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际印象

林兴三

<h3>白际是我生长的故乡。隨着时间的变迁,白际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遗失了纯朴的家风。我的家乡地处戴云山脉,海拔高达八百余米,夏天异常凉爽痛快,但冬天与北方差别无几,天寒地冻令我们瑟瑟发抖记忆深刻。土壤与闽清交界,这就决定了她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因此早期的白际是多么闭塞与落后难以言表,但白际当初有着丰富的资源,富饶的山峦,绿色的森林,清澈的小溪,传统的建筑和纯朴的村民。</h3> <h3>白际的过去森林资源相当丰富原始森林比比皆是,尤其坤岩林更是白天见不到太阳的大森林,还有许多土匪财主在坤岩林立寨欺人的传说,更增加了此地易守难攻的险恶印象,但当时经济落后,工艺缺乏,政府简单无计划地乱伐原木变卖以改善当地政府经济,没有几年时间已经把坤岩的一片原始森林消耗殆尽。象坤岩林这样的原始森林如小山兜,土垅山,大胡边等比比皆是,遗憾的是都在那个时代掠夺性砍伐严重破坏了这些原始森林。生态平衡严重破坏。一度感觉山上寂静了,空气感觉混浊了,动物也日渐减少,小时候我曾听说有打虎队来我村,自然是没有打到什么老虎之类的。但我小时候曾亲眼见过我们村耕牛被不明大型功物攻击而仅吃剩下的残骸,且上一辈老人曾讲过一种猫科动物进入当时农家中叼走猪一类的故事,说明当时我们家乡有过此类猫科大型动物,而至于其他小型动物则较为常见如雉鸡,白鹇,野猪,麂子等。<br></h3> <h3>白际的水资源也是较为丰富,因此我们村早期大约70年代初期左右靠百姓肩挑水泥,手扛水管盖了一座水电站,给我们村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照明仅提供晚上11点左右,且每户仅提供几盏灯泡,每到村部公放电影时还得停供其他照明集中供放电影用电。再后来提供了碾米锯木头之类较为适用的农村生活所需。河中的生物也是丰盛的,龟,蟹,螺等较多,其中河中的鱼螺为我们提供了当时不多得食物蛋白质来源,而其他诸如有坤岩溪中的坤鱼我至今也不知道是何鱼。后来由于社会进步了电站废弃了,截流盖起了更大的阶梯电站,破坏了原先的河床也破坏了水生动物的原来生活习性,甚至枯竭了。</h3> <h3>白际的房子是很传统的,早期的白际古建筑也是精美宏伟的,遗憾的事在那个年代疏于保养修缮加上外地人来收废旧木料而拆卖,使白际的古建筑几年间淡然无存建,。其中有名的建筑是明清时期所建上白际寨,传说是早年财主能俊公所建,几厅几房已无从查考,但仅存的地基围墙以及阶梯石,廊石均十分讲究,精美壮观。除此之外还有仅存的白际祖祠,以及失踪的下兰寨、店头洋厝、岐头寨等等数十座古屋均是纯木建筑,处处雕樑画栋,铆工橓器十分讲究,结构严谨,如仍保存至当今白际可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村落,着实令人遗憾</h3> <h3>白际的教育也是相当落后的。早期的教育仅村里私塾,我爷爷大文公也曾是私塾先生,教育的模式无从查证,但能进入私塾念书的多为男孩子且家里经济略为宽松的。那时代教育虽比不上现代教育,但也不输不多现代教育,村里也出了不少能人贤士,族谱里就有记载的中进士也不少,但这些进士也许抑郁一生也许是书呆一个,白际至今找不到一个有文化特征的遗址。但近代出现象医生大州公即能看病又能写一手好诗好字的人,德秋公南平师范毕业能说一段好书的能人也是凤毛麟角。解放后村里办了小学,但当时师资力量缺乏,校舍简陋,一个小学鼎盛时期学生七十多人,教师五个人,正式入编老师仅一人,他们身兼数职,往往是这个班教语文,另一个班就写字。条件是如此简单但也不乏有心努力学习之人,八十年代初期村里有了第一批中专生,之后有了第一批大学生,再之后从白际走出的学子才人也不是小数目。白际是个有尊师重教促学习风气的村子,除了当初对私塾先生尊重之风延续到了当今,当时村财困难但学校建设不停止,学校几经搬迁至当今的校舍乃是当初村里唯一一座小洋楼,而且听说且确实落实了几年奖励考上大中专的村里学子。足以说明家乡的重教之风盛行。<br></h3> <h3>白际的交通是数十代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早期的交通均是山路,靠的是两脚走出,他们往返尤溪城关均是步行,难以想象的是,他们一天能到达城关,他们往返福州要绕道拥口走水路或到洋中桂峰、樟湖坂、闽清等地中转到达,如此艰辛的路程,因此当时也没几个人走出过大山,大部分人对大山外的世界是有多少美好想象,多少憧憬,多少期待是难以想象的。七十年代后期集全村男女老少l力量硬是靠肩挑锄头挖挖出了一条土路能通上了拖拉机这样现代交通工具,虽经过风雨以及多次重建重筑硬化,这条路至今仍是我们村连接外面世界的主要纽带。高兴的是通过几代人多个村贤村干部的努力,我们村的交通正变得宽阔便捷,一条六米宽的三级路正在逐步形成。</h3> <h3>白际虽然偏僻,但改革的春风照样吹进了乡村,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改变了村民的思想,他们适应改革,享受改革,且经历改革,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后,生活改善了,家乡的面貌也如日中天,没有一天一个样,也是一年大变样,拆旧建新,村里的大部分人建了房,添置了早期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接着更新新一代交通工具嘉陵车,再到后期更换摩托车到当今几乎家家户户添了小车。都是侧面反映村中巨变。</h3> <h3>但白际的后期发展迷茫了,由于传统农业的制约以及现在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碰撞,传统农业劳动力密集强度大收入低,现代工业要求有技术性收入高形成对比,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劳动力减少,农田废弃了,家园失修了,校园读书声少了,因此人们纷纷迁住洋中汤川等地,村中八成以上人员均在洋中。那里得到了较好的住宿、教育、就医。但也失去纯朴的家风,寂静的山峦,奔腾的小溪,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田野。留下了在乡村静静守侯的房屋,留下无限惆怅的乡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