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里拉修道院</font></b></h3><h3> 位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以南约60公里处。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里拉修道院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 里拉修道院,占地O.088平方公里,是保加利亚最大的修道院,它始建于公元10世纪。修道院格局严谨,很像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原先建在保加利亚第一位-里奥斯基居住过的山洞附近,13世纪-14世纪迁至现址。公元14世纪初期,里拉修道院毁于地震。后来修道院得到重建,并修筑了坚固的城堡。</h3><h3> 里拉修道院是建筑、艺术、宗教、教育的中心。它由11座教堂、20座建于14世纪-19世纪的住宅楼组成。其中最早的建筑是1335年修造的纪念塔,塔高22米,分为5层,全部由红砖和石头砌成,窗户狭窄,有无数射击孔。顶部是私人祈祷室,室内有表现耶鲸幻化场景的绘画装饰,还有其他16世纪的壁画。殿堂的内壁上有很多出自高手的、富丽堂皇的壁画作品。</h3><h3> 里拉修道院内有独居房、礼拜室、图书馆、客房等建筑。修道院中央的教堂,是献给圣母玛利亚的教堂,建于1834年-1837年,有24个圆屋顶、内有3座大殿、2个唱诗台分列两侧,上方为3个穹顶,外面有柱廊环绕。教堂内的壁画,是公元19世纪保加利亚宗教画中最杰出的作品。</h3><h3> 1961年,里拉修道院成为国家博物馆。其中收藏有600多件文物,有保加利亚第二架地球仪、盲僧拉法尔的十字架、历代主教权杖。织锦法衣、皇室器物、朝圣妇女捐赠的银带扣、手工艺品和修道院卫士用的各种武器等。</h3><h3> 土耳其人入侵时,修道院曾三次被焚,但保加利亚各地的居民向这里运送了大量的石块、木材、灰浆等建筑材料,开始修道院的恢复工作。不久,里拉修道院又重现昔日的风姿,成为保加利亚文艺复兴式建筑的杰作。</h3><h3><br></h3> <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温泉宫</font></b></h3><h3> 1931年建,典雅漂亮的公共浴池,Mineral Baths。颇为壮观的建筑,像个图书馆。这里就不由得要提起喜欢洗澡的古罗马人,他们走到哪里,就要建澡堂子,在英格兰的巴斯,最早就是罗马人在那里修建了浴池,这个城市也因此而得名。古罗马人当时一家人居住地方很小,加热很多的水也很不容易,因此,大家都去公共浴池洗澡。那时的公共浴池类似于现在的健康俱乐部,浴池有花园、图书馆、剧院,完全成为了一个社会活动场所,因此,古代罗马人的浴池也修建装饰得比较华丽。这里的公共浴池后来被奥斯曼帝国继续使用。独立的保加利亚人民也要洗澡啊,当时修建的这间公共浴池。</h3><h3> 温泉宫的下面,在街道上有一片“圣水泉”。一道道矮墙分割出取水的区域。墙上的水龙头,日夜不停的流出温泉水,水温40度的。当地人提着大瓶小罐,络绎不绝的来此灌泉水。哈哈,包治百病的泉水阿!不要钱啊。我们都去喝水、灌水,我离着龙头半尺远,接了几口泉水喝,没什么特殊味道,就是感觉温度刚好。</h3> <h3><b><font color="#ed2308">总统府大院</font></b></h3> <h3> 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是三座斯大林建筑的合称——位于中间的是前共产党党部大楼(现在是保加利亚国民议会的办公大楼);面对议会大厦,左手边是TZUM百货公司和保加利亚总理府,右手边是保加利亚总统府。</h3> <h3><b><font color="#ed2308">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font></b></h3> <h3>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位于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市,是保加利亚主教的主座教堂。它建立于1904年到1912年间,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Russian Tsar Alexander II)的名字命名,主要是为了纪念1877至1878年俄土(Russo-Turkish)战争中俄军“解放”保加利亚而建的。</h3><h3>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属于保加利亚东正教的大教堂,占地面积317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教堂,也是巴尔干半岛第二大教堂。教堂整体采用新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呈巴西利卡(Basilica,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布局,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布局形式,其镀金圆顶高达45米,钟塔达53米,从索非亚市各处均可望到。此外,教堂内还有12个总计重量为23吨的钟,其中最重为12吨,最轻为10公斤,大殿内装饰着各种颜色的意大利大理石、巴西缟玛瑙、汉白玉和其他豪华材料,建筑奢华精美,是索菲亚最著名的景点,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之一。</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古罗马露天剧场</font></b></h3> <h3> 这座古罗马露天剧院,位于老城的南门,建于公元二世纪,是在一次施工中偶然发现的。剧场全部用白色大理石依山砌成,由上至下共有20排大理石座位呈扇形包围着舞台,舞台高3.1米。这是保加利亚保存最完好的古剧场。舞台两边保留的大理石雕像虽已残破不全,却依然独立而美丽. 舞台后面的山麓,即是市区的红瓦小屋,古老与现代,相得益彰。</h3> <h3><b><font color="#ed2308">大特尔诺沃察雷维茨城堡</font></b></h3> <h3> 查雷维茨城堡,三面被Yantra河所围绕,</h3><h3>古城堡雄踞在查雷维茨山上,扼守着大特尔诺沃,城堡以前曾是皇宫,最高处是皇宫的教堂。</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布加勒斯特</font></b></h3><h3> 罗马尼亚首都,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有"小巴黎"之称。面积约228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它是罗马尼亚最大的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人口计算的话布加勒斯特是欧盟第六大都市。据历史记载,该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459年,布加勒斯特成为罗马尼亚要塞,1574年发展成为城市,1659年起成为瓦拉几亚公国首都。1862年成为统一的罗马尼亚国家首都。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在此宣布独立。此后,经济不断发展,成为罗马尼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该市行政划分为六个区,设市长一名,各区区长一名,均由市民选举产生。布加勒斯特有两支著名的足球强队--布加勒斯特迪纳摩和布加勒斯特星队。位于布加勒斯特的罗马尼亚人民宫号称是世界第二大建筑物。</h3> <h3><b><font color="#ed2308">革命广场</font></b></h3> <h3> 位于革命广场的罗马尼亚共产党总部</h3> <h3><b><font color="#ed2308">纪念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的纪念碑</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罗马尼亚前首相尤柳•马纽的塑像</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布加勒斯特议会宫</font></b></h3> <h3> 位于布加勒斯特市西南部的座山坡上,原称人民宫、共和宫,是在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统治期间兴建,今为罗马尼亚议会参,众两院,宪法法院和一些重要机关所在地。</h3><h3> 议会宫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均由罗马尼亚人自行完成,所用建材和家具多为罗本国生产,加之有12层高,罗马尼亚人高超建筑技术的体现,被视作罗马尼亚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以及世界上体量最庞大的建筑之一,而被认为是这个国家二十世纪中最伟大的建筑。</h3><h3><br></h3><h3> <font color="#ed2308">这个城市的主要景点和漂亮的建筑物分布在七八个广场上,如宪法广场、联合广场、大学广场、 革命广场、罗马广场、胜利广场等。</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罗马尼亚佩雷斯皇宫</font></b></h3> <h3> 罗马尼亚佩雷斯皇宫在距布加勒斯特以北约130公里的南喀尔巴阡山中段,有一座已有300年历史的童话般的美丽小山城锡纳亚,闻名的佩雷斯皇宫就座落在那里的一片坡地上。这座庄严华贵的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873年,1883年完成首期工程,1914年全部竣工。它的外观体现了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三个塔尖直插云霄。宫殿前面是一个大理石平台,平台上有水池和千姿百态的石雕。宫殿内部富丽堂皇,陈设幽雅,大小厅如兵器厅、议事厅、办公室、音乐厅、宴会厅、小剧场、卧室、起居室等共160间,展现了德、意、英、土等不同国家的风格。</h3> <h3><b><font color="#ed2308">布朗城堡</font></b></h3> <h3> 布朗城堡位于布拉索夫30公里远,是传说中的吸血鬼的聚集地德古拉城堡。这里原是匈牙利国王于1377年开始兴建的,本是用来抵御土耳其人的防御工事。 1382年建成后,这里逐渐成了集军事、海关、当地行政管理、司法于一身的政治中心。城堡所在的地势极为险要,它建在一个小山包上,背靠难以翻越的大山,俯瞰从山谷中穿过的大路,从路上经过的任何人也难逃城堡主人的眼睛。因为伏勒德杀人无数,他害怕有人来报复,将城堡的大门改建成了城墙,欲进入城堡,只有到城堡南边,沿着上面扔下来的绳梯爬上去。</h3><h3> 布朗城堡中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个角楼。这些角楼或储存火药或装了活动地板,专门为向周围城堡的敌人泼热水而设计,各有各的职能。4个角楼之间有走廊相连,走廊外墙上都有射击孔,杜绝了射击死角。这样整个城堡就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战斗堡垒。伏勒德统治时期,为了使人们全都走城堡下的大路以便收税,城堡里驻扎的士兵每天早上、傍晚出动两次,前往附近能翻越的地方巡逻,若碰巧有人,只要让巡逻队抓住就会受到严惩。</h3><h3> 今天,布朗城堡已经被改造成了历史、艺术博物馆,各个时期的东西都有。武器陈列室里摆着各种武器,有古代的长矛、罗马尼亚盔甲、不同时代的火枪,还有日本的长刀,使人不禁联想起城堡经历过的风风雨雨。</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锡比乌老街</font></b></h3> <h3> 锡比乌古城集中在3个历史广场:胡耶特广场、小广场和大广场,成为罗马尼亚最大的有中世纪风格的区域。锡比乌大广场(Big Square)十分宽敞,一座大教堂的钟楼和一个城市的钟楼,是广场上的两个制高点。</h3> <h3><b><font color="#ed2308">锡比乌大广场</font></b></h3> <h3> 大广场在城镇中心,锡比乌大广场(Big Square)十分宽敞,一座大教堂的钟楼和一个城市的钟楼,是广场上的两个制高点。坐拥西比乌城堡大广场博物馆,古老的建筑保存完好,附近还有大教堂、许多咖啡馆和餐馆。夏季这里几乎每个月都会举办艺术和音乐节。</h3> <h3><b><font color="#ed2308">小广场</font></b></h3> <h3> 小广场, 热闹的集市。这几辆用来做广告的小车,是不是非常cool,啊?下城区自然是下里巴人,过去是手工艺人、制造业者居住之地,那些‘眼巴巴’的房子,大多出自下城区。</h3> <h3><b><font color="#ed2308">谎言桥</font></b></h3> <h3> 谎言桥是上下城区的分水岭。这个铁桥据说是特兰西瓦尼亚的第一座铁桥,为何叫谎言桥(大话桥),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据说当地人喜欢在这里海誓山盟‘...这样的海誓山盟,信得过不?</h3> <h3><b><font color="#ed2308">彼德罗瓦拉丁要塞</font></b></h3> <h3> 位于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府诺威萨,多瑙河右岸的一座要塞。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就已经有大规模防御工事。要塞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战争,现在是塞尔维亚著名观光景点彼得罗瓦拉丁堡垒,绰号“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它位于多瑙河右岸。彼得罗瓦拉丁堡垒有许多地下隧道以及16公里未破裂的地下地下通道系统。堡垒的第一个计划是由工程师Mathias Keyserfeld上校设计的,之后由Luigi Ferdinando Marsigli设计。1694年9月9日,大维西尔•苏尔梅利•阿里•帕萨从贝尔格莱德抵达彼得罗瓦拉丁堡垒。围困23天,但10月份恶劣的天气条件迫使土耳其部队退出贝尔格莱德,任务尚未完成。1697年9月11日奥地利人获得了胜利。随后与土耳其人的新战争来临,欧根亲王在约翰•帕利夫爵士的临时指挥下,下令集中在福托附近的奥地利部队。欧根亲王7月9日亲自到达。整个奥地利军队有76000人。与此同时,土耳其军队在贝尔格莱德集中了15万人。奥地利和土耳其军队之间的决定性战斗于1716年8月5日在彼得罗瓦拉丁进行。奥地利军队的胜利表明土耳其对中欧的威胁已经结束。</h3> <h3><b><font color="#ed2308">格丹城堡</font></b></h3> <h3> 格丹城堡位于老城区西北角的制高点,是中世纪时期贝尔格莱德的重要堡垒。现今,整个城堡以公园的形式对外开放,不收取门票,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h3><h3> 该城堡历史上曾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至今仍可见古罗马、奥匈帝国的建筑遗风,是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古老建筑的好选择,城堡经常有各种历史、军事、自然展览,沿路更有各种碑文介绍历史名人轶事。</h3><h3>此外,站在城堡顶端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萨瓦河和多瑙河的交汇。</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圣萨瓦教堂</font></b></h3> <h3> 圣萨瓦教堂是位于贝尔格莱德的一座东正教教堂,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圣萨瓦教堂是为了纪念圣萨瓦而建立的,圣萨瓦为塞尔维亚中世纪的著名人物,是塞尔维亚东正派教堂的创立者。</h3><h3> 圣萨瓦教堂是贝尔格莱德最大的纪念性建筑,总占地3500平方米,采用了东正教常用的拜占庭式设计。教堂通体以纯白色大理石堆砌而成,晶莹坚固的质地确保了教堂的稳固与高大,也象征了教会的威严、圣洁和不可侵犯。教堂的圆屋顶高70米,教堂的主体采用了四边基本等长的正十字形状,东西91米,南北81米,这就使得教堂自任何角度看去均显方正整齐,宏伟异常。四座钟楼均匀镶嵌于十字形的四个直角处,与教堂主建筑合为一体,甚是壮观。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会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该教堂供奉的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和中世纪塞尔维亚的重要人物。教堂位于弗拉查尔高原,那是1595年奥斯曼帝国首相思南帕夏焚烧他遗体的地方。它主宰着贝尔格莱德的市 容,也许这个城市中最宏伟的建筑。</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铁托墓</font></b></h3> <h3> 铁托墓也叫做"花房",是南联邦著名的领导人铁托的墓地,之所以叫做"花房",是因为墓的周边一直被鲜花环绕着,然而现在,在墓的旁边围绕着的是却是白色的岩石。铁托的全名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年5月25日生于克罗地亚的库姆罗韦茨村 。</h3><h3> 二战期间,铁托领导南斯拉夫0的武装力量进行了抵抗法西斯的英勇斗争,1943年获得元帅军衔。南联邦成立后,铁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既是南共联盟总书记又是共和国总统,1980年5月4日病逝。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倒没有大兴土木修建陵墓,而是将其安葬在总统官邸的花房中。</h3><h3> 塞尔维亚的人民很尊重铁托,由于铁托的领导,当时的南斯拉夫是一个黄金的时代,国家有地位,人民有尊严,至今人们都会去铁托墓上献上自己的鲜花,以表示对铁托的怀念。</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搭乘复古老的蒸汽车萨尔干 8 号观光铁路</font></b></h3> <h3> 著名的Sargan 8 铁路于1915年开通,因当年的蒸汽机车动力尚无法短距离爬高坡,工程师聪明地设计出用8字绕行的办法解决了难题。该铁路当年是连接贝尔格莱德和萨拉热窝的重要铁路线,现纯粹作旅游观光之用。</h3><h3> 前南斯拉夫著名电影导演库斯图里卡当年在此火车站拍摄电影《生活是个奇迹》时,在车站附近用木头搭建了一个临时生活区供剧组人员吃喝拉撒睡。等电影拍完了导演也喜欢上了这里,干脆将这里重新打造成拥有很多座小木屋的度假村,还在木屋的墙上绘上他本人喜欢的人物。咱们能如此近距离地观赏小木屋,亦是一种意外收获。</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拍摄电影《生命是个奇迹》所建造的童话村落—【木头村】</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德里纳河老桥</font></b></h3> <h3> 古桥全长179.5米,桥面宽4米,有11座桥墩。古桥建于1571年,建筑风格和工艺代表了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最高水平。大桥四百多年来几经洪水和战争的破坏又几度修复,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 <h3><b><font color="#ed2308">波黑萨拉热窝老城</font></b></h3> <h3> 地上的标记好像是冬奥会时画的,地上的标记好像是冬奥会时画的。</h3> <h3> 波黑萨拉热窝老城奥斯曼时期修建的市政厅</h3> <h3> 波黑萨拉热窝老城的钟楼,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曾是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游击队员从钟楼上顺着绳子溜下撤退。</h3> <h3> 波黑萨拉热窝老城,鲁斯特姆帕夏居住的宫殿。后来改做国家图书馆,波黑战争期间,遭塞族军队炮击而损毁严重,大批珍贵书籍和史料被焚毁。战后修复工程,在1996年启动,2014年重新对公众开放。</h3><h3> 波黑萨拉热窝老城奥斯曼时期修建的市政厅。</h3><h3><br></h3> <h3> 波黑萨拉热窝老城的铜匠街 Kazandziliuk,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萨拉热窝带来了铜器的制作工艺,始建于1489年,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道,满街叮叮当当的敲打声。</h3> <h3><b><font color="#ed2308">拉丁桥</font></b></h3> <h3> 拉丁桥(波斯尼亚语:Latinska ćuprija,克罗地亚语:Latinska ćuprija,塞尔维亚语:Принципов мост)是位于波斯尼亚与赫塞哥维纳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一座桥梁,在南斯拉夫时期被称为普林西普桥。拉丁桥的北端是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这一事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现在的桥梁修建于1798-1799年。</h3> <h3><b><font color="#ed2308">莫斯塔尔古桥</font></b></h3> <h3> 莫斯塔尔古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tari most,又译莫斯塔尔老桥)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莫斯塔尔的一座16世纪的桥梁,横跨内雷特瓦河。莫斯塔尔古桥呈拱形,4米宽,29米长。桥的两头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桥拱采用本地的石头建造。由于拱的内弧面大量不规则的变形导致了目前拱的形状。桥的墩台为石灰石,与水边悬崖边上的翼墙相连。</h3> <h3><b><font color="#ed2308">杜米托尔国家公园</font></b></h3> <h3> 米托尔是一座美丽绝伦的天然公园,它由冰河形成,分地上地下河。沿塔拉河峡谷行走,可以看到欧洲最深的峡谷,在浓密的松林中点缀着清澈的湖水,隐藏着大面积的特色植物。 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于拉什卡河谷,在新帕扎尔市较大的地区中。该地区即中世纪塞尔维亚的核心,当时,塞尔维亚烦透了拉什卡这个名字,因为它只代表整个地区。一系列的纪念物和旧式村庄表明过去的历史、精神和艺术在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活中继续着。</h3> <h3><br></h3> <h3></h3><h3><b><font color="#ed2308"> 黑湖</font></b></h3><h3><br></h3> <h3>黑湖是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内的一座高山湖泊</h3> <h3><b><font color="#ed2308">迪尔地耶维卡桥</font></b></h3> <h3> 20世纪30年代末期建成,曾是欧洲最高的混凝土拱桥。二战期间被炸毁,。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桥》的故事,就发生在黑山境内塔拉河峡谷的这座大桥上。这座大桥的名字叫迪尔地耶维卡大桥,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6米。此桥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桥的一侧有此桥设计工程师博日达尔.祖季奇的雕像。他设计了这座桥,又为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而把它砸毁。影片中的插曲——《啊!朋友!再见》,久唱不衰。亲眼目睹那座印在我们脑海中的壮美的大桥,感受 “老虎” 和他的战友当年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站在塔拉河峡谷仰望,更显大桥险峻和雄伟。</h3> <h3><b><font color="#ed2308">科托尔古城</font></b></h3> <h3> 托尔古城是亚德里亚海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的老城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的世界遗产。</h3> <h3><b><font color="#ed2308">杜布罗夫尼克老城</font></b></h3> <h3> 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在达耳玛提亚海岸上向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开放着,它的港口避风,被很好的保护着。这是游轮停泊的港口附近的景色,一座雄伟的大桥,横跨于山谷之间,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气候温和,被誉为"亚得里亚海明珠"和"城市博物馆"。城区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有十四到十六世纪建的古城堡,建在一块突出海面的巨大的岩石上,城堡的墙用花岗岩砌成,厚5米,高22米,长1940米,墙外有护城河环绕,东面是陆地,西面临海。墙上有许多城堡和炮楼。城内完好地保存着十四世纪的药房、教堂、修道院、古老而华丽的大公宫和壮观的钟楼。杜布罗夫尼克大公府座落于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东侧,是城内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建筑。历史上曾是"共和国"政府所在地。府院建于15世纪,古朴典雅。府内既有办公场所,又有火药库和监狱。因火灾地震,府院历经多次毁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哥特式风格,同时融入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色。</h3> <h3><b><font color="#ed2308">派勒城门</font></b></h3> <h3> 派勒城门是杜布罗夫尼克的主要出入口之一,位于老城西部。外城门修建于1537年,是文艺复兴样式的拱门,上方有城市的保护神圣•布雷斯的雕像。之后通过一座三拱的石桥抵达内城门,内城门为1460年建造的哥特风格,和城墙直接相连,上方的圣•布雷斯雕像是由20世纪克罗地亚最伟大的雕刻家Ivan Mestrovic所雕刻的。城门每晚都会上锁,钥匙被郑重的保存在皇宫的守卫室中。</h3> <h3><b><font color="#ed2308">圣布莱斯教堂</font></b></h3> <h3> 圣布莱斯教堂,是为了纪念杜布罗夫尼克城的守护神于18世纪修建的。圣布莱泽是公元3世纪的殉道者,公元971年显圣给当时杜布罗夫尼克城内的一位教区主教团成员Stojko,告诉他外敌正在沿海部署伺机突袭杜布罗夫尼克,当时的政府按照圣布莱泽告诉stojko的内容采取行动,当地人民免于被屠杀。自此圣布莱泽成为了该城市的主保人。这座巴洛克式的教堂也是地震后重建于1715年,据说教堂的玫瑰花窗和祭坛上的圣布莱泽雕像是参观重点,这座雕像不但躲过了1677年的地震,还逃过了1706年的大火,当地人更加深信圣布莱泽是该城市的守护神。每年二月三日的圣布莱泽日,全城举行盛大庆典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h3> <h3><b><font color="#ed2308">圣方济修道院</font></b></h3> <h3> 圣方济修道院建于14世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它美丽的巴洛克式的回廊中徜徉,欣赏珍贵的绘画和音乐档案,图书馆,以及金银器皿上的画作。修道院内还有欧洲最古老的药房,建于1317年,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古老的药房。在修道院内的博物馆里,游客可以看到14世纪如何用工具蒸馏水,药品处方的手稿,如何精确测量等有趣的展览。</h3> <h3><b><font color="#ed2308">斯普利特老城</font></b></h3> <h3> 斯普利特是克罗地亚共和国历史名城,克罗地亚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的古城比较小,在市中心最有名的建筑就是戴克里先宫,广场上还有两个古罗马士兵打扮的男子。老城非常小,里面弯弯曲曲的各种“胡同”,和各种纪念品和时装小店。</h3> <h3><font color="#ed2308"><b>戴克里先宫</b></font></h3> <h3> 戴克里先宫是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在位)退位后居住的宫殿。在克罗地亚的斯普利特。戴克里先在帝国经历数十年大动乱后重整朝政,加强专制统治,一度恢复稳定。这座皇宫便代表了罗马帝国君主专制强化的特色,取城堡形制,建筑方整严密。</h3><h3> 该宫南临亚得里亚海,东、西、北三面筑有高墙,大门亦取堡楼形式,在临海一面修有长列古典式拱廊。</h3><h3> 宫城内有十字大道交于中心,道南是寝宫和陵墓,道北是宾馆和兵营。大道两旁筑有拱廊,中央大道通寝宫处还设有大拱门,气势威严。该宫于 7 世纪外族入侵时遭严重破坏,但中央大拱门犹存于斯普利特市内。</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斯普利特老市政厅</font></b></h3> <h3> 15世纪威尼斯人建造的哥特式老市政厅</h3> <h3><b><font color="#ed2308">扎达尔老城</font></b></h3> <h3> 扎达尔,克罗地亚西部的历史名城,是扎达尔县和北达尔马提亚地区的行政中心,也是克罗地亚的第五大城市。这一地区是克罗地亚的文化发源地,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老城人文深厚、古迹众多,拥有亚得里亚海东岸最大的古罗马广场和古老的圣斯托希亚教堂和圣克尔舍万教堂等罗马风格教堂,以及克罗地亚最早的王城--尼恩城,城中建有世界最小圣十字架教堂,其长度仅为36步,也算是其中一大亮点。</h3> <h3><b><font color="#ed2308">人民广场</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市政厅</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老城红顶建筑</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罗马广场</font></b></h3><h3> 是扎达尔最大的一个广场,建成于公元三世纪,是罗马的第一任皇帝奥古斯建立的。广场最醒目的建筑就是圣多纳特大教堂。 教堂前面有罗马论坛遗址、古罗马宫殿遗址和倒塌的罗马柱。还有罗马引水渠、罗马塔楼等等。如今罗马广场虽然断柱残亘,但经简洁的现代主义设计,形成新的城市广场,延续了它自古罗马以来的用途。</h3> <h3><b><font color="#ed2308">圣多纳特教堂</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罗马时期遗址</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圣阿纳斯塔西亚教堂及钟楼</font></b></h3> <h3> 在扎达尔马提亚最大的教堂,其名称来自扎达尔四个守护神之一的St. Anastasia。最古老的部分是一个早期的基督教教堂,下半部偏罗马式的外观形成于12世纪的。上半部以及拱门、玫瑰窗等则是哥特式的风格。1202年在十字军的包围和征服的战争中大教堂被损坏,后来得到扩建。旁边的钟楼可以登顶。教堂内部左右侧保存着13世纪残破的笔画,左侧殿设置的石棺,据闻保存着圣阿纳斯塔西亚的遗骨。</h3> <h3><b><font color="#ed2308">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font></b></h3> <h3> 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 位于克罗地亚西部山脉峡谷中,由16个天然湖泊和周围区域组成,总面积19462公顷。湖泊根据地形不同分为高低两组,上组位于白云石亚地层山上,下组湖泊则位于一条石灰岩峡谷中。园中是狩猎得好去处,各类飞禽走兽踪迹遍布。</h3><h3> 普利特维采天然湖群,大小共有16个,故又称十六湖,又有"欧洲九寨沟"之称。普利特维采湖群是数千年来流经石灰石和白垩上的水,逐渐沉积为石灰华屏障,构成自然的堤坝,后者又创造了一系列美丽的湖泊、洞穴和瀑布。</h3><h3> 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里的森林是熊、狼和许多稀有鸟类的避难所。公园不仅风景绝美,而且有以山毛榉和冷杉为主要树种的原始林及熊、鹿、狐、狼、羚羊、貂、秃鹰、鹰等珍禽异兽。</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古城门</font></b></h3> <h3> 萨格勒布古城门位于圣•马克教堂附近,又叫石门,建于罗马时期,是老城仅存的一座城门,至今保存完好。古城门对面就是著名的洛特尔萨克塔,曾经是老城城墙的一部分。塔上至今还保留着一门大炮,到中午12点整时,大炮就会鸣响,这已成了萨勒格布的一个传统。</h3> <h3><b><font color="#ed2308">圣史蒂芬大教堂 (萨格勒布大教堂)</font></b></h3> <h3> 勒布大教堂,是萨格勒布的地标建筑之一。 为哥特式风格,在1880年的地震中被毁,后来于1899年重建。教堂内有13世纪的壁画,是市民进行祈祷等活动的主要场所。门口有一口钟,是大教堂在1880年地震被毁的,时针停留在七点零三分零3秒。门口还有两个石柱,石柱在前共产主义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最高的古典建筑是圣•史蒂芬大教堂,其雄伟与高度足以让人体会到中世纪克罗地亚建筑的高超技艺。在圣•马克教堂的另一端就是保存完好的萨格勒布古城门,它是老城仅存的一座城门,建于罗马时代。古城门对面就是著名的洛特尔萨克塔,它曾经是老城城墙的一部分。至今,上面还保存有一门大炮,当然,不是用来守卫城门的,而是用来报时的。每到中午12点整时,大炮就会鸣响,这已成了萨勒格布的一个传统。</h3> <h3><b><font color="#ed2308">圣马可教堂</font></b></h3> <h3> 圣马可教堂位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建筑,里面陈列着罗地亚著名雕塑家梅什特罗维奇的作品。教堂的屋顶是一大亮点,是用彩色瓦片装饰的,十分有个性。用马赛克砌成的徽章,左边是克罗地亚几个大区的徽章,右边是萨格勒布市徽,非常适合拍照留念。</h3> <h3><b><font color="#ed2308">耶拉契奇总督广场</font></b></h3> <h3> 耶拉契奇总督广场是萨格勒布的中心广场,有克罗地亚首任总督耶拉契奇的雕像。广场周围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是来源于19世纪,展现了多种建筑风格,从比德迈到新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广场最先名为哈尔米查,为征税的意思,到1848年,广场正式被命名耶拉契奇。广场现在是市民进行活动以及约会见面的地方,晚上非常热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