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岁月如歌》:无论布衣、公务员、商贾、艺术家、理论家,一样纵横捭阖,收获颇多。一代改革中灼手可热的经济学家,《变革的思考》汇集了他的深刻观点,多部理论专著记录着他的探索文论;</h3><h3>《岁月如梦》:在真实与虚幻纵横交织中,他将所经历的一切艰辛、磨难,蘸着岁月之墨,还原为生活之美,表现为艺术之美,成为诗、书、画大家;</h3><h3>《岁月如宝》:收藏在追求快乐、追求风雅、追求幸福中传承文明,记载历史,延续一个民族或整个世界的记忆,成为著名的收藏家、鉴定家;</h3><h3>无论是“岁月”如歌、如梦、如宝也好,如诗、如画、如酒也罢,都是对人生不同层面、不同经历的描述或形容,在他的眼中,世间多为宝,万物皆有情。因此,他用才情、亲情、友情书写着精彩的人生三部曲。</h3><h3>当大家正在品味他的三部曲时,石破天惊,他又出版了一部高层建瓴的《中国画道论》,美术理论界好评如潮,他成为令人瞩目的美术评论家。</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亚谏——在都市守护心灵的家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 苏凤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刘亚谏,艺术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首批认证高级画家;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副会长;中国古玩研究院副院长;北大资源学院特聘教授;国际注册高级古玩书画鉴定师;北京宝艺苑艺术馆馆长;中央电视台“鉴宝”及多家媒体鉴定专家。</h3><h3> 出版有《岁月如歌》《岁月如梦》《岁月如宝》《岁月如斯》诗书画藏品文论集;主编及合编论著《变革的思考》《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公司管理规范》《西夏遗珍》等;2012年出版专著《中国画道论》;2015年出版《刘亚谏说铜镜》;2017年出版《画道无涯》。</h3><h3> 早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近年在清华大学研修,取得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30年来,先后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珠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担任《特区探索》主编,负责过对外招商;而后组建珠海新海岸股份有限公司,创办鉴珍堂、宝艺苑艺术馆、北京宝艺苑艺术发展中心、北京宝艺苑会所等。荣获“2009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称号。</h3><h3>创作出版了《岁月如歌》、《岁月如梦》、《岁月如宝》诗书画藏品文论集;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收藏鉴赏、艺术评论、经济理论文章以及诗书画作品上千篇、幅;主编及合编论著《变革的思考》、《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公司管理规范》、《西夏遗珍》和《中国画道论》等。</h3><h3>他,一个经济学者和实践者;一个多才多艺的书画家、理论家;一个痴迷古玩艺术品的收藏家;一个热心服务于收藏事业的知名鉴定家。</h3><h3>他是如何从一个经济领域的理论家和践行者华丽转身成为美术理论家、收藏家、鉴定家及诗书画家呢?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岁月之河,逆流而上,去解读他的奋斗历程吧!</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下求索 展卷惊君非等闲 </h3><h3>人在政坛,滚滚红尘,他始终保持超然静虚的心态著书立说;身居都市,商场鏖战,他始终守护着自己的一方心田不受世俗污染;不为功利性追求而出卖自己的梦想与理想、良心与品格,专注而执着于探索改革之路,寻求社会发展的民富国强之策。 </h3><h3>树有根,水有源。</h3><h3>一九五六年三月,刘亚谏出生在陕西省终南山下 户县焦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h3><h3>他的祖父早年办学,为人善良正直,广施善举,后一直以耕读持家,书法具晋唐风韵,在其九十高龄之际,大年三十为乡亲写春联,寒风中书写大半天,在当地传为佳话。他的父母亲淳朴博学,在教育文化线上辛勤耕耘,深得学生和同事们的爱戴。刘亚谏先生从小天资聪慧好学,在家庭的影响下对书法、绘画情有独钟。淳朴和谐的家庭,培养了他方正的品德;古都文明的熏陶,使他传承了先辈的优良遗风;画乡的社会氛围,为他日后终成大器奠定了扎实基础。 </h3><h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刘亚谏先生初中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因家庭成分的牵连使得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被迫辍学。那时他刚十五岁。求学无门,招工不要,参军没资格的他只好白天跟大社员一道,在 “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声中平整耕地、开山放炮,晚上劳累归家,躲进小楼铺纸蘸墨,在昏暗灯光下,读书作画成了他的最大慰藉,哪管冬夏与春秋。</h3><h3><br></h3><h3><br></h3> <h3></h3><h3>文革的硝烟被春风吹散,神州大地一派莺歌燕舞,教育改革恢复高考,为广大的有才青年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这时已成为人民教师的刘亚谏先生决定奋起一搏,参加高考。可是离开学校六年了,谈何容易啊!白天要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在备完课、改完作业后才能复习初中课程,自习高中课程。没有老师辅导,一切得靠自己,其中的艰辛让他有感而发,从他的《备高考》一诗中,我们可体会其中之艰辛。</h3><h3></h3><h3>万籁俱寂时,</h3><h3>大地尚在梦中。</h3><h3>揽衣推枕起,</h3><h3>揉亮朦胧眼睛。</h3><h3>望窗外,</h3><h3>风扫寒窗,</h3><h3>晓月清冷。</h3><h3>书桌前,</h3><h3>捻亮油灯,</h3><h3>烟味甚浓。</h3><h3>持卷低吟罢,</h3><h3>掩书再默诵。</h3><h3>晨光未现出门去,</h3><h3>南桥古道驰骋;</h3><h3>徘徊河岸朗读时,</h3><h3>霜露湿鞋如冰。</h3><h3>苦读盼雾散,</h3><h3>曙光映圭峰。</h3><h3></h3><h3>一九七七年十月八日</h3><h3><br></h3> <h3></h3><h3></h3><h3>天道酬勤。在苦战了九百多个送走黑暗迎来黎明的日子后,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政法学院。跨入大学校门,新的环境,新的人生起点,让他进入了一个新的展示舞台。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他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几十门功课,除学校安排的选修课外,他还研修了《世界通史》、《中国通史》、《黑格尔大小逻辑学》及《美学》、《绘画史论》等。同时担任着院、系学生会的宣传干部,热心于公益活动。由于他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大学毕业后,他被优先分配到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此时正值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对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感情的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前瞻性地提出了土地、劳动力、商品要素的流动等社会争论性问题,连续在国内各大报刊上发表有关《农业土地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及小城镇发展》、《乡村城市化》等一系列文章,为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为此,他被选派参加了1985年的中国中青年农村经济讨论会,结识了中国的经济理论精英;后来他在省委具体参与组织陕西省理论骨干,编写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现实思想理论百题》,此书荣获陕西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刘亚谏先生在理论上的飞跃期,与许多学者的交流探讨强化了他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对他的研究及思想起到了深化作用。</h3><h3><br></h3> <h3></h3><h3>汗水、艰辛、荣誉、责任感,刘亚谏先生在工作中迅速的成长起来,他成了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对象。</h3><h3>就在刘亚谏先生的仕途一帆风顺之时,天性中带有不安分基因的他决心放弃似锦的前程,不去中央党校学习,而到改革的最前沿去冲浪。1986年初,刘亚谏先生应聘到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他凭着自己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的尺度,凭着自己驾驭文字的功力,创办了特区第一家理论刊物——《特区探索》,并担任主编,同时负责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这是一本政策性较强的探索性杂志,研究探讨特区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重大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刊登了许多具有实际意义又有理论深度的探索性文章。《特区探索》的舆论导向,在特区及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h3><h3><br></h3><h3><br></h3> <h3></h3><h3> 蓝天白云且当纸,任君潇洒写春秋。刘亚谏先生为珠海特区的改革可谓呕心沥血,充满了求索之苦!他的诗《走与想》能让我们品味到其中的滋味:</h3><h3></h3><h3>一路不停地走</h3><h3>一路不断地想</h3><h3></h3><h3>我跨越了千山万水</h3><h3>匆匆忙忙</h3><h3>风儿</h3><h3>将我头发张扬</h3><h3>汗水</h3><h3>浸湿了我的衣裳</h3><h3></h3><h3>人生苦旅</h3><h3>皱纹刻在脸上</h3><h3>艰辛烙进思想</h3><h3>匆忙的脚步中</h3><h3>心灵炼狱着</h3><h3>无奈和惆怅</h3><h3>求索和迷惘</h3><h3>但我微笑着</h3><h3>理一缕凌乱的头发</h3><h3>整一下汗湿的衣裳</h3><h3>疲累前行中</h3><h3>不忘观赏那山野风光</h3><h3></h3><h3>一路不停地走哟</h3><h3>一路不断地想……</h3><h3><br></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不单纯有行程上求索的困惑,更多的是来自心灵。然而,困惑和碰撞也让他思考、探索的层面更深更广阔: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改革、地区的中观发展战略,到企业的微观经济运行,既有特区理论方面的探讨,也有对政策及具体问题的研究。总而言之是碰到什么课题就研究探讨什么课题。他在《论特区发展新阶段的模式选择》一文中精辟地指出:“要使特区尽快形成‘小气候’和成为有效的‘试验场’,其基本原则有:一是必须从社会经济运行总体上形成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充分体现市场调节为主的特区经济性质;二是不仅要求企业本身严格按照国际通行办法管理,更重要的是社会必须为企业提供能按国际通行办法管理,更重要的是社会必须为企业提供能按国际通行办法严格管理的社会条件;三是为了卓有成效地吸引外资,必须在特区形成适于资本增殖的良好投资环境,即高效、稳定的社会管理体系。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办特区的难度很大,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办特区,采用几条经济优惠措施,只要能吸引国际资本就可以了。我们如果仅仅把特区办成实行几条优惠措施的‘大加工厂’,既难以吸引外资,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特区进行经济和社会关系变革的整体试验。除此别无选择。” </h3><h3><br></h3> <h3></h3><h3>还有,他在农村经济变革的问题上,通过一些典型事例来说话,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他写的《白藤湖变迁》便是一例:</h3><h3>“白藤湖变迁的深刻意义在哪里?在于她闯出了一条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自农民度假村的建立到旅游城的崛起,为中国农村的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农村城市化模式。</h3><h3>所谓白藤湖模式,概括地说,即是以旅游业为导向,以旅游农业为特点,旅、农、工、贸综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在保护并优化大自然野趣的前提下,使农村转变成适宜于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现代化旅游城。</h3><h3>白藤湖在农村城市化变革方面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白藤湖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了“治理沧海——开发桑田——建设乐园”的道路。这三部曲的弹奏,是人类社会改造和利用自然,从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演进舞台的一个缩影。”</h3><h3>白藤湖走农村城市化的独特道路,对刚建立的特区有什么启示呢?刘亚谏先生从八个方面做了论述。在他的笔下,基于古老农耕文明的观念意识,被特区工业化文明的浪潮淹没了。特区的改革开放,不仅超前突破僵化的樊篱,勇敢地奔向蔚蓝色,而且昭示着古老中国开始了一个商品经济的新纪元!<br></h3><h3><br></h3> <h3></h3><h3> 探索的路是艰难的,没有超人毅力、非凡的才情和超前的眼光,是很难完成这一曲高和寡的事业。许多观点现在看来已成定论显得平常,但在当时“左”的思想尚未澄清之际,特区在姓“社”姓“资” 的问题上争论仍然激烈。诸如特区社会经济的深层变革问题、股份制发展问题、市场化问题、私营经济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以及珠海特区的许多现实问题等等,有许多的新情况、新观点,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时搞理论研究,担任主编,发表有分量的文章是要担当一定风险的。可他全然不顾,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下基层调研,到国外考察,写下了许多具有一定理论探讨性的文章:在特区经济探索方面:《论特区发展新阶段的模式选择》、《特区经济的深层构造:发展外向型企业》、《论推行特区股份制及股票市场的建立》、《特区应按国际惯例办事》;</h3><h3><br></h3> <h3></h3><h3>在农村经济变革方面:《试论我国农业变革中的土地集中问题》、《乡村城市化的加速机制何在》、《中国特区农村城市化的研究报告》、《珠海特区高速城市化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浅谈珠海外向型农业的发展》;</h3><h3>在企业发展方面:《企业自主权观念的再思考》、《发展珠海高技术产业的思路》、《强化企业家的创新素质》、《企业如何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大循环中起飞》、《珠海企业怎样跃上新台阶》等探讨;</h3><h3><br></h3><h3><br></h3> <h3></h3><h3></h3><h3>在管理体制改革上方面:《改革外资引进机制 搞好管理服务工作》、《打破旧体制 建立新秩序》、《参与而不干预》、《特区临时工管理及其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法纪监督机制》、《推行股份制应加强立法工作》、《特区要走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前列》、《特区权力不能商品化》、《治理整顿要坚持改革开放》; </h3> <h3></h3><h3>在现代观念创新上方面:《特区观念:“超前”与启示》、《创新使生命之火燃烧》、《特区人应有的现代观念》、《树立新的廉政监督观》、《特区文化:反思与探索》。与此同时,他还在国家、省市级(包括香港、澳门)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逾百篇,在“土地经营”、“农村城市化”、“城市乡村化”、“企业自主权”、“股份制改革”、“劳动力市场”等许多理论政策问题上做了有益的讨论。他的观点鲜明、独到,有些关键性文章刊登在中央书记处的内部刊物和广东省的内部文件上,他的许多建设性意见被珠海市政府所采纳,成为具有政策性的建议。他还主编了《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公司管理规范》等重要著作;参与编写了《珠海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书籍。</h3><h3><br></h3> <h3></h3><h3>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常常忍着腰肌劳损的痛疼彻夜撰写文章。有时,他太太实在看不过去了,劝他:“悠着点吧,岁月不饶人啊!”而他坚持“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h3><h3>所幸,特区这方热土为有志之士提供了自由争鸣的氛围,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给他们提供了研究探讨的大环境。刘亚谏先生的才华在特区再一次得到充分发挥,使他成为珠海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成了有影响的政策探讨性研究人才。</h3><h3><br></h3> <h3></h3><h3>不同时期,他总会有不同的作为。1990年8月,刘亚谏先生被调入珠海市外商投资管理中心工作,任招商处副主任。他对珠海市引进外资进行了很多务实及理论性的工作;参加过在厦门和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海峡两岸企业家座谈会”;多次参加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理论研讨会,对特区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商讨;参加在澳门召开的粤澳关系讨论会,对珠澳经济关系做了深入研究。写下了《协调发展珠海澳门大型建设之浅见》、《珠海发展面对的抑制、压力及挑战》、《珠海西区经济开发研究报告》、《澳门经济优势与珠澳合作新突破》、《珠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探讨》等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文章。</h3><h3><br></h3> <h3></h3><h3>1993年初,他走了别人不可思议的路,不顾领导和同事们的挽留,他毅然“下海”!创办了珠海新海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常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公司经营房地产、对外经济贸易、高科技产品和文化产业。他随中国外向型经济考察团到美国访问,参加广东、珠海在香港、澳门举办的大型招商洽谈会;引进了不少外商投资企业,为珠海引进外资做了很多工作。多次被评为珠海市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h3><h3><br></h3> <h3></h3><h3>2001年,他将这一时期的个人论文汇集、整理、编辑出版,命名为:《变革的思考》,此书从特区经济探索、农村经济变革、企业发展研究、管理体制改革、现代观念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等六大部分,分析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h3><h3>无论是在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还是在外商投资管理中心工作,刘亚谏先生为特区所作的贡献不可忽视,有目共睹。而特区这块试验田,也让他的理论水平和干才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改革实践中的经济学家。</h3><h3><br></h3><h3><br></h3> <h3></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书画赋 美妙神奇舞蹁跹</h3><h3>生活中许多艰辛和磨难,正是对诗情画意深刻性、艺术性的恩赐。诗言志,书达意,画抒情,都是感恩历经磨难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少年辍学、下乡务农、教书育人、大学读书、机关公务、下海经商,国内国外四处奔波,仍坚持一份虚境心态,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酿造成诗书画之美。</h3><h3> 2012年初冬的北京比往年都要寒冷。然而,11月18日这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北京最大的云龙酒店气氛热烈,鲜花怒放;各大媒体和各级领导、专家、画家嘉宾好友欢聚一堂,参加由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画道论》出版读者座谈会。</h3><h3></h3><h3><br></h3> <h3></h3><h3>《中国画道论》是著名文物鉴赏家、书画家刘亚谏先生积六年之功的新著,近日由中国书店出版发行,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画道的理论专著。 </h3><h3>刘亚谏先生集诗、书、画、藏于一身,更是一个多产的大家,诗、书、画作品上千篇、幅。他的传统文化根底深厚,新著《中国画道论》融合了对于中国绘画、哲学及文化精神的深刻思索,站在老庄、禅宗、儒家等各学派艺术哲学思想高度,综合中国绘画历史发展及当代艺术创新,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画道理论。该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从道与画道,画道与老庄之道,画道与禅,画道与儒,道、儒、禅与画道,中国文化精神与画道,画道与中国画,画道与诗书款印,画道与鉴赏,画道与成就大师诸方面,详细论述了画道的本源和内涵,充满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切关照。</h3><h3>与会专家对《中国画道论》评价极高,纷纷发言,一致认为此研究对于人们如何以画道来欣赏、品鉴绘画,具有启迪作用;对于艺术家如何提倡画道和掌握画道,提高画家的艺术修养和美学修养,提高绘画水平,具有促进功能;对于如何以画道来培养大师、成就大师具有学术探讨和指导意义。可弥补几十年来我国的画道断层,有望再造大师群体。</h3><h3><br></h3><h3><br></h3> <h3></h3><h3>著名文化学者、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普颖华教授指出:“提倡画道,继承中国文化精神,发扬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创造现代艺术之美,对于建设小康时代的美丽中国具有指导意义”普教授十分认同该书的理论观点,国学中的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 著名画家杨彦指出:研究画道具有重要意义。他赞同作者的观点,画道指绘画之道,或者说是“道”在中国绘画中的哲学体现。画道论及的是中国画的本体论,属形而上的哲学范畴。简而言之,画道不仅通于宇宙自然之道,也折射着人生社会之道;画道既是绘画形式的内在统御,更是绘画艺术规律的本质依据。</h3><h3><br></h3><h3><br></h3> <h3></h3><h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佛像鉴定家金申先生,早年是美院的高材生,他认为,画道体现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文精神之中,尤其在中国人文精神的主流即老庄之道、孔孟之道及佛禅之道其间,处处闪现着中国的画道思想。同时,中国画道思想也无不映射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光辉。绘画艺术要向精深发展,研修画道必不可少。</h3><h3>著名画家蒋为民、王生才深有体会地说:“作者指出‘至真’、‘上善’、‘大美’是画道的最高境界。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们原有的本真人格被扭曲了,许多人在追逐金钱、权利、名誉中失却本质,或为逐利而画,或为附势而作,或为沽名而仰人鼻息,抛掉了可贵的率真之气。人类处于当今‘大争’之世,名利欲望强炽,野蛮争斗横行人间,这与老子所提倡的‘上善’相去甚远。一个艺术家,如果在个人修养和审美观上,进入了大美的境界,才进入了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才掌握了艺术美的极则。”</h3><h3><br></h3><h3><br></h3> <h3></h3><h3>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在发言中强调:“道德精神是画道的最根本之源。道德精神、画家人格及绘画作品,三者在道德境界上融合起来,以道德精神为本源,提升画家的道德人格,从而使绘画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表现道德之美。他赞成作者的论点:道德之美和艺术之美通过画家人格而统一起来,画家是道德的人格化,艺术作品是道德的物化。具备大道德的画家可成为大画家,成为大师;具备大道德的绘画作品则可成为伟大的作品!”</h3><h3>著名画家、清华美院教授韩墨说:“作者站在老庄、禅宗、儒家等各学派艺术哲学的思想深度,综合中国绘画历史发展及当代艺术创新,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画道理论,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h3><h3><br></h3><h3><br></h3> <h3></h3><h3>《中国画道论》一书的序言由著名美术评论家、书画家,中国名家书画院名誉院长阎正先生所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志于道者刘亚谏</h3><h3>文章千古事。刘勰《文心雕龙》对天下文章推崇备至。</h3><h3>既为千秋之举。自应百代传颂,可见成就文章不易,想来著书更难。所谓著书立说乃成一家之言,被人认可则难上加难。此亦七十年来舞文弄墨终生笔耕未敢妄言者如我,成书寥寥之主因也!</h3><h3>今亚谏君毕六年之功,废纸三千,九朽一罢,风吹八面,阿弥合十。其砥砺剑锋,披靡所指,皆为画道。洋洋数十万言,自老子、孔子、庄子,到顾恺之、谢赫、宗炳、张彦远、张怀瑾、荆浩、郭若虚、黄公望、石涛、八大及黄宾虹、傅抱石、宗白华、石鲁等等,从儒释道各门之言之历代先贤诸多论述,亚谏君以“庖丁解牛”之势,游刃有余之笔,将画道阐解得淋漓尽致,冠称为《中国画道论》,实至名归。</h3><h3><br></h3> <h3></h3><h3>早年我也写过有关画方面的论著,书名为《中国山水画纵横谭》。如今,我有意无意地拿来与亚谏君的《中国画道论》做一个比对,顿觉从立论到标题、引证、论述,堪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条件有限,眼界有限,归根结底是修为有限,两部书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对自认为很熟识了的亚谏君刮目相看,由平视变作仰视。</h3><h3>中国绘画的立论,如同一条无限伸展的索链,千百年来无数巨匠泰斗,大师前辈接力般的淬火加固,连续延长,形成了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凝结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近年时代进步了,生活富裕了,大师渐尽了,这条索链也日渐淡薄,几乎断裂了!此时此刻,《中国画道论》骤然问世,岂能不让人狂惊狂喜!</h3><h3>佛为舶来,道在本土。最能体现中国绘画理论的即是“画道”,我粗略查阅了历朝历代的论画要目,直至今日还未能抽出一部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也许是孤陋寡闻,也许是井蛙观天,即使有藏之名山未被见著者,亦不能遮掩我与门中同道认知《中国画道论》的成就与贡献!</h3><h3><br></h3> <h3></h3><h3>窃以为:《中国画道论》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翔实、最客观、最理性解读中国“画道”的经典之作;</h3><h3>《中国画道论》是一部承前启后、论析透彻、由表及里、细腻明了地讲述中国绘画的百科全书,从中人们还可以检索到自古至今历代名家有关绘画理论的见解与言论,可以知晓早已化作玉律金声的格言出处;</h3><h3>《中国画道论》是一部面壁苦磨后言之凿凿、文采精炼、含金量极高的“启示录”,他告诫生活在今天浮华年代的人们要沉下心来做一点无愧我心、对得起后代子孙、流芳百世的实诚事!</h3><h3>《中国画道论》是一道分水岭。任何一个界别的卓越人物都有他的代表作,绘画理论概莫能外。当代的美术理论佼佼者,不多亦不少,然问其代表作往往悄声哑言。今亚谏君捧一部《中国画道论》,当之无愧地登堂入室跨进了中国当代美术理论家的行列!</h3><h3><br></h3><h3><br></h3> <h3></h3><h3>眼下是绘画大师断层或青黄不接的年代,无尽无休的粗制滥造、莫名其妙的精神诉求充斥在人们面前,遮天蔽日、一片昏暗,搅得人们心烦意乱。暮然回首,一盏灯光逐渐明亮,最后闪出耀眼辉煌,这是亚谏君《中国画道论》给我带来的最大读后感受!</h3><h3>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之林长期处于“锦衣夜行”之境地,以油画自居老大的西方人士,一向对中国绘画采取看不见或视而不见之态势,更妄提中国画理论了。</h3><h3>一物之本尚不认可,何谈枝叶繁茂与否之说?此囿于地域不同、国事不同、意识不同、认知亦不同,从根本上讲,绘画工、,颜料、承载物不同、连带绘画技法之不同,绘画理论亦有天壤之别。最具代表性又让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画泼墨大写意,表面上中国画家一挥而就,瞬息之间,一幅作品跃然纸上,于是从经济角度着眼,太高的金钱价值,他们便不能接受!从时间上衡量,几月甚至几年完成的一幅油画和几分钟、几十分钟完成的中国画相比,从心里也无法释怀!如今,我建议他们看一看《中国画道论》,让他们懂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台上那寥寥几笔是多少中国画家穷其一生追求的高妙境界!从而减少东西方理论认识的差距。</h3><h3><br></h3><h3><br></h3> <h3></h3><h3>不可否认,时代印记和国家实力诸多原因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从上世纪70年代末伊始,中华三十年变革腾飞,中国人真正的敢教日月换了新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绘画在拍卖场上的成交价从百万、千万直至进来连连突破亿元大关。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进入中国,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绘画的认知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中国画的价格和西方作品的价格也日益接近。需要说明的是,近时有个别人对媒体放言,计划多少年后他的作品价格将赶上毕加索,在此,我以《中国画道论》为依据,一个大师的形成,一定是从艺术到理论上的千锤百炼,进取升华,绝不是依仗金钱权势,或浮躁妄语,或狂热炒作而成!</h3><h3>操刀笔耕有年,自信尚能驾驭文字,唯此文一再难产,遂感能力不济。非吾老矣,实乃“画道”高深绝妙。近来反复阅读品味《中国画道论》,更感其中之精奥。有识之士,不妨静心细阅全书,方知笔者此言不虚矣!</h3><h3>合卷静思,迎面吹来一阵清风,暗叹亚谏君功德无量。拍头远眺,眼前满目艳阳普照,心头升起对中国画坛新的希望!</h3><h3> 阎正</h3><h3> 2012年7月18日即成</h3><h3></h3><h3><br></h3> <h3></h3><h3>在《中国画道论》出版座谈会上,刘亚谏先生更是感慨万千,他说:“这本著作虽然是我近年来在京写成,却积几十年之努力,特以三首‘问道’而感慨之:</h3><h3></h3><h3>其一、问道终南</h3><h3>终南山下是故园,</h3><h3>画乡初赏学艺难。</h3><h3>夏日握锄勤劳作,</h3><h3>冬夜常抱画稿眠。</h3><h3>周秦汉唐月犹在,</h3><h3>经史子集韵亦然。</h3><h3>最忆求学长安城,</h3><h3>民族文化效先贤。</h3><h3> </h3><h3>其二、问道珠海</h3><h3>南下珠海二十秋,</h3><h3> 放眼向洋看五洲。</h3><h3> 特区探索设坛论,</h3><h3> 港澳奔波泛中流。</h3><h3> 岁月如歌亦如梦,</h3><h3> 人生似画更似酒。</h3><h3> 红尘磨炼本真性,</h3><h3> 宝艺苑中竞自由。</h3><h3></h3><h3>其三、问道北京</h3><h3> 京城问道又八年,</h3><h3> 蓦然方觉鬓已斑。</h3><h3> 鉴赏收藏寻雅趣,</h3><h3> 诗书绘画乐无边。</h3><h3> 清华证悟天方晓,</h3><h3> 国艺研修夜阑珊。</h3><h3> 今朝师友评画道,</h3><h3> 无限感慨在心田。</h3><h3><br></h3><h3><br></h3> <h3></h3><h3>终南山下是故乡,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刘亚谏先生能在中国的画坛上取得骄人的成就,除了个人因素外,故乡社会风尚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h3><h3>在西安西南三十八公里处,有一个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户县,她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地灵人杰。</h3><h3>户县的农民画,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展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焦西又是户县美术典型村。这是一个古香古色,艺术气氛很浓的村庄,他坐落在终南山下,城楼、城墙、戏楼、庙宇;丁字街中心两边的山墙上都画着画,到处都是大型标语,每家每户的门旁都有艳丽的壁画。而当时闻名全国的农民画家、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刘知贵就是这个村的。</h3><h3><br></h3> <h3></h3><h3></h3><h3>良好的绘画背景,给了刘亚谏先生一个绝佳的平台。1975年,中央美院著名教授古元、黄均、杨先让、孙滋溪等老师在户县开门办学,刘亚谏常去旁听。陕西省的一些著名画家也常到户县和农民画家们交流,让他受益匪浅。正是他们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使刘亚谏先生在众多的人才中出类拔萃,户县文化馆美术老师刘群汉、丁济堂、农民画家刘知贵对他赞赏有加,辅导他美术学习与创作;省城名画家刘文西、杨建喜、高民生等也经常到户县指导他绘画。专业画家与农民画家的众人之长,对刘亚谏先生的影响很大,这使本来就具备了一定布局、造型和写生能力的他,在农民画、版画、油画、水粉画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闻名海内外的老教授黄均,给他们连讲三天课,他边画边讲,深入浅出,一幅幅小写意山水画神奇地展现于眼前,刘亚谏先生为其精湛的画技所倾倒,从此痴迷于传统国画。</h3> <h3></h3><h3></h3><h3>天赋加勤奋使刘亚谏先生很快有一些作品见诸报刊,如:《晚会归来》刊登在北京连环画报;《姑嫂上工地》及几幅太河工地速写刊登延安画刊上,还有两幅作品《爆破手》、《山峡起高坝》参加了省美展。《凯歌又震万重山》发表于多家报刊。他画熟悉的工作场景,极为生动而富有激情,有些还被选送到全国美展和赴国外展览。</h3><h3>刘亚谏先生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勤奋,他一边务农,一边为县、社、村画大幅宣传画,乐此不疲。由于在配合农村宣传中,壁画、版画、水彩画、油画、漫画都涉猎过,办壁报、宣传栏、黑板报,要求编写、排版、插图、书法综合进行,这对他的诗、书、画全面发展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让他进步飞速。</h3><h3><br></h3> <h3>1976年底,小有名气的刘亚谏先生第一次走上讲台。几十人的教室里,他当美术辅导老师,有许多农民比他大,责任和压力使他诚惶诚恐,神圣的讲台带给他的事业意识是那么的强烈。一年后,刘亚谏先生正式走上讲台,被焦将学校聘为民办教师,他除了每周上二十堂美术课外,另带一个班的语文课。课余还组织学生美术创作组到野外写生,期间,不少学生的作品参加了县市展览。他因勤奋和认真被评为先进教师,光荣出席了陕西省先进教师代表大会,获得先进美术教师奖励。</h3><h3>大学四年,他担任着系团总支宣传委员,还是学校美术组组长。学院里的黑板、饭堂、运动会场、大型活动现场的大幅宣传画,都是他组织学校美术组完成。1981年,他的国画《病树前头万木春》获陕西高校大学生书画大赛美术一等奖,书法《苏东坡~水调歌头》获二等奖。他因此在陕西高校名声鹊起,向他索画的老师、学生不计其数,而他都会尽量满足。</h3><h3><br></h3> <h3></h3><h3>到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后,闲暇时刘亚谏先生结识省城的许多书画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书画,并谨记祖父“光画画不练字不行,字写得好,画才会更好”的教诲,锲而不舍地加强书法练习。他练习书法,从楷书入手,临过黄自元间架结构,再书汉隶、魏碑、颜真卿等,吸收诸家之精华,经过溶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经常书写自创诗作,有时分别用“真、草、隶、篆”四体书写同一首诗词,以充分理解不同书体之妙。那时就有人评说他的书法:“行书更显古拙有力,张弛有度,颇有碑学韵味,且书法布局又深得绘画构图之妙。”</h3><h3>刘亚谏先生在中国书画博大精深的海洋中不断吸取精华,在古人绘画“六法”之中,领悟用笔“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的寓意。他作画时,胸中似有千山万水,不用打草稿,随手腕笔墨倾泻挥洒;时而笔走龙蛇,时而焦浓见笔,时而泼墨渲染,可谓笔墨淋漓,挥洒自如。画成即题诗,诗句颇含意境,诗书画相得益彰,令人不由叫绝!每幅构图,新颖有别;人物花卉,皆栩栩如生。</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 <h3>诗书画能达到这种境界,不禁让人感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h3><h3>在特区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探索,也使刘亚谏先生的艺术境界得到升华。1988年,他荣获珠海市艺术界模范个人。缘于他对艺术的热爱,1996年,他担任“珠海新海岸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后,便将公司的经营方向转到以文化产业为主,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为特区文化市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他更多地接触到各地来特区参观的书画家,与他们探讨、磋商,深受启发。这一时期,他将画转向泼墨山水为主。他学习古人,但不照搬古人;借鉴前人,但不固步自封;他的书画既师法古人,更多的是自己的感悟和创造。他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流连、观赏、采撷、酝酿,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感很强的山水画。如《秋声赋》、《清流出深山》、《江南春雨润万物》、《芳草萋萋总是情》、《高原牧歌》、《烟云空朦》、《野渡》、《黄山飞彩霞》、《神游天地》等。他所创作的山水画,不管是盈尺小幅,还是宏图巨构,皆具大气、真气、元气。他画里题诗,让诗情画意中的山水、花草、虫鸟都人格化了。</h3><h3><br></h3> <h3></h3><h3></h3><h3>胸襟广阔,自然诗画不俗。一诗一书,是他人生磨砺的结晶;一山一水,是他辛勤笔耕的果实。</h3><h3>鏖战商场,忙于应酬,但刘亚谏先生仍坚持挤时间画画。有时灵感闪现,他会放下一切去挥毫泼墨。1994年春节,他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一连几天沉浸在创作中。他作画不为名,不为利,以画会友,朋友喜欢有缘则赠,只为享受艺术之美,只为涤洗一下在滚滚红尘中那颗浮躁的心灵。千禧之年,一个世纪的结束,出于怀念,也为纪念,他将自己多年的诗书画编辑整理,出版了他人生第一部厚重的书:《岁月如歌》。</h3><h3><br></h3> <h3></h3><h3></h3><h3>在工业化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喧嚣忙碌成为都市生活中摆脱不掉的负累。在这种情景下,要保持传统中国艺术家那种清、和、静、雅的状态和心绪并不容易,而刘亚谏先生却彰显了虽深处大都市滚滚红尘中,却有一种不俗的精神追求。他在一幅墨竹画上题诗:“宁折不屈真英雄,挺拔问天入云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他用画用诗告知人们,他在用心守护着自己的一片宁静而神圣的家园。就如他在《画道论》中所论述的那样:“‘致虚’‘守静’是画道法门。只有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美妙境界,才能复归于自然本原的静,升华为平和的安静,无欲的沉静,优雅的恬静、脱俗的清净,庄严的肃静,致远的宁静,高妙的寂静。在这种与天地万物灵性互通的全息生命场中,艺术的灵感才易于迸发。”正因掌握了“致虚”、“守静”这两个画道的法门,才使得他智慧的大脑保持着清晰,绘画时构思的境界就不同于一般人。2006年,在珠海市组织举办的“易文化书画展”中,刘亚谏先生展出六幅书画作品,其中一幅《手提落日照长安》荣获一等奖。</h3> <h3></h3><h3>刘亚谏先生十分重视对生活的观察,三十多年来他坚持画速写,走遍了祖国的名山胜地,他喜画大山大川,也于一花一木之小事物中体会深邃境界,于平淡中感悟美的意蕴,并将自己的感悟一并寄情与他的画上。他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深深的眷恋,2010年创作了令众多艺术大家赞叹的精品:《消逝的故乡》。此画给人一种古朴、宁静、安谧;显示出一幅悄然离我们远去的山乡之景,勾起人们的情怀却是于世间喧哗浮躁之中,对于心灵纯洁、质朴、真诚、简单、和谐、自然、安逸的理想追求与执着向往。再配上诗之后,更是把人的思绪引入到一种非凡的意境里……</h3><h3><br></h3> <h3></h3><h3>此画中,他以书法入画,画含诗情;以书法题诗,诗含画韵;而诗书画的统一,令人感到其诗有诗的韵味,书有书的魅力,画有画的美态,其展现于白宣素笺之上的综合魅力,令人美不胜收。在这幅画中,他艺诗来提拔:</h3><h3>终南山下,</h3><h3>是我的故乡。</h3><h3>悠悠银杏,</h3><h3>经历了千年沧桑;</h3><h3>冉冉古松,</h3><h3>俯瞰过世态炎凉。</h3><h3>云际寺的钟鼓声,</h3><h3>是否依稀飘荡?</h3><h3>古树顶的鹳鹤群,</h3><h3>谁知何处飞翔?</h3><h3></h3><h3>不见了,</h3><h3>三座高高的城楼;</h3><h3>消失了,</h3><h3>护绕村落的城墙;</h3><h3>哪去了?</h3><h3><br></h3><h3><br></h3> <h3></h3><h3>古松诉说被砍伐的厄运;</h3><h3>枯萎了!</h3><h3>银杏呜咽风华不再的哀伤。</h3><h3></h3><h3>唯有那,</h3><h3>青峻的圭峰山未变,</h3><h3>仍伴着古老的月亮。</h3><h3>归来的游子哦,</h3><h3>梦回儿时美丽的故乡……</h3><h3>几分无奈?</h3><h3>几许苍凉!</h3><h3>多少思恋?</h3><h3>多少惆怅!</h3><h3></h3><h3>此画于2010年在“中国名家书画展”上参展, 展会上,他作了题为:《守护心灵的家园》的致辞,他说: “尤其当商品经济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人们在金权拜物教的物欲横流之中,有迷茫、有躁动、有刺激、有不安、有彷徨。当人们在迷失自我之时,暮然回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中国的书法绘画,可使人复归于宁静、古朴,追求一种典雅、淡泊的境界。人们在书画创作中,可以复归于自我,复归于自然,坚持传统而又有所创造。于是,人们在书画活动中诉求着神圣的净土,守护着心灵的家园。这恐怕也是中国书画的魅力所在吧!” 这也是他对作此画最好的诠释。</h3><h3><br></h3><h3><br></h3> <h3></h3><h3>当著名艺术评论家、书画艺术家严直老先生看到这幅题诗画后,十分欣喜,提笔撰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忘却的纪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刘亚谏先生《消逝的故乡》</h3><h3>一幅画无非是一张纸,数点笔墨,几块色彩而已。然而,就是这一张纸,它往往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骤然引爆所产生的强大威力,给予人们心灵上的震撼,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h3><h3>刘亚谏先生《消逝的故乡》一画就起到了这种效果。</h3><h3>作为画界中人,经常接触到的书画不胜枚举,但大多数乃泛泛之作,看多了早已麻木。即便是画的很美的花儿、鸟儿,看多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没有了感觉。好长一段时日,我甚至已懒得看画看展览,太多的千篇一律已勾不起以往的兴趣。正是这种心情之下,我看到了《消逝的故乡》,眼前猛然一亮:千年古松银杏,百代悠谧村庄,历经劫难的古墙残垣,沧桑气象的名刹宝殿,爬树掏鸟窝的孩子以及芸芸众生的各色人等,画面上描绘的古朴、宁静、祥和、兴旺。这一切人们所看到的不尽是天伦享乐,更多的是扼腕痛惜与隐隐哀愁。因为画上方的长题告诉人们,眼前这曾经美好的一切,因为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扩充改造而变换,美丽的画面正在消失,也许是喜忧参半,也许更多的是忧患,它一下子调动了我的全部神经。许久许久没有看到这种给人猛烈冲撞、视角与感觉同时受到重击的动人作品了,越是即将消失的越是感到百倍珍贵,我一遍一遍翻来覆去地看着画面上每一个细节乃至每一个角落,也一次一次询问着画家故乡中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故事,感叹不已!唏嘘不已!</h3><h3><br></h3><h3><br></h3> <h3></h3><h3>是什么力量让我跨越历史空间、地理空间,来重新审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曾经赖以生存的广袤大地,是什么作用让我触摸到兴衰更替悠久绵长的历史脉络,是什么原因让我重新反思人类自己丰厚深沉光辉灿烂的文明积淀,还是前面所说,无非一幅画一张纸而已!</h3><h3> 这就是艺术的尊严与魅力!</h3><h3> 每一个人都有故乡,建国三十年基本维持现状,后三十年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个别地区甚至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我的故乡早已不复存在,十年前回过一次,迁徙的新址已面目全非,一丝一毫也找不到童年的记忆。亚谏先生童年的故乡,还保持着祖宗留下的村庄原貌。三十年来,时代的脚步踏进了这块古老的土地,画家所描绘的场景渐去渐远。而今,这里将建成工业区,村民村落将被拆迁移楼,画面上即将彻底变得面目全非。我们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画家,说不清是应该高兴还是悲哀。记得数年前,电视上曾播出过一套系列专题片,题目就叫《远去的家园》,那是新闻工作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拍摄的一组类似同样情形的山庄村寨,曾引起巨大的反响,那就是时代前进中必然产生和不可回避的矛盾与冲突!</h3><h3><br></h3><h3><br></h3> <h3></h3><h3>有人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五千年与一百年不断撞击,西方准则和东方惯性难以协调,既躁狂善变又丰富多彩,既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是“江河百川东入海”,对历史反思现实批判不够,对未来期盼又不确定中摇摆的时代。我们的时代自有其内在的律动与归宿,即充满灾难,危机和不义,光明、希望、公正却象驴子眼前的那根胡萝卜,引领我们不断向前,即社会进步,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保护自然,保护农民利益,和谐发展当是社会的主旋律!</h3><h3>正因于这种希望与危机共存的时代,我们需要有责任、有侠义、有良知又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超越功利,世俗和杂念,以普世人文价值为底线,为我们古老民族争取保留一息尚存的文脉,记录下早已断裂的传统,接近并了解我们文明衍生的真相,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将来砥砺进取的脚步,将怎样去走怎样去闯!</h3><h3><br></h3><h3><br></h3> <h3></h3><h3>感谢亚谏先生殚精竭虑,耗时费神为我们时代创作出集中矛盾充满反思,有颂扬又有批判,有技巧又有思想,有深度又有广义的艺术珍品,让文化让艺术作为一种长矛利剑,劈开历史的沉积,刺破时代的弊端,让我们的幸福更加完美,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夺目璀璨!”</h3><h3>阎老以专家的角度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恰到好处的措辞,从高度和深度评价了刘亚谏先生的这幅画与诗,作为一名艺术家,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心慰的呢!</h3><h3>为何一幅佳作能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憾与共鸣呢?就在于画作中所蕴含的意境与表达的情怀,体现出来的这种广度与深度正是画家本人文化修养与人品文品的浓缩体现。他的绘画与书法作品,笔力遒劲,质朴藏真。“真”是刘亚谏先生作品的核心与灵魂,不是刻意线条与外观形象的真,而是内在饱含透露出精神境界上的“真”。这一个“真”,正是其用心作画,真诚做人,追求理想,无悔奉献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种画作与人生的上上境界,加上他始终把握对美感的挖掘,才画出这样有深度又有广义的艺术珍品,足见他的诗书画艺术造诣之深。</h3><h3><br></h3><h3><br></h3> <h3></h3><h3>早年业余学画、创作及艰辛的生活经历对刘亚谏先生的智慧、理念及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收获颇多。所谓诗言志,书达意,画抒情,必须在生活中磨砺。下乡劳动、教书育人、大学读书,机关公务,下海经商,无一不是他绘画写作的源泉与动力。他曾以此与友人用吃饭来比喻:早餐牛奶面包,以西餐开眼看世界;中餐为家乡面条,以周秦汉唐传统文化为根基;晚餐与三五良朋把盏,思想交流碰撞,融古中外为一席谈,在互动中去粗取精,在探索中鉴伪存真,升华认知境界。大道皆为众生,世界趋求大同,艺术应见真性情。</h3> <h3></h3><h3></h3><h3>刘亚谏先生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深具才情,他的诗和赋亦如其画一样功底不凡。我们先品读他的《国学的感悟》:</h3><h3>我进了清华园,</h3><h3>读一些国学经典。</h3><h3> 和圣人先哲沟通,</h3><h3> 躲一躲红尘中的忙乱。</h3><h3> </h3><h3> 孔夫子说要勤勉,</h3><h3> 他递来的《论语》沉甸甸。</h3><h3> 先“周游列国”后“韦编三绝”,</h3><h3> 强调周礼中庸责任承担。</h3><h3> </h3><h3> 佛祖禅宗那里或许悠闲,</h3><h3>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皆是虚幻。</h3><h3> 但和班里的僧人同学聊起,</h3><h3> 修行苦亦有等级森严。</h3><h3><br></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似乎老子任其黑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恍恍惚惚顺应自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深莫测却又恬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朴素大观中有几份好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或者借一只庄子的蝴蝶入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让她与我共舞蹁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难分你我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得一份自由自在的悠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国学中的儒释道诸家百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综合致用可以取长补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尘世中的忙乱难以回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且放飞心灵希求多一点舒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br></h3> <h3></h3><h3>读完这首诗,笔者不能不感到自身的苍白乏力,不知该如何展开对他的的书写?!只好借他的同学,现任广州大学副校长董暤教授的话来评述:“我觉得亚谏在许多方面具有两重性。他既有热爱古典的传统性,又有追求现代的超前性;既有农民的质朴,又有艺术家的浪漫;既有书生的几分稚气,又有商人的少许精明;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又有普通大众的平和;既对先贤书画含有敬畏,有对时尚笔墨有所借鉴;有时严肃的颇显威严,有时幽默得非常可爱;似乎喜欢宁静,常常又奔波好动;看起来以理性对待世事,其实又纯属性情中人。这正好构造出它独特的气质。他超然而高雅,沉静而执着,内涵而浪漫,传统而创新。”</h3> <h3></h3><h3>正因如此,刘亚谏先生受到周围人的称赞,人们喜欢他的书画,敬重他的为人;他情系故乡,尊师孝悌,得到众人的尊重。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作画、写文、为人,回报这一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与亲友。从几件看似普普通通的事情上,让我们感受到了刘亚谏先生的感恩之心、博大情怀与言诺践行。2006年春节,他回故乡,给村委会捐款,资助上大学的贫困生、特困户;出资保护千年银杏树,并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拜年送红包…… </h3><h3>众口称赞毕业二十年的大学同学聚会,刘亚谏先生为母校画了大幅国画《秋风秋韵图》,这是他献给母校的一颗赤子之心。他即兴作诗《秋之赋》,更是让无数颗落寂的心快乐地跳动起来! </h3><h3><br></h3><h3><br></h3> <h3></h3><h3>聚会之前,刘亚谏先生为老师和全班同学每人作一幅画并题诗句。他在百忙中花数月时间构思创作,不同的题材不一样的诗句,在炎炎夏日中完成。当六七十幅作品装裱好赠给老师、同学们,大家深受感动!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它需要毅力、耐心、博爱,足见刘亚谏先生为人之真诚。</h3><h3>他在2006年出版的诗书画专集《岁月如梦》,其中的开篇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超凡脱俗、感情丰富,有着李白风格的大才子。</h3><h3>《梦之赋》</h3><h3>我迷迷蒙蒙,</h3><h3>飘荡虚渺的时空。</h3><h3>挥洒一枝多情的笔,</h3><h3>在天地间驰骋。</h3><h3>看五彩祥云缭绕,</h3><h3>观仙山凤翥龙腾。</h3><h3> </h3><h3><br></h3> <h3></h3><h3>我恍恍惚惚,</h3><h3>难以分清: </h3><h3>我是在尘世中飘荡,</h3><h3>还是逍遥游于梦中?</h3><h3>手中的笔,</h3><h3>忽大忽小,</h3><h3>忽重忽轻。</h3><h3>昔日庄生梦蝶,</h3><h3>蝶化庄生。</h3><h3>今日我化此笔,</h3><h3>还是笔化刘生?</h3><h3>是我携笔漫游,</h3><h3>还是笔带我探问苍穹?</h3><h3>五十而知天命,</h3><h3>但大道于我仍然朦胧。</h3><h3>连我的笔亦在笑问:你是虫豸,</h3><h3>还是蛟龙?</h3><h3>你是尘沙,</h3><h3>还是灿星?</h3><h3>你是盗跖 ,</h3><h3>还是孔孟 ?</h3><h3><br></h3><h3><br></h3> <h3></h3><h3>我驾笔追逐,</h3><h3>星月划过的光影;</h3><h3>我希冀执有, </h3><h3>羲和驭日的鞭绳。</h3><h3>是谁开辟鸿蒙?</h3><h3>是谁演化文明?</h3><h3>哪里有天地的真谛?</h3><h3>何处求大道的流程?</h3><h3></h3><h3>猛抬头,</h3><h3>万道祥光,</h3><h3>见先哲高深莫测的笑容。</h3><h3>出世的佛祖说:慈悲为怀,</h3><h3>悟在心中;入世的孔子曰:</h3><h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h3><h3>老聃悠然开讲:恍惚虚静,</h3><h3>道难状名;</h3><h3>庄周潇洒断言:万物齐一,</h3><h3>自然本性。</h3><h3><br></h3><h3><br></h3> <h3></h3><h3>我似懂非懂,</h3><h3>继续飘忽前行……</h3><h3>黄钟大吕,</h3><h3>鼓乐声声,</h3><h3>前方是一片巍峨的天宫。</h3><h3>内有横槊高吟的曹孟德,</h3><h3>独创瘦金的宋徽宗,</h3><h3>好题御笔的清乾隆,</h3><h3>马背赋诗的毛泽东。</h3><h3></h3><h3> 哦!远去了,</h3><h3>风流的绝代英雄……</h3><h3>落英缤纷中,</h3><h3>邂逅屈原寂寥问天的身影,</h3><h3>杜甫沧桑戚然的清容,</h3><h3>李白浪漫揽月的酩酊。</h3><h3>苏轼豪放高歌《念奴娇》,</h3><h3>柳永婉约低吟《雨霖铃》;</h3><h3>李清照凄然绝唱《声声慢》,</h3><h3>岳飞仰天长啸《满江红》。</h3><h3>……</h3><h3>竹林清风中,</h3><h3>有醉书《兰亭序》的王羲之,</h3><h3>有肃颂《多宝塔》的颜真卿;</h3><h3>怀素张旭狂草作罢对饮茶酒,</h3><h3>右任先生西望长安盼归情浓。</h3><h3>……</h3><h3><br></h3><h3><br></h3> <h3></h3><h3>水碧山青中,</h3><h3>看到现代画坛大师逶迤的行踪。</h3><h3>洞开一代画风的吴昌硕,</h3><h3>忧患深沉的徐悲鸿;</h3><h3>童稚率真的齐白石,</h3><h3>儒雅肃穆的黄宾虹。</h3><h3>……</h3><h3>梅兰香幽,</h3><h3>鹤舞鹿鸣。</h3><h3>一弯七彩长虹,</h3><h3>横贯苍野碧空。</h3><h3>古今诗书画的大家,</h3><h3>仪态万方气象,</h3><h3>神思飞扬从容。</h3><h3>在艺术的殿堂,</h3><h3>他们舞如椽巨笔,</h3><h3>挥写出瑰丽珍品和文明。</h3><h3></h3><h3><br></h3><h3><br></h3> <h3></h3><h3>神游在大造与艺术的幻境,</h3><h3>先哲巨匠点化着我的心灵:</h3><h3>存平常心态,</h3><h3>留自然本性;</h3><h3>扬大道玄德,</h3><h3>弃功利虚名。</h3><h3>艺术及人生之途,</h3><h3>应学贤师,</h3><h3>法造化,</h3><h3>悟大成;</h3><h3>入无穷之门,</h3><h3>游无极之境</h3><h3>……</h3><h3>哦,人在茫茫时空,</h3><h3>渺如沧海浮萍。</h3><h3>大道似虚空无边无际,</h3><h3>艺海如时光无涯无终。</h3><h3>然而大椿成于小芽,</h3><h3>雄风始于青萍。</h3><h3>大到极处,</h3><h3>三千大世界难以包容;</h3><h3>小到极致,</h3><h3>一粒沙却含宇宙缩影。</h3><h3></h3><h3><br></h3><h3><br></h3> <h3>梦悠然渐醒 ,</h3><h3>从九天扶摇返回现实之中。</h3><h3>我,是我非我,</h3><h3>梦,似梦非梦。</h3><h3>返归大朴,</h3><h3>万籁寂静。</h3><h3>窗外皓月,</h3><h3>清朗澄明。</h3><h3>哦,大道为芸芸众生。</h3><h3>术求万物真性 </h3><h3>此时,我再观天地大美,</h3><h3>顿觉自在空灵,</h3><h3>和谐冲融</h3><h3>……</h3><h3><br></h3> <h3>2010年,常德市太阳神石像发现者莫道宏先生请刘亚谏先生为石像作赋,刘先生几次登山观石像后,被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欣然命笔,洋洋洒洒写下这篇《太陽神賦》:</h3><h3>“宇宙蒼茫, 昏暗寂荒。混沌初開, 肇現太陽。光輝普照, 萬物生長。人類繁衍, 文明始昌。 世界先民, 崇拜太陽。神話演繹, 傳說多樣。 阿波羅神, 流傳西方;羲和巡車, 出自東邦:膜拜彌陀; 金烏扶桑; 屈子九歌, 東君頌唱。 常德陽山, 昔為道場。 廟宇巍峨, 香火久旺。祭祀陽神, 源遠流長。歲月悠悠, 盛世湖湘。 開發陽山, 龍騰鳳翔。移木開路, 辟竹排障。道宏有緣, 發現巨像。玄天峰東, 金頂之旁。太陽神立, 太陽山上。人皆驚歎, 天然妙創。貌似先祖, 亙古守望;形如盤古, 巧合典章:右眼為月, 左眼成陽;岩石高聳, 恰為鼻樑;唇開微笑, 喜悅慈祥; 草木毛髮, 蔥蘢其上;筋脈地理, 自然得當;雙臂伸擁, 若護滄桑。奇哉偉哉, 太陽神像!太陽山兮, 聲名遠揚!太陽神兮, 天下無雙!太陽文化, 燦爛輝煌!”</h3><h3><br></h3> <h3>无论是《国学的感悟》还是《秋之赋》、《梦之赋》、《太阳神赋》,都只是笔者在刘亚谏先生的“百花园”中随手拈来的几枝而已,他的诗和赋,大气磅礴、简而意远,含古雅之韵;画,雅而有趣、充满神韵,具有雄奇之美;书法,龙飞凤舞、天马行空,又有金石之气;散文,意境深远、散而有序,万物皆有情;其论文,立意前瞻,逻辑性强,而且落笔有声。他的论文《从“游于艺”谈“名家书画”》可见一斑。</h3><h3><孔夫子《论语》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千百年来,此论乃人们修身准则之一。朱熹《集注》中解释:“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h3><h3>何谓“游于艺”?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艺”指技艺,包括艺术。“游于艺”,则为置身于六艺的活动。为何要“游于艺”?一言以蔽之,艺是通于道的,通过“游于艺”,则可“以艺进道”焉!</h3><h3><br></h3> <h3>艺道之论多矣!东坡居士曾云:“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北宋《道释叙论》更进一步指出:“艺也者,虽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然特游之而已。画亦艺也,近乎妙,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h3><h3>所以,自古至今,凡成书画大师、巨匠者,皆为或有道有德,或仁人志士,或某方面事业有成之佼佼者。王羲之任职右军,却成书圣;颜真卿、苏东坡、董其昌皆为官员,而以书画名世;八大、石涛等四僧,身在佛门但以艺名扬天下;齐白石木匠出身、启功未上科班而成书画大师……</h3><h3>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在“道”,或老庄之“道”,或孔孟之“道”,或二者归一之“至道”。道融于书则有“书道”;道融于画则有“画道”。要达“书道”“画道”之高境界,在于“悟道”。这一个“悟”字,分出了书画的品味高下。何以有人一辈子苦练书画而无成就,是缺了“悟道”之灵性;有人事半功倍,出手不凡,而成名家,正是具备了“悟道”之慧根。故书画成就大小,重在书画家是否具有“悟道”之灵性和慧根,不在于是否业余或是专业。</h3><h3><br></h3> <h3>所谓名家,乃名扬天下而自成一家者。名家可为名人,但名人不一定为名家,因名人有善有恶。半年前筹备书画院时,玉涛先生曾问:叫“名人书画院”还是“名家书画院”?我曰“名家”。</h3><h3>所谓名家书画,是社会各界成名成家人士所作之书画,也包括了书画名家所作之书画.</h3><h3>人常把“名家书画”与“书画名家”截然分开。认为名家书画是非专业的名人书画,书画名家是专业书画中的名家。</h3><h3>我认为“名家书画”外延较广,不管专业非专业,只要达到了一定书画水准,可统称之为“名家书画”,谁能说颜真卿的书法不是名家书法?徐悲鸿的画不是名家绘画?</h3><h3>所谓“书画名家”,则是在书画方面有成就并成一家者。其中既有专业书画家,也有业余书画家,比如怀素、八大为业余书画家,谁能说他们不是“书画名家”呢?</h3><h3>古之时,除宫廷画师外,甚少专业书画家,大多数书画珍品出自“游于艺”者之手。今朝,专业书画家何其多也!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是好事。但人们不可厚古薄今,古代业余书画家可以出艺术珍品,当代“游于艺”的业余书画家也能创造出好的作品!</h3><h3><br></h3> <h3>在中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的大潮摧毁了二千多年来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淹没了牧歌式的自然经济文明。人们在亢奋、激荡、烦乱、焦虑、失落、惆怅、浮躁的复杂心态中,寻求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抚慰和滋养。社会各界有不少名流巨擘,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社会工作、社会活动之时,亦喜好“游于艺”。他们沉浸于书画之中,借书画而修身养性,藉书画而抒发情怀,创作出了大量可歌可泣的优秀作品。</h3> <h3>《中国名家书画》杂志的诞生,可以说,顺应了社会文化发展之需求,响应名家书画市场之呼唤。我们创办本刊的目的,在于“创建名家书画平台,构造名家文化体系,提升名家书画品味,扩大名家市场影响。”</h3><h3>我们将尽力于“名家书画”事业,服务于社会各界,包括政界、军界、工商界、文艺界、宗教界……等等的书画家们,包括业余的和专业的,也包括具有名家书画潜力的人士。我们真诚地希望,在大家的帮助支持下,使“名家书画”茁壮于中华大地,名扬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h3><h3><br></h3> <h3>读完刘亚谏先生的诗赋论文,掩卷沉思,无论是他的画还是诗赋都是大雅大美大气概,见情见性见精诚。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智慧,闪耀着灵光,诠释着生命的真谛,给人以深深地启迪。也可说是他人格魅力的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艺术家情致豪迈渐行渐远,走进至高艺术创作的新境界……</h3><h3>一言以蔽之,书画、文章皆一样,从中往往可以看出他的本质与品位。</h3><h3>业界许多大师泰斗对他都有极佳的评语:</h3><h3>中国文物学会原副会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为他题字:目极天地人 , 神驰诗书画;</h3><h3>中国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为他题字:藏周秦汉唐古董 集宋元明清珍宝;</h3><h3>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书画鉴定家杨新为他题字:笔歌墨舞诗书画、修身养性精气神。</h3><h3>《收藏界》杂志2009年12期封二经典人物一文中对他评价:“对他的诗书画,一般人看到的只是一段人生简历而已,其实这是一个成功者几十年驰聘江海的壮美身影,他将人生舞蹈跳得如此轻松、自在、潇洒、如意,几人堪比?!”;</h3><h3><br></h3> <h3>再让我们看看阎正老先生在《刘亚谏的世界》这篇文章里怎样评价吧:</h3><h3>(认识亚谏先生几年了。 </h3><h3> 亚谏为人儒雅、坦荡、侠义、豪爽。给人总是印象非常美好。公众聚会次数不少,然单独的走动却一回也没有。其实我们办公的地点以及住处都很近很近。但大家纷忙着各自份内的事,平常日子里反倒难得一见,不过这种紧张忙碌的阻隔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常常因某一件事或某一种联想,眼前会闪出亚谏的影子,他可能也有这种情形。这即是冥冥之中的相互牵连,正如李清照词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异性之间如此,同性之间亦如此。人世间的友谊,有紧密接触型、也有柏拉图式的神交性,我与他当属后者,酒场上讲话:“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我们之间似乎不介意平时的寒暄问候,君子之交,淡淡如水。内心的记挂,可能也算是一种境界吧! </h3><h3><br></h3> <h3> 刘亚谏在北京古玩圈里称得起是个“腕儿”,说“大腕儿”也不为过,作为北京宝艺苑文化中心董事长,在北京、珠海两地建有宝艺苑艺术馆,并亲任馆长,国家级的头衔罗列成行:中国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古玩商会常务理事,国际注册高级书画古玩鉴定师等等。最近,国家文化部设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特聘他为常务副秘书长。他经常组织国家一流专家为藏家和收藏机构鉴定,是中央电视台和《华豫之门》艺术品鉴定专家。但以此给他定位为鉴定家和收藏家还是有些偏颇,准确地说,上述职衔只不过是刘亚谏的“冰山一角”。 </h3> <h3> 在写这篇文字之前,依凭着自己的认识,研究过他的全部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刘亚谏决不能泛泛而论,更不能以一点代面去评论他,从各个角度来看,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古玩专家和艺术家,还可以说是个企业家;而他在经济研究领域所发表的百余篇理论文章和几本专著,也可称其为经济理论家;艺术方面再细分,他的诗、书、画都“十分了得”,许多大师泰斗对他都有定语。如此看来,综合立体的刘亚谏就是一个较大的课题了。 </h3><h3> 三十年前,刘亚谏以一个农村里年轻的户县农民画家向我们走来,如梦岁月弹指一挥走到今天。三十年间里,他跃过龙门,考上西北政法大学;登堂入室,进入陕西省委宣传部;审时度势,他应聘珠海市委政研室,如同时代的弄潮儿,让自己站到了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上;下海经商,他从珠海到北京创办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艺术机构,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叱咤风云,打下了一片红红火火的新天地。时代成全了他,他也报答了这个时代。 </h3><h3><br></h3> <h3>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讲一个故事。刘亚谏的故事就是他的迁徙经历,从表面上看,一切都是那样的顺利似为行云流水,其实里面的坎坷曲折、艰难险阻肯定不少。然而,人生的轨迹是需要经常变换角色的,当他的世界在变动中流动中时,亚谏一定会感到一种戏园班子老板似的快乐,这也只有在事件中人心里才有可能体会到的一种快乐! </h3><h3> 刘亚谏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当他被分配到陕西省委,当他被组织安排将去中央党校时,他已经领到一张进入官场仕途的通行证。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同学之中,党政领导、法院院长者比比皆是。但刘亚谏不想平庸安逸的随波逐流。他既有儒家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进取,又有道家的超脱和自在自然,也有佛家的空灵及心态平和,在走南闯北的奔波中,尽量让心灵自由飞翔。如果按步就班,今天官场上可能会多一个刘部长、刘书记或刘主任,古玩艺术界则会失去一个将来的大师泰斗! </h3><h3><br></h3> <h3> 也许他在古玩行业的影响和声望掩盖了他书画诗词的魅力与才华。亚谏著作甚丰,主要有《变革的思考》、《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公司管理规范》、《岁月如歌》、《岁月如梦》等等。后两本集中收入的即是他的诗书画作品。诗书画,诗在前,亚谏作诗,一个“真”字便可概括,人常说情真意切,情真便是打动读者的最佳途径,2005年亚谏在一幅浓艳荷花上题诗曰: </h3><h3> 大千世界花自开,一花一叶一情怀。 </h3><h3> 色淡色浓且由她,我思我想故我在。 </h3><h3> 一花一叶、色淡色浓,我思我想,在故我的情怀中朴实无华,诵读之下,谁都会拍案称赞,喊一声“精彩”!评价亚谏的书法,借用已故先贤史树青先生所评,“篆本周秦,草临旭素,隶宗汉魏,真法钟王。亚谏先生当有所悟吧!”这就是前辈大师对他书艺的褒奖!至于绘画,余自幼研习,略知一二,便不必借力。纵观亚谏之作品,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珍禽,门类丰富,无所不能。他主攻山水兼顾其他,佳作满目,令人神往,但我最推崇的还是亚谏的主项山水,大量的巨制珍品,如《秋声赋》、《春山朦胧中》、《山村远上白云间》、《太平山高》、《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野渡》、《晓风残月驼铃声》、《高原的春天》、《黄山归来绕梦中》等等。如果不厌其烦的话,我还可以列出一大批名目来。我偏爱他的泼墨山水,干湿并用,浓淡相宜,酣畅淋漓,大气磅礴,我特别要提到的一件神品,即《岁月如梦》刘亚谏诗书画封面封底的通栏大作,前述所用之言加上登峰临顶之誉未为过也。一派大师气象,令人口中称赞,心中震撼,是当今山水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此画乃亚谏先生为艺术品收藏二十年所作,并题诗一首: </h3><h3> 二十春秋勤收藏,国事家事未敢忘。 </h3><h3> 周秦汉唐金石美,宋元明清瓷玉良。 </h3><h3> 传统书画百花开,盛世工艺万朵香。 </h3><h3> 蓄知养性得慧眼,且把真伪细鉴赏。 </h3><h3><br></h3> <h3> 反复品味,此诗、此画、此情、此景,对亚谏当时的心情能有最真切的读解,也更让人体会到艺术品收藏对于刘亚谏人生的审视,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 </h3><h3> 刘亚谏先生已过知天命之年,他走来的路不能算短,然他走的路还会更长,所有的追求、希望、抱负、理想都已经在他的奋斗中趋近功德圆满。记得他的同学,珠海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董皞先生曾讲过两件小事,一是大学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刘亚谏为母校画了大幅国画,为老师和全班同学每人作画并题词。炎炎夏日,毕数月之功,他辛劳创作六七十幅作品,装裱后一一相赠,可见亚谏为人之真诚。二是2006年春节,亚谏为故乡西焦将村捐款,用于资助村里贫困学生和贫困户,出资保护千年银杏树,大年初一登门给全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拜年送红包,在当地传为佳话,可见亚谏处事之大爱情怀。 </h3><h3><br></h3> <h3> 两件事看似普普通通,实施起来决非易事,有钱人汗牛充栋,我不知有哪个人做得这样细致入微,学画者多如牛毛,我不知有何人能做出如此感人肺腑之事,我自愧不能。 </h3><h3> 刘亚谏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感恩中华民族创造并流传着的灿烂辉煌之文学艺术;感恩历经磨难又丰富多彩之生活;感恩古今中外精华文化之滋养;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所有指导过他帮助过他的亲人和友人们。理解亚谏的感恩情结,他的一切作为便都在情理之中了。 </h3><h3> 许多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诸如此类的人生美谈,亚谏先生壮年时代已在经意不经意之中完成。 </h3><h3> 当一个人年轻时,总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答案。 </h3><h3> 亚谏先生用半生时光打开了一辈子的自己,如歌如梦岁月已在逝去的过程中清晰明了,无疑他还会充实丰富未来的日子。正如他在一部书中写的: </h3><h3> 回首后望,路迢迢其艰辛兮;举足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寄语羲和勤着鞭,吾将上下而求索! )</h3><h3>阎老是画坛评论家泰斗,德高望重,能得到他如此高的评价实属难得!</h3><h3><br></h3> <h3>2010 年,是刘亚谏先生最为忙碌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二月,刘亚谏先生应邀在荣宝斋参加“中国书画名家新春笔会,三月,在国家画院参加“陕西书画家北京联谊会”;八月,他的9 幅书画作品参加深圳大运书画展,他也因此荣获“世界大运艺术家”之称号。他出资合作创办了“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合作组建了“中国名家书画院”并创办了《中国名家书画》杂志,担任执行院长及杂志主编;十月,参加故宫“太和邀月”中秋盛会并现场作画……</h3><h3>鉴于刘亚谏先生在业界的成就和声望,他多次被中国书协、美协邀请到钓鱼台国宾馆参加笔会。豪华大厅里,许多著名画家和国家各部门领导欢聚一堂,温柔的华灯下,几十张画案前,大家现场挥毫泼墨,即兴创作书法和绘画作品…… </h3><h3>这是一个艺术家所享受的最高待遇和荣耀!</h3><h3><br></h3> <h3>2012年12月12日,上午九点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办,《收藏界》杂志联合承办的“2011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事件暨《国宝》征歌揭晓”盛典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h3><h3>颁奖典礼前举行了高规格的名家书笔会,著名书画家阎正、刘亚谏、墨痴、蒋为民、张立奎、冉样正、王生才、姬子、劳石、王荣昌、李硕、阎抚 、高尔、王奇寅、阎平、韩墨,倪萍、张金玲、著名书法家王文英、崔子液、王敬之、田伯平等数十位大家现场挥毫,其中三幅丈二巨制,有以阎正领衔创作、文怀沙题字的人物画《群贤毕至》,还有刘亚谏先生创作的山水画《山河壮丽》格外引人注目,得到了在场所有同仁和大家的高度评价。</h3><h3><br></h3> <h3>二零一三年一月六日,“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 暨艺术造像”颁奖盛典仍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刘亚谏先生等二十名油画家、国画家荣获全国提名奖。其中,刘亚谏先生为罗哲文大师造像,还为十位大师集体造像,命名为《十公图》。把十位大师画在一幅画中,是刘亚谏先生在人物艺术造像上的一个新改变,说明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极高水准!(见十公图)<h3> </h3><h3>(图中左起为:张仃、徐邦达、季羡林、赵朴初、启功、周汝昌、罗哲文、王世襄、 史树青、吴冠中 先生)</h3><h3>刘亚谏为(十公图)写了《以道御艺,文心雕龙》的创作手记。我们转此文以与大家共赏:</h3><h3>以道御艺 文心雕龙</h3><h3> ——《十公图》创作记</h3><h3>二零一二年的秋冬是收获和收藏的秋冬,是忙碌而充实的秋冬,是我在理论上“以道御艺”并于实践中“文心雕龙”的秋冬。金秋十月,我创作了《长城的守护者》——为古建筑泰斗罗哲文先生造像;出版了新著《中国画道论》;初冬,应邀为云南大理市政府绘制了大幅山水画《万山松风图》;举办了专家、学者、朋友约百余人参加的《中国画道论》读者座谈会;近二十天,完成了为纪念“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而创作的《十公图》。</h3><h3>《十公图》在大八尺整幅宣纸上画成,画中“十公”为近年来逝世的文博界、书画界、收藏界等人文大师,其中包括赵朴初、启功、史树青、季羡林、王世襄、张仃、吴冠中、周汝昌、徐邦达、罗哲文等先生。</h3><h3>对故去的这些大师,我们有责任纪念他们。以绘画艺术为他们造像,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铭记和缅怀他们,很有必要!纪念大师们的建议,我向阎正、高玉涛先生提出后,被纳入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活动。经过多方评选、征求意见,选出以上十位,然后组织几十名画家为他们造像。这批国画和油画完成了,我们看后全是单人造像。这时,我萌生了为大师群体造像的创作欲望。大师们生前经常三、五人举行雅集。如果把他们画在同一画面中,让十位老人乐会于山石美景之中,岂不更有文化含义及艺术趣味!</h3><h3>意在笔先。画之前我反复构思,要以高境界表现大师们崇高的精神;营造出一派祥和冲融的气氛;构图布局,要显现自然与和谐;人物之间,既要彰显个性,又要互相呼应。</h3><h3>气韵生动,这是谢赫绘画“六法”中的精髓。怎样才能生动表现大师们的气度风神?我彻夜难眠,沉浸在对他们的回顾及画意构图之中。似乎见赵朴老在荷花丛中,望着我慈悲微笑;启功先生乐呵呵地鼓励我:随便画吧!大师们风范各具,音容笑貌宛然如昨;记得到京城春秀路徐邦达先生家中,老人慢悠悠地鉴定古画;多次去史树青先生处,他为我几次题字,并为我诗书画集《岁月如梦》作序;季羡林先生,一边爱抚他的小猫,一边讲古籍书画收藏的逸趣;王世襄先生,更是寓学问于玩乐之中,在花鸟虫鱼中觅得天机;多次见罗哲文先生,其高风亮节令人崇敬,对我的诗书画作品,他题辞以鼓励;周汝昌先生双耳失聪,但双目充满着灵慧之光;一段时间,我喜画焦墨山水,张仃先生的焦墨技法使我受益非浅。前年元宵节张老逝世,当时漫天飞雪,我作挽联以表敬意:“京城白雪素裹悼念大师仙逝,神州火树银花颂扬风范长存”……</h3><h3>道法自然,是绘画之道的法则。画贵在自然,切忌造作,描绘公众人物更忌程式化。我画十位老人,或立或坐,或动或静,或微笑或慈宁,聚会于山水花木之间,力求使观者如入其境,如闻其声,感到大师们的快乐与和谐。人物安排上,做到画面有聚有散,错落而随意,尽量表现自然适性。王世襄先生喜欢养鸽,从他手中放飞鸽子,画面显得活泼而灵动,另有几只鸽子欢快地展翅飞翔,使画面充满着祥和之气。徐邦达先生精于鉴定,罗哲文先生热爱摄影,在画面安排上,我力求自然地表现其特点。</h3><h3>中国人物画讲求形神兼备,既要追求形似上的极致,又要达到灵性上的极致。为公众人物造像,不仅要形准,更要神似。我除了参考其照片后再加以创作外,力求把握其精神气质,画出他们崇高、智慧的气质之美,在似与不似中寻求最佳点。图中赵朴初先生,合掌微笑,展现其佛学灵智和书法大家的风范;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除以几本书点缀外,伸手抚逗鸽子以表现学者热爱生活的雅趣;而季羡林先生,抱小猫而快乐,体现老人的大爱情怀和平常心态。画面两边正在作画的张仃、吴冠中先生,把我们的视线扩展向画面两极之外,形成画外有画的效果。张仃先生稳坐石边作画,隐含着他坚守中国画“笔墨底线”的执著;吴冠中先生昂立翘首,表现他不断追求的探索精神。</h3><h3>景物布局,紧扣颂扬大师的主题。以松树坚石,表达大师们精神风范万古长青;梅、兰、竹、菊四君子,喻意十老美好品质;水仙以示书香仙寿;荷花乃佛花,为赵朴初先生所钟爱。几杯清茶,幽香飘然,以表君子之交;一弯溪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亦增加画面的清雅和动感。</h3><h3>在短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十公图》,比起为罗哲文先生造像几易其稿,我画这幅作品相对顺利,竟一次完成,觉得似有十老神助。我每次站在画板前,很快能进入创作角色,在老子的“恍兮惚兮”中,达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忘我”之境。在这种状态下,我力求以技进道,以道御艺,用画道来启悟画技,从而在龙年岁晚,以文心来雕龙,尽量描绘出大师巨匠的风采和精神。</h3><h3>对我而言,为大师们造像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画技的过程,是进一步探索画道的过程,亦是升华自身境界的过程。当然,这幅画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是我多年未画人物画后的一次新的尝试,在此,我诚恳希望同仁和观者予以批评指正。</h3><h3></h3><h3> 壬辰年冬至于北京</h3><h3> </h3><h3><br></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收藏岁月 让生命如此灿烂</h3><h3>从一名机关干部到成为房地产经营的企业经理人,转行成为一名文化经营者,再到艺术品的真藏家、大藏家。他在追求快乐、追求风雅、追求幸福中传承文明,记载历史,延续一个民族或整个世界的记忆。</h3><h3>2012年1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内,红色的巨幅帷幕上写着“2009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颁奖大会”,会场内座无虚席,最前边汇聚着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国家文化部门及几十家媒体,隆重的会场透着庄严。主席台上,国家文化部门的领导人在为范曾、王铁成、赵忠祥、熊光楷、刘亚谏、许四海等十位当选者颁奖……</h3><h3><br></h3> <h3>刘亚谏先生在会上作了题为《收藏的境界》的获奖感言:</h3><h3>"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奔流到当代,我们不仅见证了历史上最大的毁灭收藏的行为,即文革的“破四旧”使收藏经历了一场浩劫;我们更见证了历史上最大的收藏浪潮。这次收藏浪潮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令人惊叹!大约有数千万的专业收藏者、业余爱好者以及鉴定、流通人士参与其中。</h3><h3> 人们为什么喜欢收藏?是对远古先民的追思?还是对已逝岁月的怀念?是对投资回报的预期?还是对财宝占有的贪婪?是对艺术欣赏的偏爱?还是对拥有珍宝的骄傲?是对稀罕之物的好奇?还是对成名成家的荣耀?</h3><h3> 收藏情结,其实是人的本性,许多人把收藏当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收藏圈子里,每天上演着可歌可泣、悲欢离合的收藏故事;每天发生着不少风流雅事、风流韵事,当然也不乏苟且之事。</h3><h3>不管人们收藏的动机多么复杂,层次多么不同,收藏的社会意义:在于传承文明,记载历史,延续一个民族或整个世界的记忆。收藏的个人意义:在于追求快乐、追求风雅、追求幸福。</h3><h3><br></h3> <h3>如何做一个快乐、风雅、幸福的收藏者?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提高人的精神境界:</h3><h3>其一,具有大爱情怀</h3><h3>一个收藏者具有博爱之心。他爱人类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他爱民族、爱国家、爱世界,爱人间天地万物。阳春白雪有高士之美,下里巴人有民俗之美;大器重宝有珍贵之美,小玩意儿也有雅赏之美;完整成套可谓完美,残缺不全也别有韵味。</h3><h3>他以大爱欣赏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才能以欣赏之心看待古玩艺术品,才能不局限于个人私利,才能从收藏的私欲中升华到神圣的境界。</h3><h3>其二,具有平和心态</h3><h3>平和二字涵义深,心静则平,气正则和;平则世界平安,和则人类和谐。</h3><h3>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时代,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使人们心态浮躁,金钱拜物教和精神空虚弥漫于世俗之间。用平和的心态收藏,可使人们在品味古玩艺术品的过程中,使自己离开纷争的焦躁和失衡,进入和谐、悠然的艺术境界,从而在平静冲融的气氛中,以淡然、高雅的内心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记得过去读过范曾大师的《庄子显灵记》,这是一部很长的史诗,其中的艺术境界,使人感悟到冲融平和、自由自在、天籁朴真、万物齐一的境界。一个收藏者,如能向往此中境界,自然可达宁静致远,快乐无限啊!</h3><h3><br></h3> <h3>其三,具有超脱精神</h3><h3>历史源远流长,人生百年过客。有人得到宝物,狂喜而夜不能寐,或神秘而不示于人,或得意而显耀于世;有人失之交臂,痛苦而捶胸顿足,或长叹而自责于己,或泄怒而怨恨于人;也有人把宝物得失,当做过眼云烟聚散,当做身外流水落花。</h3><h3>收藏是“以物寄情”或“以物陶情”的,太过“执着于物”或“执迷于物”,皆非大道。</h3><h3>当一个人拥有了珍贵之物,自以为是物的所有者,他,仅是一般收藏者;当一个人拥有不少珍贵之物,却以平常心看待,视宝物为浮云过客,自己暂且为主人,他,是一个收藏家;当谁转换了角度,视宝物为相对永恒,自己则是浮云过客,是宝物临时的保管员,有这种超脱境界的人,才是真藏家、大藏家。</h3><h3>收藏是一种人生态度,收藏的乐趣在于过程。不管是拥有奇珍异宝,还是雅爱小品;不管是否成名成家,还是业余欣赏。只要进入到这种大爱、平和、超脱的境界,有高雅、好学、不为而为的精神追求,他就是一个收藏的悟道者,是一个真正的收藏者!"</h3><h3>数分钟激情而精彩的演讲博得了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热烈掌声。</h3><h3><br></h3> <h3>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历史渊源。刘亚谏先生从小痴迷书画,几十年书画艺术熏陶,使他的收藏受益非浅。艺术相通,美感共识,不管何种古玩艺术品,皆为历朝艺人而为,属各代之美术作品。他借书画艺术之慧眼,不仅便于收藏今古名家书画,亦有利于鉴别各种艺术品之优劣真伪,从而少走了许多弯路,收藏的真品、珍品也便多于一般人。</h3><h3>中国这波历史上最大的收藏浪潮,恰是在文物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大、最广泛、最惨烈的文革“破四旧” 的毁灭性浩劫后酝酿而成,到八十年代后期终于掀起了高潮。二十年来,竟然形成几千万人的收藏大军,加上媒体推波助澜,直至全民谈收藏,蔚然今古奇观。比唐贞观之治、宋徽宗时代、康乾盛世、晚清民国之崇藏浪潮更为澎湃凶猛。</h3><h3>刘亚谏先生的幸运之处,是天时、地利、人和他全拥有:生在古都,又逢中国收藏刚兴之时,加上天生一双慧眼,使他成为最早的“拾荒者”。</h3><h3><br></h3> <h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大规模平整土地,不时有陶器、石雕佛像之类被挖出。那时人们对这些“四旧”之物毫无保护意识,炸碎石佛以垒田埂,砸烂陶器以为除秽。而刘亚谏先生偏爱绿釉陶罐,尤喜其上之浮雕走兽,捡回家以供绘画写生。省里来的辅导老师发现他画稿中的陶罐,问他何以能有这样的模本?待看罢实物后,惊奇为汉代文物,老师们夸赞他有眼力,于是他更留意于收集陶器。可以说,他初期收藏,也有误撞入门之嫌。</h3><h3>1976年,县文化馆组织他们在城乡到处画农民画,他一边寻觅古旧之物,一边收藏绘画作品。那时藏品不值钱,缘由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收藏意识,也缺乏鉴赏能力,用一包烟或几斤粮票即可换回的物件中,甚至可以捡到宝贝。</h3><h3><br></h3> <h3>在陕西省委工作期间,工资节用之余,刘亚谏先生开始花钱买藏品。当时向刘文西、苗重安、高民生老师这些熟人买画,他们都不好意思卖。石鲁好酒,有人送瓶西凤酒、一包腊牛肉,便可换得一幅画。而如今,其画动辄百万之上。非商品经济年代,货币并非其等价物,艺术珍品,在温饱不足的年代,何谈价值?当时尚无古玩市场,但有“黑市”存在,周末西安八仙庵的早市地摊,不少人在这里偷偷摸摸交易。当时收藏古玩,犹如“地下工作者”,极不光彩,似乎还带有罪感。成交完一件古董,买卖双方即迅速撤离。刚开始刘亚谏先生未明就里,只凭着一份热爱,没设防,一次在八仙庵买了十几面铜镜,被人发现“报案”给市公安局文物缉私处,一位处长带人抓他,将他带到二楼的文管所,多亏其负责人何振武与他相识,说他收藏并非倒卖,方才作罢。如今古铜镜在市场早已放开,拍卖市场亦公开成交,而价格飞升,由过去几十、百元之物,飙升到几万、几十万之高。收藏市场的变迁之迅速,令人唏嘘!</h3> <h3>到珠海市委工作后,特区相对于内地工资高,使他多了些闲钱收藏。1993年初下海创办公司,出差于天南地北,收藏的机会更多。那时他就为自己定下收藏了目标:一鼎十佛百炉千镜。即计划藏一青铜鼎、十尊佛像、百个香炉、千面铜镜。为达到此目标,刘亚谏先生踏破铁鞋,受尽了人间寻觅、城乡求索之辛苦。现在回头反观,他认为那种执着中带有几分牵强。收藏有目标固然为好,但具体藏多少还是随缘,岂能定之以数?让人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辛劳,到如今,约计目前所藏,虽千镜未达,但一鼎早超,已得十多青铜鼎,自商周战国秦汉均有;十佛亦过,自北魏到清代,佛及菩萨造像有好几十尊;而百数藏类更多,有百炉、百砚、百带钩、百玉蝶、百梅瓶、百古陶、上百青铜器、几百瓷器;书画近千幅,玉器超千件,还有其他杂项之类……</h3> <h3>1997年,是刘亚谏先生收藏的重大转折点。他把握中国盛世收藏潮流,与李吉水先生策划建立“珠海收藏品广场”,让珠海这个新型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平台,有了别样的风景。他说:“让游客来珠海不仅只看到一些现代化的楼群,领略商业化的气息,也要让他们看到一些文化内涵的东西,而文物最具代表性。”收藏品广场的成功运营,为珠海吹来了一股文化风,带来了一股收藏热,使珠海市有了自己新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h3><h3>为使观望者进场开店,他率先带头设立“鉴珍堂” 艺术收藏馆, 该馆以经营名人书画、古瓷器、玉器、奇石为主要内容;为游说鼓励一批收藏爱好者开店,他连续五个月在周末义务举办收藏讲座。因他的不懈努力,珠海收藏品市场终于启动了,这是国内较早的古玩城;接着,珠海富绅艺术品广场也随之建成开业,他在此又开了一间“宝艺苑艺术馆”。就这样从过去的业余收藏,他转为专业收藏并步入经营交流的市场。</h3><h3>由于古玩艺术品进出流转量增多,现有的那些知识显然已不能应对,他一方面抽时间参加各地的大型收藏品市场研讨及交流会,向专家和同行讨教,不耻下问;一方面博览群书,抓紧研究、学习古玩知识。而最让他收获颇丰的是市场上几年的实战研究,竟强过十年的书斋学习。</h3><h3><br></h3> <h3>古玩行的惊险,不仅市场波谲云诡、尔虞我诈之事甚多,受暴力驱使,掘地盗墓、坑蒙拐骗、铤而走险之徒亦多。但刘亚谏先生收藏中坚守两个原则,一不买刚出土之物,因出土之物来路不明,价虽低但易惹官非。而传世之物,或在市场几经流转之物虽然价格高,但藏不违法,心中坦然;二是不与盗墓者相往来。一次有人抱来一件汉代青铜罐,他为了表示此罐来之不易,讲其盗墓经过,说打开罐时,内有半罐酒,酒色发绿,稠稠的,先让猪试喝,猪没事,他们才喝。刘亚谏先生愤然叹息:“罪过之徒,破坏文物,不知两千年酒之珍贵!”当时他虽然很喜爱这尊犹留酒香的汉代铜罐,但此罐出于盗墓者之手,他拒绝收藏。</h3> <h3>在市场上购买藏品,凶险之事也会常伴随行。有一年秋天,他到广州带河路市场买了几件古玩后,便有人说有更好的东西,约他去店里看看。那人带着他拐入一小里弄,刚进入黑房子,铁门“哐当”反锁了,几个广东“烂仔”围上来,威逼他买其假货。刘亚谏先生一看事色不对,为稳住他们脱身,他佯挑了两样东西,要求到外面阳光下鉴别一下,东西若真,再到前面朋友店中的行李中取钱。出门之后于人多处,刘亚谏先生告知他们东西不真,但他们仍纠缠不休。无奈人多处他们也不能把他怎样,可是到了朋友店里仍未摆脱他们。朋友告诫他,那几个“烂仔”很黑,专干勒索害人之事。他想甩掉这伙“烂仔”,但犹如影视跟踪,他慢彼慢,他快彼快,始终尾随至后。天色向晚,风雨中刘亚谏先生急忙上了一辆的士。糟糕的是,他们也上另一的士紧追上来。更糟的是,这些人和的士司机竟是一伙,他们用难懂的潮州话在传呼机中讲,要将他强载到广州偏僻多树木的白云山中。刘亚谏先生在南方已生活多年,多少能听懂一些。他意识到这伙人要抢劫了,甚至有性命之险。事已至此,他沉着冷静地思索对策,用手机急速发了两个信息,待一信息回声响后,他对司机说:“不去珠海了,我朋友约我吃饭,到市公安局门口吧。”司机问:“你朋友干啥的?”他谎称:“市刑警大队副队长!”这家伙被震慑住了,急忙掉转车头向他所指目的地开去……</h3><h3>沉着机智化险为夷,摆脱这帮人之后,刘亚谏先生冷汗直冒,衣衫早已湿透。</h3><h3><br></h3> <h3>2004年闯京城,是刘亚谏先生收藏事业的最重要抉择。北京是古玩收藏、藏品经营、鉴赏研究的集散地。从舒适的珠海,年近五十北漂京城,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他先在亮马市场开办“宝艺苑艺术收藏馆”;2005年在北京古玩城设“宝艺苑艺术品沙龙”,这两处牌匾,为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所题。走进他的“宝艺苑”就像走进了博物馆,在欣赏文物珍品的同时还可以听他讲文物背后的文化。因他经营有道,人脉又广,加上货真价实,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中央电视台采播了“宝艺苑”的藏品。2006年他又在北京成立了“宝艺苑艺术发展中心”,加上原有珠海的宝艺苑,几处工作场所,南北奔波,节假日也不得休闲。同时还进行古玩研究,写文章、作书画,加之担任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常务理事、古玩书画城行业协会副会长,兼任《收藏界》执行董事,还要参加、组织许多公益性的活动,他沉浸于超负荷的工作中,虽忙累但乐此不疲。只是短短几年,白发悄悄地取代了黑发,岁月在他脸颊上无情地留下了印记。</h3><h3>岁月虽留痕,但他却收获颇多。收藏圈子的朋友多了,所交的收藏家、鉴定家、书画家随之也多了。可谓谈笑有鸿儒,交游皆名家,使他获益良多。</h3><h3><br></h3> <h3>从早期的专项收藏,到后来只要碰到喜欢之物,且又财力可达,力所能及,他均收入囊中藏之。出差在外,往往“淘宝”忘归,直至囊空而兴未尽归返。毕竟,宝物少,求时难,不期而遇则是缘。其中的感悟,都囊括在他的《收藏赋》中: </h3><h3>"收藏如戏,百态人生;收藏界里,芸芸大众。可歌可泣万象,悲欢离合情浓。善收藏者,可养人情志;劣收藏者,则累人心胸。正邪之间,乃分水岭。收藏境界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收藏人群,试分三等:凡劣等藏者,或贪欲多占,暗斗明争;或指鹿为马,自欺欺众;或唯利是图,斗宝骄横;甚至乎掘墓盗窃、拐骗坑蒙;凡下等藏者,或玩物丧志,比攀跟风;或锱铢必较,小器失衡;或太过痴迷,幻入魔怔;或自负骄傲,财大目空;若得之宝物,或独乐而密不示人,或狂欢而喜不自胜;若失之交臂,或失态而怨天尤人,或痛苦而顿足捶胸;凡真藏者,凡大藏家,或借物以寄寓情怀,或藏珍以陶冶心性;或怀念于已逝岁月,或追思于先民往圣;或偏爱于艺术欣赏,或自乐于传承文明;或执着于研古鉴今,或发奋于弘扬传统。人或问之:何为真藏家、大藏家?一曰入大爱之境。虽藏本为私,其私利己;然则,利己之时,莫忘“天下为公”;私取之际,应求博爱大同。天下遗珍,人类共拥。私人虽藏,终利大众。利众利国,大爱真诚。故以大爱之心收藏,方觉藏业神圣;二曰心态和平。商品社会,红尘弥空,人心浮躁,乱象纷争。平和者,气正则和,心静则平;和则人类和谐,平则世界平静。以此心态收藏,得宝不为之狂喜,失珍不为之忧痛。方可自在而淡泊,和谐而冲融;三曰超脱之情。人生百年,来去匆匆;宝物千载,流转始终;人乃浮云过客,藏品相对久恒。知此者,不痴迷于物,非过执于情。宝物聚散应无意,犹如秋月春风;珍品去留心不惊,当似月落日升。收藏之道,德劣则业败,德高则业兴。贤德之人,巨珍自然集聚,乃物之有灵;德劣之辈,藏宝如藏祸害,乃物之有性。此为收藏之道,亦为世故人情。"</h3><h3><br></h3> <h3>马克思说:“从商品到货币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而刘亚谏先生认为在收藏方面,从货币到商品更是一个惊险的跳跃。</h3><h3>刘亚谏先生在收藏界脱颖而出,中国数字电视录制过他的“专项藏品”;珠海电视台多次采访并邀请他进行“铜镜”、“书画”、“带钩”、“玉器” “艺术品”等系列讲座;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寻宝”专家、河南卫视鉴定专家等。 </h3><h3>刘亚谏先生在追求快乐、风雅、幸福中收藏,成了收藏界的真藏家、大藏家。随着社会职务的增多,他更加忙碌:2006年11月应邀参加“收藏界第三次民间国宝研讨会”,12月应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收藏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2007年8月应邀参加“西安*中国*亚洲收藏文化研讨会”;2009年被河南卫视《收藏中国》聘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h3><h3><br></h3> <h3>一个有大担当的人,往往更重情义和气节。收藏是一种情结,也是人的本性,许多人把收藏当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源于对远古先民的追思,再是对已逝岁月的怀念。而刘亚谏先生具有的是大爱情怀、平和心态、超脱精神,他爱人类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他爱民族、爱国家、爱世界,爱人间天地万物。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利用出国考察和旅游之际,从欧洲、美国、香港、澳门等地把流落在外的文物带回祖国,但从不把故乡的宝物带出去。2006年,他到法国回流购藏了元代青花罐;2011年春,他在翰海拍卖公司拍回由比利时回流的十三世纪宝生佛像。此佛像为藏传佛教五方佛之一,材质主要为青铜琍玛,嵌银嵌红铜,面部泥金,造型法像庄严,风格古朴典雅,为拉达克艺术成熟时期的造像精品。</h3> <h3>2010年,他将部分的收藏品以及鉴赏心得整理成册编辑出版,这是他的岁月三部曲之三《岁月如宝》。著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阎正大师再度为刘亚谏先生的《岁月如宝》写序:</h3><h3>(刘亚谏是很值得敬重的人,敬重的原由,在于它谦和笃厚,恬淡质朴,大度真诚,处事有道;刘亚谏是很值得推崇的人,推崇的原由,是他境界高远,卓尔超群,博才多艺,道技双修。此乃真君子真性情,绝非凡夫俗子可同日而语!</h3><h3>刘亚谏更是一个值得众多同道认知了解并效仿的人。我喜爱他,羡慕他甚至“嫉妒”他,一切都原于他的行为治学还有他那蔚然成章的“岁月三弄”。我喜爱他的开朗豁达,他的开朗让凡与之接触者,无不感受那一派灿烂阳光;我羡慕他的精力充沛,他的充沛让凡与之共事者,无不分享他丰硕的成果!至于嫉妒,还不如说是自歉自责、自我反省。同样的志趣爱好,同样的舞文弄墨,论年龄论时间,我比他更多更长,他计划中的“岁月系列”已经出齐,我憧憬中的结集长梦还遥遥无期。</h3><h3>刘亚谏的故事感同身受,他成功转换了多种社会角色:农民画家、乡村教师、省市机关干部、杂志主编、企业老总、书画院长、教授等;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他早年多有经济论文论著问世,特区改革开放,身为弄潮;诗词歌赋,颇领风骚;收藏鉴赏,卓然成家;书画作品,彰显格调。</h3><h3><br></h3> <h3>刘亚谏的成就,和他格物致知的艰苦努力分不开。当年恢复高考,他是在初中毕业八年后考入大学的;五十岁再业余求学,取得硕士学位;现仍于清华研修国学博士生课程。刘亚谏的治学和创业精神,是激励、是鞭策、是触动。“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唯有奋起直追,效法于这种矢志与精神!</h3><h3>这册《岁月如宝》,是刘亚谏丰富多彩人生的一个方面,以反映他的收藏及鉴赏为主。</h3><h3>他自青年时业余收藏,至今算来三十余年了。三十年能使红颜变老,三十年能使少年白头。三十余年对于刘亚谏来说可谓有声有色、多姿多彩。他从秦岭山下的古长安,到南海之滨的特区,纵横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再以北京为中心,奔波于中国、世界各地,收藏、研究、鉴定古玩,并醉心于诗书画创作,一路艰苦拼搏、所向披靡,而达功成名就。</h3><h3>我想起一副康有为的联句:“潇洒送日月,昂藏出风尘”。刘亚谏非凡的经历和学养,使他的“岁月三弄”比歌曲中的“梅花三弄”更有内涵,更令人感叹!他一弄《岁月如歌》,如歌如诉的诗词令人扼腕;二弄《岁月如梦》,如梦如幻的书画,令人痴迷;三弄《岁月如宝》,其丰富的藏品令人惊奇,而为鉴藏所作的诗词歌赋文论更令人无限遐思,逸兴纷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真若将这册《岁月如宝》静心看完,受惠无穷矣!</h3><h3><br></h3> <h3>记不清谁说的:“ 性格即命运”。刘亚谏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今天。他性格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把理想能够付诸实施,在于他笃定务实,勤奋努力之精神。他的经验值得汲取,人生在对比中才显优秀。刘亚谏无愧是收藏界出类拔萃的佼佼人物,他的“岁月”历程,足以为众多同行友朋提供参照借鉴。</h3><h3>缘于此,虽然当今书林、画坛、收藏界,高手如云,贤达无数,我却偏爱刘亚谏是也!苏东坡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亦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何为风流?浪淘何物?见仁见智,因人而异。苏东坡、辛弃疾、陆游、唐寅…… 许多人为大风流,亚谏及我等身边同代英杰也够风流。既是风流人物,无论何时便绝无人去楼空、人走茶凉之说。什么样的历史巨浪淘得尽风流人物?真淘尽了还哪有后来人津津乐道的前朝之事。人的躯壳存在,佛家理论“肉身”罢了,只能是形态上的寄托。而真正的灵魂总会赋予一种精神,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的来,只带着一个梦;许多人走的时候还是两手空空,带走了他的梦。我亦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梦化飞烟。亚谏却截然不同,他善于把梦变作现实。只要为后人认可,后人接受,那就是不灭的永恒。既是百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人都不复存在,也绝不会人去楼空,因为还有刘亚谏的三步《岁月》存留楼中;也更不会人走茶凉,因后人还会坐在一起谈古论今,说起这“岁月三弄”。茶可不断的冲,水总是热的!茶也总是热的!</h3><h3><br></h3> <h3>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声也好,名也罢,虽不过是过眼云烟,但人来世上走一遭,能为后代留下点什么,岂不快哉!观赏这些人文珍宝,欣赏这些词赋美文,令人陶醉其间而有所启迪,这便是刘亚谏《岁月如歌》《岁月如梦》《岁月如宝》的丰富价值!</h3><h3>文章写到此,本该完了,但我仍感到言犹未尽,总想从刘亚谏身上找到更真切的东西,或者说找他境界的本源所在。于是我又一遍翻阅着《岁月如宝》,一边回顾他的经历和言行,发现刘亚谏不仅视“藏品为宝”,更重要的是在于“亲情友情为宝”,甚至于“天地万物皆是宝”。我似乎明白了,刘亚谏对故乡、对同学、对朋友、对同事、对人们的友好慷慨,来源于其大爱的情怀;他对村民、对母校、对公益事业的热心捐款资助,来源于其大善的诚挚。 这就不难理解,刘亚谏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奉甚俭,却在去年连续资助并和友人创办名家书画院、创办传统文化学院。支持文化和教育当然有他固有的文人情结,但更在于他对文教事业的热爱和真诚奉献精神。“诗言志”,“画抒情”,我以前诧异刘亚谏诗书画作品中的大家风范和横溢才华,这时我恍然觉的,其作品自然流露的是一种纯真,一种大美。于是乎,刘亚谏的人格和艺术浑然一体,他把“纯真、上善、大美”统一于“大爱”之中了!这正是刘亚谏境界的本源,正是《岁月如宝》的真正意义所在!)</h3><h3><br></h3> <h3>我们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时代,拜金欲所产生的精神空虚弥漫于世俗之间。人们心态浮躁,有人得到宝物,狂喜而夜不能寐,或神秘而不示于人,或得意而炫耀于世;有人失之交臂,痛苦而捶胸顿足,或长叹而自责于己,或泄怒而怨恨于人;也有人把宝物得失,当做过眼云烟聚散,当做身外流水落花。而刘亚谏则认为收藏是“以物寄情”或“以物陶情”;太过“执着于物”或“执迷于物”,皆非大道。于是他用平和的心态收藏,在品味古玩艺术品的过程中,使自己离开纷争的焦躁和失衡,进入和谐、悠然的艺术境界,从而在平静冲融的气氛中,以淡然、高雅的内心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h3><h3>他说:“一个收藏者,如能向往此中境界,自然可达宁静致远,快乐无限。”</h3><h3>他觉得:只有以大爱欣赏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才能以欣赏之心看待古玩艺术品,才能不局限于个人私利,才能从收藏的私欲中升华到神圣的境界。</h3><h3>平和二字涵义深,心静则平,气正则和;平则世界平安,和则人类和谐。可是能做到这些的又有几人?!</h3><h3>刘亚谏先生在他的《收藏的境界》一文中这样自问自答:“人们为什么喜欢收藏?是对投资回报的预期?还是对财宝占有的贪婪?是对艺术欣赏的偏爱?还是对拥有珍宝的骄傲?是对稀罕之物的好奇?还是对成名成家的荣耀?不管人们收藏的动机多么复杂,层次多么不同,收藏的社会意义:在于传承文明,记载历史,延续一个民族或整个世界的记忆。收藏的个人意义:在于追求快乐、追求风雅、追求幸福。”</h3><h3><br></h3> <h3>我们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时代,拜金欲所产生的精神空虚弥漫于世俗之间。人们心态浮躁,有人得到宝物,狂喜而夜不能寐,或神秘而不示于人,或得意而炫耀于世;有人失之交臂,痛苦而捶胸顿足,或长叹而自责于己,或泄怒而怨恨于人;也有人把宝物得失,当做过眼云烟聚散,当做身外流水落花。而刘亚谏则认为收藏是“以物寄情”或“以物陶情”;太过“执着于物”或“执迷于物”,皆非大道。于是他用平和的心态收藏,在品味古玩艺术品的过程中,使自己离开纷争的焦躁和失衡,进入和谐、悠然的艺术境界,从而在平静冲融的气氛中,以淡然、高雅的内心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h3><h3>他说:“一个收藏者,如能向往此中境界,自然可达宁静致远,快乐无限。”</h3><h3>他觉得:只有以大爱欣赏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才能以欣赏之心看待古玩艺术品,才能不局限于个人私利,才能从收藏的私欲中升华到神圣的境界。</h3><h3>平和二字涵义深,心静则平,气正则和;平则世界平安,和则人类和谐。可是能做到这些的又有几人?!</h3><h3>刘亚谏先生在他的《收藏的境界》一文中这样自问自答:“人们为什么喜欢收藏?是对投资回报的预期?还是对财宝占有的贪婪?是对艺术欣赏的偏爱?还是对拥有珍宝的骄傲?是对稀罕之物的好奇?还是对成名成家的荣耀?不管人们收藏的动机多么复杂,层次多么不同,收藏的社会意义:在于传承文明,记载历史,延续一个民族或整个世界的记忆。收藏的个人意义:在于追求快乐、追求风雅、追求幸福。”</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鉴定鉴赏 推波助澜响春雷</h3><h3>不管在何时何地,处于什么地位,他不仅自己遵纪守法、依法办事,还大力推行依法治世之举。他提出的“鉴定市场要立法”倡议,对火热的收藏界来说,犹如吹去一缕清凉之风……</h3><h3>刘亚谏先生是一个集经济学家、书画家、收藏家、鉴定专家于一身的“大玩家”,他玩得久,玩得潇洒,玩得高雅,因此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有一次他去演艺家、书画家、收藏家王铁成先生家中做客,在观赏他的藏品时,他看到墙上挂的一帧用瓷片镶的“寿”字条屏,不禁赞叹:“这汝窑瓷片的‘寿’字很有创意。”王铁成先生回头看着刘亚谏,表情很惊讶的说:“哎呦!来一万个人都看不出这是汝窑瓷片啊!你这眼力,隔这么远一看就能看出,难得难得!”刘亚谏先生则谦虚的说:“您老过奖了!”</h3><h3>为了使自己在鉴定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在知天命之年,他报读了清华大学艺术品鉴定与经营高级研修班,随后又攻读硕士、博士。2012年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在取得了“国家认证艺术品评估师”、“国际注册高级书画古玩鉴定师”资格证书后,他被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聘请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委员会聘他为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及河南卫视华豫之门聘他为鉴定专家;一些电视台请他作专题讲座,他从收藏界又进入到鉴定行列。</h3><h3><br></h3> <h3>多年来,刘亚谏先生是一个热心服务于收藏事业的鉴定家,受聘为多家媒体的鉴定专家。他和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的同事们,为藏界做了不少义务鉴定,并在多个省份设立了分会,举办了多次大型鉴宝活动;2008年8月,他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宝》——走进承德”鉴定活动,之后又到衡阳等地鉴定。2009年5月、7月,参加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山东分会和青岛分会成立仪式暨鉴定大会,被山东省兖州市收藏家协会聘为荣誉主席;9月,被北大文物资源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10年6月,赴杭州参加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浙江分会成立大会和进行鉴宝;7月,与鉴定家李彦军先生、蔡国声先生等应邀到山东参加东营鉴宝大会;12月,他被全球华人联合会收藏与鉴定委员会聘为常务委员。</h3><h3>国外也有不少华人收藏家请他们前往鉴定,他先后到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鉴定,常去台湾、香港等地区去鉴定。在这期间,他有不少收藏鉴定方面的文章见诸于报刊杂志,还与朋友主编了《西夏遗珍》一书,该书由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h3><h3>他在为广大藏友组织专家鉴定的同时,在多个省、市发展和培养了不少鉴定人才。虽然忙忙碌碌,但他任劳任怨,乐于助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h3><h3>乱世藏黄金,盛世藏古董。在日益升温的“收藏热”中,由于鉴定队伍鱼龙混杂,导致鉴定证书满天飞,制售赝品的不法分子有恃无恐,广大收藏爱好者深受其害,中国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正在遭遇“信任危机”。</h3><h3>鉴定市场充满乱象,彻底整治刻不容缓。为此,刘亚谏先生大声疾呼:中国鉴定市场亟待正本清源。</h3><h3><br></h3> <h3></h3><h3>鉴定行业盼立法,2009年12月18日在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鉴定委员会、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收藏界》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倡议下,三十多位全国知名鉴定专家齐聚河南洛阳,举办了“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专家(洛阳)高峰论坛”,就如何规范鉴定市场畅所欲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佛像鉴定专家金申;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书画鉴定专家高鸿;浙江大学副教授、书画鉴定专家黄鼎;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陶瓷鉴定专家王春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玉器鉴定专家张广文;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书画鉴定专家金运昌等人在会上都做了重要讲话。刘亚谏先生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民间藏品鉴定亟应建立管理机制》的讲话:</h3><h3>“我国民间藏品鉴定目前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鉴定法规制度空缺、鉴定行政监管乏力、鉴定机构设置无序、鉴定资质认证混乱、鉴定方法手段不全、部分鉴定者道德修养不高等问题。</h3><h3><br></h3><h3>这是鉴定界的一声春雷!会议还没有结束,刘亚谏先生的讲话稿就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更有司法界有关人士,以刘亚谏先生的观点为文,把收藏及鉴定立法提案到全国“两会”。由此可见,他的这次讲话带给收藏界的震撼之大!</h3><h3><br></h3> <h3>规范鉴定市场,除了靠优秀专家率先垂范,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由于鉴定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文物艺术品收藏事业的繁荣发展,刘亚谏先生倡议,首先应制定包括民间文物、古玩、艺术品在内的《中国民间古玩艺术品收藏法》,在确保合法收藏的前提下,尽快制定《中国民间藏品鉴定法》。建议将鉴定业务纳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从制度上促进鉴定行为规范化。他呼吁:建立和完善助理鉴定师、鉴定师、高级鉴定师职称系列,规定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h3><h3>《鉴定法》主要用来规范鉴定监管机关及职能、鉴定机构的资质、鉴定机构的设置和注册、鉴定人职业资质管理、鉴定人和委托人的合同管理、鉴定纠纷仲裁等,明确一系列责、权、利关系,使鉴定行为以公开、公平、公正、科学为原则,有法可依。其鉴定结论具有法律程序的权威性,可以作为藏品转让、银行抵押、财产价格、拍卖流通的参考和依据。其次,明确鉴定行政监管职责。建议国家文物局设“民间藏品鉴定流通司”,统一监管民间文物、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拍卖、市场流通等行为,直接管理鉴定机构的资质审核、鉴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同时,还应设置一个最高鉴定仲裁机构,由一批业内公认的德艺双馨的鉴定专家组成,主要业务为鉴定珍贵藏品,指导全国的鉴定机构工作,对民间鉴定纠纷进行权威裁定。</h3><h3>再次,规范鉴定机构设置。除国家文物局设置最高鉴定和仲裁机构外,省市文物局也应设立鉴定机构,加上各类社会鉴定机构,形成一个以国有鉴定单位和各类民营鉴定机构为主体、其他鉴定资源为补充的鉴定体系,更多、更好地面向社会服务。</h3><h3>此次论坛与会专家人数之多、层次之高前所未有,对鉴定市场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h3><h3>国有瑰宝、民有藏家、鉴有诤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期待着如此三全其美的盛世早日来临。</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收藏之道(代尾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亚谏</h3><h3>“回顾我30余年的收藏经历,感慨万千,艰难中蕴藉快意,险阻时亦怀乐趣。当初存放藏品的木箱,我称之为“宝艺箱”;十年后藏品置满书房,又命书房为“宝艺斋”,后在珠海设立“宝艺苑艺术馆”,再后于北京建立“宝艺苑艺术中心”。岁月沧桑变幻,而今鬓发霜染,却因了这些敝帚自珍的宝贝,让我回忆逝去的岁月,竟多了风花雪月的美感。</h3><h3>……</h3><h3>时也,势也。收藏浪潮之巨波,实乃改革开放之功,中华文明之勃起,民族精神之复兴。我等被冠以“影响中国收藏界”桂冠,纯属媒体抬举,藏界同仁厚爱。凭心而论,不是我等影响藏界,而是世事潮流影响我等。遥想“文革”时,我家古书典籍、古董珍品被红卫兵洗劫一空,当斯时也,遑论收藏?落实政策时,珍品早被瓜分,古书亦被焚毁,何谈保护?文物云聚云散,去留岂如人意。经几十年收藏,我深感收藏随缘,应以平常心对之。当多家媒体或向我约稿或专题采访时,皆被我婉拒。“十大人物”之桂冠,我窃以为,万当不得真的。藏界卧虎藏龙,民间执齐珍重器者,遍布城廊山林之间,各有所长,更有大藏家,神龙隐迹,难觅全貌者也。</h3><h3>收藏本质上乃为私之学,犹如蚂蚁之藏粟米,松鼠之集山果,肇始于个人喜好之占有欲、保藏欲;当一个民族重视收藏,则承继了民族传统,升华了民族精神;当一个国家珍视自己的历史,慎终追远,则保存了国家记忆,深化了爱国情怀。就此而言,收藏不管是传承于后代,或交流于他人,或捐之于国家,只要在他收藏的时间段,妥为保藏,则这种主观上的利私行为便升华成利公之举,善莫大焉!</h3><h3>我以为善藏着,应懂鉴定,应通鉴赏。藏不识鉴,往往视赝品为宝贝,或与珍品失之交臂,则藏无所成。故藏者善鉴,犹如人之有眼。善鉴者,首先要能辨真伪,定年代,这是鉴定的最基本要求;还要能识优劣、知妍媸,即懂鉴赏;若再能明确其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艺术价值,则为真鉴者;倘若在见物论物、见物论事、见物论理之外,能思接千载、神游鸿蒙,能辨其相中妙色,聆其空中绝响,会其水中月韵,解其镜中幻象,赏物之余,而情意无穷,则是鉴藏之高人至人。故藏、鉴、赏三位一体。善藏者藏其物而不丧其志;善鉴者鉴其物而不失其慧;善赏者赏其物而不乏其神。</h3><h3>……</h3><h3>本文以《我的收藏之道》为题,“道”本多意,一曰道路、途径;二曰方法、规则;三曰道理、规律;老子有道,王者有道,盗亦有道,藏也有道。此文简略谈了我的收藏道路、收藏方法及收藏体会,乃我几十年收藏小结,且以此收藏之道作为本集自序。”</h3><h3> 刘亚谏先生,不管是作为经济理论家,还是收藏家、鉴定家,或者是诗、书、画家,亦或是作为《中国画道论》著作者的美术理论家,我想以一句话来概括,虽然在都市生活是刘亚谏先生的生存状态,而守护心灵田园才是刘亚谏先生的精神追求。</h3><h3><br></h3> <h3>你只管创新,我们负责全程记录。</h3><h3>纸媒——流传千秋万代的最好载体!</h3> <h3>寻找中华人物,记者永远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