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贵州

高原上的行者

<p class="ql-block">文 :图 刊登在二零一二年九月五日都市晨报</p> <h3> 今年六月,终于有了个机会去贵州观光。出发之前,对这里的天气、人文、地理、自然风光等做了个功课,得知贵州地面上广泛分布着石沟、石牙、峰林、盲谷、穿洞、凹地、天生桥、瀑布、地下溶洞、暗河、暗湖以及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于是带上雨伞、雨鞋和拍摄瀑布必备的三脚架上路了。<br></h3> <h3>黄果树瀑布</h3> <h3>陡坡塘瀑布</h3> <h3>卧龙潭瀑布</h3> <h3>天生桥</h3> <h3>翠谷瀑布</h3> <h3>龙门瀑布进水口,穿山而出,落差三十四米</h3> <h3>龙门瀑布出水口</h3> <h3>流向远方</h3> <h3> 在贵州的几天里,只有一天和薄弱的阳光打了个照面,其他的几个日子都是阴雨连绵。贵州年降水量百分之八十的雨都在五月至十月之间,我正赶上了雨季。<br><br>  到贵阳的第二天,我们乘大巴前往西江苗寨 </h3> <h3>田园风光</h3> <h3>民俗风情</h3> <h3>朝阳与日暮</h3> <h3> <br> 西江千户苗寨<br><br>欢快的气氛让你无法淡定<br><br>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境内,现有1285户人家。从贵阳开车需要三个小时可以到达。其中在盘山道上需要行使四十多分钟。<br><br> 我们早上出发到达苗寨已是上午11点多钟,正赶上苗族歌舞表演,娴熟的舞蹈和浑厚的歌声激发起游客的阵阵掌声,向游客敬茶,手拉手跳起圆舞,不断把客人的兴致推向高潮。我被这场面感染着激动着,顾不了自己的年龄多大,象小伙子似的情不自禁的冲上舞台,与演员们共同踏着音乐的旋律跳起了圆舞,这感觉就向是梦幻,快乐的让人发晕。<br><br><br>  西江苗寨坐落在溪流两侧的山坡上,溪流的岸边就是寨子的主要交通要道,寨内木质的吊脚楼群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气势恢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观赏和研究价值的吊脚木楼建筑群。<br><br></h3> <h3>最大的苗族部落----西江千户苗寨</h3> <h3> 天龙屯堡<br><br>免费大碗茶,已传承几百年了<br><br> 在贵阳以西的安顺境内有一古镇——天龙屯堡,这里居住着的人大都是明洪武十四年间从江浙迁徙过来的。那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从此,这些人们就在留住至今。<br><br> 我们赶到时已近晌午,多数人家都忙于午饭,街面上倒显出几分冷清。同伴们都忙于溜店购物,我却带着好奇,到处寻找大明时代的烙印,在一祠堂前,看见一老妪正和她的曾孙悠闲的嬉闹着,便走了过去和她攀谈起来。<br><br>  老妪近百岁,身体很健康,家务琐事样样都干,眼不花,耳朵不聋。从她那充满幸福笑容的脸颊上可以得知他们生活的很满足也很开心,当我提出为她拍照片时,她很开心的把孙子搂了搂,做出亲密的姿势,形态非常自然。她身着明代凤阳汉装,也是这里妇女的基本着装,向她这样高寿的人,在这里比比皆是。<br><br><br> </h3> <h3>大明风貌</h3> <h3>近百岁老妪</h3> <h3>大明时期的茶馆</h3> <h3>进了天龙镇,转过一个弯,一处明代驿茶坊十分引人注目。一位身穿凤阳汉装的中年妇女正在烹茶。茶驿中的老式灶具和几条老式方凳、粗陶碗、颇有乡野间质朴的亲和意味。<br><br> 对路过茶坊的客人,她总是亲切的招呼他们饮碗茶。正当我驻足观望茶坊中那把古旧的炖壶时,一个碗口破损几处的大碗茶递到了面前,她笑容可亲的说:“尝尝吧,是免费的,这茶是用当地的药材泡制的,清凉、解毒、止渴,已传承几百年了”。我慌忙的接了过来,不温不凉,几口下去,一丝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顿感精神爽了许多 。<br><br> 茶坊在过去就是屯子的门面,用来招呼此地的兵役和过往行人的。免费也一直延续至今</h3> <h3> 。<br><br> 大明帝国的痕迹早已湮灭,而天龙屯堡文化,却依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来的生活传统、服饰习惯、饮食及语音腔调。特别是服饰,据考证,它是最纯正的明代凤阳汉装。<br><br> 屯堡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穿过石头寨门,整洁的石板路顺着小溪向前延伸,石头的围墙,石头的屋子, 一泓溪水贯穿古镇的座座小石桥,无心地营造着江南小桥流水的灵动。<br><br><br> 沿溪多为石砌柜台的商户人家,他们经营着木雕制品、银饰及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妇女们绣着花鞋,看着商铺,闲暇的老人们则三三两两坐在溪边、桥头闲聊。这就是天龙屯堡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悠闲、沉淀、沧桑、淳朴、淡然。<br><br><br> 到古镇的时候,雨还是不断的停停下下,虽是六月天气,却也有几分清凉,走在青石板的路面加上被岁月磨平的石阶上,让人切身感受到那些过去的存在和原始的宁静。<br>  <br> </h3> <h3>天龙镇的男人门</h3> <h3>荔波堪比九寨沟<br><br>如果不是跟团,我至少要在这玩两天<br><br>  荔波县位于贵阳东南方,景色堪比九寨沟,从贵阳需要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高速公路)。当你翻过一座大山或越过一个山头,就会出现一处山间小平原,碧绿的稻田,潺潺的溪流,苍翠的青山下就有几户人家或一片宁静的村落,在细雨和薄雾的笼罩下,十分静谧。<br><br> 荔波的七孔风景区是樟江风光带的一个支流,呈“U”字形,U”字形的低端与漳江交汇。在这个支流上有两座距今300多年的七孔古桥,一座大的和一座小的,其造型一样,两桥相距几公里。<br><br></h3> <h3>荔波</h3> <h3>曙光</h3> <h3>喀斯特地貌</h3> <h3>七孔桥已有三百多的历史</h3> <h3>水上森林</h3> <h3>玩到兴起 同伴挂彩<br><br> 进了大七孔景点的大门,不行几分钟就进入峡谷。谷底,清澈透底的溪流顺着峡谷漫无边际的向前延伸。抬眼望去,峰顶在蒙蒙细雨的云层中时隐时现,零散的云花在峡谷中缓缓的游荡着。<br><br><br> 进入峡谷,步行大约半个多小时,就可以看到峡谷弯道的尽头有一山峰横越其上,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过了弯口便会发现这座山峰是通透的,峡谷穿越山体,这在喀斯特地貌中,称为“天生桥”。望着这通透的山体,不知道这诸多塌方的石头流失到那里去了,在峡谷中也没有见到被冲击下来的东西。百思不得其解。<br><br> 小七孔两岸有许多大小、形状各异的瀑布喷出汇入溪中。<br><br><br><br><br> 正当大家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时,突感脚下一凉,不知不觉我们已踏进了丛林间的一片水路。潺潺的水流淌在树干和高低错落山石间,形成形状各异的流态,大家都兴奋的卷起来了库脚,换上先前准备好的水鞋,踩在清澈透底的石板上,猫着腰、戏着水在翠绿的林间树杈中迂回前进。如果不是跟着团队,我至少要在这如诗如画般的境界中玩上两天。<br><br>  正当大家尽情开心之时,突然扑通一声,一个同伴踩滑了脚趴入水中,浑身上下全湿透了,右腿的正前侧划破了一道30多厘米长鲜红的血印子,不断的有血迹渗出,只好在附近找了个医务室简单的上点药,缠上纱布,还好没有感染。我想,这一定是原生态山泉水的缘故,才使伤口安然无恙。<br> <br><br></h3> <h3>这次出行是跟着团体,蜻蜓点水般的游山看景,没有时间仔细品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谈不上构图选角度,随机拍摄一通,也算是一游。但是贵州天然神奇的自然风光却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时常在睡梦中缭绕着,总感觉这次旅行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境迁意未尽,只好以后找个充足时间来一次深度重游。<br> 二零一二年八月 <br><br><br></h3> <h3>贵阳火车站</h3> <h3>文:图 高原上的行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