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穆雅逸”李遇春先生之书法人生

简和草屋

<h3><font color="#ff8a00">李遇春:山西离石人,生于1963年,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吕梁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font></h3> <h3>说起来,我和李老师并不熟。</h3><div>两年前,吕梁市青年书法论坛暨精品展在孝义市举行,算是第一次见李老师。印象中李老师甚是朴素,不苟言笑,有时会安安静静的坐在某个地方。</div> <h3><font color="#ff8a00">我想这是一个安静的人。</font></h3> <h3>晏殊的《蝶恋花》中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近代学者王国维将此语收录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言意只有视野开阔、不畏孤独寂寞,才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可见做任何事情要有所成就,需有一种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雕像《思考者》为世人所推崇,全在于有思考与力量的表达。</h3> <h3><font color="#ff8a00">李老师最为可贵处在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其书作不随时风、不追潮流。</font></h3> <h3>好的书法作品是要有传统底子的。所谓先有共性,后有个性,没有传统、没有出处不能算做书法,然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则泯然众人也。观李老师书法作品,真、行、草、隶均有涉猎,这是由其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所决定的,作为一名书法专业老师,所要求各体皆能,然凡事皆有因果,博易沦为不精,所以李老师有意识的以行草书和楷书作为主攻方向。</h3> <h3>李老师楷书主要取法于褚河南《大字阴符经》,褚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灵动而有意趣。多年来心追手摹、孜孜不倦终得其精神面貌,而又因其教学上广涉其他楷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语言。微信上有篇朱中原先生写的文章《不会写楷书的书法家都是渣渣》,我完全赞同。楷书是基本功,因为它包含了书法元素中最重要的部分之—“字法”,再一楷书是对书法家毅力的考验,写楷书时最需安静。朱先生言:“事实上,评价一个人书法的好坏,关键即看其正书功底的深厚与否,如果正书功底不深厚,即便写的天花乱坠,也好不到那里去”。 从坊间流出的李老师楷书作品来看,时有较大篇幅作品,却结字严谨,一丝不苟,很见功力。</h3> <h3><font color="#010101">(都是大篇幅,写的多好)</font></h3> <h3>(再来,谁有本事也出来走两步)</h3> <h3>学书法要写成个样子,必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以至废寝忘食。然作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从内在的生命体验来看,数十年的书写并不孤独,反而是生动的、丰富的。因为在其长期的书写过程中他能够尽情与古往今来的书家圣贤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不断地丰厚自己的生命质量。</h3><h3><font color="#ff8a00">因此,在书法世界中,李老师辛苦并幸福着。</font></h3> <h3>书法中,行草书最见性情。李老师行草书作品中可见二王、赵子昂、怀素、孙过庭,于右任之规模,似乎还渗有些许碑味,其线条简净而质较高,结体上中宫收紧,整体章法上错落有致,常“无意于佳乃佳”, 其书作不以技巧炫目,在笔墨简单而顺畅的婉转翻折中,把虚实、黑白、映带等关系处理的非常到位,在简穆雅逸的书写状态中,把书者本有的精神气质更好的透了出来。书法之魅力在于具有极强的哲学思辨,包含着大理,贯通与大道,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立统一关系及自我书法语言给当今书坛千人一面的现象敲响了一记警钟,值得我们思考、再思考。</h3> <h3><font color="#ff8a00">清包世臣曰:“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从李老师的书作中看出了这种清醇的书卷气象。</font></h3> <h3>三右书坛名宿林鹏老尝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三十年前云遮月,三十年后见妖娆”。李老师已逾知天命之年,这是一个书家趋于成熟的年龄,以李老师之书学境界、文化素养,其书艺必将臻于化境,更上层楼。</h3><h3>我们期待着……</h3> <h3><font color="#010101">后记:限于自己对书法的浅陋认识,文中有关论述李老师书艺不妥的地方,还望李老师海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作者:辛利生,山西石楼人,喜好书法与文学。</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