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早上,我们来到了谢裕大的茶园,充分体会了采茶,制茶的工艺,又进行了品茶活动,了解了茶文化。</h3> <h3>茶园占地有600多亩,在一个个小山包上蔓延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其间分布着黄色的粘虫板和黑光灯,据说是茶树杀虫技术的新改进版本。我们涨知识了。</h3> <h3>大家在茶园中行走着,弯腰寻找满足采茶要求“一芽两叶”的茶叶。中途常有几只漏网的虫子蹦出来,引出几声吃惊的尖叫声。同学们采茶采的其乐融融。</h3> <h3>认真采茶的人是不看镜头的!</h3> <h3>听完讲解,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h3> <h3><font color="#010101">搜寻着可采的茶叶。</font></h3> <h3>元哥、吴楠和祥祥占领了这片茶树,开始扫荡。</h3> <h3>同样是“两叶抱一芽”,同学们采的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h3> <h3>收获颇丰的二组成员愉悦的合影。张元培同学看来摘的最多,傲娇的扬起了脑袋。籍大哥也是参与其中,让我们很是感动。</h3> <h3>“圣驾”来了!</h3> <h3>采完了茶,我们又参观了制茶工艺。同学们认真看师傅的操作。</h3> <h3>炒青,是用手把茶叶在100-200度的锅中搅拌翻滚,使其均匀受热,除去水分。看似轻松简单的用手搅拌,实际上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那双手一直都在接触极高温度的茶叶,非常不容易,再次表达我们对于炒青师傅的钦佩之情,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h3> <h3>同学们认真围观吃瓜。</h3> <h3>将炒过的茶摆成了“茶”字,既有心意又有特色。</h3> <h3>专注的组长bia</h3> <h3>认真围观时被拍照打扰的小白。</h3> <h3>参观完制茶,我们又来到了谢裕大的博物馆,参与了品茶。</h3> <h3>大家端庄的准备开始品一品清雅的茶。</h3> <h3>我们一共品了三种茶:毛峰绿茶,红茶和菊花茶。</h3><h3>绿茶偏寒性,略苦涩,又清香淡雅,余味在舌尖上久久不散。</h3><h3>红茶温和,是英国皇室的下午茶所用茶叶,清热去火,是最适合炎热的夏天的饮品,配上蜂蜜和柠檬更配。</h3><h3>菊花茶则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不论是懵懂的孩子还是年迈的老人,一两朵菊花放在开水中,不多时便可以喝到健康美味的清新饮品,配上冰糖更配。</h3> <h3><font color="#010101">品完茶后,便是午饭时间。看来马骁同学已经饿的不想做表情了。</font></h3> <h3>今天的午饭着实好吃,也是一顿“最后的午餐”。吃过后,我们就要踏上回家的高铁了。</h3> <h3>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h3><h3><br></h3><h3>坐在开向北京的高铁🚄上,回味着这五天劳累但充实的游学。五天中,我们从对于安徽的知之甚少到现在能够说出安徽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从觉得这里白墙黑瓦的建筑十分新鲜到现在能够欣赏它在这片绿水青山中的美,这次研学让我们受益匪浅,领略了祖国各地文化的多样和特点,感受了徽州古城那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美丽。</h3> <h3>同学们在回家的高铁上不忘学习,认真书写着研学手册,记录下一路上的点点滴滴。</h3> 当然,接下来的一天休息中,我们也要将自己的心从那古朴的青砖街道巷口收回,开始专注于研学后紧张的学习之中了。<div><br></div><div>撰稿:杨舒茗 郝冠华</div><div>组长:张博雅 杨舒茗</div><div>组员:郝冠华 张元培 吴极越 贠昊 刘祥烨 元楚轩 籍云昊 马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