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月,到处都是翠色盈盈,风光如画。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我们摄影爱好者五人趁春的脚步还没走远 ,夏的阳光还不太炙热,一起来到乐安流坑领略千年古村的风光。</h3> <h3>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建村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流坑为董氏单姓聚族而居血缘村落,全村以董姓为多,家族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但宗谱可考的开基祖则为南唐时的董合。</h3> <h3>走进流坑村,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人工挖掘出“龙湖”。据村中导游介绍,“龙湖”的湖水与乌江联为一体,使乌江和龙湖像护城河一样把流坑环抱其中,既利于居住,又利于农耕。我们漫步在五月的湖堤上,满目都是鲜亮的绿色,浸润着眼底。河岸边的柳丝如碧,在暖暖的夏风里舞动着万种风情。湖中有一只正在清理湖水杂物的船,为湖景增添了一道风景。</h3> <h3>我们沿着村中 “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较宽街巷走着,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下,是士大夫们的千年梦乡。村中,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巷道内鹅卵石铺地,住宅、宗祠临巷而建,多是明清建筑及遗址。有古典风范的民居建筑,有宏伟壮观的宗祠建筑,有幽雅别致的庙宇建筑,有功能各异的文化建筑等等,其规模气魄之大,令人叹为观止。</h3> <h3>流坑有一种安静的美,沿着村中的鹅卵石路面跚跚慢行,一路走,一路看,家家户户大门洞开,任你自由踏入。门前或晒着衣、被,或晒着青菜,巷里摆着竹凳,有老妇人坐着聊天,有顽童在嬉戏打闹,极富生活气息。同时,村头巷尾孤寂的老人,孩子们纯真、灿烂的眼神和笑容,也让我们不禁想起那无奈的二字——留守!</h3> <h3>在状元楼前,让我感动的一幕是一位老奶奶纳鞋垫的场景。在比较昏暗的屋子门口,一位两鬓花白的老奶奶戴着老花镜,满脸的皱纹留下了岁月深深的刻痕。她坐在门口竹椅上,左手边放着盛纳鞋垫工具和材料的竹篓,老奶奶正在聚精会神地纳鞋垫。只见她沿着鞋底画上或利用画布经纬线抽成经纬方格上依格下针,用十字针法或斜行排列法相组合,绣成简练夸张变形的几何图案,那些都是传统纹样或由古老图形演化而来的较为抽象的符号。</h3> <h3>我们的到来,丝毫没有打扰她的针线活,她的表情依然很平静,只是抬头看看了我们,继续进行着她的挑花绣。我们摄影人赶紧把镜头对准老奶奶拍下她劳作的一瞬间。我坐在老奶奶身边,好奇地问:“老奶奶,您高寿多少?您做的鞋底真好看,这是怎么绣花的?”,老奶奶把纳鞋垫的针,在花白的头发上梳了梳,慢悠悠的说:“我84岁了,成家后就学会了纳各种花色鞋垫,我做的鞋垫不但我家里人喜欢穿,连城里的人也喜欢穿。”然后,她又抬头看了正在拍她的人,欣慰地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拍的,还经常有人拍我绣鞋垫呢。”弄得我们摄影师都开心地笑了。</h3> <h3>时下手工鞋垫已经很少见了,机械化已经取代了传统工艺;手鞋垫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现在我们穿的鞋垫大多是机器制作。人们渴望时尚,却在心底怀念手工制作鞋垫的舒适,老奶奶依然坚持每天做鞋垫,可能正是因为她想将这手艺传承下去,不要淹没在社会变迁的大潮中。</h3><div> </div> <h3>在村中,我看到的另一道风景便是剥麻了。剥麻是制作夏布的一道工序,夏布也就是我们说的麻布,是一种以苎麻为原料而编织的平纹布。夏布的手工制作过程大概分为四个步骤剥麻、绩纱、织布和后处理,这种看似平常的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所谓剥麻,就是将苎麻砍下,去掉叶子,剥下茎皮。</h3> <h3>我们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人,搬一张椅子坐在门口,对着暖乎乎的太阳,一边东家长西家短的与村民拉扯闲话,一边剥麻。她面前的脚盘里是用水浸泡的一捆捆麻,她拿上一根,先从后端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把麻皮分成均等的几份,然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揪住麻皮的一份,再用套指环(保护手指)的右手拇指捋过去,直至双臂伸直,最后把修长的麻皮搭在左手中指上。一根又一根,如此重复。我站在老人家旁边,一边欣赏着她剥麻,一边摆着POS让摄友拍照。老人家看了看笑着对我说:女仔,别让浸麻的水弄赃了你漂亮的衣服。我笑了笑说,没事的,这种场景还是我第一次看到呢。</h3> <h3>我们来到大宗祠遗址,只见一对红石狮子立于遗址门石前,双狮默然相视,五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 傲视苍穹,顽强地展示着昔日的荣辉,这里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h3> <h3>最后,我们来到文馆,以敕书楼为标志的文馆,无疑是流坑规模最为庞大的古建筑群。该馆前带庭院,西连藏书楼,经过前后天井,依次由泮池、下堂、中堂、上堂,纵深向北延伸。它集读书、讲学、祭祖、敬贤、藏书于一体。身至文馆,我倍感古老清雅的书香卷气奔面扑来,仿佛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均独具岁月留痕、人世沧桑。这里的花瓶式的下堂房门早就让我着迷,我来之前,就下载了花瓶式门的照片。我们站在下堂左、右房里看两门,就像一对花瓶,瓶中有瓶,如果一位明、清美女着古装或旗袍站在厅堂两门中间,摆着各种动作,那就是一幅瓶中有花动感图,这种巧妙的设计,让我们无限遐想,更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h3> <h3>五月,不负时光,岁月静好。五月的天里,弥漫着一种风轻云淡的气息,就连心情也莫名变得柔和起来。</h3> <h3>(制作)二人☞源君☞小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