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东部,有一条自东向西横贯黑龙江省桦南县全境的河流,它发源于完达山脉阿尔哈山,流经110公里,注入倭肯河。这条河在清代称之为"巴湖力河"。星移斗转,河名的发音起了变化,人们后来叫它"八虎力河"。</h3> <h3> 1935年,连接牡丹江和佳木斯两地的铁路通车,在牡佳铁路途经的桦南县境内,设有一个四级小站,小站的名字因八虎力河而得名,称"八虎力火车站"。</h3> <h3> 1948牟,默默无闻的八虎力火车站迎来了解放军官教导三团的学员,他们艰苦垦荒,创建了曙光农场的前身一桦南农场、孟家岗农场。</h3><h3> 1958年,八虎力火车站见证了十万转业官兵赴北大荒的850人到曙光农场,他们当中有的就落脚在与八虎力火车站毗邻的曙光农场一队。</h3><h3> 20世纪60年代初,山东支边青年来到曙光,来到了八虎力的曙光农场一队。五湖四海,天南地北,不同的口音,不同的习俗,使八虎力不再寂寞。</h3><h3> 20世纪60代末,京、津、沪、哈等城市的50多万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先后来到了北大荒,其中3727人离开城市后的终点站就是八虎力火车站。而这其中的252名知青则把青春交付给了八虎力。这时的曙光农场一队已按照毛主席的''六一八"批示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三十一团一连。252名知青在这里用正茂的年华演绎着可歌可泣的八虎力的北大荒故事。八虎力从此热闹起来了。</h3> <h3> 八虎力,白浆土,风沙咆哮,冬天经常刮起大烟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知青们学会了种、管、收的农活,并且还要兴修水利,放炮采石、上山伐木、基建盖房……,农忙时节,两头看不见,地里三顿饭。风风雨雨,日日夜夜,八虎力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有知青的汗水,他们把困惑、苦闷、疲劳、压力,铸就成勇气、毅力、乐观、坚韧的青春之梦。</h3> <h3><font color="#010101">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八虎力一一北大荒的缩影,也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缩影。在这里,知青既是农场职工,也是兵团战士,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使命神圣,重任在肩,他们在努力多产粮的同时,还要站岗、演习、打靶、训练,时刻警惕,保家卫国。</font></h3> <h3> 火热的青春芳华在屯垦戍边中绽放,知青们给八虎力带来的城市文明,使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八虎力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知青的足迹,他们在文娱、体育、医疗、卫生、乃至对孩子们的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并提高了八虎力的精神文化生活。</h3> <h3> 在那特殊的年代,在劳动和生活中,知青和老职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知青向老职工学农活,学技术,虚心接受再教育。老职工向知青学文化知识,学城市文明。在八虎力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生成的情感血浓于水,他们至今不忘。</h3> <h3> 八虎力的知青,来的时候终点站是八虎力火车站,返城的时候,离开北大荒的第一站也是八虎力火车站。每年回家探亲,上下火车的起始和终点也都是八虎力火车站。他们平时忙里偷闲,也常到这里拍照留念。</h3><h3> 八虎力火车站,八虎力的地标,知青们心里装着对它满满的爱。</h3> <h3> 八虎力,252名知青的第二故乡,他们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在那里,那里有他们难忘的经历,难忘的乡亲。光阴茬苒,如今的八虎力知青,离开那里已经40年,已是鬓发斑白,但是,他们在八虎力给历史留下的印迹将永存。</h3> <h3> 八虎力的知青,</h3><h3> 历史不会忘记,</h3><h3> 八虎力不会忘记,</h3><h3> 北大荒不会忘记,</h3><h3> 共和国不会忘记!</h3> <h3> 今年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谨以此美篇献給曾在八虎力工作、学习、生活过的知青战友们!祝愿战友们生活美滿,幸福安康!</h3><h3><br></h3><h3> 在编辑过程中,许多战友热心地提供珍藏的老照片,为的是让更多战友的知青芳华得以再现,在此一并表示感谢!</h3><h3> 由于篇幅所限,部分照片做了拼图处理,敬请战友们予以凉解。</h3><h3><br></h3><h3> 文字编辑:杨云华</h3><h3> 摄影编辑:刘兴华</h3><h3> 图片属原创,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告知编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