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一)

赵泰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1.实践系列卫星</b></p><p class="ql-block"> “实践号”卫星系列中,数用于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的“实践号”卫星家族诞生最早、家族成员最为庞大。</p><p class="ql-block"><b>实践1号</b></p><p class="ql-block"> 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不到一年的时间内,1971年3月3日,基于东方红1号备份星所研制的“实践1号”,作为我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它也是中国发射的第二颗卫星。实践1号外形与东方红1号相似,但不像东方红1号只有几十天的寿命,实践1号的设计寿命为一年,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8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b>实践1号卫星</b>无论在空间科学还是空间技术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在轨期间,它进行了高空磁场、X射线、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物理环境参数的测量,让我国第一次直接探测宇宙空间环境。它还进行了硅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式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卫星技术的试验,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为卫星的电源、热控制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实践2号</b></p><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实现了一箭3星的发射任务,将<b>实践2号</b>和<b>实践2号甲/乙卫</b>星送入预定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实践2号由于要验证自旋稳定,就像陀螺高速自转立在地面一样在太空中自转稳稳地飞行,因而是圆筒形状,它的太阳能电池贴在圆筒壁上。实践2号的任务也是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两方面,一是为了探测空间物理环境参数,二是为了试验自旋稳定及对日定向的姿态控制方式等新技术。</p><p class="ql-block"> 实践2号甲卫星是一颗电离层探测信标卫星。其测量原理为:地面站分别接收上述两个信号穿过电离层的多普勒频移和信号的法拉第旋转,以此反演出电离层的积分电子浓度,利用的效应就如同迎面开来的火车汽笛声会越来越尖一样。 </p><p class="ql-block"> 实践2号乙卫星为无源雷达定标试验卫星。它用直径为4m的气球作为引导用的光学信标,用直径为0.45m的金属球作为地面雷达标校用的金属球。两球之间用600m的丝绳连接。</p><p class="ql-block"><b>实践4号</b></p><p class="ql-block">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实践4号卫星送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长三甲火箭是我国可靠性和性能最高的火箭之一,被誉为“金牌火箭”,至今仍然是我国现役主力火箭。</p><p class="ql-block"> 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卫星在每天同一时间的星下点轨迹相同,当轨道与赤道平面重合时叫做地球静止轨道,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即从地面上看,天上的卫星永远在那个位置。</p><p class="ql-block"> <b>实践4号卫星</b>是一颗用于探测空间辐射环境及其效应的卫星。针对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特殊环境,我国科学家们专门设计了空间辐射环境及其辐射效应试验项目。环境探测仪器选用3种:质子(含重离子)探测器、电子探测器和等离子体探测器。质子、电子和等离子体是空间主要带电粒子,研究这些粒子的带电量和分布对于空间飞行器往返空间和在轨服务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实践5号</b></p><p class="ql-block"> <b>实践5号卫星</b>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进入高度为870公里的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 </p><p class="ql-block"> 太阳同步轨道指的就是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轨道倾角(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接近90度,卫星要在两极附近通过,因此又称之为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p><p class="ql-block"> 当太阳电池帆板收拢时,它的结构外形为边长近似1.2米的立方体,折叠式太阳电池帆板展开后,翼展约为5米。它有3项任务:在轨正常运行3个月,完成两层流微重力科学试验;新技术演示验证试验;单粒子探测与对策研究。实践5号按预定程序完成了卫星的发射、在轨测试、在轨移交以及对其实施的长期管理,圆满地完成了全部任务,并且进行了寿命试验。</p><p class="ql-block"><b>实践6号</b></p><p class="ql-block"> 2010年10月6日8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实践6号04组</b>两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送入太空。两颗卫星设计寿命均为2年以上,主要进行空间环境探测、空间辐射环境及其效应探测、空间物理环境参数探测,以及其他相关的空间科学试验。</p><p class="ql-block"><b>实践7号</b></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6日,实践7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b>实践七号卫星</b>设计寿命3年,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以及其他相关的空间科学技术试验。实践7号上天后所带利器“焦平面器件研制的推扫式相机”开始持续工作,形成图像清晰;这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红外推扫成像仪器,成功地从数百公里的轨道取得清晰的地物图像,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好评。</p><p class="ql-block"><b>实践8号</b></p><p class="ql-block"> 2006年9月9日,<b>实践8号</b>发射升空,完成空间诱变育种试验后,装载种子的卫星返回舱于15天后在四川遂宁成功回收,卫星仪器舱还进行了为期3天的空间科学留轨试验。 实践8号共搭载了215公斤蔬菜、水果、谷物和棉花种子上天,是1987年以来搭载种子量最多的一次。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实践八号"所做的科学实验探测失重对种子发芽产生的影响。科学家介绍,在宇宙辐射和失重环境下,有些种子可能会发生变异,这些变异种种植到地球上后,能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太空育种现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太空育种的果实比在陆地上培育的果实要大得多,太空诱变可以获得高营养成分、口感好的突变体。实践八号在飞行过程中传回了一系列高清晰的青菜太空发芽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实践9号</b></p><p class="ql-block"> 2012年10月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b>实践9号</b>A/B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p><p class="ql-block"> 实践9号A/B卫星是我国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首发星,主要用于长寿命高可靠、卫星高精度高性能、国产核心元器件和卫星编队及星间测量与链路等试验,以此提升我国航天产品国产化能力。实践9号卫星由A星和B星两颗卫星组成,A星搭载的光学成像有效载荷技术试验项目为高分辨率多光谱相机,该相机能够看到各种颜色,甚至不可见的“颜色”也能够看到;B星搭载的光学成像有效载荷技术试验项目为分辨率73米长波红外焦平面组件试验装置。</p><p class="ql-block"><b>实践10号</b></p><p class="ql-block"> <b>实践10号</b>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首批确定的5颗科学卫星之一,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之后,已于2016年4月6日发射成功,4月18日,实践10号卫星成功返回。</p><p class="ql-block"> 实践10号是我国科学卫星系列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是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效、短期、综合空间实验平台。项目共包含6大领域,19项科学实验。同时,实践10号卫星是迄今为止单次空间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及种类最多的卫星任务。实践10号卫星任务联合了中国科学院11个研究所及国内6所高校共同参与。除国内合作外,实践10号卫星通过与欧洲空间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搭建了中国和国际空间强国紧密合作的互通平台,共同孕育空间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发展、新突破。</p><p class="ql-block"><b>实践11号</b></p><p class="ql-block"> <b>实践11号</b>的家族比较大,分别有01星、02星、03星、04星、05星、06星、07星、 08星。除04星发射没有入轨外,其余都在2009年至2014年陆续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大多用于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p><p class="ql-block"><b> 01为星于2009年11月12日发射。</b></p><p class="ql-block"> 02卫星于2011年7月29日发射。</p><p class="ql-block"> 03卫星于2011年7月6日发射。</p><p class="ql-block"> 05卫星2013年7月15日17时27分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p><p class="ql-block"> 06卫星2014年3月31日10时58分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07卫星2014年9月28日13时13分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08卫星2014年10月27日发射。</p><p class="ql-block"><b>实践12号</b></p><p class="ql-block"> 2010年6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实践12号卫星</b>”送入太空。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星间测量和通信等科学与技术实验。</p><p class="ql-block"><b>实践13号</b></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b>实践十三号</b>通信卫星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p><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23日,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在轨交付,正式投入使用。在轨测试期间,实践十三号完成了11个试验项目。其中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领域走到世界前列,为后续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实践15号</b></p><p class="ql-block"> 2013年7月2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b>实践15号</b>、<b style="color:rgb(1, 1, 1);">创新3号</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和</span><b style="color:rgb(1, 1, 1);">试验7号</b>三颗技术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b>实践16号</b></p><p class="ql-block"> 2013年10月25日,<b>实践16号</b>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实践16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和技术试验。</p><p class="ql-block"><b>实践17号</b></p><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3日,由<b>实践17号卫星</b>和<b>远征2号</b>上面级组成的载荷组合体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实践17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p><p class="ql-block"><b>实践19号</b></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7日18时3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b>实践十九号卫星</b>,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1 日 10 时 39 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b>实践十九号卫星</b>,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国家航天局与农业农村部、海南省、安徽省等国内主用户单位,泰国、巴基斯坦等国际搭载用户签署搭载载荷交付证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国内商业搭载用户代表单位签署搭载载荷交付证书。</p><p class="ql-block"><b>实践21号</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4日9时2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实践二十一号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碎片减缓技术试验验证。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3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实践23号</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9日06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b>实践二十三号</b>卫星和搭载的<b>试验二十二号A/B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2.通信技术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b>通信技术试验卫星1号</b></p><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12日23时4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1号送入太空。</p><p class="ql-block"><b>通信技术试验卫星2号</b></p><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5日23点1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2号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2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是我国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广播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多频段、宽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试验验证。</p><p class="ql-block"><b>通信技术试验卫星3号</b></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25日00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3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3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用于开展相关技术验证。</p><p class="ql-block"><b>通信技术试验卫星4号</b></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17日23时2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4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4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p><p class="ql-block"><b>通信技术试验卫星5号</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7日23时2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5号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5号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高通量技术试验验证。</p><p class="ql-block"><b>通信技术试验卫星7号</b></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24日23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7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6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通信技术试验卫星9号</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30日凌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9号送入预定轨道,为今年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p><p class="ql-block">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9号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p><p class="ql-block"><b>通信技术试验卫星10号</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3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10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通信技术试验卫星11号</b></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3日19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11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星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试验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b>试验6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20日7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五星”方式,成功将试验6号卫星及天平1号A星、B星、嘉定1号、软件定义卫星等5颗微纳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 据了解,试验6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搭载发射的天平1号A星、B星主要用于地面测控设备精度标校;嘉定1号卫星由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是该公司低轨商业通信卫星星座“翔云”的首发星;软件定义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在轨主要开展安卓平台地面软件技术太空移植及开源卫星软件研发等技术验证工作。</p><p class="ql-block"><b>试验6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5日7时4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六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试验六号02星是中国研发的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卫星。</p><p class="ql-block"><b>试验10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7日16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十号卫星。火箭飞行正常,卫星准确入轨。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0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试验10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9日12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 </p><p class="ql-block">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58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试验11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5日7时4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11号卫星发射升空。 </p><p class="ql-block"> 试验11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试验12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3日18时12分,我国在文昌发射场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12号卫星01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试验13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17日10时3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13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试验13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p><p class="ql-block"><b>试验14号、15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试验十四号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新技术验证等领域,试验十五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试验16号A/B、17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7日7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试验十六号A/B星和试验十七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该组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试验19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3月15日19时4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试验十九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试验20号A/B星</b></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12日16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54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试验20号C星</b></p><p class="ql-block"> 试验二十号C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2022年10月29日9时0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号C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实验22号A/B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9日06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和搭载的试验二十二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试验24号A星、试验24号B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试验二十四号A星、试验二十四号B星等26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b>试验24号C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6日6时39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福建江门邻近近海,使用红军十一号运载火箭顺利将试验24C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经过一系列精确的操作,24C三星顺利转入预计线路,标志着火箭使命的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实验25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20日11时1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p><p class="ql-block"><b>实验26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1日12时03分,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b>试验二十六号A、B、C星</b>,<b>吉林一号高分05B星</b>、<b>平台02A03星</b>,<b>云遥一号31星~36星</b>,<b>西光壹号04 星、05星</b>,<b>阿曼智能遥感卫星一号</b>,<b>天雁24星</b>共 1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3.新技术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b>新技术试验双星</b></p><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27日1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双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新技术试验双星主要用于开展星链路组网及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p><p class="ql-block"><b>新技术试验卫星C、D、E、F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20日05:07,中国在西昌卫星上使用了长征二号发射中心1号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四星”方法,并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卫星C,D,E和F发射到空中。卫星顺利进入了预定轨道,该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新技术试验卫星C,D,E和F主要用于在轨道上进行新的地面观测技术试验。</p><p class="ql-block"><b>新技术试验卫星G、H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30日4时1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卫星G星、H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新技术试验卫星G星、H星主要用于在轨开展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p><p class="ql-block"><b>新技术验证7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的新技术验证7号卫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 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五院 2020年的收官之星,也标志着五院'“十三五”宇航发射任务的完美收官。</p><p class="ql-block"><b>多媒体贝塔试验A/B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4日19时0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多媒体贝塔试验A/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2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融合试验卫星01/02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24日19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遥二上面级,成功将融合试验卫星01/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5次飞行。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搭载发射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轨道大气密度探测试验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商业气象探测星座试验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低轨导航增强试验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和德二号E/F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交通试验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田园一号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金紫荆卫星二号</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学生小卫星-1</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学生小卫星-2A</span>等10颗小卫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1次飞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4.科学实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10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五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四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p><p class="ql-block"><b>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b></p><p class="ql-block"> “目前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工作在预定的巡天观测模式,已经获得了31亿个高能粒子事件,同时进行了电子宇宙线高精度测量,在观测宇宙高能电子能谱以及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科学家团队正在对宇宙质子、氦核数据进行分析,预计今年内可以发表质子、氦核观测结果”,暗物质卫星总指挥朱振才研究员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p><p class="ql-block"> 2015年12月17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已经在500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了近20个月,朱振才表示,经过在轨测试,卫星所有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卫星功能与性能参数稳定且符合要求,各分系统、单机、软件工作状态正常、稳定,有效载荷关键指标超过国际同类探测器水平,能量分辨率达到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 暗物质卫星总设计师李华旺研究员说:“‘悟空’在太空中主要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 李华旺说:“我国暗物质卫星的优势在于观测的能量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是阿尔法磁谱仪(AMS)和电子对望远镜(CALET)的2倍以上。”对此,他打了个比方:“能量范围和能量分辨率其实是有矛盾的,就像人的眼睛一样,看远处,视野范围变宽,就观察不到细微的东西,看到了近处细微的事物,视野范围就变窄了,但是‘悟空’在这两方面做到了最优。”</p><p class="ql-block"><b>实践十号</b></p><p class="ql-block"> 它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首批确定的5颗科学卫星之一,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之后,已于2016年4月6日发射成功,4月18日,实践十号卫星成功返回。 实践十号是我国科学卫星系列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是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效、短期、综合空间实验平台。项目共包含6大领域,19项科学实验。同时,实践十号卫星是迄今为止单次空间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及种类最多的卫星任务。实践十号卫星任务联合了中国科学院11个研究所及国内6所高校共同参与。除国内合作外,实践十号卫星通过与欧洲空间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搭建了中国和国际空间强国紧密合作的互通平台,共同孕育空间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发展、新突破。</p><p class="ql-block"> 实践家族虽然不都是亲兄弟,但在我国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立下了赫赫之功,使我们中国人更加了解太空。不久前实践家族的新成员——实践十号刚刚与世人“华丽”亮相了,相信实践十号一定能带给我们更多关于宇宙空间的奥秘,让我们期待它的返航,为我国首个航天日献礼!</p><p class="ql-block"><b>“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b></p><p class="ql-block"> “慧眼”(英文名Insight)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简称HXMT)卫星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天文卫星,是既可以实现宽波段、大视场X射线巡天又能够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的短时标光变和宽波段能谱的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同时也是具有高灵敏度的伽马射线暴全天监视仪。“慧眼”的命名涵义之一是为了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5日,HXMT卫星发射成功,开展科学观测。 2018年1月30日,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利用慧眼卫星开展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实验,定位精度达到10公里之内(3倍标准偏差),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器利用脉冲星自主导航的可行性,为未来在深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于2019年8月21日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正式刊出。</p><p class="ql-block"><b>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潘建伟</span>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p><p class="ql-block"> 6月16日,“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span>,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的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p><p class="ql-block"> 8月10日, 在国际上<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span>两项成果,同时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这标志着“墨子号”提前并圆满实现预先设定的全部三大科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从2003年潘建伟团队提出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设想,到2011年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式立项,再到2016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天,这一系列科研成果,让我国在量子科技创新方面实现了“领跑者”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量子隐形传态论文的第一作者、中科大副研究员任继刚自2005年就加入潘建伟团队,见证了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任继刚在量子卫星项目中担任科学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他和团队成员负责地面站望远镜工程,验收了5个地面站中的4个,包括2014年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河北兴隆站</span>,2015年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新疆南山站</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青海德令哈站</span>,2016年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阿里站</span>。</p><p class="ql-block"> 圆满完成了“墨子号”的三大科学试验任务,团队又有了新的想法。下一步,团队将在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的基础上,再进行贝尔态测量,实现相距遥远的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隐形传态。“‘墨子号’还会飞行一年时间,不久前我们在青海湖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接下来我们还会做研究,让卫星在白天也能够‘上岗’”。天启卫星 2020年11月7日15时12分,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并顺利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天启星座十一星是天启物联网星座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提供数据采集传输服务。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负责该卫星的研制和应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5.空间探测卫星</b></p><p class="ql-block"><b>探测1号</b></p><p class="ql-block"> 2003年12月30日凌晨3时许,“长征”二号丙/SM型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成功地将中国与欧洲空间局的合作项目“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探测1号送上了太空。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高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水平的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b>探测2号</b></p><p class="ql-block"> 探测2号卫星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第二颗卫星。这一计划由两颗以大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小卫星组成。于2004年7月25日发射。 </p><p class="ql-block"> 其中,“探测1号”是赤道星,已于2003年12月3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次发射的探测2号是极轨星。据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探测2号目前正在近地点高度为681公里、远地点高度为38278公里、倾角为90度的预定工作轨道上运行,发射获得了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天行一号</b></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2日10时0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行一号</b>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等试验。</p><p class="ql-block"><b>天行一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1日11时5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行一号02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天行一号02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等试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6.融合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b>融合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24日19时1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遥二上面级,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将融合试验卫星01/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本次任务发射的3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主要用于开展通信技术试验任务。 </p><p class="ql-block"><b>交通VDES试验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7日9时15分,快舟十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交通VDES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交通VDES试验星,主要用于开展VDES系统及AIS系统通信试验和关键技术验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7天行一号</b></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2日10时0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行一号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等试验,其中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配套的测控数传子系统等多型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测控数传子系统有效保障了卫星天地链路连接及科学数据高速下传,各产品状态良好,已完成在轨测试,各项指标正常。此外,作为“天行一号”卫星的主要载荷之一,由空间工程公司研制的数据采集载荷可用于开展科学探测。在本次任务中,空间工程公司还将负责卫星地面综合运控工作,主要承担卫星在轨期间的任务规划、数据判读和指令生成等,有力保障既定计划任务顺利开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空间新技术实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2022年7月27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并顺利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轨道大气密度探测试验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低轨道量子密钥分发试验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电磁组装试验双星</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南粤科学星</span>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b>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是北京未来导航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的低轨导航增强系统第1颗先导技术试验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29日12时1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b>微厘空间一号S3/S4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2年9月6日10时2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遥十六运载火箭,成功将微厘空间一号S3/S4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7日21时10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10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b>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b>于2023年7月9日19时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23日18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11.乾坤一号超低轨道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乾坤一号”卫星是浙江企业赛思倍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space)研制的超低轨道试验卫星,也是中国第一颗超低轨道试验卫星。</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2日13时07分,谷神星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乾坤一号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星时代-16卫星</span>共两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12.爱因斯坦探针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9日15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的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因主要科学目标涉及黑洞、引力波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预言,取名为“爱因斯坦探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通讯卫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1.东方红号通信信卫</b></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24日发射我国首颗卫星“东方红”。 </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1月29日发射的<b>东方红1号通信卫星</b>和1984年4月8日发射的<b>东方红2号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b>。</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b>东方红2号甲</b>通信卫星。</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b>东方红3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b>。</p> <p class="ql-block"><b>2-2.中星号通信卫星</b></p><p class="ql-block"> 中星系列通信卫星是我国卫星综合服务运营中的重要部分,为广大民众提供安全稳定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为国家政府部门和重要行业客户提供专属服务,为重大活动和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提供及时可靠的通信保障。</p><p class="ql-block"><b>中星1D</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7日零时40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中星1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星1E 2022年9月13日21时18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服务。</p><p class="ql-block"><b>中星2D</b></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11日发射中星2D卫星,这是我国最新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可为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等机构提供广播电视及宽带多媒体等传输任务。</p><p class="ql-block"><b>中星2E</b></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6日0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2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3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中星5A(中卫1号) </b></p><p class="ql-block"> 中星5A卫星于1998年5月30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轨道位置:142°E。分别提供24个等效36MHz带宽的C频段和24个Ku频段转发器商业通信服务,具有模块化设计、可靠性高、可支持多种通信业务等特点。中星5A卫星由中国东方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并运营管理。</p><p class="ql-block"><b>中星6A</b></p><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5日时1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鑫诺六号卫星成功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13公里、远地点高度为4.2061万公里、轨道倾角为25.2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鑫诺六号升空定点成功后更名为中星6A。直播星“中星9号"、"中星6B"以及"中星6A"这三大电视信号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偏远地区。</p><p class="ql-block"><b>中星6B</b></p><p class="ql-block"> 中星6B卫星于2007年7月5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定点于东经115.5度同步卫星轨道,提供38个36MHz带宽C频段转发器商业通信服务,为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等机构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广播电视节目上行传输和地面接收服务。</p><p class="ql-block"><b>中星6C</b></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10日发射中星6C卫星,这是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一颗用于广播和通信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可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卫星定点于东经130度,服务寿命15年。此次发射的中星6C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主要负责提供C频段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服务,是继中星6A、中星6B、中星9号和中星9A之后,又一颗满足中国广播电视信息传输要求,确保广电业务安全播出的高质量卫星。</p><p class="ql-block"><b>中星6D</b></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5日20时整,一枚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中星6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星6D卫星是由航天科技五院研制的广电节目专用传输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采购并负责在轨运行管理。该卫星是中星6A卫星的接替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不仅承接了中星6A卫星的全部业务,还实现了功能扩展。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将拓展我国对南海及东南亚的覆盖,实现对南海诸岛及太平洋岛国的服务。 </p><p class="ql-block"><b>中兴6E</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9日19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中星6E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中的一颗,将承担广电安播工程使命,保障中国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传输。</p><p class="ql-block"> 中星6E卫星转发器资源在满足 C 频段广播电视传输业务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卫星平台承载能力和频段资源,建设了具备数字化处理能力的 Ku、Ka 高通量资源。</p><p class="ql-block"><b>中星9号</b></p><p class="ql-block"> 中星9号卫星于2008年6月9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定点于东经92.2度同步卫星轨道,提供18个36MHz带宽和4个54MHz带宽Ku频段转发器直播服务,是一颗大功率、高可靠、长寿命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p><p class="ql-block"><b>中星9B</b></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9日19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9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8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中星10号(鑫诺5号) </b></p><p class="ql-block"> 中星10号卫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从国外引进有效载荷系统,提供30个C频段和16个Ku频段转发器商业通信服务。中星10号卫星于2011年6月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用于接替中星5B卫星在东经110.5度轨道位置工作,以满足中国及西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用户的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数字宽带多媒体及流媒体业务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中星11号</b></p><p class="ql-block"> 中星11号卫星于2013年5月由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轨道位置:98°E。配置高功率固定和移动波束及转发器切换能力,提供45个C和Ku频段转发器商业通信服务,满足亚太地区用户的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数字宽带多媒体及流媒体业务需求。</p><p class="ql-block"><b>中星12号</b></p><p class="ql-block"> 中星12号卫星于2012年11月由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轨道位置:87.5°E提供47个C和Ku频段转发器商业通信服务,以满足中国、东亚、南亚、中东、东欧、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海域、印度洋区域用户的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数字宽带多媒体及流媒体业务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中星15号/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一号</b></p><p class="ql-block"> 2016年1月16日0时5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15号/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一号,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中国航天迎来2016年“开门红”,中国卫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上又迈出重要一步。中星15号 中星15号是中国与白俄罗斯共同合作建设的一颗卫星,是中国卫通第一颗能够完整覆盖非洲大陆,且能提供跨洲互联网通信服务的卫星,可以向非洲及欧洲、中东和亚洲其他地区提供广播、通信、电信港和数据中心等服务。该颗卫星通过资源合作的方式,满足了双方的业务应用需求,是中国卫通多年来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p><p class="ql-block"> 该颗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DFH-4)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卫星将定点于东经51.5度,提供20个C频段和18个Ku频段转发器。C频段波束可以覆盖非洲、欧洲、中东和亚洲,Ku频段非洲波束覆盖西非、中非和东非地区。</p><p class="ql-block"><b>中星16号</b></p><p class="ql-block"> 中星16号通信卫星又名实践十三号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这颗卫星首次应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信息传送能力大大增强,其通信总容量达20G以上,比以前有10倍左右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中国实践13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实践13号卫星完成试验验证后,将转入Ka频段宽带通信试验业务,使中国成为继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后掌握Ka频段宽带通信这一先进技术的国家,可为中国通信设施不发达地区的用户提供优良宽带服务,促进宽带卫星通信在高铁、船舶、飞机等移动载体以及企业联网、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p><p class="ql-block"> 中星16将技术试验和示范应用相结合,首次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上开展对地高速激光通信试验,速率最高可达2.4个G。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等优点,如果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p class="ql-block"> 该卫星设计有26个用户点波束,总体覆盖我国除西北、东北的大部分陆地和近海近200公里海域,地面无线网络信号覆盖不到或光缆宽带接入达不到的地方,都可以用该卫星方便地接入网络。</p><p class="ql-block"> 这颗卫星首次在中国高轨卫星上使用电推进(无需消耗化学推进剂)完成全寿命期内南北位保任务,卫星承载能力显著提升;首次在中国卫星上应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通信总容量超过20Gbps;首次在中国高轨卫星上搭载激光通信系统;首次在中国高轨长寿命通信卫星上百分之百工程化应用国产化产品,改变了相关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推进效率比常规化学推进提升十倍以上;首次在中国卫星上将技术试验和示范应用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既满足新技术在轨试验的目的,又满足载荷示范应用的要求,提高工程综合效益。</p><p class="ql-block"><b>中星18号</b></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19日20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8号卫星发射升空,星箭分离正常,但卫星工作异常,正在开展故障排查。</p><p class="ql-block"> 中星18号卫星是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投入运营后,将在语音、数据、图像和视频处理/传送等多媒体应用和高数据速率的互联网应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中星19号</b></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5日19时5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9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中星19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是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具有传输速率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p><p class="ql-block"><b>中兴20号</b></p><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15日零时01分,我国自行研制的“中星”20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星”20号是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卫星质量为2.3吨,可以实现不同频段、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多种通信服务。这颗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所属的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负责经营。</p><p class="ql-block"><b>中兴20A</b></p><p class="ql-block"> 2010年11月25日0 时09分,中星-20A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中星-20A”卫星是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一颗通信广播卫星,主要用于传输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任务。</p><p class="ql-block"><b>中兴22号</b></p><p class="ql-block"> 2000年1月26日零时45分,我国研制的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中星—22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已进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六十次飞行。 </p><p class="ql-block"> “中星—22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重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p><p class="ql-block"><b>中兴26号</b></p><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23日19时4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星26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中星26号卫星主要用于为固定终端以及车/船/机载终端提供高速宽带接入服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3.天通号通信卫星卫星</b></p><p class="ql-block"> 天通1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组成。</p><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6日0时2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b>天通1号01星</b>。 </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12日23时5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通1号02星</b>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20日0时2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通1号03星</b>发射升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4.亚太号通信卫星</b></p><p class="ql-block"><b>亚太1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亚太1号通信卫星是亚太通信有限公司向美国休斯公司购买的一颗型号为HS376的自旋稳定式通信卫星,1994年7月21日成功发射。该星外形为圆柱形,直径2.2米,高3.1米,重1368公斤。它有24个C波段转发器.使用寿命可超过10年。卫星定点于东经131度赤道上。</p><p class="ql-block"><b>亚太5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亚太5号卫星(APStar 5)是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也是一颗高功率的卫星,拥有54个转发器,其中C波段38个,Ku波段16个,设计寿命为13年,于2004年6月29日发射成功,发射重量为4.8吨,定点东经138°。</p><p class="ql-block"> 亚太5号卫星原为亚太卫星控股有限公司采购,后因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导致卫星转卖给加拿大运营商,现名为电星-18(Telstar-18)。 2001年1月8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香港亚太卫星有限公司签署了使用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亚太5号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与此同时亚太公司还和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签署了卫星的购买合同,和新加坡电信公司签署了卫星转发器的租赁合同。 </p><p class="ql-block"> 根据合同的规定,亚太5号卫星将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于2003年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后来,因为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导致卫星转卖给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因此亚太卫星被更名为电星-18(Telstar-18)</p><p class="ql-block"> 2004年06月29日,亚太5号卫星由天顶号-3SL运载火箭搭载在奥德赛海上发射平台(Odyssey)发射升空。 </p><p class="ql-block"> 亚太5号卫星用于接替亚太1号卫星的工作,亚太1号卫星的工作寿命于2004年中到期。</p><p class="ql-block"><b>亚太6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05年4月12日20时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亚太6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发射。亚太六号卫星由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制造,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承购经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是这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的总承包商。</p><p class="ql-block"> 亚太6号为中国发射的第三十颗外国卫星,卫星重四点六吨,装载有38个C频段和12个Ku频段转发器,设计寿命十五年。这颗大功率通信卫星将定点于东经134度赤道上空,覆盖范围包括中国、东南亚、澳洲以及美国夏威夷等,将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卫星通信广播平台。</p><p class="ql-block"> 亚太6号卫星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的一项成果,表明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全满足各类卫星发射服务的需求,对于提高中国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能力、拓展中国商业发射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强国际航天领域合作以及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作出新贡献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亚太6C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18你5月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亚太6C卫星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国第10颗整星出口的商业通信卫星,也是我国第二次向国际成熟运营商提供整星产品,标志着“中国制造”在国际成熟通信卫星运营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国际化道路上再迈关键一步。 </p><p class="ql-block"> 亚太6C通信卫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签约的一颗卫星。亚太6C卫星将替代现位于东经134度同步轨道的亚太6号卫星。该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载荷包括C频段、Ku频段和Ka频段在内的共45路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将向亚太地区提供高功率的广播电视、直播到户、VSAT以及移动蜂窝回传等业务。 </p><p class="ql-block"><b>亚太6D卫星</b></p><p class="ql-block"> 亚太6D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CZ-3B F69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最终定点于134°E的服务轨位。</p><p class="ql-block"> 亚太6D卫星是亚太星通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首发星,全系统预计将包括3~4颗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空间互联网通讯网络。</p><p class="ql-block"> 亚太星通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是我国首个全球高通量卫星宽带通信系统,于2016年7月在深圳启动建设,该系统由深圳市政府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设立的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简称亚太星通)承担建设,总投资近100亿。 </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国第一颗采用Ku/Ka体系的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也是世界上首颗为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 </p><p class="ql-block"> 高通量通信卫星,是相对于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传统通信卫星而言的,在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条件下,通信容量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通信卫星。 </p><p class="ql-block"> 该星的通信容量50Gbps,单波束容量可达1Gbps以上。可视范围信号全覆盖,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中国四大海域、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等广泛的陆地和海洋区域。</p><p class="ql-block"><b>亚太6E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13日2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亚太6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亚太6E卫星主要用于为东南亚地区提供高通量通信服务,卫星配置25个Ku用户波束和3个Ka信关站波束,通信总容量超过30Gbps。本次发射的亚太6E卫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第十三颗通信卫星,依据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亚太星联卫星有限公司签署的亚太6E卫星在轨交付合同执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5.银河航天低轨宽带通信卫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银河航天首发星</b></p><p class="ql-block"> 2020 年 1 月 16 日,银河航天首发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星在轨 30 天后成功开展通信能力试验,在国际上第一次验证了低轨 Q/V/Ka 等频段通信。通信能力达到24Gbps ,该星具备卓越的技术指标和国际领先通信能力。</p><p class="ql-block"><b>银河航天02批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5日银河航天02批6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是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 银河航天在其02批卫星上成功实现了国内首例v频段低轨卫星测控。 </p><p class="ql-block"> v频段卫星测控是指用v频段无线电波实现对卫星的跟踪测量及遥测遥控,获取卫星的位置、状态等信息,并对卫星各类平台、载荷实施控制等操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6. 6G实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6日上午11时1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经过约25分钟的飞行,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0颗阿根廷NewSat卫星</span>和<b style="color:rgb(1, 1, 1);">电子科技大学号卫星</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北航空事卫星1号</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八一03星</span>等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一箭十三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6G探索时代,是中国6G发展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p><p class="ql-block"> 我国在2019年11月正式宣布成立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和总体专家组后,仅仅时隔一年,工作进程与技术发展已经有了一个飞跃,特别是决定6G的关键——太赫兹(1Thz电磁波波长为0.3mm c=fλ)空间通信技术。 不同于5G网络是数字蜂窝网络,6G则是一个概念性无线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将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集成的全连接世界。不再是简单的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的突破,而是万物互联。</p><p class="ql-block"><b>行云2号01星、02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12日9时16分40秒,酒泉卫星发中心,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行云二号”01星(命名为武汉号)“行云二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行云二号01卫星被命名为“行云武汉号”,并通过在箭体上涂刷“英雄武汉·伟大中国”和“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的方式,致敬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和广大医护工作者。 此次发射的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是拟以80颗低轨通信卫星完成组网的“行云工程”项目首发星,由航天三江下属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制,其中“行云二号”01星被命名为“武汉号”,将在低轨道上承担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的通信传输服务功能,并在集装箱、海洋、船舶、电力、地灾、环境、林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开展应用测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7.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11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制,这既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率先向星地量子通信发起挑战,更意味着中国或将领先欧美获得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说,墨子最早提出光线沿直线传播,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的名字命名量子卫星,将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8低轨通信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0日18时3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b>3颗低轨通信试验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低轨通信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在轨通信技术试验验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9智慧天网通信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9日9时43分我国第一颗中轨道宽带通信卫星,也是国际上第一颗中轨道天基网络卫星——<b>智慧天网一号01星</b>,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智慧天网创新工程任务迈出关键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10.极光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31日7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将<b>极光星座01星(复旦信息星)</b>、<b>极光星座02星(上海电机学院一号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b>张江高科号卫星</b>、<b>云遥一号26星</b>和<b>河北临西一号卫星</b>。这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第13次飞行。</p><p class="ql-block"> “极光星座”的双星系统,将正式开展<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激光通信</span>在轨验证和星间激光通信等试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11.吉利卫星</b></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4年9月6日2时3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b>吉利星座03组</b>卫星发射升空, 10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吉利星座03组卫星由吉利控股集团下属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研制。<b>吉利星座01、02组卫星</b>分别于2022年6月、2024年2月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随着第三轨卫星的成功部署,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通过三个轨道面30颗卫星,可实现24小时全球90%区域覆盖,正式为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12.千帆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b>千帆极轨01组卫星</b>,成功将1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低轨互联网星座“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星。它们的成功发射也标志着我国向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b>千帆极轨02组卫星</b>,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此次任务中,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继续采用堆叠式布局,实施了一箭18星的发射任务。千帆极轨卫星是“千帆星座”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正在建设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旨在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低轨卫星因其较低的轨道高度,具有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等优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返回式卫星、遥感卫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返回式卫星</b></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返回式卫星是中国发射次数最多的一种卫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适应有效载荷的变化,先后对返回式卫星平台进行了多次改进,不仅有效载荷的质量有所增加,卫星的在轨时间也大幅度延长。先后研制并发射了FSW-0、FSW-1、 FSW-2、FSW-3、 FSW-4五种型号的返回式卫星以及实践8号育种卫星,掌握了返回式卫星的总体设计、制造、防热、大型试验、卫星发射、跟踪测控和卫星回收等各种关键技术,后续型号充分继承和吸收了前面型号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p><p class="ql-block"> ① <b>FSW-0</b>:第一代返回式国土普查卫星,共进行了10次发射,9次发射并成功回收。取得了卫星制造、卫星发射、跟踪测控和卫星回收的技术发展。 </p><p class="ql-block"> ② <b>FSW-1</b>:第一代返回式摄影测绘卫星,共进行 5次发射,4次成功回收。该型号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舱压控制等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卫星飞行时间增加到8天。</p><p class="ql-block"> ③ <b>FSW-2</b>:第二代返回式国土普查卫星,共进行3次发射,3次成功回收。飞行时间15天。</p><p class="ql-block"> ④ <b>FSW-3</b>:第二代返回式摄影测绘卫星,共进行了3次发射,3次成功回收。飞行时间18天。</p><p class="ql-block"> ⑤ <b>FSW-4</b>:返回式国土详查卫星,共进行了2次发射,2次成功回收。飞行时间27天。</p><p class="ql-block"> ⑥ <b>SJ-8</b>: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进行空间诱变育种和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2.遥感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06年4月2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一号”</b>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9次飞行。</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二号”</b>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9次飞行。</p><p class="ql-block"> 2007年11月12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三号”</b>送入太空。“遥感卫星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08年12月1日12点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四号”</b>送入太空。“遥感卫星四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13次飞行。美国把“遥感卫星四号”称为“尖兵8号”。</p><p class="ql-block"> 2008年12月15日11时22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b>“遥感卫星五号”</b>成功送入太空。</p><p class="ql-block"> 2009年4月22日10时5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丙”载火箭成功地将<b>“遥感卫星六号”</b>送入太空。</p><p class="ql-block"> 2009年12月9日16时4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丁”运载火箭,将<b>“遥感卫星七号”</b>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09年12月16日15日10时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b>“遥感卫星八号”</b>送入太空,搭载火箭升空的中国首颗公益小卫星“希望号”也顺利进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0年03月05日12时5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b>“遥感卫星九号”</b>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10日6时49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b>“遥感卫星十号”</b>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22日10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b>“遥感卫星十一号”</b>。</p><p class="ql-block"> 2011年9日11时2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二号”送入太空。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天巡一号”卫星。<b>“遥感卫星十二号”</b>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生产。</p><p class="ql-block"> 2011年11月30日凌晨2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b>“遥感卫星十三号”</b>。</p><p class="ql-block"> 2012年 5月10日15时6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十四号”</b>送入太空。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天拓一号卫星。</p><p class="ql-block"> 2012年5月29日15时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b>“遥感卫星十五号”</b>,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2年11月25日12时0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b>“遥感卫星十六号”</b>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2日凌晨3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十七号”</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3年10月29日10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十八号”</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20日11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十九号”</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4年8月9日13时4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二十号”</b>送入太空。</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8日11时22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二十一号”</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二号卫星。</p><p class="ql-block"> 2014年10月20日14时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二十二号”</b>送入太空。</p><p class="ql-block"> 2014年11月15日2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二十三号”</b>送入太空。</p><p class="ql-block"> 2014年11月20日15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二十四号”</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4年12月11日,搭载<b>“遥感卫星二十五号”</b>的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p><p class="ql-block"> 2014年12月27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卫星二十六号”</b>送入太空。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27日10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二十七号”</b>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的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8日15时0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二十八号”</b>卫星发射升空。该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27日5时2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二十九号”</b>卫星发射升空。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15日10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b>遥感卫星三十号</b>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25日2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号02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26日03时4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号03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25日13时3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号04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搭载遥感三十号04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遥感三十号04组卫星采用多星组网模式,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65次飞行。</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26日发射<b>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b>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验证。此次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一子级的落点控制采用了栅格舵控制,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试验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24日11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b>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26日23时1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b>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是中国研发的卫星,采用多星组网模式,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7日02时1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18日14时30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b>遥感三十号09组卫星</b>送入预定轨道。 遥感三十号09组卫星采用多星组网模式,主要用于电磁环境探测。 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启星座14星</span>。这是一颗微纳卫星,装载了数据采集载荷,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可实现地面网络覆盖盲区的数据采集。</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9日8时19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b>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b>送入预定轨道。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采用多星组网模式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验证,用于物联网数据采集。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启星座15星</span>。 </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10日12时2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一号01组卫星</b>和<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微纳技术试验卫星</span>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遥感三十一号01组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29日12时4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b>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的卫星。</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24日10时2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是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卫星。 </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3日10时19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发的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9日10时43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二号01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3日15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成功将<b>遥感三十二号02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4次飞行。</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7日23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三号卫星</b>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微纳技术试验卫星。 </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7日02时1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三号03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三号03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7日4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三号04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三号04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30日15时2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四号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四号02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等信息服务。</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5日9时3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四号03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31日14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四号04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四号04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2遥感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6日11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的方式,成功将<b>遥感三十五号卫星A星、B星、C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6次飞行。</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3日10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b>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9日21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五号03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了解,遥感三十五号03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20日1时3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6日12时1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2022年 9 月 26 日 21 时 38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六号01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7日20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六号02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7日4时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b>遥感三十六号03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31日15时3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b>遥感三十九号 01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7日12时1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b>遥感三十九号02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投入观测并发布仙女座星系照片。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5日8时2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b>遥感三十九号03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24日4时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b>遥感三十九号04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0日9时58分,我国在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三十九号05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0日12时30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顺利将<b>遥感四十号卫星</b>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一箭三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遥感四十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5日21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六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四十一号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3日6时5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四十二号01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1日7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四十二号02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6日15时3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四十三号01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4 年 9 月 3 日 9 时 22 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b>遥感四十三号 02 组卫星</b>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23日09时0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遥感四十三号03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遥感四十三号03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和八院等单位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低轨星座系统新技术试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3.荷鲁斯遥感卫星</b></p><p class="ql-block"><b>荷鲁斯1号遥感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24日12时0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1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4.珠海1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b>珠海1号01星</b></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5日珠海1号卫星发射成功。两颗卫星历时一年研制完成,该卫星为光学成像卫星,单颗卫星质量55kg,光学分辨率1.98m,具有凝视视频和条带成像两种工作模式。</p><p class="ql-block"> 珠海1号是我国第一个由民营上市企业投资并运营的遥感微纳卫星星座,是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卫星空间信息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改委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的军民融合项目,也是广东省的重大建设项目。 </p><p class="ql-block"> 珠海1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由数十颗视频卫星、高光谱卫星以及雷达卫星组成,具有全天候、全方位、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能力强的对地遥感能力,能全球获取海量遥感数据。</p><p class="ql-block"> 这些遥感数据经快速处理和深度挖掘后,可为全球的农林牧渔、水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智慧城市、现代金融等行业提供真正意义上卫星大数据服务。</p><p class="ql-block"><b>珠海1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26日12时4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采用“<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箭五星</span>”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72次飞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单颗高光谱卫星</span>配置1台分辨率优于10 m、幅宽优于150 km的高光谱相机,光谱分辨率优于2.5nm,成像范围在150km×2500km。OHS高光谱卫星在入轨前预选了32个波普段,在轨可根据需要对波普段范围进行自定义调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4颗高光谱卫星</span>可实现5天左右全球覆盖扫描一遍,对于特定地区可以每天多遍重访扫描。</p><p class="ql-block"> 其中,<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视频卫星OVS-2</span>空间分辨率为0.9m,幅宽为22.5km,。它可以在500km高空中清晰拍摄捕捉到地球上0.9m分辨率的影像。以凝视模式对目标区域进行视频拍摄时,可形成持续120s的视频影像,推扫成像时,可对目标区域形成宽22.5km、最大扫视范围2500km的图像。而质量仅为90kg,是同类视频卫星中的性价比最高的。</p><p class="ql-block"><b>珠海1号03星</b></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19日发射珠海1号03组卫星,这是商业遥感卫星项目,规划研制发射34颗卫星组成星座,具备视频、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红外成像等观测能力,获取卫星遥感数据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应用提供服务。此次发射的03组5颗卫星,包括1颗0.9米分辨率视频卫星和4颗空间分辨率10米、光谱分辨率2.5纳米、幅宽150公里、具有256个波段的高光谱卫星。发射成功后,该星座共有8颗高光谱卫星在轨组网运行,可实现两天半覆盖全球,对特定区域1天重访,将大幅度提高我国高光谱卫星数据采集获取能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5.吉林一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60颗卫星在轨组网,具备全球热点地区30分钟内重访能力,每天可观测全世界范围内800多个目标区域;第二阶段实现 138颗卫星在轨组网,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旨在建设一个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信息获取平台,为用户提供高效、精准的遥感信息服务。</p><p class="ql-block"> 吉林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已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监测、土地测绘、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交通设施监测、农业估产、林业资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及应急响应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7日,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吉林1一号一箭四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大幕。<b style="color:rgb(1, 1, 1);">吉林1号一箭四星</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包括1颗光学A星、2颗灵巧视频星以及1颗灵巧验证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9日,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b>吉林1一号视频03星</b>(林业1号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吉林1一号视频03星具有专业级的图像质量、高敏捷机动性能、多种成像模式和高集成电子系统,可以获取11km*4.5km幅宽、0.92m分辨率的彩色动态视频。</p><p class="ql-block"> 同时,作为全国首颗和林业系统深度合作并以林业一号命名的卫星,该星将全面提高吉林省林业遥感信息化水平,为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野生动物保护、荒漠化与沙化防治、湿地保护与监测、病虫害预警与防治等林业重点工作提供更加精准、时间与空间分辨率更高、覆盖能力更强、响应更及时的卫星数据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21日,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b>吉林1一号视频04-06星</b>(佐丹力159吉林1号卫星星座)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吉林1一号视频04、05、06星采用一体化设计,充分继承了视频03星成熟单机及技术状态,根据用户及市场的反馈,对载荷、电源、数传等分系统进行了升级,提高卫星的业务运行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19日,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b>德清1一号卫星(“吉林一号”视频07星)</b>、<b>林业2号卫星(“吉林1号”视频08星)</b>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p><p class="ql-block"> 德清1一号卫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为浙江省德清县人民政府、湖州莫干山高新区政府打造,主要围绕测绘、交通、水利、环保、农业、统计等多个行业提供遥感应用服务,推动大数据背景下的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林业二号卫星作为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与吉林省林业系统深度合作的第二颗卫星,将继续为林业重点工作提供精准、时间与空间分辨率高、覆盖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的卫星数据服务,将极大的促进吉林省林业遥感信息化水平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21日发射一箭四星,包括<b>吉林一号光谱01、02星</b>,主要为林业系统和海洋领域提供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 同时发射的还有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潇湘1号03星</span>。这是一颗6U新技术试验卫星,设计寿命一年,计划开展基于工业镜头+商业高性能探测器的遥感成像技术验证。星上还搭载了该公司自主研制的一种被动离轨装置——离轨帆,它能在立方星寿命末期,采用低成本制动帆装置使卫星快速脱离轨道,避免立方星失效后成为太空垃圾。 此外,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来自<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一颗小卫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箭九星</span>”方式将<b>“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b>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其中包括“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央视频号’卫星”在内的3颗视频成像模式卫星和6颗推扫成像模式卫星,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率可见光推扫影像和视频影像,将为我国国土资源普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提供遥感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3日10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b>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7日14时1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b>吉林一号高分02D</b>卫星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1年10月27日14时1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span><b style="font-size:18px;">吉林一号高分02F卫星</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2次飞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我国在文昌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箭22星</span>”方式,成功将<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泰景三号01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泰景四号01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海南一号01/02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昌一号01/02星</span>、<b>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9颗)</b>、<b>吉林一号MF02A01星</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巢湖一号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创星雷神号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启星座19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星时代-17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启明星一号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电一号卫星</span>共22颗卫星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30日11时30分,我国在东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海射遥三火箭发射<b>吉林一号高分03D(04~07)/04A卫星</b>,五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为国土资源普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行业领域提供商业遥感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5日10时3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b>及搭载的<b>吉林一号高分03D(27~33)</b>等8颗卫星发射升空。主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主要用于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商业遥感数据服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10日12时50分,太远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16颗卫星发射升空,<b>“吉林一号”高分03D35-41星</b>等10颗卫星 用于获取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提供遥感数据服务;<b style="color:rgb(1, 1, 1);">云遥一号 04-08星等6颗卫星</b>主要用于对大气层进行成像,在气象观测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和价值。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6颗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54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70颗,标志着“吉林一号”星座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9日14时35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捷龙三号遥一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十四星”方式,成功将<b>吉林一号高分03D47-50星</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坡08-10星等14颗</span>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15日11时1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箭十四星</span>”发射方式,成功将<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齐鲁二号/三号卫星</span>及<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珞珈三号01星</span>、<b>吉林一号高分03D34星</b>等14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5日13时30分,长征二号丁遥八十八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b>吉林一号高分06A星</b>等<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41颗卫星</span>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可以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遥感影像,为用户提供业态分析、区域普查等遥感信息服务,同时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遥感数据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25日12时59分,谷神星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b>吉林一号宽幅02A星</b>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吉林一号”平台<b>02A01星、平台02A02星</b>,开展了我国首次<b>星间激光100吉比特每秒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b>,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p class="ql-block">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吉林一号”星座是该公司在建的核心工程,目前已成功实现“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p><p class="ql-block"> 随着星座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数据回传的时效性,成为大型遥感卫星星座面临的共性问题。本着“简捷可靠”的设计原则和“卫星与激光终端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长光卫星研发团队自主研制基于业务化应用的高带宽、多模式、高精度星间激光通信终端,稳步推进星间激光通信关键技术的验证工作。</p><p class="ql-block"> 本次试验所用的星间激光通信终端,支持同轨星间通信、异轨星间通信和星地通信等多种通信模式,并具备非相干体制和相干体制数据传输2种方式,最高支持速率分别达到<b>10吉比特每秒和100吉比特每秒</b>。研发团队攻克了高耦合效率多光轴一致性装配、高精度捕获跟踪控制、高带宽相干通信等关键技术,长光卫星表示,该系列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未来空间通信提供了更先进、可靠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0日12时1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吉林一号宽幅02B01-06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5日7时33分,力箭一号遥四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科卫星01星、02星</b>,<b>吉林一号SAR01A星</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云遥一号21星、22星</b>等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6海丝一号</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发射海丝一号卫星SAR遥感卫星 <b>海丝一号卫星</b>是国内高校首颗面向海洋和海岸带科学观测的SAR遥感卫星,其需求由厦门大学等单位根据海洋科学研究与遥感应用市场需要提出,天仪研究院为卫星总体,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38所”)为载荷总体,联合负责卫星的研制。同时,卫星平台配备智能化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在轨智能图像处理方面的技术探索,该模块由首都师范大学研制。</p><p class="ql-block"> 海丝一号卫星是国内首颗对标国际先进指标的、基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百公斤级(整星<185㎏)、1米分辨率、C波段商业SAR遥感卫星,可以穿透云层,不受时间和恶劣条件限制,获取全天时、全天候的二维高分辨雷达数据 ,将为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遥感反演、海洋灾害监测、洪水监测和地表形变分析等提供支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7.北京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11日11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北京三号卫星</b>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海丝二号、仰望一号和太空试验1号天健卫星等3颗小卫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73次飞行。</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2年8月24日11时0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北京三号B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为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和城市综合应用等领域提供遥测数据服务。</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0日11时6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北京三号C星</b>星座发射升空,四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北京三号C星星座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提供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星座投入使用后,四星将等相位组网运行,为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综合应用等领域提供支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3-8.迪迩一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 月 17 日 15:00,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遥七)商业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搭载的<b>迪迩一号卫星</b>发射升空。目前卫星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据公开信息,此次搭载的迪迩一号光学遥感卫星由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入轨后将开展卫星平台技术验证工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9.钟子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宁夏一号(也称钟子号)是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为宁夏金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商业电磁频谱监测卫星,长城公司为项目总承包方,采用在轨交付的形式。“钟子号星座”计划由30颗卫星组成,分两期实施,系统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个商业频谱监测星座。</p><p class="ql-block"> <b>钟子号01组5颗卫星</b>已于2019年11月13日由CZ-6/Y4发射入轨,该星座将提升我国的频谱测绘、船舶监控、应急救援和定位分析能力。</p><p class="ql-block"> 信号定位算法是其核心竞争力,2021年7月9日我国利用CZ-6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将“<b>宁夏一号02组(06~10)</b>” <b>(钟子号02组)</b>频谱监测卫星从太原16工位发射升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 -10.天启卫星物联网系统</b></p><p class="ql-block"> 天启卫星物联网系统由星座、卫星地面站、卫星测控中心、天启运营支撑平台、天启物联网应用平台、卫星终端等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卫星物联网应用体系。</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15日,<b>天启卫星物联网系统核心模块</b>成功发射并完成在轨验证。</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11日<b>天启2号卫星</b>发射成功。</p><p class="ql-block"> 截至2019年9月,<b>天启卫星物联网系统</b>成功发射3颗卫星并组网运行,对同一地点可提供一天至少5次信号传输,每次通信时间为10-15分钟,已能满足相当大一部分业务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8日,天启卫星物联网系统正式上线提供服务。</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7日下午,由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b>天启4号A/B星</b>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15日10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亚米级超大幅宽商业光学遥感卫星<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吉林一号”</span>发射升空,本次发射同时搭载了<b>天启星座05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26日23时1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b>天启星座06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2日中午12时37分,<b>天启星座08星(平安1号)</b>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搭载我国新型中型火箭长征八号顺利升空入轨。 </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7日11时2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以“<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箭九星</span>”的方式成功将<b>天启星座09星</b>送入预定轨道。 </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25日11时13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资源三号03星</span>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任务搭载发射了<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span>、<b>天启星座10星</b>。 2020年11月7日15时12分,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并顺利将天启星座11星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7日2时1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启星座12星</b>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18日14时30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b>天启星座14星</b>送入预定轨道。 </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9日8时19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丙遥四十九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三十号、<b>天启星座15星</b>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至此,天启星座的在轨业务卫星达到14颗,标志着天启低轨物联网星座第一阶段正式组网完成,在国内率先组网提供数据运营。</p><p class="ql-block"> 完成第一阶段组网建设后,天启星座实现了两个既定目标:第一,星座的时间重返率达到1.5小时,即对地球中低纬度任意一个地点的信息采集能够做到1.5小时一次。据了解,大部分物联网应用场景并不强调实时通信,因此这样的时间重返率,已经能够满足很大一部分的业务需要。这也是天启星座尚未完成全部组网,就已经在智慧农业、水利监测、电力监测、煤矿水文、集装箱运输等行业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运营服务的原因。第二,天启物联网系统地面终端实现了“百毫瓦”低功耗的承诺。第一阶段组网完成后,地面卫星终端的运行功率降低到0.1瓦(100毫瓦),也就是说一台能够与低轨道的天启卫星通信的物联网地面终端,它的功耗比手机背后的一盏照明灯还低。低功耗,意味着天线尺寸、功放尺寸、电源功率和尺寸都可以更小。进而,卫星和终端的整体尺寸、重量、价格也可以降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充分满足了物联网服务中海量终端的核心要求,即小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能够为没有地面网络覆盖的航海、航空、边远地区等物联网应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p><p class="ql-block"> 天启星座计划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全部</span>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38颗</span>卫星的组网,将实现物联网星座系统的全球覆盖,时间分辨率达到实时,地面终端的功耗更是低至0.05瓦。可以期待,届时随着天启星座为更多行业和领域提供优质的全球物联数据通信服务,国内的卫星物联网产业乃至整个物联网产业,都能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1.高景卫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四维卫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22年4月3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四维01/02两颗卫星</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为国内自然资源、测绘、海洋、环保等行业,以及城市安全、数字农村等新兴市场提供商业遥感数据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高景一号01星02星</b></p><p class="ql-block"> <b>高景一号 01/02 卫星</b>于 2016 年 12 月 28 日上午 11时23 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高景一号 01/02 卫星全色分辨率 0.5 米,多光谱分辨率 2 米,轨道高度 530 公里,幅宽 12 公里,过境时间为上午 10:30 分。是国内首个具备高敏捷、多模式成像能力的商业卫星星座,不仅可以获取多点、多条带拼接等影像数据,还可以进行立体采集。单景最大可拍摄60km x 70km影像。</p><p class="ql-block"><b>高景二号01星02星</b></p><p class="ql-block"> <b>四维高景二号01、02星</b>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的两颗X频段SAR卫星,于2022年7月16日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双星采用近距离编队绕飞构型,在轨开展0.5m高分辨率成像、1:2.5万比例尺DEM干涉测绘和厘米级地表形变测量三大任务。</p><p class="ql-block"> 四维高景二号01、02星滑聚模式分辨率优于0.5m,图像模糊度高、细节显著、可读性强。</p><p class="ql-block"> 四维高景二号01、02星成功建立了国内首个百米级、长期自主控制的螺旋绕飞编队构型(最近距离300m),轨道控制精度优于1m,有效基线150m-300m,实现了稳定的双星InSAR干涉成像。</p><p class="ql-block"> 四维高景二号01、02星通过InSAR干涉成像,获取了1:2.5万比例尺高精度DEM测绘产品,干涉SAR系统在轨表现良好,测绘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 在这两颗卫星载荷系统研制过程中,五院通过攻克高精度双星干涉SAR系统设计、高精度星间时频同步、高效率大功率合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星载反射面天线体制干涉SAR成像。</p><p class="ql-block"> 在这两颗卫星中,五院承担研制的首个兼顾高分辨率及干涉任务的SAR载荷填补了我国商业遥感卫星高精度微波地形测绘的空白。</p><p class="ql-block"><b>高景三号01星</b></p><p class="ql-block"> 大幅宽和高分辨率,对于遥感卫星而言是难以兼顾的,全球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的幅宽一般只有10-20公里。2024年4月15日12时12分,我国首颗兼备130公里以上超大幅宽、同时提供高达0.5米分辨率和9波段组合影像的光学遥感卫星——<b>四维高景三号01星</b>,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四维高景三号01星配置大口径宽视场离轴三反可见光相机,运行于5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卫星创新性采用了高密度压缩存储技术、星上自主智能技术、高速高阶相控阵传输技术、高性能多谱集成探测器技术,高精度无控定位技术等,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 卫星在轨运行后,可综合利用高分宽幅成像手段,获取全球大范围区域高分影像数据,相较常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宽幅提升了5倍以上。</p><p class="ql-block"> 四维供图卫星具备9个波段,在常见全色、红、绿、蓝、近红外波段基础上,新增沿海气溶胶、黄、红边和近红外2等4个波段,可服务于去云去雾、林地分类、植被监测等多种定量化应用场景。生产的数据产品将有效支撑我国在国土资源调查、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海事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在海量、高性能的基础影像数据基础上,通过对数据增值产品、信息产品等深度开发,还将在数字农业、智慧水利、数字城市新兴市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p><p class="ql-block"> 四维高景三号01星也是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中国四维的商业遥感星座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该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步入协同运营阶段。</p><p class="ql-block"> 中国四维紧密围绕数字中国战略,建设“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空间段计划发射“16+4+8”共28颗卫星,包括:16颗优于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0.5米分辨率宽幅光学卫星、8颗优于1米分辨率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同步建设匹配的基于“四维云”的地面段(含测控、接收、处理、应用)。</p><p class="ql-block"> 2022年第一批四颗卫星已投入商业化运营。该星与其他高景系列卫星完成组网后,将形成“高分宽幅、手段丰富、时级响应、周级覆盖”的综合应用效能,以满足国土、测绘、海洋、环保、地震、应急等行业对高空间高分辨率数据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2雷达遥感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30日,<b style="color:rgb(1, 1, 1);">“女娲星座”首发卫星“中原一号”“鹤壁一号”“鹤壁二号”“鹤壁三号”4颗雷达遥感卫星</b>成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对推动我省卫星产业发展和我市卫星产业生态建设,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3.四象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3日10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四象01~03星</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银河航天灵犀03星</span>共4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四象01~03星主要用于获取遥感观测数据,提供商业遥感服务;银河航天灵犀03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技术验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4.西光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10日12时03分50秒,由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b>西光一号系列五颗卫星</b>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成为陕西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又一重大成果。</p><p class="ql-block">  这次发射的西光壹号系列中的“西光一号01星”在国内首次实现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及在轨应用,是目前国内光谱分辨率及地元分辨率最高、功能最多的百公斤级高光谱红外综合观测卫星。</p><p class="ql-block">  该卫星具有探测成像一体、多条带、多目标、视频、凝视、跟踪等12种成像模式及高速数传能力,可实现广域遥感监测、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目标自主捕获与闭环跟踪等功能。</p><p class="ql-block">  卫星入轨后,将与2023年1月发射的2颗<b>高光谱卫星</b>形成组网,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航天高光谱综合遥感星座系统建设,打造国内最大最全的高光谱遥感星座监测体系。</p><p class="ql-block">  西光壹号01星所搭载的核心载荷为国内首创超轻小型高光谱成像仪;所搭载的红外相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全3D打印光学系统、全铝无热化设计等创新技术的在轨使用,研制周期大大缩短,研制和装调难度大幅降低,提升了遥感载荷的低成本、超快速研制能力;所搭载的光交换机在国内首次实现高速全光网络交换技术在轨验证,突破了现有的在轨电交换技术瓶颈,将在高带宽业务数据传输、大容量交换及全光组网等方面提供重要应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西光壹号01星的发射将为我国生态环境、农林监测、自然资源、海洋经济、智慧城市、大气环境、防灾减灾、森林火点监测等多重领域提供坚实的航天科技支撑。作为陕西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又一颗高光谱遥感卫星,该卫星对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科技创新、加速我国大型高光谱遥感星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5.和德三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14日13时3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将<b>和德三号A~E星等5颗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服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6.泰景卫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21年4月27日11时2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将9颗卫星送上太空。其中,</span><b style="color:rgb(1, 1, 1);">“泰景二号01星”</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由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获取地面中分辨率光学遥感图像,可为农作物灾情监测、林业森林防火、林业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质矿产监测和山洪灾害监测等行业提供全方位的遥感图像服务。记者从微纳星空了解到,“泰景二号01星”也是微纳星空MN50平台卫星的第三次发射,该卫星在继承以往成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卫星的可靠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22年</span>2月27日11时06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这22颗卫星分别是<b>泰景三号01卫星</b>、<b>泰景四号01卫星</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海南一号01/02星、文昌一号01/02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吉林一号MF02A01星、巢湖一号卫星、创星雷神号卫星、天启星座19星、星时代-17卫星、启明星一号卫星、西电一号卫星</span>,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北京时间2022年8月9日12时11分,谷神星一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span><b style="color:rgb(1, 1, 1);">泰景一号01/02星</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和</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海一号</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卫星共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span>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23日12时3分,力箭一号遥三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b>泰景一号03星</b>、<b>泰景二号02星/04星</b>、<b>泰景三号02星</b>、<b>泰景四号03星</b>等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7 DRO-L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3日11时06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9颗卫星,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成就。这些卫星的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的突破,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这次发射任务中,我们成功将<b>DRO-L星</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智星二号A星、东方慧眼高分01星、威海壹号01-02星、星时代-18-20星以及NEXSAT-1星</span>送入预定轨道。这些卫星各具特色,拥有多种功能,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首先,<b>DRO-L星</b>是一颗用于地球观测和环境监测的卫星。它搭载了先进的遥感设备,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地球图像,为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研究提供有力数据支持。</p><p class="ql-block"> 其次,<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智星二号A星</span>是一颗通信卫星,具有高速、高带宽的通信能力。它将为我国的通信网络提供更加稳定和高效的支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方慧眼高分01星</span>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它搭载了先进的光学设备,能够实现对地面目标的高清观测和成像。这项技术的突破将为我国的农业、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威海壹号01-02星</span>是一颗用于海洋监测和资源探测的卫星。它搭载了多种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海洋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参数,为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支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星时代-18-20星</span>是一组用于导航和定位的卫星。它们采用先进的卫星导航技术,为我国的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精确的导航服务,提高安全性和效率。</p><p class="ql-block"> 最后,<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NEXSAT-1星</span>是一颗用于科学研究的卫星。它将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观测,探索宇宙的奥秘,为科学家们解开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谜团提供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8 海王星01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7日11时2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b>海王星01星</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智星一号C星、宽幅光学卫星和高分视频卫星</span>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19 武汉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21日12时1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十一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b>武汉一号卫星</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超低轨技术试验卫星</span>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雁22星、灵鹊三号01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20 地球之眼1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6日13时,北京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将 <b>TEE-01B星(地球之眼1号卫星)</b>和<b>纳星三号A星、B星</b>共3颗卫星与<b>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b>送入瞬时轨道高度545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这是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十天内第三次发射成功。</p><p class="ql-block"> TEE-01B星(地球之眼1号卫星)运行轨道高度为545公里,可获取星下点地面像元分辨率优于0.52米、幅宽优于14.8公里的遥感图像,为我国国土资源监测、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林业资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应急卫生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服务。</p><p class="ql-block"> 纳星三号A星、B星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两颗遥感技术验证卫星,主要进行对地遥感成像、对地光学信标导航验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21 天仪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4日10时31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仪41星</b>、<b>星时代-15/21/22卫星</b>、<b>驭星二号05星</b>、<b>复旦一号卫星</b>、<b>天雁15星</b>和<b>吉天星A-01星</b>共8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22天平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2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平三号A(01)、B(01)、B(02)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该卫星主要用于地面雷达设备标校和 RCS测量,为地面光学设备成像试验和低轨空间环境探测监视试验提供支持,为大气空间环境测量和轨道预报模型修正提供服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3-23.航天宏图PIESAT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 年 11 月 9 日 11 时 39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航天宏图PIESAT - 2 01 - 04 星</b>送入太空,卫星顺利抵达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这四颗卫星将在太空中履行各自的使命,它们或许将为我国的对地观测、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更加精确和丰富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应对环境变化挑战、保障国土安全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地球资源卫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1.陆地资源卫星</b></p><p class="ql-block">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是1988年,在中国資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西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制的卫星(代号 BERS)。并规定 BRE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资源1号01星</b></p><p class="ql-block"> 资源1号01星于1999年升空,它是中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测地球。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资源1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资源1号02星是01星的接替星,02星于 2003年10月2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在轨测试后于2004年2月12日投入应用运行。</p><p class="ql-block"><b>资源1号02D星</b></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12日发射源资1号02D卫星,又称5米光学卫星,是我国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中的重要型号。卫星入轨后,可有效获取大幅宽多光谱及高光谱数据,并与后续系列卫星组网,将为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监理工作提供稳定的数据保障,同时兼顾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相关领域应用需求。</p><p class="ql-block"><b>资源2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中国资源2号卫星”于北京时间2002年10月27日上午11时17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p><p class="ql-block"> 中国资源2号”卫星是传输型遥感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资源3号卫星 2012年1月9日11时1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3号”卫星送入太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月11日顺利传回第一批高精度立体影像及高分辨率多光谱图像,影像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共约21万平方公里。2012年4月20日完成卫星在轨测试工作。</p><p class="ql-block"><b>资源3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资源3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自主的民用高分辨率通过立体观测,可以测制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领域提供服务,资源三号填补了中国立体测图这一领域的空白。卫星可对地球南北纬84度以内地区实现无缝影像覆盖,回归周期为59天,重访周期为5天。卫星的设计工作寿命为4年。</p><p class="ql-block"><b>资源3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资源3号02星于2016年5月30日11时17分,在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3号02星及搭载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颗乌拉圭NewSat小卫星</span>发射升空,3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资源3号02星是资源3号系列卫星的第二颗,它将与2012年发射的资源3号卫星和后续发射的资源3号03星组成星座。</p><p class="ql-block"><b>资源3号03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25日11时13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3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2020年7月26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资源3号03星数据。</p><p class="ql-block"> 资源三号03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生产的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将在轨与资源3号02星组网运行,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率立体影像和多光谱数据,为地理国情监测、国土资源调查、防灾减灾等领域提供应用服务。</p><p class="ql-block"><b>陆地勘测1号</b></p><p class="ql-block"> 201712月3日,搭载陆地勘察1号卫星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当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勘查卫星一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据介绍,这颗卫星主要用于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7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陆地勘查2号</b></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23日12时1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勘查2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陆地勘查3号</b></p><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13日15时1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勘查3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b>陆地勘查4号</b></p><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17日15时1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勘查4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颗星主要用于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p><p class="ql-block"><b>张衡1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1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3月17日,张衡1号卫星进入性能指标测试阶段。</p><p class="ql-block"> 张衡1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中国全新研制的国家民用航天科研试验卫星,也是中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该星利用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无地域限制等优势,开展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的监测,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同时,该星探测数据也能为空间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p><p class="ql-block"><b>广目地球科学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又称“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5次飞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2.高分卫星</b></p><p class="ql-block"><b>高分1号01星</b></p><p class="ql-block"> 2013年4月26日12点1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拖着赤红的火焰划破天际、直刺苍弯。约765秒后,星箭分离,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1号卫星精准入轨,搭载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颗国外微小卫星</span>随后成功分离,我国首次一箭四星发射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高分1号02、03、04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31日,高分1号02、03、04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批业务化应用卫星,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是我国首个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业务星座,可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监测、监管与应急等主体业务,并可服务于环保、农业、林业、海洋、测绘等行业。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密云站、喀什站、三亚站、昆明站和北极站负责承担这些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p><p class="ql-block"><b>高分2号</b></p><p class="ql-block"> 高分2号卫星于2014年8月19日成功发射,8月21日首次开机成像并下传数据。这是我国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民用陆地观测卫星,星下点空间分辨率可达0.8米,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主要7用户为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同时还将为其他用户部门和有关区域提供示范应用务。 高分2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搭载有两台高分辨率1米全色、4米多光谱相机,具有亚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卫星综合观测效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b>高分3号</b></p><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10日6时55分,高分3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高分3号卫星是中国高分专项工程的一颗遥感卫星,为1米分辨率雷达遥感卫星,也是中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p><p class="ql-block"><b>高分3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3日7时4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高分三号03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三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03星。该星发射入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三号01星、02星组网运行。</p><p class="ql-block"><b>高分4号</b></p><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13日,我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高分4号正式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 高分4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研制的一颗50m分辨率地球同步轨道光学卫星。</p><p class="ql-block"> 高分4号运行在距地360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与此前发射的运行于低轨的高分1号、高分2号卫星组成星座,具备高时间分辨率和较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 </p><p class="ql-block"> 高分4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采用面阵凝视方式成像,具备可见光、多光谱和红外成像能力,可见光和多光谱分辨率优于50m,红外谱段分辨率优于 400m,设计寿命8年,通过指向控制,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观测。</p><p class="ql-block"><b>高分5号</b></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9日2时28分,高分5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填补了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可满足环境综合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是中国实现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 </p><p class="ql-block"> 高分5号卫星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也是中国高分专项中一颗重要的科研卫星;这里的高分专项是指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p><p class="ql-block"><b>高分5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7日11时0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5号02星)。</p><p class="ql-block"><b>高分6号</b></p><p class="ql-block"> 2018年 6月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执行了一次一箭双星任务,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功将高分6号卫星、珞珈1号科学实验卫星01星顺利送入轨道。</p><p class="ql-block"> 高分6号是国家高分辨率重大专项规划卫星,主要供农业农村部使用,它与高分1号组网运行,将服务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多行业应用。</p><p class="ql-block"> 高分6号上装有一台多光谱宽幅相机和一台多光谱高分相机,突破了单投影中心超大视场成像技术,解决了高时效成像、境外成像、多目标成像能力弱等难题,提升了大视场相机图像精确度,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基于四反离轴、自由曲面空间光学技术,实现综合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p><p class="ql-block"> 高分6号探测谱段、图像量化位数、侧摆角等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卫星的实时可视化遥测实现了卫星遥测从数字判读到图像识别的转变,卫星通过保证图像几何质量、辐射质量、光谱质量实现精细化对地遥感,同时利用自主健康管理、可视化监测、软件定义功能、无依托对月成像与定标等智能化技术手段降低对地面依赖。</p><p class="ql-block"><b>高分7号</b></p><p class="ql-block"> 高分7号卫星于2019年11月3日成功发射,卫星搭载了双线阵立体相机、激光测高仪等有效载荷,突破了亚米级立体测绘相机技术,能够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光学立体观测数据和高精度激光测高数据。</p><p class="ql-block"> 高分7号卫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制的应用卫星,是一种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p><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20日,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7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b>高分8号</b></p><p class="ql-block"> 2015年6月26日14点22分,高分8号卫星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p><p class="ql-block"> 高分8号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光学遥感卫星,主要应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等提供信息保障。</p><p class="ql-block"><b>高分9号</b></p><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14日12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9号卫星送入太空。高分九号卫星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应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p><p class="ql-block">高分9号02星</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31日16时5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9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高分9号02星是中国研发的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p><p class="ql-block"><b>高分9号03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17日15时19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9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高分9号03星是中国发射的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p><p class="ql-block"><b>高分9号04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6日12时0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9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高分9号04星是中国发射的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p><p class="ql-block"><b>高分9号05星</b></p><p class="ql-block"> 高分九号05星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10时2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高分九号05星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p><p class="ql-block"><b>高分10号</b></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5日凌晨2点51分,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枚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划破夜空,成功将“高分10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高分10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研制,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微波遥感卫星,其轨道高度为3.6万公里,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多个方面,可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此次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遥感卫星这个关键领域,再度取得重大突破。截止目前,“高分”系列卫星已经成功发射了十颗,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对地遥感卫星网络,让中国人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p><p class="ql-block"><b>高分11号</b></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31日,高分十11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取得重要突破。截至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研制发射244颗航天器。</p><p class="ql-block"> 高分11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抓总研制,卫星性能实现多项跨越,具有高分辨率、高承载、高机动、高精度、高数传、高智能等技术特点,并首次实现了单机产品100%国产化。</p><p class="ql-block"><b>高分11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7日13时5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高分十一号02星是中国引发的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高分11号03星</b></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0日9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高分11号04星</b></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12月27日15时3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4 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高分11号05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9日11时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11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2.高分卫星</b></p><p class="ql-block"><b>高分12号</b></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28日7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12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高分12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31日6时4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高分十二号02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高分12号03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7日23时46分,长征四号丙遥四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高分12号05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高分12号04星</b></p><p class="ql-block"><b> </b>2023年8月2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高分十二号04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高分13号</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12日,“高分十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高分十三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的高轨光学遥感卫星,旨在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p><p class="ql-block"><b>高分14号</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6日11时5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14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高分14号卫星,是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光学立体测绘卫星,可高效获取全球范围高精度立体影像,测制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生产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图等产品,将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保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3.陆地探测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13日1时2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改进Ⅲ型遥九十二(代号CZ-3B/G3 Y92)运载火箭成功发射<b>陆地探测四号01卫星</b>。</p><p class="ql-block">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是世界首颗地球同步轨道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4.海洋卫星</b></p><p class="ql-block"><b>海洋1号A</b></p><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15日,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A星发射成功。</p><p class="ql-block"><b>海洋1号B </b></p><p class="ql-block"> 2007年4月11日11时2分,中国自行研的“海洋1号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了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与海洋1号A卫星相比,有以下几点区别。一是卫星重量增加了75公斤,其中燃料由13公斤增加到21公斤,设计寿命由原来的2年延长到3年。二是两台观测仪器的性能都大幅提高。仪器视场由原来的1300多公里提升到3000公里;卫星重复观测周期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天,成像由每天2-3轨增加到每天7-8轨,对海洋的每天预测成为可能;成像仪谱段的分辨率更窄,特定水体发出的颜色分辨得更清楚,从而对海洋泥沙和叶绿素的观测更精确。三是结构更加可靠。卫星能够承受更大的外界震动和冲击;专利的太阳帆板带式压紧机构,使太阳帆板故障率大大降低。</p><p class="ql-block"><b>海洋1号C</b></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7日11时15分,海洋1号C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b>海洋1号D</b></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11日2时31分,中国成功发射海洋1号D星,该星将与海洋1号C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进行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中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无观测数据的空白。 </p><p class="ql-block"><b>海洋2号</b></p><p class="ql-block"> 2011年8月16日6时57分,载有“海洋2号”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卫星送入太空。海洋2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监测手段,可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报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卫星遥感信息。</p><p class="ql-block"><b>海洋2号B</b></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25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2号B卫星。</p><p class="ql-block"> 海洋2号B卫星是我国第二颗海洋动力环境系列卫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海洋业务卫星。海洋2号B星成功发射后,卫星获取的海风、海浪、海流、海温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可进一步满足海洋业务需求并兼顾气象、减灾、水利等其他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数据产品支持,同时也将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p><p class="ql-block"> 海洋2号B卫星配置了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扫描微波辐射计、校正辐射计、数据收集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6个有效载荷。</p><p class="ql-block"><b>海洋2号C</b></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海洋二号C卫星是我国第三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也是空间基础设施海洋动力探测系列的第二颗业务星,将与2018年10月发射的海洋2号B卫星及后续规划发射的海洋2号D卫星组网运行,共同构成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实现对全球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风场、海面温度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观测,有效服务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管。</p><p class="ql-block"><b>海洋2号D</b></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标志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迎来三星组网时代。 </p><p class="ql-block"> 海洋二号D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立项,由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业务卫星。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组网,共同构建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形成全天候、全天时、高频次全球大中尺度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体系,为我国预警预报海洋灾害、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精准的海洋动力环境信息。</p><p class="ql-block"><b>海洋3号01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6日11时5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海洋三号01星。该卫星指标达到国际水色遥感卫星先进水平,设计寿命8年,可对全球大洋水体开展高精度、多谱段、长时间序列观测,满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和气象等行业的应用,助力海洋环境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p><p class="ql-block"> 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配置了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中分辨率可编程成像光谱仪、海岸带成像仪等载荷,可提高我国海洋水色观测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拓展探测谱段,实现全球海洋水色观测快速覆盖,提升我国海洋遥感卫星应用水平。</p><p class="ql-block"> 国家航天局负责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工程组织管理、重大事项组织协调和发射许可审批;自然资源部为牵头用户部门,主用户部门包括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等,负责各自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负责地面系统建设和运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分别负责卫星系统和运载火箭系统抓总研制。</p><p class="ql-block">云海1号01星 2016年11月12日07时1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一号01星送入太空。 云海一号01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此次发射的云海一号01星和配套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云海1号02星 2019年9月25日8时54分,云海1号02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云海1号02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卫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云海1号03星 2022年9月21日7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一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云海一号03星主要用于开展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云海一号04星 2023年10月15日08时5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一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云海一号04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实验等领域。云海2号 2018年12月29日16时0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及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6颗云海二号卫星和搭载发射的鸿雁星座首颗试验星送入预定轨道。 云海二号卫星主要用于大气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5.环境减灾卫星</b></p><p class="ql-block"><b>环境减灾一号A、B星</b></p><p class="ql-block"> 2008年9月6日11点25分,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A、B星由CZ-2C/SMA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随即工作转入在轨测试阶段。2009年2月19日,通过在轨测试评审。</p><p class="ql-block"> 2009年3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京组织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将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投入使用。具备了大范围、中高分辨率、快速重访的对地观测能力,为中国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时效、高质量、稳定的数据源。</p><p class="ql-block"> 环境减灾 A、B星已纳入了国家减灾救灾业务体系,并初步体现了较强的灾害持续重复观测能力、大范围灾害监测评估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灾害综合监测评估能力。环境减灾卫星的可见光多光谱数据和红外数据可以实现观测植被、反演温度等功能。</p><p class="ql-block"><b>环境减灾二号01组A、B星</b></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27日11时23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减灾二号01组A、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 </p><p class="ql-block"><b>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b></p><p class="ql-block"> 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业务卫星,主要用户为应急管理部和生态环境部。将有力提升中国灾害预防、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能力。2022年10月13日6时53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6.空间科学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21日16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该卫星作为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属我国地球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将显著提高我国空间磁测技术水平。本次发射是以一箭三星并联方式将<b style="color:rgb(1, 1, 1);">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星</b>、<b style="color:rgb(1, 1, 1);">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b>、<b style="color:rgb(1, 1, 1);">珞珈二号01星</b>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A星搭载高精度矢量磁强计、标量磁强计等载荷,主要用于地球磁场探测;B星搭载高能粒子探测计、太阳X射线仪等载荷,主要用于获取太阳辐射、高能粒子等服务于地磁探测的空间环境数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测绘卫星</b></p><p class="ql-block"><b>天绘1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24日15时10分,<b>天绘1号 01星</b>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p><p class="ql-block"> 2012年5月6日15时10分,<b>天绘1号02星</b>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双星并网运行良好,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p><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26日15时10分,<b>天绘1号03星</b>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天绘1号卫星装有5台、4种相机,共16片CCD,19个独立影像信息源;装有3台星敏感器和两台测量型GPS接收机(互为冷备份),是当时中国最复杂、功能密度最高的小卫星。有效载荷约占卫星干重的50%。在 1个1000kg左右的小卫星上,集成了3台5m分辨率全色测绘相机,1台10m分辨率4波段多光谱相机,1台2m分辨率全色高分辨率相机,既能获取3维地理信息,建立全球摄影测量控制网,实施目标定测制1:5万比例尺地图,又能获取蓝、绿、红和近红外4波段多光谱影像,定量反演地物的物理属性,提高地图测制的现实性;同时,通过多光谱影像与全色影像的融合处理,可以生成彩色正射影像产品。还可以获取2m分辨率全色地物影像,提高地图信息的完整性,增强对地物目标的详细、快速、准确判读能力,配合完成1:5万比例尺地图测制和1:25万比例尺地图的修测工作。</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9日12时0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b>天绘一号04星</b>,随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天绘2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30日6时52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b>天绘2号01组卫星</b>,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p><p class="ql-block"> 天绘2号01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研究、国土资源普查、地理信息测绘等领域,将对中国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19日,<b>天绘二号02组卫星</b>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天绘二号卫星系统由两颗对等的卫星组成,使用基于异轨道面绕飞的卫星编队构型,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理测绘等领域。此次天绘二号02组卫星成功发射意味着天绘二号卫星系统组建取得阶段性胜利。</p><p class="ql-block"><b>天绘4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9日19时1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绘-4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天绘-4卫星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国土资源普查、地理信息测绘等任务。</p><p class="ql-block"><b>天绘5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日6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绘五号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天绘五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绘五号02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天绘五号02组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p><p class="ql-block"><b>天绘6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b>天绘六号A/B星</b>,是2023年3月10日6时41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属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该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气象卫星</b></p><p class="ql-block"><b>风云1号</b></p><p class="ql-block"> 风云1号气象卫星共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一号A星和风云一号B星分别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发射升空。风云一号C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在性能上作的较大改进,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的序列。风云一号D星于2002年5月15日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b>风云2号</b></p><p class="ql-block"> 风云2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b>风云二号A</b>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b>风云二号B</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b>风云二号C星、D星、E星</b>和F星已分别于2004年10月19日、2006年12月8日、2008年12月23日和2012年1月13日发射升空。2018年6月5日,中国<b>风云二号H星</b>成功发射。</p><p class="ql-block"><b>风云3号</b></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27日,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b>风云3号A</b>气象卫星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2010年11月5日,<b>风云3号B</b>气象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次发射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它将和“风云三号”A气象卫星组成上下午双星同时在轨运行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23日,<b>风云3号C</b>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15日,成功将<b>风云3号D</b>气象卫星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5日7时2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风云三号E</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风云三号E星是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系列的第五颗卫星,是风云卫星家族里首颗晨昏轨道卫星,该卫星运行后将有效提高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和时效,进一步提升风云卫星的国际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风云三号E星是风云三号03批气象卫星的首发星,发射成功后,将有助于提升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和天气预报准确率。</p><p class="ql-block"> <b>风云三号F星</b>是风云三号03批卫星的第三颗,是中国发射的风云气象卫星,作为上午轨道卫星,该星将接替风云三号C星在轨业务。 2023年8月3日11时47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风云三号F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风云4号</b></p><p class="ql-block"> 2016年12月11日成功发射<b>风云4号</b>气象卫星。</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3日零时1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b>风云4号02星</b>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风云4号02星是我国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首颗业务星,主要应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气环境监测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6日2时1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大气环境监测卫星</b>发射升空。随着这颗卫星的入轨,我国在全世界第一次成功把二氧化碳探测的主动激光雷达“搬上天”,以期实现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探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云海一号01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12日07时1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云海一号01星</b>送入太空。云海一号01星和配套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p><p class="ql-block"> 云海一号01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云海一号02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25日8时54分,<b>云海一号02星</b>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卫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发射不久,它就遭遇了一场灾难。一颗来自俄罗斯的废弃卫星,以极高的速度撞击了云海一号02卫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云海一号02卫星的右边的太阳能板被撞成了22块碎片,其他部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撞击的力量,云海一号02卫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与地面的联系也被中断了。 </p><p class="ql-block"> 大约300天以后,航天工作人员突然收到了云海一号02卫星的数据信号,证明它已经重新恢复了工作状态。这意味着,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沉寂后,<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云海一号02卫星竟然自己修好了自己</b>,重新回到了任务轨道,继续执行任务。</p><p class="ql-block"><b>云海一号03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1日7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云海一号03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云海一号03星主要用于开展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p><p class="ql-block"><b>云海一号04卫星</b></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15日08时5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b>云海一号04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云海一号04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实验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云海二号01卫星</b></p><p class="ql-block"> <b>云海二号01卫星</b>是2018年12月29日16时0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大气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云海二号02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1日13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b>云海二号02组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大气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云海三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2日6时52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b>云海三号卫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云海三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科学实验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云海三号02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7日6时5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b>云海三号02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大气海洋环境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天目一号气象星座</b></p><p class="ql-block"> <b>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02星</b>于北京时间2023年1月9日13时04分搭乘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 本次发射还搭载了<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科技一号卫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启星座13星</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南通中学号卫星</span>3颗卫星。</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22日,<b>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4星</b>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0日11时20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四星”方式,将<b>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7、08、09、10星</b>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5日9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1~14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5日19时2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7日14时5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9~22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企业研制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主要用于获取全球大气环境要素信息,建成后可实现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气层、电离层的立体化、一体化探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导航卫星</b></p><p class="ql-block"><b>7-1.北斗导航卫星说明</b></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5日,我国第三代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的首批组网卫星(2颗)以“一箭双星”的发射方式顺利升空,它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那么,北斗三号与前两代“北斗”导航卫星,即北斗一号、北斗二号有什么不同?它都采用了哪些新技术?</p><p class="ql-block">  几种卫星导航系统 要搞清我国三代“北斗”导航卫星的异同,首先应了解以下几种卫星导航系统,看看北斗一号、二号和三号分别是属于哪一种。</p><p class="ql-block">  至今,卫星导航技术已先后发展了两大类:一类卫星导航系统是采用多普勒测速原理,即利用测量导航信号的多普勒频移来求出距离变化率进行导航定位,但由于这种方式存在不能连续实时导航等一些缺点,所以采用这种原理的卫星导航现已基本没有了。另一类卫星导航系统采用时间测距原理,即利用测量导航信号传播时间来求出距离进行导航定位,目前大多数卫星导航系统都采用这种方式,包括三代“北斗”导航卫星,但即使这样,它们仍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因为卫星导航系统又可分有源(主动式)和无源(被动式)两种。我国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采用有源方式,即用户进行导航定位时要主动向卫星发送信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采用无源和有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源卫星导航时,用户只需接收导航卫星信号。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都采用无源方式。</p><p class="ql-block">  根据导航卫星的信号覆盖范围,卫星导航系统还可分为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和全球性卫星导航系统,我国的北斗一号、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日本、印度的卫星导航系统等属于前者,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我国的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属于后者。</p><p class="ql-block">  另外,导航卫星还可根据卫星的轨道高度,分成近地轨道、地球中圆轨道、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导航卫星几种。我国北斗一号为地球静止轨道导航卫星,而北斗二号和三号导航星座都由地球中圆轨道导航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导航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导航卫星组成。目前,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导航卫星都运行在地球中圆轨道,印度和日本的导航卫星星座均由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导航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导航卫星组成。</p><p class="ql-block">  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不具备的性能 目前,卫星导航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其应用只受想象力的限制,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科技和国防意义。因此,我国很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并分三个阶段实施发射,即先建造有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再建造无源与有源相结合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建造无源与有源相结合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p><p class="ql-block">  2000年10月至12月为第一阶段。我国先后发射了4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后两颗为备份),它们运行在经度相距60°的地球静止轨道,从而建成了世界首个有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不仅可提供区域导航定位,还能进行双向数字报文通信和精密授时,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相结合的用户。其服务范围为国内;定位精度为20米;授时精度为100纳秒;短信字数每次为120个字。</p><p class="ql-block">  2007年至2012年为第二阶段。我国陆续发射了16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最终建成了由14颗北斗二号(5颗静止轨道导航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导航卫星+4颗中圆地球轨道导航卫星)组成的、采用无源与有源卫星导航方式相结合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如果说GPS只能告诉用户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北斗”还可以将用户的位置信息发送出去,让其他人可以知道用户的情况,较好地解决了何人、何事、何地的问题。其服务范围为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为10米;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时精度为50纳秒;短信字数每次为120个字。</p><p class="ql-block">  2017年至2020年为第三阶段,我国将先后发射35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5颗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7颗中圆轨道卫星),建成采用无源与有源导航方式相结合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服务范围为全球;定位精度为2.5至5米;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时精度为20纳秒;每次短信字数也增加了。它将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并且将为付费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等级的服务。随着“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初始服务,它还可提供米级、亚米级、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服务,届时,“北斗”的定位精度将与美国GPS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建成后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p><p class="ql-block">  具有高精度、高可靠、高保险、多功能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一些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具备的性能和特点,例如,其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且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因此抗遮挡能力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北斗三号可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该卫星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五大功能。</p><p class="ql-block">  北斗三号亮点多多,由于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需采用许多新技术,为此,我国在2015年至2016年陆续发射了5颗北斗三号试验卫星,验证了以高精度星载原子钟、星座自主运行等为代表的卫星载荷关键技术,以轻量化、长寿命、高可靠为典型特征的卫星平台关键技术,基于星地链路、星间链路、全新导航信号体制的导航卫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以及98%的国产化器件,关键器件均为“中国造”。</p><p class="ql-block">  从2017年11月5日发射首批北斗三号(2颗)地球中圆轨道导航卫星起,我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北斗二号相比,除了服务区域由区域覆盖扩大到全球覆盖外,北斗三号在精度和可靠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单星设计寿命由以前的8年提高到10至12年,并首次提出“保证服务不间断”指标。</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以下重大技术创新或改进。北斗三号中圆地球轨道卫星采用了新型的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它具有功率密度大、载荷承载比重高、设备产品布局灵活、功能拓展适应能力强等技术特点,可为系统后续功能和需求拓展提供更大的适应能力,将实现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授时和导航的服务业务,兼容天基数据传输、新业务载荷的在轨应用,能作为天基数据传输网络的广播节点。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由3种轨道卫星构成的导航系统,北斗三号未来还将按照国际标准增加全球搜救、全球位置报告、星基增强等拓展服务。</p><p class="ql-block">  北斗三号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采用大型卫星平台,它能集成多种载荷,兼容实现天基增强、可动点波束功率增强、短报文通信与位置报告等系统;成为天基数据传输网络的中心节点。</p><p class="ql-block">  北斗三号卫星星座首次配备了相控阵星间链路(在卫星之间搭建的通信测量链路),解决了境外监测卫星的难题,成为一大特色。这样能实现对运行在境外的卫星进行监测、注入功能,并可实现卫星之间的双向精密测距和通信,从而能够进行多星测量,自主计算并修正卫星的轨道位置和时钟系统,大大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提高整个系统的定位和服务精度。星间链路是“北斗”实现自主导航的关键,不仅实现了北斗卫星相互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还能相互测距,自动“保持队形”,减轻地面管理维护压力。所谓自主导航,就是指即使地面站全部失效,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也能通过星间链路提供精准定位和授时,地面用户通过手机等终端接收导航卫星的信号,仍旧能进行定位及导航。</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导航卫星上的原子钟性能对整个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北斗三号卫星采用我国新型高精度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与北斗二号卫星采用的原子钟相比,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在产品体积、重量方面大幅降低,每天的频率稳定度提高了10倍,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上的氢原子钟精度将比北斗二号的星载铷原子钟提高一个数量级。铷原子钟天稳定度为每1万秒误差10-14秒量级,氢原子钟天稳定度为每1万秒误差10-15秒量级。原子钟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由10米量级向米级跨越,测速和授时精度同步提高一个量级。</p><p class="ql-block">  北斗三号进一步提升了连续性、稳定性和可用性的指标,采用多项新技术提高了卫星的抗干扰能力,非计划中断指标为每年0.4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采用了多重可靠性“加固”措施,可最大限度增强系统的保险系数。比如,系统建成后运行卫星数量大于服务必需卫星数,即卫星有备份;配备了多台铷原子钟,形成“双保险”一起提供服务;还采用了软件冗余、故障自我诊断和故障自我修复等多项措施,可保证系统可靠性。 该卫星还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卫星的在轨自主完好性监测功能,这一功能对民航、自动驾驶等生命安全领域用户来说,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它将增加性能更优的互操作信号,即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性更好的信号B1C和B2a信号。其全新的导航信号体制和强大的在轨重构功能,也将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因为通过兼容互操作技术,可为用户能在终端上接收多个信号奠定基础,给用户提供多种选择方案。</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发射的两颗卫星是所属轨道上首次配置轻量化氢原子钟的卫星,还首次配置了新型导航任务处理机,有效提升卫星的性能指标和服务质量。此外,本次任务还搭载了国际搜救载荷,能够进一步提升搜救能力和搜救范围。</p><p class="ql-block">  根据计划,2018年前后完成18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届时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服务。到2020年前后,北斗三号系统面向全球提供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北斗”发展蓝图是构建国家综合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建设,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建成天地一体(包括太空、地面、水下、室内)、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p><p class="ql-block"> 北斗卫星是怎么导航定位的?我国第一代导航卫星北斗一号与第二代导航卫星北斗二号以及第三代导航卫星北斗三号在工作原理上有明显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是通过采用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方式来确定用户的位置。在平时,地面中心站经2颗北斗一号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不断向用户询问是否需要定位的信号,而用户终端一般只处于光收听不发信息的状态。当需要定位时,用户终端分别经2颗北斗一号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向中心站发送需要定位的申请信号。这时,地面中心站通过测量信号的往返时间来算出用户终端分别到每颗卫星的距离。由于卫星的位置是已知的,所以可以用这2个距离测量数据进一步推算出用户位置。最后,地面中心站将该定位信号经1颗卫星传给用户终端。</p><p class="ql-block">  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所需卫星少,只要2颗卫星就行;具有导航定位、发短报文和精密授时等多种功能。但其定位精度不高,系统用户容量有限。</p><p class="ql-block">  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首次实现了采用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和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相结合的集成体制方式来为用户导航定位。所谓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就是用户被动测量来自至少4颗在卫星时钟控制下的导航卫星连续发送的无线电导航信号,并根据这些卫星信号的不同传输时间,来测定用户到这些卫星的不同距离,然后通过用户终端的数学运算得到用户的三维坐标与速度。</p> <p class="ql-block"><b>7-2.北斗导航卫星</b></p><p class="ql-block"> 1.一代基本都已废弃,二代组建区域导航,三代建正式星座,同时利用了二代的星,后续应该逐步将二代星替换成三代甚至四代。所谓的35颗星,应该是整个星座的正式规划,不是仅指三代。二代的很多倾斜同步轨道卫星,会在MEO成熟后逐步减少的。 </p><p class="ql-block"> 2.建成的星座由35个星组成,其中27颗MEO(Medium Earth Orbit中地球轨道)上,其中24颗正星,3颗备用,5颗同步静止轨道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中国上空附近绕八字,类似日本的GPS增强卫星)</p><p class="ql-block"> 3.MEO,A轨道,7、8是二代,1-6是三代已经升空,目前正常在轨的8颗</p><p class="ql-block"> 4.MEO,B轨道,5-8是三代,3、4是二代,3已经坏了,2018年7月29日的两颗估计也是B轨道,这样在轨是7颗</p><p class="ql-block"> 5.MEO,C轨道,尚无</p><p class="ql-block"> 6.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静止地球轨道)目前在轨6颗,全部为北斗二代</p><p class="ql-block"> 7.IGSO(Inclined Geosynchronous Sarellite Orbit倾斜同步轨道),118度,3颗北斗二代,MC118度基本就是北京的经度</p><p class="ql-block"> 8.倾斜同步轨道,95度,4颗北斗二代,2颗北斗三代,95度是墨脱县的经度,绕八字的话基本覆盖全国和中亚巴铁,非常明显一带一路是战略的重点,北斗丢了整整6颗星在这个倾斜轨道 按轨道来看,北斗还需要打5发10颗星,就能搞完MEO的正星,或者4发也行,B轨道7颗也能用。另外看后续的计划还有一颗三代的GEO星要打,这样算来,基本还需要5-6发就能打完所有的星座,19年打完,20年正式运行还是比较靠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斗卫星发射时间一览表</p><p class="ql-block"> 北斗一号卫星</p><p class="ql-block">第1颗导航试验卫星 2000年10月31日</p><p class="ql-block">第2颗导航试验卫星2000年12月21日</p><p class="ql-block">第3颗导航试验卫星2003年5月25日</p><p class="ql-block">第4颗导航试验卫星2007年2月3日</p><p class="ql-block"> 北斗二号卫星</p><p class="ql-block">第1颗导航卫星2007年4月14日(M1)</p><p class="ql-block">第2颗导航卫星2009年4月15日(G2)</p><p class="ql-block">第3颗导航卫星2010年1月17日(G1,140.0°E)</p><p class="ql-block">第4颗导航卫星2010年6月2日(G3,110.6°E)</p><p class="ql-block">第5颗导航卫星2010年8月1日(IGSO 1)</p><p class="ql-block">第6颗导航卫星2010年11月1日(G4,160.°E)</p><p class="ql-block">第7颗导航卫星2010年12月18日(IGSO 2)</p><p class="ql-block">第8颗导航卫星2011年4月10日(IGSO 3)</p><p class="ql-block">第9颗导航卫星2011年7月27日(IGSO 4)</p><p class="ql-block">第10颗导航卫星2011年12月2日(IGSO 5)yg第11颗导航卫星2012年2月25日(G5,58.7°E)第12,13颗导航卫星2012年4月30(M3,M4)</p><p class="ql-block">第14,15颗导航卫星2012年9月19(M5,M6)</p><p class="ql-block">第16颗导航卫星2012年10月25(G6,80.2°E)</p><p class="ql-block"> 北斗三号实验卫星</p><p class="ql-block">第17颗导航卫星2015年3月30日(IGSO)</p><p class="ql-block">第18、19颗导航卫星2015年7月25日(M)</p><p class="ql-block">第20颗导航卫星2015年9月30日(IGSO)</p><p class="ql-block">第21颗导航卫星2016年2月1日(M)</p><p class="ql-block">第22颗导航卫星2016年3月30日(IGSO)</p><p class="ql-block">第23颗导航卫星2016年6月12日(G)</p><p class="ql-block">第32颗导航卫星2018年7月10日(IGSO)</p><p class="ql-block"> 北斗三号卫星</p><p class="ql-block">第24,25颗导航卫星2017年11月5日(M)</p><p class="ql-block">第26,27颗导航卫星2018年1月12日(M)</p><p class="ql-block">第28,29颗导航卫星2018年2月12日(M)</p><p class="ql-block">第30,31颗导航卫星2018年3月30日(M)</p><p class="ql-block">第33,34颗导航卫星2018年7月29日(M)</p><p class="ql-block">第35,36颗导航卫星2018年8月25日(M)</p><p class="ql-block">第37,38颗导航卫星2018年9月19日(M)</p><p class="ql-block">第39,40颗导航卫星2018年10月15日(M)</p><p class="ql-block">第41颗导航卫星2018年11月1日(G)</p><p class="ql-block">第42,43颗导航卫星2018年11月19日(M)</p><p class="ql-block">第44颗导航卫星2019年4 月20日(IGSO)</p><p class="ql-block">第45颗导航卫星2019年5月17日(G)(备份)</p><p class="ql-block">第46颗导航卫星2019年6月25日(IGSO)</p><p class="ql-block">第47,48颗导航卫星2019年9月23日(M)</p><p class="ql-block">第49颗导航卫星2019年11月5日(IGSO)</p><p class="ql-block">第50,51颗导航卫星2019年11月23日(M)</p><p class="ql-block">第52,53颗导航卫星2019年12月16日(M)</p><p class="ql-block">第54颗导航卫星2020年3月9日(G)</p><p class="ql-block">第55颗导航卫星2020年6月23日(G)</p><p class="ql-block">第56颗导航卫星2023年5月17日(G)</p><p class="ql-block">第57,58颗导航卫星2023年12月26日(M)</p><p class="ql-block">第59、60颗导航卫星2024年9月19日(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GEO:静止同步轨道卫星,IGSO:倾斜同步轨道卫星,MEO:中圆轨道卫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59、60),将在确保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稳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下一代北斗系统新技术试验试用。与前期MEO组网卫星相比,该组卫星升级了星载原子钟配置,搭载了新型星间链路终端,入网工作后,将进一步提升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靠性及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等服务性能,在支撑北斗系统稳定运行和北斗规模应用的同时,将为下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技术升级进行相关试验。</p> <p class="ql-block"><b>7-3.吉利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日12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吉利星座01组卫星</b>发射升空,9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此次发射的卫星由吉利科技集团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通过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技术实现量产,设计寿命5年,卫星制造效能及系统可靠性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卫星主要用于智能联网汽车未来出行服务、车机/手机卫星交互等相关技术研究及验证,支撑相关海洋环保公益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3日7时3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吉利星座02组卫星</b>发射升空,11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天宫号空间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8-1.神州系列</b></p><p class="ql-block"><b>神舟一号飞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地点: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99年11月20日</span>凌晨6点,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p><p class="ql-block"><b>神舟二号飞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01年1月10日</span>1时0分3秒,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返回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p><p class="ql-block"><b>神舟三号飞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02年3月25日</span>22时15分,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返回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p><p class="ql-block"><b>神舟四号飞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02年12月30日</span>0时40分,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返回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p><p class="ql-block"><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03年10月15日</span>09时00分,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航天员:<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杨利伟。</b></p><p class="ql-block"><b>神舟六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地点:酒泉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05年10月12日</span>09时00分,航天员:<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费俊龙</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聂海胜,</b>在轨时间:115.5小时</p><p class="ql-block"><b>神舟七号載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08年9月25日</span>21点10分04秒,返回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航天员:<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翟志刚、刘伯明</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景海鹏。</b></p><p class="ql-block"><b>神舟八号飞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11年11月1日</span>5时58分10秒,返回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30秒 主要任务:与天宮一号对接,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p><p class="ql-block"><b>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12年6月16日</span>18时37分24秒,返回时间: 2012年6月月29日10时00分,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对接,搭载人数:2男1女,航天员:<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景海鹏</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刘旺</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刘洋。</b></p><p class="ql-block"><b>神州十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发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13年06月11日</span>17时38分, 返回时间:2013年06月26日08时07分,飞行速度:约每秒7.9公里,每小时飞行2.8万公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飞行时间:在轨飞行15天,其中12天与天宮一号组成组合体在太空中飞行,发射初始轨道: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30公里的椭圆轨道交会,对接轨道:距地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航天员:<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聂海胜</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晓光</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亚平(女),</b>指令长:聂聂海胜,手动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太空授课主讲:王亚平。</p><p class="ql-block"><b>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神舟十一号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一艘飞船,是中国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的重要里程碑。神舟十一号载航天员<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景海鹏</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陈冬</b>于<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16年10月17日</span>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于2016年10月19日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形成组合体,于 2016年11月18日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降落主着陆场,完成载人任务。</p><p class="ql-block"> 神舟十一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过程,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神舟十二号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3名航天员将成为 “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1年6月17日</span>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聂海胜</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刘伯明</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汤洪波</b>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按任务实施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2021年9月17日返回地球。</p><p class="ql-block"><b>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1年10月16日</span>0时23分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按任务实施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p><p class="ql-block">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翟志刚</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亚平</b>和<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叶光富</b>组成,翟志刚担任指令长。</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6日,经过183天飞行后成功返回。</p><p class="ql-block"><b>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四号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四艘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陈冬</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刘洋</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蔡旭哲</b>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由陈冬担任指令长。<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2年6月5日</span>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 2022年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进入天和核心舱。2022年6月6日11时9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天舟四号货物舱舱门,在完成环境检测等准备工作后,于12时19分顺利进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4日19时2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p><p class="ql-block">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h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 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迎接2个空间站舱段、1艘载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的来访,与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交接班,见证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快的世界纪录等众多历史性时刻,并利用任务间隙,进行了1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p><p class="ql-block">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船</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费俊龙</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邓清明</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陆</b>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p><p class="ql-block">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和交接工作。</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4日早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p><p class="ql-block"><b>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3年5月18日</span>,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官网公布的2023年度载人航天任务基本情况,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将于五月发射。北京时间5月22日,神舟十六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景海鹏</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朱杨柱</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桂海潮</b>3名航天员组成。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返回。</p><p class="ql-block"><b>神州十七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3年10月25日</span>,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七号乘组由<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汤洪波</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唐胜杰</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江新林</b>3名航天员组成,汤洪波担任指令长。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0月26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返回地面。</p><p class="ql-block"><b>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八艘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组合体,总重量400多吨,总高度近60米,于<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4年4月25日</span>20时58分57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叶光富</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李聪</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李广苏</b>3名航天员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3人均为“80后”。</p><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计划于10月下旬返回。驻留期间,乘组将按计划管理、照料空间站与应用载荷,进行空间站维护维修与状态巡检,保障空间站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神十八乘组将利用舱内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载荷,在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开展90余项实(试)验。比如,神舟十八号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还将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对重力的适应机制,为后续定向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理论支撑。</p><p class="ql-block"> 在轨期间,神十八乘组还将实施6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和2至3次出舱活动,在目前空间站已有的空间碎片防护措施基础上,航天员乘组将通过出舱活动,对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碎片防护加固装置,视情开展舱外巡检,进一步保障空间站安全。</p><p class="ql-block"> 4月26日3时32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随后,3名航天员开始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p><p class="ql-block"> 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p><p class="ql-block"> 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p><p class="ql-block"> 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4日01时24分‌‌12。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神州十九号载人飞船</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4年10月30日</span>4时27分,搭载<b>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b>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蔡旭哲</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宋令东</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浩泽</b>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p><p class="ql-block"> 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p><p class="ql-block">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2025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8-2.天宫系列</b></p><p class="ql-block"><b>天宫1号</b></p><p class="ql-block"> 天宫1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于<b>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b>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天宫1号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点: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神舟8号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保障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期间的生活和工作,保证航天员安全;开展空间应用(包括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站技术实验;初步建立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实验平台,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 </p><p class="ql-block"> 2011年11月,天宫1号与神舟8号飞船成功对接,2012年6月18日,神舟9号对接,2013年6月13日,神舟10号飞船与天宫1号顺利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神舟10号飞船返回后,天宫1号即完成主要使命。</p><p class="ql-block"><b>天宫2号</b></p><p class="ql-block"> 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已于<b>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b>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11号飞船对接。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11号飞船与天宫2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2号的伴随卫星从天宫2号上成功释放。</p><p class="ql-block"><b>天和核心仓</b></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16日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等通过评审。4月23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器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b>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b>,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已再入大气层。5月18日消息: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5月29日20时5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将迎来第一位“访客”。</p><p class="ql-block"><b>问天实验舱</b></p><p class="ql-block"> 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组成部分,舱段规模 20吨级,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b>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b>,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2年7月25日3时13分,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2022年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p><p class="ql-block"><b>梦天实验舱</b></p><p class="ql-block"> 中国空间站的组成部分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组成部分。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 23吨,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参与空间站组合体管理,货物气闸舱可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为舱内外科学实验提供支持。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2022年7月,梦天实验舱完成正样热试验。8月,梦天实验舱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运抵至文昌航天发射场。9月,执行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b>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b>,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梦天实验舱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完成有关功能测试后,梦天实验舱将按计划实施转位。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 13小时。11月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8-3.天舟系列</b></p><p class="ql-block">天舟1号</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中国的天舟1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M型无人货运飞船的2.6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列。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35.361秒, 搭载天舟1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201工位发射升空。约603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22日12时16分, 天舟1号与天宫2号对接环接触。在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对接机构锁紧,两个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1号货运飞船与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首次自动交会对接。</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27日19时07分,天舟1号货运飞船与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标志天舟1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29日,舱内电子学箱在轨完成了第1次加电自检,顺利接收到了飞控中心上注的控制指令1条,控制磁强计、全向电子能谱仪、新型电位主动控制仪均完成了第1次在轨加电自检,舱内电子学箱加电13分39秒。</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23日,天舟1号搭载的细胞生物反应器完成科学实验。</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5日18时28分,天舟1号货运飞船与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第二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关键技术的可靠性。</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9日9时37分, 在地面决策指导下,天舟1号绕飞试验开始实施。地面首先发送分离指令,天宫2号停控,对接机构解锁,两航天器分离。天舟1号按程序逐步撤退至后向5千米,并保持约90分钟。地面确认航天器状态正常后,发令控制天舟1号开始绕飞,从后向5千米绕飞至天宫2号前向5千米。在此期间,天舟1号完成偏航180°转倒飞,天宫2号完成偏航180°转正飞。</p><p class="ql-block"> 绕飞试验完成后,天舟1号与天宫2号开始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天舟1号离开前向5千米停泊点,逐步接近至前向30米,之后与天宫2号对接机构接触,于14时55分完成与天宫2号的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p><p class="ql-block"> 这次试验的顺利完成,巩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间交会技术,对于后续空间站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21日09时16分,地面发送指令,天舟1号货运飞船与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分离;按程序,天舟1号逐步退至前向120米并保持位置,待地面确认状态正常后,发令控制天舟1号正常撤离,天舟1号建立三轴稳定对地飞行姿态,在高度约390公里的近圆轨道上开始独立运行。</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21日09时47分,天舟1号完成与天宫2号的撤离,开始进入独立运行阶段。 </p><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1日15时03分, 天舟1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丝路1号科学试验卫星01星,随即地面成功捕获立方星。 </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12日23时58分, 天舟1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第三次交会对接)。 </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16日20时17分,中国天舟1号货运飞船与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第三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进一步巩固相关技术成果。</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17日16时15分, 在经过近5个月的飞行后,天舟1号货运飞船按计划与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完成分离,继续开展离轨前的拓展应用和相关试验。</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22日18时左右, 天舟1号在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及后续拓展试验后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残骸陨落至南太平洋。</p><p class="ql-block"><b>天舟2号</b></p><p class="ql-block">  天舟2号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首飞货运飞船。按照任务规划,天舟2号货运飞船将携带3名航天员消耗品、舱外航天服、平台物资与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为后续飞行任务和空间站进一步开展在轨建造奠定坚实基础。 </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6日,天舟2号货运飞船已转运至发射区。5月19日,天舟2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全系统准备就绪。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2号货运飞船的长征7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 21时17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5月30日5时1分,天舟2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p><p class="ql-block">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完成空间站组合体阶段全部既定任务,已于2022年3月27日15时59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p><p class="ql-block"><b>天舟3号</b></p><p class="ql-block">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为空间站送去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出舱消耗品、空间站平台物资、部分科学实验载荷、推进剂等物资,共约6吨。</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0日15时10分,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7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5时22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0日22时08分,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6.5小时,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后,转入三舱(船)组合体飞行状态。</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7日9时50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航天员乘组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0日5时02分,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分离,绕飞至前向端口,并于9时06分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7日10时59分,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完成全部既定任务撤离空间站组合体。</p><p class="ql-block">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已于北京时间7月27日11时31分受控再入大气层,绝大部分器件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p><p class="ql-block"><b>天舟4号</b></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10日凌晨,天舟4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8点45分,飞行约6.5小时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交会对接完成后转入组合体飞行段。天舟4号货运飞船装载了神舟14号3名航天员6个月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和样品材料、备品备件及部分载荷等物资。</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9日14时55分,已完成既定任务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已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5日7时21分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p><p class="ql-block"><b>天舟5号</b></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2日10时03分,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2时10分,天舟五号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货运飞船来访。</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3年5月5日15时26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p><p class="ql-block"><b>天舟6号</b></p><p class="ql-block">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研,是中国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的飞船。2023年5月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对接核心舱后向端口,形成三舱两船组合体。为了满足密集发射需要,天舟货运飞船实行组批生产,同一批次的外形、功能相似或相近。据天舟货运飞船总设计师白明生介绍,天舟三号、四号、五号一批生产出来;天舟六号到十一号是另外一批。</p><p class="ql-block"> 从天舟六号开始,会进行系统升级,如对货物舱进行比较大的改进,大幅度增强密封舱的货物运输能力等,这样给航天员提供的物资可以支撑更长的时间。升级后,给航天员提供的物资将可以支撑更长的时间。 </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北京时间5月11日5时16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5月12日早上8时许,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打开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舱门,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p><p class="ql-block"><b>天舟7号</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7日22时27分,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p><p class="ql-block">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第4次发射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1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7次飞行。</p><p class="ql-block"><b>天舟8号</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5日23时13分,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约3小时后,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16日早上,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配合下打开天舟八号舱门,开始太空“拆快递”。</p><p class="ql-block"> 15日23时13分,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准时点火起飞,约10分钟后,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也在空间站观看了天舟八号发射实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8-4.天链卫星</b></p><p class="ql-block"><b>天链1号</b></p><p class="ql-block"> 天链1号是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主要用于为中国神舟载人飞船及后续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同时,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p><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b>天链1号</b>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25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天链1号”准确进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定点 77°E。</p><p class="ql-block"> 2011年7月11日23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链1号02星</b>送入太空。 2012年7月25日23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天链1号03星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22日23时2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链1号04星</b>送入太空。</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6日23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b>天链1号05星</b>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天链2号 2019年3月31日23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2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p><p class="ql-block"><b>天链2号</b></p><p class="ql-block"> <b>天链2号01星</b>是我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以及非航天器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测控和传输等服务。</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天链2号”中继卫星系统在任务规划、系统管理、业务运行上相比“天链1号”中继卫星系统取得显著进步,数据传输速率和多目标服务能力也有较大提升,将对提高中低轨卫星、载人航天器信息回传时效性、在轨运行安全性和任务实施灵活性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4日零时09分,长征三号乙遥八十二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b>天链2号02星</b>顺利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天链2号02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是中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嫦娥系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嫦娥1号</b></p><p class="ql-block"> 嫦娥1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p><p class="ql-block">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1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p><p class="ql-block"><b>嫦娥2号</b></p><p class="ql-block">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2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p><p class="ql-block"> 嫦娥2号完成了一系列工程与科学目标,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球物质成分。嫦娥3号 嫦娥3号探测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个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3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简称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简称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p><p class="ql-block"><b>嫦娥3号</b></p><p class="ql-block"> 嫦娥3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 2016年8月4日,嫦娥3号正式退役。</p><p class="ql-block"><b>嫦娥4号</b></p><p class="ql-block"> 嫦娥4号探测器,简称“4号星”,是嫦娥3号的备份星。它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2号”。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21日,嫦娥4号中继星“鹊桥”号成功发射,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8日,嫦娥4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3日,嫦娥4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随后,月球车“玉兔2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11日,嫦娥4号着陆器与玉兔2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4号任务圆满成功。嫦娥5号 嫦娥5号(Chang'e 5),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研制,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p><p class="ql-block"><b>嫦娥5号</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24日,长征5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嫦娥5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11月24日,嫦娥5号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11月25日,嫦娥5号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11月28日,嫦娥5号进入环月轨道飞行。11月29日,嫦娥5号从椭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圆形环月轨道。 11月30日,嫦娥5号合体分离。12月1日,嫦娥5号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p><p class="ql-block"> 12月2日,嫦娥5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12月2日,嫦娥五号完成月面自动采样封装。12月3日,嫦娥5号上升器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12月6日,嫦娥5号上升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容器转移至返回器中。</p><p class="ql-block"> 12月6日12时35分,嫦娥5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准备择机返回地球。12月8日,嫦娥5号上升器受控离轨降落在预定落点。12月12日,嫦娥5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实施第一次月地转移入射。12月16日,嫦娥5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二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12月17日凌晨,嫦娥5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p><p class="ql-block"> 嫦娥5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p><p class="ql-block"><b>嫦娥6号</b></p><p class="ql-block"><b> </b>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6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嫦娥6号探测器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预选着陆和采样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飞行约37分钟后,器箭分离,将嫦娥6号探测器直接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预定地月转移轨道。嫦娥6号探测器由<b>轨道器</b>、<b>返回器</b>、<b>着陆器</b>、<b>上升器</b>组成。</p><p class="ql-block"> 后续,在地面测控和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嫦娥6号探测器将历经<b>地月转移</b>、<b>近月制动</b>、<b>环月飞行</b>、<b>着陆下降</b>、<b>月面软着陆</b>等过程,在月球背面预选区域采集月表岩石和月壤样品,同时开展科学探测。完成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将在<b>月面起飞</b>,随后开展<b>月球轨道交会对接</b>并将<b>样品转移至返回器</b>;返回器将经历<b>月地转移</b>、<b>接近第二宇宙速度</b>再入地球等过程,最终携带珍贵的月球样品<b>返回地球</b>。据介绍,嫦娥6号任务发射至采样返回全过程约53天,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相比 2020年实现月球正面采样返回的嫦娥5号任务,嫦娥6号任务需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实施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同时,嫦娥6号任务将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月球样品实验室分析研究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此外,嫦娥6号任务开展了务实国际合作。2019年4月,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了<b>《嫦娥六号任务国际载荷合作机遇公告》</b>,通过对两批次国际载荷搭载项目建议的征集、遴选,最终确定了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4个国际搭载项目。其中,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将对月球表面负离子进行探测,研究等离子体和月面的相互作用机制;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旨在对月球表面氡气同位素开展原位探测,研究挥发物在月球环境下传输和扩散机制;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计划利用在月球背面的定位,与其他月球探测任务开展联合测距与定位研究;巴基斯坦立方星将开展在轨成像任务,验证纳卫星月球轨道探测技术。</p><p class="ql-block"><b>鹊桥1号中继星</b></p><p class="ql-block"> <b>鹊桥1号中继星</b>是嫦娥4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是中国首颗、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于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作为地月通讯和数据中转站,“鹊桥”可以实时的把在月面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出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具有重大的科学与工程意义,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又一有力尝试。</p><p class="ql-block"><b>鹊桥2号中继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b>鹊桥2号中继星</b>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3月25日0时46分,鹊桥二号中继星在距月面约440公里处开始实施近月制动,约19分钟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4月6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与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4月8日-9日,鹊桥二号中继星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2024年4月12日,鹊桥二号中继星已完成在轨对通测试,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鹊桥二号是一颗中继通信卫星,其主要功能为探月四期工程执行月球背面的月球样品采集任务提供公共中继星平台,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等四次任务提供中继支持,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与鹊桥二号将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天问一号火星探测</b></p><p class="ql-block">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一.太阳探测卫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1-1羲和号卫星</b></p><p class="ql-block">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全称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空间望远镜。</p><p class="ql-block"> “羲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首次在轨应用磁浮技术,旨在完成超高指向精度平台、超高稳定度平台首次在轨飞行试验。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8月30日,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这些探日成果,以太阳科学探测和新型卫星技术为主,创下5个国际首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1-2夸父一号</b></p><p class="ql-block">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简称:ASO-S,别名:夸父一号),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ASO-S计划以太阳活动第25周峰作为契机,实现中国综合性太阳卫星探测零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ASO-S的科学目标简称为“一磁两暴”,“一磁”即太阳磁场,“两暴”即指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即观测和研究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起源及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p><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距离地面约720千米的太阳同步晨昏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设计寿命4年,卫星有效载荷为全日面矢量磁像仪、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硬X射线成像仪。6月22日15时0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天文卫星。该卫星是中法两国联合论证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是迄今为止全球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将对伽马暴研究等空间天文领域科学发现发挥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二.天文卫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2日15时0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b>中法天文卫星</b>。该卫星是中法两国联合论证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是迄今为止全球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将对伽马暴研究等空间天文领域科学发现发挥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三.其它卫星</b></p><p class="ql-block"> 早在1995年,中国科学院就根据国家未来星地通信技术发展需求,提出要自主研制中国首颗重量100公斤以下的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及其通信系统。1996年,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提交了研制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及其通信系统的报告。1997年底,中国科学院正式通过了特别支持重大项目“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及其应用系统”的立项,准备研制一颗双向数据通信的小卫星创新1号。研制任务主要由上海微系统所和上海技术物理所等单位承担。</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b>“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b>成功发射入轨,创新1号小卫星以存储转发的工作方式,实现全球范围的非实时低轨道双向数据通信。卫星总重80余公斤,平均功耗30瓦。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1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也是中国第一代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p><p class="ql-block"> 2008年9月,神七载人飞船的伴星又飞入太空,这是在继承中国科学院创新1号小卫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中国第一颗空间伴随微小卫星。随后,创新1号(02)星也于同年11月成功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2012年5月10日15时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14号送入太空。同时,成功搭载发射<b>天拓15号卫星</b>,天拓15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微小卫星领域获重要突破。 </p><p class="ql-block"> 另外,中国还有许多大学、公司与参与研发微小卫星,如:清华大学、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共同研制的<b>清华航天1号微小卫星</b>,中国卫星与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航天东方红海特公司研制的<b>“试验一号”和试验3号卫星</b>,浙江大学的皮星1号A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的天巡1号微小卫星等。</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29日12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b>微厘空间1号试验卫星</b>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31日发射的两颗卫星,分别为<b>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b>和<b>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潇湘1号07卫星</b>。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将在轨试验验证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超高精度控制和测量技术。潇湘1号07卫星为6U科学实验卫星,在轨主要验证太阳帆关键技术,为后续大型太阳帆研发提供技术支持。</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17日发射任务由3颗卫星组成,主星为<b>千乘1号01星</b>,由北京千乘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研制;两个搭载卫星为<b>星时代—5卫星</b>和<b>天启2号卫星</b>,分别由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卫星入轨后将开展一系列技术验证和数据服务。 </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25日发射<b>气球卫星</b>和<b>BP-1B卫星</b>。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由中国民营公司北京星际荣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制,是一种采用垂直热发射方式的四级小型固体商业运载火箭,箭体最大直径1.4米,全长约20.8米,起飞重量约31吨,500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260公斤。此次发射的气球卫星和BP-1B卫星分别由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研制,入轨后将开展一系列技术验证。此次发射是我国民营运载火箭第三次尝试入轨火箭发射,也是首次成功发射。</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27日发射<b>灵鹊1号B星</b>。OS-M系列运载火箭为固体发动机运载火箭,火箭长19m,起飞重量20吨。这是中国民营航天的第二次轨道发射尝试。不过,火箭在一二级分离后姿态失稳,火箭发射失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