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土掌房

朱春生

<h1>  土掌房是彝族的传统民房建筑,多建在斜坡上,以石为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土板、木条或竹条,上面再分层铺土洒水夯实,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既是晒粮场又是活动场地。因大多建于较陡坡面上,所以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也就形成了你家房顶就是我家晒场的格局,邻里之间走动只需在屋顶上穿行。</h1><h1> 土掌房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彝族建筑的一大特色。但生活在土掌房里是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无奈之举。从我到过的土掌房比较集中的双柏安龙堡、大麦地看,土掌房村寨均座落在交通十分困难、生活和生产都十分的不方便的大山深处和峡谷里,并且安全隐患重重。所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掌房逐渐被瓦房和砖混结构房屋所代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拆迁力度加大,很多土掌房也被拆除,余下的也将很快消失。土掌房在今后将成为一种记忆了。</h1> <h1>  两位朋友过去经常到彜族聚居地进行采访和收集创作原生态彝族曲子,对土掌房可以说结下不解之缘。听说剩下不多的土掌房可能年内将被完全撤除,迫不及待的邀我驾车前往"留住土掌房最后的影子"。于是,一行四人于3月27日至29日,穿行于茫茫哀牢大山和六汁江峡谷之间,寻找着为数不多的土掌房村落。尽管道路崎岖、雨后泥泞、浓雾弥漫,行车较为困难,但还是不负此行,从不同的角度,留下了仅存的比较集中的安龙堡镇法克村和大麦地硪足村土掌房的"影子"。可是,因电视剧《钱王》而引人注目的安龙堡凹子村的土掌房也在两年前就尽数拆完了,好在六年前路过时留下了几十张再也不可能拍到的照片。</h1> <h1>安龙堡法克村。于2018年3月27日拍摄。</h1> <h1>大麦地硪足村。小豹子笙就出在这里。于2018年3月28日拍摄。</h1> <h1>安龙堡凹子村。于2012年拍摄。</h1> <h1>扶贫开发中新建的土掌房式样的搬迁房。于2018年3月29日拍摄。</h1> <h1>编后语:</h1><h1> 土掌房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彝族特色民居,能长期存在和受到彝族人民的喜爱,肯定有它存在的文化、地理、气候、生活、安全、互助等等众多的必然。它承载着彝族同胞世世代代人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情感。看到既将消失的一排排土掌房,心情十分的矛盾。从攝影的角度讲,肯定是喜欢拍摄原生态的老房子。而社会在进步、文化在进行、文明在进步,过上交通通信方便、居住环境优美、物质财富充盈、就医就学和赶集便利的美好生活,是我们每个民族和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所以,我更希望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下,硪足村和法克村象其他村子一样尽快搬迁和重建,让这里的彝族同胞住上新的房屋,过上幸福的生活。我衷心地祝愿这里的人们在今后的发展中道路宽广而美好!</h1><h1> 当然,也希望政府作必要的投入,对部分土掌房进行适当的保护和修缮,将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以予保留,以示后人。 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就不会有创新发展。</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