</h3> <p class="ql-block"> 据《江西佛教名山名寺》记载,东汉元嘉元年(151),勒功境内宝莲山上始建双峰寺和双峰教院,由主持僧如忠化缘筹款创建。由于佛教的传播和土肥地沃的自然条件,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慕名向往,人口慢慢聚集,遂成村落。唐中期勒功称“镇”,宋元明清称“市”,至清末民初称“街”,解放后叫勒功村,至今四里八乡仍习惯叫勒功街。勒功街是皖赣交界具有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的古村落,是浮梁县“四大古街”之一。</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中书黄叔道公三世祖勒市建观音阁。”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观音阁的前身。村北出口有座山叫马鞍山,相传这座山形似马鞍而无头,于风水不利,于是就建楼阁以成马头,以期避祸积福,聚气生财,人丁兴旺。当年观音阁二楼曾横挂一巨幅匾额——“江左通衢,勒市古镇”,可见古阁风采,卓尔不群。千百年来,观音阁作为勒功锁钥,镇守风口,荫庇子孙,如今,观音阁是展示勒功风貌的精神文明窗口。</p> <h3> 观音阁雄踞村北隘口,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40余平米,高11.5米,为三层楼阁建筑。它正面栅栏,背靠鞍山,南北山墙,三重翘檐飞角,整体黑瓦朱漆。观音阁采用最常见的抬梁式结构,中轴对称,方正严整,庄严肃穆,古朴典雅。主体由十根檐柱、十根金柱和四根重檐金柱构成,受力均匀,结构紧固,歇山式屋顶设计(等级仅次于庑殿顶),高傲大气,彰显身份。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彩画。整座楼阁共有十二个鎏金斗拱,左右对称,造型美观,庄重秀美;额枋上面雕刻着文王访贤、桃园结义等历史典故以及双龙戏珠、花鸟虫鱼等图案,精雕细镂,飞金点翠。扶楼而上,二楼、三楼的雕刻、油彩与一楼风格一致,天花均采用木板置顶,简约朴素,四面临窗,雕栏相望,视野开阔。</h3>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背依鞍山,面对绿海,沃野如砥,溪水潺潺。过往官员游客登临高阁,寻紫岭古道,听南山鹦啭,看东水西流,品井坞清泉,无不心旷神怡而默于虔诚。 </p> <p class="ql-block"> 自宋代以来,观音阁多次重修再建,均保持原来风貌。南宋绍兴年间,工部尚书黄梦柏携其弟兵部侍郎黄梦松,重修观音阁,再现昔日风采。明天顺四年(1460),通议大夫、湖广按察使司冯诚参与重修,并易其名为“三圣阁”。此后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更名为“关帝阁”。1934年,观音阁不幸毁于战火,至1946年,王占元组织村民集资,在原址上重建并恢复原称为“观音阁”。1991年,勒功村民集资对观音阁进行重修,为纪念黄叔道功德,更名为“迎官阁”。1993年在申报浮梁县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时更名为“迎宾阁”(已成功申报)。(观音阁的重修再建历史当不止上述这些,由于历史原因已无从确切考证。)</p><p class="ql-block"> 瞻仰悠久的人文古迹,总会触摸到杰出的历史人物和繁荣的社会背景。</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勒功书香传承,人才辈出。两宋时期,勒功地域辽阔,经济发达,族姓兴旺,号称“千烟”,是一个集文化、经济、政治于一体的显耀村落,代表人物当首推黄叔道及其后裔黄彦雄五子梦杏、梦柏、梦琼、梦松、梦桂等,他们均在两宋不同时期担任朝廷各部尚书、侍郎等要职,“兄弟五明经,可比燕山宝,五梦三尚书,忠尽详史册”就是对黄彦雄五子的赞美。据《黄氏宗谱·受姓源流》记载,宋高宗曾为黄梦松题诗称赞:“江南黄梦松,身松似乌龙。根生盘秀地,枝叶复天宫。”至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王沚(天启年间南京巡检司,后升镇守南京三关都司)、黄承祈(嘉庆进士)以及王祚昌、王维斗、王维参、王曰文、王司直、冯会、王如春等明代乡进士。</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黄叔道在修建观音阁的同时,还在勒功境内宝莲山上修建了双峰寺和双峰塔(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双峰寺记》(1209年立,石碑尚存)记载:“时郡守范希文留题。”可见时任饶州知府的范仲淹与黄叔道私交甚好,曾来勒功瞻仰双峰寺(塔)并留下墨宝。南宋绍兴年间,民族英雄岳飞行军过勒功,曾专程前往双峰塔拜谒。</p> <h3> 双峰塔(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h3> <p class="ql-block"> 《双峰寺记》(1209年立,石碑尚存)</p> <h3> 勒功物产丰富,农商发达,由于水陆交通便利,是赣皖交通枢纽,是周边地区商贸重要集散地。自唐中晚期以来,大街小巷,到处店铺作坊,酒味茶香,醉倒商贾游客,“上街豆腐中街酒,下街店铺家家有”就是当时集市繁荣的生动写照。勒功村北河畔有座古水运码头(始建于宋代),主要用于水上货运和两岸通航,据说,商贸旺季,每天进出码头的大小船舶有三百余艘。勒功在唐宋元明均设有驿站,清代驻桃墅镇的巡检司曾迁至勒功衙前。</h3> <h3> 《清明上河图》(北宋)</h3> <h3> 千古流芳的先贤圣哲,享誉朝野的文治武功,富甲一方的繁荣古镇,这大概就是后人顶礼膜拜的勒功气象吧!</h3><div> 踏着千年古街,勒功迎来了发展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由传统的种养模式向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集农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产业模式。正在建设的十里“沿河风光带”已初具规模。</div> <h3> “沿河风光带”掠影</h3> <h3> 2017年秋,在景德镇市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以及广大村民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捐资出力,村委会主持对观音阁进行了一次耗资30余万元的大规模重修。重修后的观音阁,旧貌新颜,大气恢宏。</h3><div> 古阁凭栏,我们仿佛看见了当年“冯黄两岸,施叶半街”的繁华盛世和旗鼓石上飘扬的旌旗,听见了当年茶坊酒肆的喧闹吆喝和茶马古道上的悦耳铃声,当年范仲淹的斑斑墨迹和岳飞的矫健身影似乎就在眼前……漫漫千年,勒功走进了中华复兴的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历史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期待千年古阁能得到更多的垂爱,在历史的天空中焕发更耀眼的光采。</div> <h3> 【参考文献】《中华黄氏大典》《王氏宗谱》和王铎先生《重修迎官阁碑文》。</h3><h3> 2018年5月22日</h3> <h3> 勒功村新农村建设村口小广场效果图</h3> <h3> 谢谢收看。欢迎手机百度搜索“勒功在线:勒功锁钥——观音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