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缅甸,一个神秘的国度,所到之处,无不被缅甸亚热带旖旎风光、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吸引。</h3> <h3>不过,蒲甘自从皇城宝座上跌下来后,终究没有了以前的繁华。</h3> <h3>它又回到了发迹之前的蒲甘:一个个小村落散布在平原上,畜牧农耕。<br></h3> <h3><font color="#010101">2005年,逐渐有外国人进入缅甸旅游,蒲甘政府为保护老蒲甘,将中心移往新蒲甘和娘乌等地,并着力发展旅游业。</font></h3> <h3>10多年过去,在蒲甘区域已经盖起了漂亮的旅舍。但同时,还是有很多村落相当平穷,房屋皆是竹墙篾瓦。</h3> <h3>这个村子大概可以算是蒲甘过去的一个缩影了,所有的生活都很原始,看得出村里人也想过得好些,但长期以来的佛教思想,让他们的心态更为平和、朴实。</h3> <h3>也许是一方土养育一方人,在缅甸渔村,你几乎很少看到愁眉苦脸的人,这里的人整天都嘻嘻哈哈的,好像没有烦恼事。</h3> <h3>缅甸的儿童脸上都涂着各种好看的花纹,据说是有防晒作用,大大的眼睛,友善的笑容,让我感觉他们虽然经济贫苦,但是精神富足,眼神那么纯净,笑容如此灿烂。</h3> <h3>乌本桥坐落于阿玛拉普拉古城境内,始建于1856年,全长120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木桥之一。</h3> <h3>桥的修建是由于东塔曼湖是季节性湖泊,雨季时期湖水上涨会淹没周边,为解决交通困难,敏东王修建了这座桥。</h3> <h3>整桥都是用缅甸最著名的柚木做成,历经岁月,至今仍可正常使用。</h3> <h3>缅甸人还把乌本桥称为"情人桥",他们认为相恋的两人到此虔诚祈祷,可以达到和谐互敬,爱情能够更加长久。<br></h3> <h3>这里有最美丽的清晨日出。</h3> <h3>除外,这里还有最美丽的黄昏日落。</h3> <h3>图片只捕捉到乌本桥与绚丽晚霞之美,那种忘却一切忧愁的平静,唯有亲自造访才能深有感触。</h3> <h3>茵莱湖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的良水盆地,为缅甸第二大湖,面积近116平方公里,海拔970多米,水产资源丰富,景色迷人。<br></h3> <h3>如今有一万多勤劳朴实的居民生活在茵莱湖水域的一百八十多个村子里,他们以捕鱼为主,也有不少人从事蔬菜种植或简单手工业,过着简单的生活,对厌倦都市生活的人而言,这里无疑是个世外桃源。</h3> <h3>突突船在茵莱湖就是每家每户的自备车,窜门作客、生产贸易、拉货运客等,在这浩瀚的湖巷河叉中没了它估计是寸步难行了。</h3> <h3>每天早晨,水上村落在雾霭中如梦如幻,早出的渔船散落湖面,很容易找到中国泼墨山水画的意境。</h3> <h3>茵莱湖的渔夫从小就练就了用脚划船的功夫,他们认为用脚划船能腾出手来撒网、收网,可以划船捕鱼两不误,这个独特的传统划船方式至今仍在普遍采用。</h3> <h3>只是眼前这种需要超高平衡技巧,让人眼花缭乱的捕鱼方式已经成了专为摄影游客表演的节目,更像是看一场优美的舞蹈。</h3> <h3>当太阳从山那边升起来时,波光鳞鳞的湖面上顿时金光闪闪,给茵莱湖披上了美丽的衣裳。</h3> <h3>晚霞下渔夫乔健的身影,这美景,仿佛在天地间的一曲渔舟唱晚。</h3> <h3>生活在水乡泽国的茵达族人,把高脚木桩的房屋建在湖畔或岛边的浅水中,一座座房屋点缀在碧水之上,简陋却别有天地。<br></h3> <h3>很多老旧木屋已辨不清颜色,却依然牢牢地扎在水里,保持着古朴的风貌。<br></h3> <h3>水上村庄,弯弯的小船静静地泊在每家屋门口,每次踏出家门不是走上小路,而是直接上船。村民,无论是做工、做事,还是购物、串门……,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小船。<br></h3> <h3>船是茵莱湖上维一的交通工具,所以茵莱湖上千舟穿梭的画片十分壮观,它好比意大利的威尼斯。<br></h3> <h3>纵横交错的水路上来来往往的的小艇飞一般地穿梭其中。<br></h3> <h3>小船在蛛网般的河道中穿行,沿岸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场景如一幅幅美丽的水乡风情画在眼前徐徐展开。<br></h3> <h3>在这里,水托浮着一切,人们居住在水上,行走在水上,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小天地。<br></h3> <h3>俗话说靠山吃山,世世代代生活在茵莱湖的茵达人则是靠湖吃湖。人们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等植物聚集起来,覆盖上泥土,造成一座座浮岛,然后在上面种植蔬菜瓜果。</h3> <h3>浮岛上水足土肥,各种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长茂盛,丰收的果实除了自给还远销缅甸各地。</h3> <h3>在纺织作坊开了些眼界,一般说来,棉、麻、丝等作为纺织原料司空见惯,但这里却是用从莲藕杆里抽出的粘丝,经过几道工序,用简单的纺车和织布机制成布料。</h3> <h3>茵莱湖上的雪茄作坊,工人们用扁筛子盛放烟草、包皮、过滤嘴、剪刀等制作工具,2分钟的时间就可完成一根雪茄的制作。</h3> <h3>茵莱湖上的铁匠铺,炉火被扇得熊熊燃烧,他们手工打造的工艺品的确精美漂亮。<br></h3> <h3>茵莱湖上的长颈族(巴倒族),传统观念让她们认为脖子越长越美。<br></h3> <h3>她们以一种残忍变态的美展示给世人,她们从5岁起就要在脖子上套上铜圈,此后每年加一个铜圈,直至身体停止生长,有些女人脖子上能套25个铜圈,重量达到25~30斤公斤。</h3> <h3>茵莱湖中央有个固定的人工岛,上面建筑了一座缅甸风格的佛塔,塔身金光灿灿。<br></h3> <h3>与塔群相隔是一个农贸集市,人们从这里买回各种食品和日用品。<br></h3> <h3>许多渔民菜农也把鲜鱼和蔬菜运到这里出售。</h3> <h3>这个集市较大但也十分简陋,只是在泥土地上铺上塑料布,在上面搭个塑布棚,一个接一个,一行又一行。行人挤来挤去,有的棚低得要碰到头。</h3> <h3>尽管简陋,但各种农产品,水产品,日用百货,当地的手工艺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h3> <h3>农贸市场永远是当地最接地气的场所,在这里才能找到最原汁原味的本地人生活方式。<br></h3> <h3><font color="#010101">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村民们,五颜六色,煞是好看。</font></h3> <h3>每五天在湖上分几处举行一次水上集市,进行商品交易。这里还以出产精美的丝织品而遐迩闻名。</h3> <h3>茵莱湖,生生不息中充满了朴实无华,保持着一份古朴与纯净的人文景致。<br></h3> <h3>随着近几年的开放,缅甸接待的游客数量在逐年增加,游客的到来势必也将外界的一切带进这个曾经封闭的国度,但愿在开放的同时能够多保留一些佛教之国的淳朴,愿这里永远充满微笑!</h3><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