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老街</b>,是一首隽永的歌,沉淀了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优美的音符,藏在泛着青苔的老墙里,跳动在潺潺流过的栗水中,时而缓慢、时而急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欢快、时而伤悲,苍凉古朴,却依然动听。檐廊滴雨、瓦缝透光,千回百转的窄巷中传来一声吆喝,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上拉长了倒影,恍过时光,有人踏歌而来。</h3> <h3>华家弄子曾是上栗最繁华的地方,这里正对着栗水河畔的湖南码头,栗水河中来来往往的船只,都选择在这里靠岸,装载、卸载货物,或者上岸休整游玩,这里汇聚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上栗"小南京"的美誉,便由此而来。</h3> <h3>据说当时的华家是栗水边上的大家族,华家有个媳妇非常漂亮,往来上栗的船家,都希望能一睹华家媳妇的芳容,华家媳妇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栗水河依然静静地流淌,河边却杂草丛生,再也找不到当年湖南码头的痕迹。<br /></h3> <h3>华家偌大的老宅子早已只剩下几堵残垣断壁,里面种植着几垄蔬菜,在阳光下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华家曾经的荣耀都已经归于尘土,慢慢被人遗忘,华家那位美丽的媳妇,会在哪个位置洗衣浆衫、挑水做饭?又会对谁风情万种地回眸一笑?</h3> <h3>华家弄子还在,青石板上盖着一层薄薄的泥土,窄窄的巷子向里面延伸,长长的灰白的砖瓦外墙既结实又防火,老旧的木质窗子上砌了考究的挡雨垛。如今,虽然挡雨垛上长满了野草,却依然掩饰不住曾经的华美与精致。<br /></h3> <h3>巷子前几级石板台阶上布满青苔,台阶上架着破旧的门廊,进入门内,残破与颓败随处可见。这处尹家老宅还保持着旧模样,正厅有一个天井,天井中间铺着大块的青石板。天井旁边是上楼的木梯,木梯上积着厚厚的灰尘,甚至在角落里还长出了两朵蘑菇。二楼是木质建筑,因年代久远失修,破损相当严重,这栋老房子,如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栗水河,守护着上栗老街仅存的一些记忆。</h3> <h3>华家巷与华家相对而望的,是老街染布坊。染布坊建于1946年,是老街保存最完整染布作坊,也是老街保存最完整的老建筑。染布坊高达三层,里面全部采用木质建筑,做工精细而结实。<br /></h3> <h3>底层是染布作坊,至今还能看到一个巨大的石臼静静地摆在角落里。据说当时染布坊有三个这样的石臼,染布的时候,布匹从石臼上经过,石臼的两个尖端各站一个人,用脚不停地踩脚下流动的布匹。</h3> <h3>布匹染好色之后,便要挂起来晾干水,染布坊特意留出了一个直达三楼的空档,空档顶上用的是透光的明瓦。沿木梯拾级而上直到三楼,三楼的围栏间放着晾晒布匹的竹竿,将布匹悬挂于竹竿上,各种颜色的布匹迎风轻摇,那种场面一定壮观而唯美。晾干后的布匹裹住捆好,有的卖给往来的船家,运到其他地方,有的批发给当地的布店。</h3> <h3>老街沿栗水河两岸相向而建,南街的历史早于北街,栗水河造就了南北街繁荣和富庶。连通南北街的普济桥,旧时因桥头上长期聚集着一群算命的盲人,当地人叫它"瞎子桥"。直到现在,这座桥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当年桥头那间米浆豆腐店很出名,农村孩子进城,如果能吃上一碗桥头的米浆豆腐那是件很开心的事,一毛钱一碗,那种入口爽滑的口感,那副狼吞虎咽的吃相,一辈子都难以忘记。</h3> <h3>上了年纪的上栗人都会记得老街那个摆小人书摊姓辜的老人,老人性情有点古怪孤僻,他的小人书总是摆得整整齐齐,间距相差无几,一分钱看一本。老人是个惜书的人,若有调皮毛躁的小孩弄乱了他的图书,他会有些气恼,有时还会从鼻孔里"哼"一声。他收到的一分、二分、五分钱纸币按分类整齐叠放。现在老街上依然存在当年的那些传统手工艺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找到儿时的记忆。</h3> <h3>当年在栗水河拍的一部电影《月光下的小屋》,据说剧组跑遍全国很多地方,最后看中了上栗这个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小镇,影片最终获得国际大奖。如今,栗水河边那棵大樟树愈加苍翠,樟树下的小屋日渐苍老,那些当群众演员,光着屁股在栗水河中嬉戏打闹的孩子,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了。</h3> <h3>由于栗水河的下游就是水电站,当年萍栗桥下的水很深,夏天的时候,胆大的孩子总是喜欢从萍栗桥的桥墩上跳下去,有的孩子炫技,站在桥上或俯冲或翻跟头下水,总能引人驻足观看。萍栗桥头的那家百货商店,店里的东西最齐全,成了上栗人采购日常用品的重要场所。<br /></h3> <h3>解放后,北上街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老财政局、房管所、老文具店、电影院、老盐仓等也聚集在北这里。随着老街的没落,剩下的老文具店、五一饭店、电影院等等苟延残喘,最后都将淹没在时代的长河里。</h3> <h3>北街里的巷子,大多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如荣家弄子、杨家巷、谢家巷等,直到现在你还能找到标识牌,还有老住户能跟你聊聊上栗往事。但衰败的老街,与近在咫尺的新建大楼万福城形成鲜明对比,唯有红墙灰瓦的万寿宫,还能显示出上栗老街当年的尊严与荣光。</h3> <h3>万寿宫旁边的水塔,是上栗最早的高层建筑之一。很长一段时间,城内唯一抬头可见的建筑物,便是这座水塔。水塔里的自来水,来自河对面的花园塘。花园塘内有一眼出水量巨大的泉眼,至今水质清冽甘甜,一年四季源源不断。</h3> <h3>位于河上游的石板滩石拱桥,始建于两宋时期,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战乱期间多次遭到损毁,解放后老桥得到了修缮。2008年夏季,上栗突发洪水,老桥没能挺过去,北边的一半被冲垮,但剩下的另一半仍然坚守在栗水河上。</h3> <h3>栗水悠悠,昼夜不息,那些刻在上栗人骨子里的记忆,随着老街的没落,渐渐离我们远去。但一座城市就如同一棵大树,无论地面以上部分如何枝繁叶茂,都离不开扎在地下的发达根系。而老街,就是上栗人的根。</h3> <h3>特邀主镜:面朝阳光 方 敏/姚 姚 </h3><h3>文字:刀 哥 摄影:Taxue /凤眼波波/荷 花</h3><h3>策划:陈志坚 梁 震</h3><h3>后期制作:Taxue</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Taxue作品 欢迎欣赏!</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