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蔡锦舜同学走了,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特翻出前两年的一篇日记,与队导和同学们共同向他表达悼念!</h3><h3> 自得知蔡锦舜同学将来要捐赠遗体那一刻起,一种尊敬,在我心中环绕,总想划拉几笔,与同学们分享这份感动,表达内心的尊敬。彷徨数月,唯恐难以表达这份情感,始终不敢妄动,生怕糟蹋了一篇上好的[正能量],想来想去,直到今天才大着胆子出来一试。</h3><div> 在我看来,但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要守的清规戒律,说起来某些习惯和传统其实都很根深缔固,譬如我们对生死后事都看得很重(当然也有不以为然的)。我的心目中就一直萦绕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哎呀!不觉又装了,扯点正经的吧。其实远古至今,我们都很珍惜自己,或是间接被他人所尊重,即便是贫践之家,也有薄养厚葬的习俗。现今,尽管社会进步很快,科技日新月异,党和国家也一直倡导,但传统就是传统,因而我觉得蔡锦舜同学所为,的确开创了我们三中队先河。他捐赠遗体的决定,着实让我感到敬仰。</div><div> 与蔡锦舜在校共读一年半时间,他是位坦诚、低调、勤奋、扑实、工作积极主动的同学,大家在紧张繁忙学习期间,许多公差勤务他都主动承担,极俱奉献精神。他是一位重情、重义,关顾他人的好战友。毕业分配以后,我与蔡锦舜同学处于失联,直到转业后,偶然从笔记本中翻出他的通讯地址,通过书信往来方才得以重续,后来陈红志同学建群,蔡锦舜又提供了多位同学的联络信息,在微信群里发了不少贴子,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诚挚和对同学友情的眷恋。</div><div> 今年9月我对蔡锦舜同学又有更深的了解,一是他到长春老部队探访,特意与李银旭转到沈阳,我们三人实现了别后36年会面,银旭笑称他蔡阿哥!我自己也觉得这个称呼很亲切,依律称之,论年纪我比他虚长几岁,但他对待同志的坦诚,热情以及自身的言行都值得我敬仰。二是他有篇对越作战的经历,题名《奋不顾身救战友》,某日让我校对,通读他的作战经历,从中更加深了对蔡锦舜同学人品的了解。他是一位不争名,不争利,凡事让予人先,宽容又勇于献身精神的好战友,好同学。是位积极勤奋、与人为善、低调、乐于奉献、品德高尚的人。联想到他的义举,我心里油然对他产生一种敬重。</div><div> 蔡锦舜同学家在岭南广东,印象中,思想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前并未曾主导过国人先潮,象这种极俱献身精神的壮举,需要破除多少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我未曾仔细想过,中队同学们想毕也大多同样。因而,我觉得一个人能在有生之年,规划自身后事,将最有价值的遗体献给后世,作为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的实验。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高尚,是一种崇高的品德,更是一种牺牲自我拯救他人的大义。</div><div> 其家庭成员无疑都是品德高尚,具有奉献精神的致爱亲人,没有您们的大义和支持,蔡同学也难以演义这种人生的精彩,您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向您们致敬!</div><div> 同学们都曾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我们只是在道德的规范内,践行我们的生命之旅,唯有蔡锦舜同学的决定,更俱人生意义的升华。 我们茫顾社会,偶尔抱憾人间的温情冷暖,其实美,有时就在身边。美哉!壮哉!蔡锦舜同学,您值得我们崇敬,愿幸福与您相伴,祝身体健康长寿!</div><div><br></div><div> 宝鼎居士<br></div><div> </div><div> 2015年12月6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 <h3>当年我们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的纪念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