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雄安,记得往乡愁。记忆中的著名作家韩映山、苑纪久先生

观海听涛

<h3>朋友,你去过大教台吗?你到过桥西这幢灰色的村委会楼吗?五十年代的这里,曾经是宽阔的一湾清水,与村子中间那条湾湾的小河相连,岸边垂柳依依,芦苇茂密,蝉鸣鸟唱,白鸭戏水,荷花争艳,碧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的村落。这便是韩映山先生的“清水塘”,在他的作品里“清水塘”指的就是这片域。水塘的西岸,居住着韩映山先生的一家。</h3> <h3>韩映山,1933年生,高阳县大教台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幼爱好文学创作,受孙犁文学作品《荷花淀》的影响,同本村苑纪久、旧城镇的冉怀舟等许多青年作家争相探索学习,并实现了他们的写作技巧与风格。形成了现代文学中著名的“荷花淀派”作家。</h3> <h3>  先生自幼喜欢文学创作,读初中时就在孙犁主编的“文艺周刊”上发表了《鸭子》,正是这篇作品,激发了许多青年相继在这个副刊发表作品,一股充满清新活泼、泥土气息的文风吹到新中国文坛之上,以后行成全国有名的“荷花淀文学流派”</h3><h3> 初中毕业后,河北文联约请他任《蜜蜂》月刊编辑,由于家母生病,无人照料,出于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他向领导辞退了这份心爱的工作。领导告诉他,什么时候能来,这里都需要你。他谢过领导,毅然回到了自己家乡,白天坚持生产劳动,晚上办夜校识字班,回家后搞业余文学创作,成为有名的青年作家。1956年进入河北文联工作,后随省会迁往天津。</h3> <h3><font color="#010101">改革开放第二年,1980年,我在保定供销社绘制图表的日子里,有时间去莲池拜访先生,他非常热情,每逢见到我总是先问起老家的情况,然后谈论先生在老家时的那段经历,他说:当时我和你的姑姑他们几个人举办夜校、识字班,指导青年们唱歌学文化,有时也同村里的歌舞团一起排戏,他越说越兴奋,接着说,当时咱们村的剧团名气很大,剧目有《白毛女》《王秀鸯》等,你的父亲在歌剧《白毛女》扮演赵大叔,可像了,后来剧团的主要演员都去了战友歌舞团。 职业的习惯,话题转向改革开放,询问家里土地承包到户的情况,我说,土地和农具都分到户后,有些农户缺少劳动力和牲口,现在市场上牲口价格高涨,几户合资才能买一匹毛驴,他沉思一会,笑着说,你就画一匹驴,油黑的毛片,白鼻梁,长耳朵,口吐言语“我怎么就这么贵”一定很有意思,他笑的很开心。然后又接着说,不必着急,政府很快就会下拨专款,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具,逐步实现农业机器化。和先生在一起,他总是谈笑风生,无拘无束,使我感到无比亲切和浓浓的乡情。</font></h3> <h3>新区建设的千年大计已经过去一年,大教台村划归新区的愿望已经实现,人们在兴奋的同时,把整个村子卫生彻底整理干净,当我漫步到桥西,再也看不到那满河沟的垃圾和污水,所有街道干净整洁,我的目光又停留在韩映山先生的清水塘区域,慢慢转向他的故居,那些古老的房子,窄窄的胡同和街道,以及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一切,也都随着新区建设的步伐,奔向那个世界一流梦幻般的美好明天。</h3> <h3>自东向西,走过教台小桥,左转向西可去韩映山先生故居,右转向西可看到苑纪久先生老宅。临街的旧院子,显得古老沧桑。让我记意最深的是院里的那棵老椿树,它很高大,枝繁叶茂,树冠与众不同,平平的顶端,好象特意修剪过的,</h3><h3> 教台村是白洋淀边的一个村子,空气湿润,景色优美,只因每年发水,栽种的树木没等长大,就被水淹掉,记得院子里种过两棵桃树,长的很好,树上的桃子红红的,很是喜人,第二天早晨一看,院子里己经到处是水,三天后,刚刚结果的两棵桃树全部死亡。所以村里村外的树木很是少见。记得那时候从高阳回家,在十里地以外就能看到这颗老椿树,它平平的树冠,显露在灰蒙蒙的村子上空,那就是大教台村了。</h3> <h3>苑纪久,高阳县大教台村人,中国作家协会员,最早写民谣,受孙犁的影响后,开始写散文和小说。曾任《莲池》杂志主编,河北文联党组成员,编审,退休前一直任《长城》杂志主编。他的小说集《在雁翎队的故乡》《农家女儿》是原计原味的“荷花淀派”作品。</h3> <h3>苑纪久先生也是教台村有名的孝子,母亲健在时,他的工作一直很忙,可总是抽时间回家看望老母,也顺便看一看少年时期的好友,畅谈孩提时那段打鱼摸虾、吹拉弹唱的往事。</h3><h3> 这一年,他的小说集《在雁翎队的故乡》出版后,带着自己的书籍回家了,记得那一段时间我也在家,先生通过本村朋友了解得知情况,两位先生一同来家,一来送书,同时采访,我知道这是作家们的职业所形成的习惯。我们一见如故,谈了好多,从五十年代搞文学创作,曾在白洋淀好多村镇下乡体验生活,搜集了许多抗战时期的材料,以及解放初期淀区人民安居乐业大搞生产的素材,从而写出了这本水乡风情的《在雁翎队的故乡》。我是个半文盲,没上过几天学,没有文化,可是非常喜欢这些文学创作者,词曲作家,剧作家,他们太伟大了。记得第一天上学时,正是白洋淀发大水的季节,教台村中间的木桥已被大水冲走,我和姑姑站在东头大街上,眼前汪洋一片,举起双手向西街高喊:“官船,官船,我们要过河”过了一会,一只小船从西街向我们驶来,我们刚上了船,又听到西街那边有人喊;“官船,官船”。小船颠簸到河中间,我有些紧张,不由的四处张望,只见那座红色的庙宇,高高石牌坊,大井台,以及好多建筑都已经淹在水里。到了学堂,报了名就等上学了,可一直等到大水退去才进了学堂。</h3><h3> 近几年,我从尧山壁先生的《百姓旧事》著作中,又进一步了解了苑继久先生事迹,更增加了对老前辈老作家们的情感与怀念。我把苑继久先生送给我的书读了好多遍,一直把这部原汁原味的“荷花淀”派作品保存至今。</h3> <h3> 时光流逝,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忆那些过去的往事,让我们感受家乡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这片士地的厚重,感受在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润育出的优秀的人才,他们的善良、勤劳,朴实、忠孝,影响了我们的几代人,也为我们大教台村挣得了崇高的荣誉,增添了光彩。这是故乡的骄傲。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带着无限的希望,一起步入这个举世瞩目,大美雄安新区的怀抱,共同携手创建美好繁荣幸福的新时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