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鸊鷉

野草

<h3>  据资料介绍,凤头鸊鷉(piti)的模式产地为北欧的瑞典,也就是那个发诺贝尔奖的美丽小国。但欧洲、亚洲、非洲和有凤头鸊鷉或其亚种分布。国内常见于东北、西南、内蒙、宁夏、新疆西以及西藏等地。为这些地方的夏候鸟,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越冬。但也有少量的凤头会选择长江以南繁殖,越冬作短距离迁徒。如从湖南迁徒入广东等地。松雅湖、大泽湖以及湖区等许多地均发现其繁殖点,但一般到11月前后它们会迁徒入更温暖、食物更丰富的南方。</h3> <h3>  它们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带的江河、湖泊等水域,以软体动物、鱼、甲壳类及水生植物为食,其潜水能力非常强。可能在你发现的潜水位置,它们根本不会出现,而是出现在池塘遥不可及的另一面。所以拍摄时往往需要运气,尤其带小鸟时更为警惕。它们基本控制在200米左右的距离。入水靠近当然可行,但不熟悉水下情况千万别下水,机子入水可就得不偿失了。</h3> <h3>  这种美丽的水鸟俗名有"浪里白"、"水驴子"等,成鸟叫声深沉而洪亮。其腹部几乎为纯白色绒毛,常与浪花融为一体。其尾羽几乎完全退化,但繁殖期颈部的鬃毛状饰羽尤其突出,配以栗色背羽和深色冠羽,尤显大气。而求偶期相互的追逐、仰头以及极富节奏的炫耀,就如同水上芭蕾,使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h3><h3> 破壳不久幼鸟面部饰羽也让人过目难忘,其额头中间倒置的三角形红色羽毛以及在两眼和嘴后的花纹,尤如某种蛇类,显得异常另类。一般动物可能会被吓住,但南方土生土长的小鸊鷉却毫不理会。有时小鸊鷉会当着成鸟的面攻击幼鸟,估计这也是幼鸟部分夭折的原因之一。因为松雅湖的繁殖区域并无其它天敌,且食物不缺。但这种鸟在同一水域繁殖后代,二者食物结构几乎完全一致,难免不使黑呼呼的小鸊鷉产生驱逐的本能。在无把握攻击凤头鸊鷉成鸟的情况下,欺负幼鸟仍是有把握的。</h3><h3> 5月15日下午,我所拍的一对成鸟带着三只幼鸟(见图),但在17和18日再找到这一家时,发现仅剩2只幼鸟了。当然小鸟因其它原因夭亡也是可能的,只是因受攻击而受伤或被追逐而溺亡仍有可能。它们毕竟不能象鱼用腮呼吸,尤其幼鸟。</h3> <h3>  进入冬季,凤头鸊鷉高耸的黑色冠羽和颈部饰羽都将消失。毕竟,严冬是残酷的。它们必须以一种更经济更朴实的状态,安然越冬。这些繁殖期的华丽装饰毕竟需消耗能量,而生存永远是第一位。其实一直想拍其求偶时所呈现的水上芭蕾,但总觉太远,难以如愿。尤其是在城市的人工湖,人多喧嚣,鸟儿尤其警惕,总是远远地美丽着这片水域。这一两百米的距离看似不远,我们却也只能在五月的骄阳下望水兴叹吧。但只有这片繁殖地的芦苇、香蒲草以及水草不被破坏,只要浅水区仍由泥吵而不是水泥构成,这些水面的舞者,甚至迁徒的大雁、天鹅仍可能停留,它们宏亮而欢快的鸣唱仍将在城市的一隅响起,仿佛天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