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5月22日上午,2018年“黄石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研讨活动”在黄石市中山小学举行。 </font></h3> <h3> 走进环境优美,布局典雅的中山小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h3> <h3> 我们早早的到达了目的地,活动还没开始,趁机我们去参观了他们的教室和文化长廊,到处都充满数学文化气息的中山小学,原来是迎接他们学校的“第五届数学文化节”的到来。</h3> <h3> 接着又参观了他们学校的图书馆,美术室。</h3> 快到点了,我们顺着指示牌到了综合大楼五楼汇报大厅。参加此次研讨活动的有黄石市教科院柯主任和各区县的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共有200多人参加。 <h3> 第一节案例课《平均数》是来自中山小学的柯姗老师。</h3><h3> (一) 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h3><div> 首先,柯老师在课的导入环节中,直接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说平均数吗?在哪里见过? 当有学生说到“平均分”时,她请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你们班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可能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在学生的讨论和猜想中,不知不觉的营造出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并给予鼓励,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气氛。同时,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div><div> (二)引导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div><div>柯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将统计表转化为统计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各组的平均分,并观察表中每个人的分数与平均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移多补少”,从而进一步来验证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就是“总数除以份数等于平均数”。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发现“移多补少”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接着,教师首先在只有三人的第三小组中加入一人,他的分数只有6分,然后让学生思考:他的加入会对第三小组的成绩造成什么影响?如果加入一个分数18分的人,那平均数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感悟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同时明确平均数的范围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div><div> (三)帮助学生建构“平均数”的统计意义。</div><div> 最后,在巩固拓展练习中,柯老师给学生准备多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其中,第二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平均水深120厘米,小亮下水究竟有没有危险呢?”学生通过想象并描述水底截面图,充分感知平均水深无法代表水下地形的实际具体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领悟平均数的应用价值。</div> <h3> 第二节案例课是来自黄石广场路英才小学的李晶老师,李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通俗易懂,绘声绘色的讲解精彩绝伦,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整堂课由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和整理的数据直奔主题,整节课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描述、分析。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h3> <h3>观课一一老师们聚精会神,若有所思!</h3> <h3> 接着是来自中山小学的杨国强主任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从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角度设计教学》。首先解读的是到底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从名词本身上来看,“数据分析观念”相比较以前的“统计观念”,更加具体化。从统计学的研究内容上来看,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希孺说:“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更加凸显了统计的研究对象。接着他给我们分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层面;二是思想层面;三是价值层面;四是教学思考。</h3> <h3> 课后是互动环节,老师们就观课中的欣赏之处、策略优化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真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br></h3> <h3> 本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节课时间,但是大家都非常认真,积极。到最后仍感到意犹未尽。最后黄石市教科院柯主任对这次研讨活动作了简单的小结,提出了下一阶段数学研讨活动的方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