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不忘初心 、传承红色基因 。5月21日,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广州八一校友会、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友会、广州军区司令部幼儿园组织30多名四野将帅后代、老校友寻访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旧址,追忆战火纷飞的过去,感受苦尽甘来的幸福。</h3><div>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了一大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div><div> 当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div><div> 那个时候,我军实行的“258团”政策:既25岁以上,参加革命工作八年,团级以上干部,可以结婚。有不少参加过长征的团级干部到了适龄年龄,结婚有了孩子,他们的子女无暇照料,有的送到老乡家寄养,有的在摇篮中随部队行军。</div><div>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哈尔滨成了大后方,为了能使前线各级干部安心作战,保证辽沈战役的胜利,刚从苏联病愈归国,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委的罗荣桓决定,筹建一所干部子弟学校,把烈士的子女,以及分散在各部队的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当时,组织上拟安排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罗荣桓政委知道后坚决反对,他要夫人林月琴办这所子弟学校,以便能更好地培养革命后代。林月琴她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1947年7月,林月琴创办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并任校长。(即现在的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的前身)。</div><div> 子弟学校刚开始只有八名孩子。据罗东进将军回忆,“当初的校舍和宿舍是现在南岗区吉林街54号我们家住地,我爸爸罗荣桓则搬到谭政那栋楼”。</div><div> 办学初期,生活艰苦,条件简陋,林月琴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亲自筹集教具,精心选调教员,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竭尽全力,不断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把一个母亲全部的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林妈妈”。</div><div> 不久学校人员逐渐增加,几十名孩子分设一、二、三年级和幼儿园,又征用了附近几间平房,还是不够用,便扩展到颐园街一号——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的住地。</div><div> 学校的保育主任是余慎(肖向荣中将夫人)、教务主任林浩(王东保将军夫人)、总务主任项辉芳(黄永胜上将夫人)、幼儿部主任是冷克。最多时有小学生及幼儿100多人。</div><div> 5月21日上午,在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的组织下,30多位当年的老校友们回访他们年幼时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div><div> 走进老校址,老校友们不禁眼泛泪光。冯淬感慨地说:“我们那时七八岁,现在都已是七八十岁了”。</div><div> 罗荣桓元帅的长子罗东进将军(原二炮副政委)也与东北民主联军干部子弟一起回访学校旧址,他清楚地记得:“当初仅有八位学生,有我、黄春光、李敏(毛泽东的女儿)、罗南霞、肖荣等人,后来从各地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房子不够用。先是选了附近几家平房做校舍,还不是够用。”</div><div> 他说:“当时司令员林彪住在颐园街一号别墅,而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设在双城县,林彪不经常回来住。我妈妈林月琴就找到叶群,动员叶群把颐园街一号的房子腾出来,说,哈尔滨国民党特务活动频繁,你一个人住那么大的房子,不安全,还是搬出来,供学生们上课居住用。叶群想想也有道理,就搬了出来,到了双城指挥部与林彪团聚。” 罗东进回忆说,当时,颐园一号附近都是平房,对面不远处是火车站。颐园一号院子里有秋千、滑梯。</div><div> 老校友赖小鹏今年78岁,当年年仅六岁,是从安徽新四军根据地随父亲赖传珠上将辗转山东、朝鲜来到哈尔滨,他父亲任四野十五兵团政委,他则进入子弟学校幼儿园。他清楚记得他在颐园三号楼房院子里与别人打架,俩孩子纠缠在一起摔倒在地上打滚,一身泥士,“还是姣姣(毛主席女儿李敏的小名)把我拉起来,我那时才六岁。”</div><div> 颐园街一号别墅,现在已成为纪念馆。老校友们拿着当年的合影照片,又在原地来了一张大合影。</div><div> 他们走进楼房,记忆一下涌现,他们记得,当时一楼客厅有架钢琴,老师弹钢琴教孩子们唱歌。老校友回忆说,当时得到了老师的教育和如母亲般的关爱,可以说她们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妈妈。</div><div> 老校友冯淬姐弟是随父亲从延安走了四个月时间才来到哈尔滨,她父亲当时是设在东北的新华广播电台副台长。她清楚地记得,那年弟弟生病,就是到三楼医务室救治,也住在医务室。“地下室是伙房和我们的食堂”。</div><div> 80岁的罗东进回忆说,当时部队缴获的黄油等好东西都优先给子弟学校送来,我们就把黄油抺馒头上,天天吃。</div><div> 那时,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的降落伞、毛毯都被阿姨们制成了小学生的海军服、衬衣。</div><div> 冯淬还记得,有一天,东北电影制片厂来学校拍电影。她与李敏一起表演跳绳,在做穿花跳动作时没有跳好,她当时还有点害怕,拍电影的叔叔安慰她们说没有关系,我们到时可以剪片。“李敏去过苏联,跳绳跳得特别好,大家都挺羡慕。”</div><div> 据校友们回忆,当年,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有的是随父母从延安来到哈尔滨,也有的是从关外的敌后根据地来到哈尔滨,学校越办越大,后来还办起了幼儿园。75岁的王丕光与弟弟在子弟学校上幼儿园。当年王丕光五岁,他弟弟刚三岁半。</div><div> 王丕光的父亲是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王东保。 她母亲林浩,是子弟学校的教导主任。王丕光说,“像李敏,罗东进,包括叶剑英的女儿叶向真等都是我妈的学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是部队打到哪里,就迁移到哪里,我妈一直是学校的主任”。林浩还曾任广州市八一学校校长。</div><div> 5月21日这天,王丕光特意带来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小哥俩一脸稚气,身穿苏式海军军服。照片后面是他母亲林浩手写的一行字:“两个小海军、一对好兄弟”,时间为“1948年春”。可惜图片上的小弟弟长大后入伍参军,在一次事故中不幸牺牲。</div><div> 当天上午,王丕光独自一人手持老照片,又走到当年拍摄的位置,还像70年前那样抬起头仰望东方,让人给他拍了一张“合影”。恍如70年时光交错,将他又拉回到当年与弟弟在这里一起学习的情景。</div><div> 他说,那时子弟学校经常放映苏联电影,我们从小就立志长大要上军校学习,保家卫国。</div><div> 老校友黄春光的母亲项辉芳在参加革命前学过幼师,她调到南岗子弟学校任总务主任。黄春光与母亲都在学校里,但到了周未,黄春光却不能回家,黄妈妈告诉孩子,子弟学校许多学生的爸爸妈妈都在前线打仗,不能与孩子团聚,你也不能回家,以免同学想家想爸爸妈妈。</div><div> 在参观中,黄春光发现图片解说词有一处错误,还用钢笔改正过来,老图片上说明他的名字叫黄冬洞,现在叫黄春光,他解释说,他是当年冬天在一山洞中生下来的,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字。后来改了名字。</div><div>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罗荣桓建议修建东北地区烈士纪念馆, 1948年落成开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老校友们还记得,他们经常被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接受革命教育。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前夕,炮兵司令朱瑞牺牲,在后方的哈尔滨举行了追悼会。老校友们还记得他们当年也参加了追悼会。</div><div> 原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彭龙飞少将之女彭雷鸣当年送到子弟学校时年仅四岁。她说,她于1944年生下来就由妈妈背着随部队行军打仗,解放战争初期最困难时期,天寒地冻,她妈妈因伤寒要送到朝鲜治疗。彭妈妈让警卫员将她与其他五位干部的孩子一起送到了哈尔滨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她说,“在这所学校里,我们有一段难忘的童年生活,在这所学校里学习,从小就种下了理想和信念的种子,树立了报效祖国的决心”。她动情地说:“这所学校是我们一生的记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div><div> 原四野三纵四纵司令员胡奇才的儿子胡鲁克深情地说:“我一生最难忘的是南岗四野子弟学校对我的教育和培养”。</div><div> 老校友们还向颐园一号纪念馆赠送多张珍贵老照片,对于挖掘颐园街一号的红色文化,提供了资料依托。</div><div>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座谈会,会上老校友们叮嘱晚辈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校长申东红还代表主办方向老校友致欢迎词。</div><div> 此次活动是由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广州八一校友会、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友会、广州军区司令部幼儿园举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