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阳往事(下) 曾国忠著

再见枫叶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八)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h1><h3>&nbsp;&nbsp;&nbsp;&nbsp;</h3><h3> 翻开随阳化工厂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随阳化工厂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土法上马的,即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甚至是蛮干,冒险拼搏才取得的成绩。设想当时的随阳化工厂,如果等、靠、要,即等到了国家的投资贷款,等一切条件具备好了以后再开工建设,那么恐怕早就错过了发展机会,也不会有后来繁荣发展的随阳化工厂了。</h3><h3> 随阳化工厂当初的做法是正确的,成绩是肯定的。随化人那种不怕苦不怕死、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随阳化工厂的有些做法确实属于蛮干,而且有些蛮干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问题的关键是蛮干过后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引以为戒,切实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可是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做好这项工作。随阳化工厂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建设的,是靠土方法上马建成的,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着很多隐患,当时主要强调以政治挂帅为主,没有安备的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安备的生产教育制度,没有安备的生产操作规程,只有一些简单的综合制度。更重要的是大家对民爆产品的生产,原材料、产品的性质和危害性都不是十分清楚。我1971年2月进厂时,没有接受任何的安全教育,也没有人给我讲解车间的生产流程和操作方式,直接就安排上深夜班,直到发生了1970年的&quot;7.17&quot;、1971年的&quot;5.11&quot;事故后,厂里才开始重视安全生产。1972年厂里才正式制订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84#、85#、86#车间安全生产操作流程»。这两个制度是随阳化工厂历史上的第一个安全生产制度,是在随阳化工厂建厂六年后才颁布的,是通过血的教训和生命代价换来的。</h3><h3> 今天我们不妨花点时间对随阳化工厂发生的几次事故作深入的分析和总结。</h3><h3>1、1970年7月17日的导火索废品销毁伤亡事故,是因为不了解火药的性质,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导致烧伤死亡的。</h3><h3>2、1971年5月11日的八六车间球磨机爆炸事故,也是对黑火药的性质和危害了解不深,在焊接前,没有做好防火措施,比如没有将要焊接的地方清洗干净,没有在地上铺上湿麻袋,没有准备好消防水管,现场也没有安全员监督。</h3><h3>3、1974年的4月17日总库爆炸事故,也是由于大家对原材料苦味酸的不了解,没有及时打扫干净地面散落的药粉,搬运工人没有做到轻拿轻放,使汽车墙板猛烈的砸到水泥地面而引发火星燃烧爆炸的。</h3><h3>4、1974年8月23日轮碾机爆炸事故。1972年以后国家民爆制定了民爆生产安全规范。当时八四车间扩建的5#、6#、7#轮碾机是按照国家最新的安全要求建设的,每台轮碾机间隔距离35米,并修有防爆堤和操作室。7#楼轮碾机爆炸的原因无从查起,因为机毁人亡了,但是事后分析还是可以预防减少伤亡的。如果当天那名包装工不去串岗,那他就不会死亡。如果2名操作工不正对着轮碾机开阔的方面坐着,而是待在操作室里,也会避免受冲击波的伤害。</h3><h3>通过分析研究这些事故的发生,我们随化人彻底清醒了,这些教训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事故使我们认识到民爆产品生产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用血的教训和生命换来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中的每一条都是对职工生命的保护。下面用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八四车间输药螺旋开始是裸露在外没有活动盖板的,1979年当一个职工的右手被搅断重伤以后,我们才去加上活动盖板的。再比如八四车间破碎机进料口以前是很大的,1989年3月1日当一名职工意外的将一只脚掉进破碎机打断流血过多死亡后,才将破碎机进料口改小的。这些血淋淋的事故教育了我们,我们总结出经验,更加科学的管理工作。从1974年两起爆炸事故的发生到2004年的工厂改制,我们对安全工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所以30多年来再没有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多次被评为&quot;湖北省安全生产红旗单位&quo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九)随阳山区飞出的金凤凰</h1><h3> &nbsp;</h3><h3>从1965年11月15日开始组建的随阳化工厂,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们发扬工人阶级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大庆工人人拉肩抗的精神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偏僻的随阳山沟里,吃着随阳的三大宝(红苕、辣椒、南瓜),喝着随阳山泉水,住着芦席棚和干打垒。这群年轻的拓荒牛,苦干加巧干,革命加拼命,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炸石、架桥修路,在漫山芭茅的山坡上垒起了一座又一座的石头房子。用蚂蚁啃骨头的狠劲,建起了一间又一间的工房。用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燃烧着满腔激情,用创造奇迹的智慧之手,描绘岁月的璀璨辉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随阳奇迹。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将一个土法上马、品种单一的手工作坊式的小工厂逐步建成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全部纳入国家计划,产品成龙配套,具有半机械化,机械化和具有一定现代规模的工厂。</h3><h3> 从1966年正式建厂到1974年先后建起了八四车间、八五车间、八六车间、总仓库、总化验室、机修车间、锅炉房、发电房,架设了从黄沙变电站到随阳化工厂10公里长的高压线。职工福利事业随着生产的发展也逐步发展,先后修建了大礼堂、职工宿舍、职工子弟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医务室和小卖部,还购买了救护车,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职工住房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告别了住芦席棚、干打垒、打地铺的历史。从1966年建厂到1974年全厂总建筑面积达到24000平方米,其中生活区建筑面积达6101平方米。</h3><h3> 生产总量方面:从1966年成功试制铵油炸药到1977年在随阳12年时间里共生产各类炸药33850吨(1977年5月以后八四车间搬到官塘新厂)。从试制成功火雷管到1979年共生产火雷管计10770万发(1979年后八五车间搬到官塘新厂)。从试制成功导火索到1979年共生产导火索6378万米(1980年八六车间搬到官塘新厂)。</h3><h3> 经济效益方面:</h3><h3>1、1966年至197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859万元。</h3><h3>2、1966年至1977年完成利润1103万元。</h3><h3>3、 1966年至1977年人均劳动生产率18252元/人.年</h3><h3>4、 1966年至1977年人均创利润2187元/人.年</h3><h3>5、 1966年建厂到1974年共向国家上缴利润总额780万元。</h3><h3>6、 1966年至1974年国家共投资随阳化工厂217.5万元(1975年开始筹建新厂,随阳老厂投资结束)。同期比较,上缴利润相当于国家投资217.5万元的3.5倍。</h3><h3> 固定资产从无到有,到1974年底全厂共有固定资产共计184万元。这些经济指标在当时的咸宁地区工业战线上都是领先的。当时厂领导到地区开会都是坐前排的。</h3><h3> 随阳化工厂就像一座革命的大熔炉。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经过了历次大大小小的各种政治运动,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各种磨难,随化人得到了锻炼成长。我们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的大丰收,还取得了精神文明的丰收,在随阳化工厂建设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建设出了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作风顽强,能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一批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优秀职工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从随阳山区出的金凤凰越来越强大,为咸宁地区的经济腾飞作出了贡献。</h3><h3>附:咸宁地区化工厂1966年-1991年主要经济指标历史最好水平</h3><h3>1、工业总产值:1991年3041万元</h3><h3>2、实现利润:1991年586万元</h3><h3>3、总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1977年34348元/人.年</h3><h3>4、人均创利税:1991年6534元/人.年</h3><h3>5、各种产量</h3><h3>(1)84#产品产量:1985年6945吨</h3><h3>(2)85#产品产量:1978年1617万发</h3><h3>(3)86#产品产量:1978年1203万米</h3><h3>(4)导火索产量:1989年185万米</h3><h3>(5)维生素B6产量:1991年83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架高压线 &nbsp;&nbsp;&nbsp;&nbsp;</h1><h3> &nbsp;</h3><h3> 1970年以后,随着大批知识青年招工进厂给随阳化工厂增加了活力,由于我们的到来促进了工厂的发展,生产增加、效益提高。由于厂里原有的柴油机发电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急需增加电力供应才能保证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经上级批准厂革委会决定:从黄沙变电站架设一条高压线直通厂内。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架设十几公里的高压线困难是很多的,主要缺乏技术、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及大批的熟练职工。面对困难随化人没有退缩,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迎难而上,在实干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厂革委会立即调集全厂的精兵强将组织了一支50多人的施工队伍。当时我任施工排排长,主要负责挖电线杆坑洞和抬水泥电线杆,熊锦堂同志是我们这支队伍的总指挥。每当我们抬电线杆、竖电线杆遇到困难的时候,熊锦堂同志身先士卒,总是冲在最前面,为我们排忧解难,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自己勘察设计线路,自己挖洞打眼放炮、自制设备、土法上马,并将电线杆一根根的竖起来。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在10公里外半山腰抬电线杆时,因坡太陡根本无法站稳,于是有几位同事如熊启福、王建平等人站出来,甘当人梯,让大家踩着他们的肩膀才把电线杆抬上去。我们就是用这种人拉肩扛的土办法硬是将一根根12米长的水泥杆抬到指定的位置。</h3><h3> 记得当时竖电线杆是比较危险的工作。由于没有吊车机械作业,只得用土办法打人海战术。先用自制的绞磨和扒杆将电线杆慢慢竖起来,在竖杆的过程中,四方人拉晃绳(每一方有8人拉绳)以防止电线杆向一方倾斜。我们就是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热情团结协作,终于竖起了一根根电线杆。在整个架设高压线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事故,没有一个人负伤,安全、高质量的提前完成了整个工程。 </h3><h3> 在架设高压线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但是我们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得到了锻炼。架高压线带出了一支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技术熟练的安装队伍,涌现出了像詹洪、王甫林、施小定、鲍啓超等一批优秀的职工,为以后在官塘建设新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当中的好多人成为建设新厂的主要骨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一)铿锵玫瑰</h1><h3> &nbsp;</h3><h3> 我们在架设高压线的同时,厂内的生产也是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说到厂内的生产,在这里很有必要重点夸一夸我们随阳化工厂的女将们。本来,当初招工时女职工就比男职工多,而民爆火工行业有些工种是禁止使用女工的。架设高压线一下子从全厂抽调了那么多男职工,厂内的生产怎么搞,如何做到生产和架设高压线两不误,厂革委会要求各车间克服困难,想方设法要完成生产任务。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女职工站了出来,她们响应厂革委会的号召,打破民爆火工行业的常规,</h3><h3> 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和留守的男职工一起,顶起了厂内的生产。</h3><h3>&nbsp;&nbsp; &nbsp;当时厂革委会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动员机关四大组的人员到车间轮流上班,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一位厂革委会的老领导到我们车间检查生产时,看到那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时,深情地对我说:&quot;这</h3><h3>些女职工真了不起,真不简单。&quot;看到那些女职工锤硝、推硝、开轮</h3><h3>碾机、打黑药时,他说有这样好的职工还怕完不成任务。他重点提到</h3><h3>&nbsp;了徐胜荣、吴爱荣、邱福莲、左玉珍等人,说她们是各车间女职工的优秀代表,是最棒的(后来这些优秀的女职工代表入了党,当上了女主任、女书记、女厂长,她们在各自的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她们用事实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男同志能做的事,女同志一样能够做到。她们的事迹真有点像豫剧&quot;花木兰&quot;中说的那样:&quot;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quot;</h3><h3>&nbsp;&nbsp; &nbsp;1971年是最值得怀念的一年,是最感动的一年。我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果实,不但架设了十几公里的高压线,还完成了当年的生产任务。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二)种菜</h1><h3>&nbsp;&nbsp;&nbsp;&nbsp;&nbsp;</h3><h3>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受&quot;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quot;的影响,很多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当时物资供应紧张,吃粮靠计划,吃肉靠供应(每人每月四两油,半斤猪肉)就连吃上新鲜的时令蔬菜也是很困难的。因随阳当地基本没有菜买,即使有也是随阳的三大宝:红苕、辣椒和南瓜。厂里职工吃菜只能到蒲圻城里买,一买就吃上几天,而且都是大路菜。</h3><h3>&nbsp;&nbsp;&nbsp; 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改善职工的生活,厂革委会号召大家发扬南泥湾大生产精神,自力更生开展副业生产,争取做到自给有余。当时厂里在随阳公社海源大队办有一个小农场,由于那个时候政治学习多,学习班也多,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参加学习班的人都要到小农场去劳动。另外,厂里还办起了养猪场 。各车间响应厂革委会号召,在各车间的空地上,利用业余时间,从岗位上挤出人员大种蔬菜。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八四车间三班的程长明、章德斌同志表现得最积极。在炮楼的后面有一大片没有开发的土地,因为偏僻没有人进去,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quot;西伯利亚&quot;。程长明、章德斌带着大家在&quot;西伯利亚&quot;挖地、开荒、把地整得平平的,然后从山下厕所里挑来大粪做底肥,撒上种子,浇水,进行田间管理,蔬菜长得水灵灵,绿油油的,微风一吹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h3><h3>&nbsp;&nbsp;&nbsp;&nbsp; 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的丰硕的果实。收获的季节里,水灵灵的大罗卜、黄灿灿的大白菜长满了各车间的自留地里,大家将收获的新鲜蔬菜送到了食堂,吃着自己种的蔬菜,特别有味道,特别的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三)拉练</h1><h3><br /></h3><h3> 从一九七0年开始共招收了200多名青年职工来到随阳化工厂。这些青年职工的到来给随阳化工厂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生机活力,同时也带来不小的困难和负面影响。如:生活问题、住房问题、脏苦累的工作无人做的问题、职工不安心本职工作等问题。当时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少数的职工想调走,二是不愿意做脏苦累的工作。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某车间支部书记(从蒲圻县泉口公社调入随阳化工厂)安排一个职工的工作,这个职工不服从安排,支部书记拿他没有办法,在厂干部会上,这位支部书记说:我在公社里调动千军万马没有人不敢不听,现在连一个职工都不服从分工,我想不通。这件事情说明,工人和农民是有很大区别的。</h3><h3> 针对青年职工中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厂革委会高度重视要求各支部把稳定职工的思想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发挥政治优势利用大会、小会各种学习班开展谈心活动,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讲革命历史、讲传统。厂革委会相继恢复和建立了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同时加大对住房建设和生活食堂的投入,尽可能的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h3><h3> 一九七二年元月二日,厂革委会组织了以八四车间为主的200多名职工到蒲圻矿务局磨盘山矿参观学习体验煤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那天天气干冷干冷的,天空中不时飘起小雪花,我们不怕严寒,学着解放军的样子,唱着军歌,排成四路纵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的,一路向着磨盘山走去,江北战同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喊着&quot;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号子&quot;,我们的行动引起了村民的注意,他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不知道这支队伍要到哪里去。经过2个多小时的步行,我们到达磨盘山矿,稍事休息后我们穿好工作服,带上矿灯,乘吊篮下到100多米深的矿井下。在矿井下我们看到了煤矿工人不顾随时有瓦斯爆炸,随时有透顶、渗水的危险,忘我工作为国家建设生产更多的煤炭,我们感触颇多。中午在磨盘山矿吃过午饭以后,在饭堂里,我们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矿务局的老领导给我们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艰苦的生活,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奋斗的故事。曾经在黄石源华煤矿工作过的老矿工向我们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时期,残酷压迫剥削煤矿工人,制造万人坑的悲惨故事,老领导、老矿工的演讲,使我们深受感动。拉练参观学习归来大家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努力做好工作。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青年职工的思想相对稳定了一些,有力地促进了生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四)文艺汇演</h1><h3>&nbsp;&nbsp;&nbsp;</h3><h3>&nbsp;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物资供应困难、生活条件艰苦、文化生活落后,当时又没有电视,十天半月难得看上一场电影,有时碰到一部好电影,要等到很晚才能看到(有一次放映«杂技英豪»就是晚上12点开始的),更别谈放映更难看到文艺剧团的演出。</h3><h3>&nbsp;&nbsp;&nbsp;&nbsp; 当时,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文化大革命是一项政治任务。为了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厂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各车间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好人好事,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经常不定期的进行文艺演出。</h3><h3>&nbsp;&nbsp;&nbsp;&nbsp; 一九七二年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厂里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布置,重点准备了一批自己创作编排的好节目。大家白天上班,晚上排练,经过大家不断的努力,反复排练、反复修改提高,终于演出了一台质量较高的文艺节目。如:虞立中领衔的由詹洪、鲍启超等参加的舞蹈«新疆亚克西»,陈家祥、李德秀、陈光华等演出的«洗衣舞»、房景辉等领唱演出的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伊志芳等演出的«阿瓦人民唱新歌»,还有一些宣传随化人好人好事的节目。他们的精彩演出不时博得观众的一阵阵掌声。</h3><h3> 除了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外,厂宣传队还到附近的农村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当时官塘地区有三家中型企业:随阳化工厂、蒲圻矿务局、武铁官塘采石场。我们这三家企业走得非常近、非常勤,大家亲如兄弟,逢年过节带着宣传队、篮球队互相慰问。有一年春节前,采石场的左书记亲自带着宣传队和篮球队到厂里慰问演出。过了春节刘宝俊书记亲自带着厂宣传队和篮球队到采石场回访拜年。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加深了工厂之间的感情联络,增进了友谊,拉近了厂与厂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五)来会</h1><h3> &nbsp;</h3><h3>&quot;来会&quot;是什么意思?不是来开会,更不能理解成来相会。实际上&quot;来会&quot;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民间储蓄存钱的办法,有的地方叫约会、打会、邀会等等说法。因为当时我们都是学徒工,每月只有18元钱的工资,除去生活费,买些日常用品外,更不谈抽烟喝酒,就剩不了几个钱。如果想办什么大一点的事就没有钱。为了解决一时的困难,所以大家就&quot;来会&quot;。&quot;来会&quot;的操作方法是:约好12人(多少都行,一般有10人、12人)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拿出5元钱,一共是60元钱。然后通过抓阄抽签的办法排出1-12的顺序,大家就按照排出的顺序,遵守定出的&quot;潜规则&quot;,每月按时把5元钱送到某一个人的手上。这样,每一个人必定有一个月会增加60元的收入。</h3><h3> 有了钱怎么安排,各人有各自的安排打算,不管怎么安排都得遵守客观实际。当时最流行的是想买一块手表(特别是上海牌手表)和的确良衬衣。于是大家纷纷&quot;来会&quot;存钱买手表,买衣服打扮自己,&quot;武装&quot;自己。当时最普遍、最流行的是通过&quot;来会&quot;的方法筹集资金,买材料打家具、准备嫁妆。为将来办大事做准备。我本人也是通过&quot;来会&quot;存到钱,买了手表,买了材料的。4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的工资增加了上百倍,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再也不用&quot;来会&quot;的方法存钱了。每当回想起这些往事,确实感到很有趣,很有意思。&quot;来会&quot;这一名词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六)听实况转播</h1><h3> &nbsp;</h3><h3>每当我晚上9:30分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体育世界»时,每当我收看英超、意甲、德甲、美职篮联赛和中超的转播时,不由得我回想起在随阳化工厂的那些日子。当时的随阳化工厂生活条件艰苦、住宿条件差、文化体育生活落后,当时没有电视看不到体育比赛的节目,厂里除了一个篮球场外,再没有什么体育设施了。</h3><h3> 虽然工厂条件差、没有什么体育设施,但是这些难不倒随化人,他们想办法克服困难,利用废旧材料就地取材制作了一些体育用具,如单杠、哑铃、特别是八四车间的小伙们利用车间的一个废旧的工作台,做了一张乒乓球台。大家就用这些简单的体育器材锻炼身体,一张自制的乒乓球台成了最抢手的活动场地。</h3><h3> 1973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第32届世乒赛,在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相继失利的情况下,中国队老将郗恩庭、胡玉兰分别站了出来,闯进了最后的男女单打决赛。那一天男子单打决赛就要开始了,我们好大一群人围坐在姚东旭的收音机旁等待收听实况转播。当收音机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播音员宋世雄老师那熟悉的声音时,我们顿时鸦雀无声,静静的听着:&quot;各位观众、各位听众、台湾同胞们、香港、澳门同胞们,海外侨胞们,我们现在在香港九龙伊丽莎白体育馆向大家转播第3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quot;我们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比赛场地高低起伏、扣人心弦的声音时,我们的心脏也随着紧张激烈比赛不断的跳动。最后,随着收音机里传来郗恩庭、胡玉兰一路过关斩将、七战七胜分别夺得男女单打世界冠军时,整个八四大楼沸腾了,大家鼓掌欢呼、手舞足蹈、敲盆打碗,庆祝中国队取得胜利。要问大家为什么这样高兴,同志哥我告诉你,因为在当时的中国体育界,只有乒乓球才能得到世界冠军。</h3><h3> 乘着中国乒乓球队夺得世界冠军的余威,在厂团委的支持下,大家利用休息日和业余时间,自发的组织了一场乒乓球比赛。比赛同样进行得紧张激烈,最后,名不见经传的俞国强脱颖而出,战胜各路高手,夺得随阳化工厂历史上的第一届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七)打狗</h1><h3> &nbsp;</h3><h3>今天的生活真是好,每天都有鱼肉吃,吃多了吃腻了就想吃农家新鲜菜、土菜和野菜。可曾想到四十多年前在随阳化工厂的那些日子,当年我们都是学徒工,每月工资只有18元钱,物资紧张吃鱼吃肉是有限的,肚子里没有什么油水,常常是一个月接不到一个月。每当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大家就喝点小酒,抽点小烟,到了月底没有钱花就只能吃稀饭、馒头,买五分钱的菜。为了解馋,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到随阳公社旁边唯一的一家小吃店打牙祭。说是打牙祭,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吃的,都是些腌腊肉煨苕粉、随阳干辣椒等,有时碰到一点野山羊肉和野猪肉那就是美味佳肴了。</h3><h3> 也不知道是哪位聪明的同志发现了一个秘密,找到了解馋吃肉的好办法。每天下中班在食堂吃夜餐时,发现有老百姓家的狗在食堂里觅食,吃些剩下的饭菜。发现这个秘密后,小伙子们立即动手邀上几个人拿着木棍,把饭堂的门关上就在里面打狗,打得狗嗷嗷直叫直到死去。大家带着"战利品",挑灯夜战,烧火煮狗肉,喝着烧酒,吃着香喷喷的狗肉,那别提有多高兴了。</h3><h3> 一天傍晚,我的一位同事独自一人外出打狗,他走到二里路附近一户人家旁边时,用"三步倒"(一种专门猎杀动物的毒药,动物吃了后走三步就倒,俗称三步倒。)放倒了一条狗,当他背起死狗往回走时,这家主人发现了,吓得他把死狗藏起来跑回厂里。天完全黑下来以后,他邀上我们五六个人打着手电把死狗背回来,大家趁热打铁在一老职工家里连夜剥毛剐皮,开肠破肚,不到三小时,我们10多人就把满满一锅狗肉煨萝卜吃得干干净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八)快乐的星期天</h1><h3> &nbsp;</h3><h3> 为了方便生产,节约资源,也方便大家休息,当时厂里规定每半月休息两天(俗称大礼拜)。如何打发这难得的两天休息时间,我们这些快乐的单身汉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人的打算安排。</h3><h3> 有的人三五成群结伙进城。随阳化工厂离蒲圻、咸宁都有40多公里的路程,为了省钱大家有时坐厂里的便车,有时坐进山拖竹木的卡车,实在没有便车就到随阳公社门口坐班车进城。进了城大家都感到很新鲜,于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逛逛商场,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中午打伙吃个中饭。</h3><h3> 有的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内务打扫卫生,洗衣服洗被子。如果确实自己不想洗的就请女生帮忙洗,中午给女生买个饭买点好菜或者买点糖什么的算是对女生给自己洗被子的回报。当时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精神。</h3><h3> 有的同志注重学习看书看报写日记和心得体会,爱好体育的同志就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下围棋和象棋。有的同志利用难得的2天休息回家看父母。有的同志选择爬山、钻山林散步,象新得、海源、二里路、板坑老虎岩都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有的同志喜欢钓鱼,小溪小塘边留下他们的身影,黄沙水库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h3><h3> 最有趣、最好玩的是打扑克,当时不兴赌博,也不可能有钱赌博。大家就来一种打5、10、k和放鸭子的扑克游戏。5、10、k是4人打,两人为一边,放鸭子是3人打,各打各的。为了提高兴趣,寻求乐趣,大家定出规则,凡是输了的要有所惩罚。具体如下:</h3><h3>1、在脸上贴纸条,输一盘就贴一张;</h3><h3>2、钻桌子,输一盘,钻一次;</h3><h3>3、喝凉水,输一盘,喝一杯凉水。</h3><h3> 有时打扑克的时间长了,大家的脸上都贴满了纸条,你望我,我望你,不禁都哈哈大笑起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九)游泳</h1><h3> &nbsp;</h3><h3> 从随阳山东面下来有一条小溪,流向阳光大队一队、二队的村庄旁边,沿途不断接纳着冒出的泉眼、小沟、小塘的水,小溪不断扩大变宽变深,在总仓库旁边形成了一个高位落差的大水塘小瀑布。我们厂生活用水就是在那里抽取的。小溪过了总仓库后经过阳光大队四队后,在我们厂生活区下面又形成了一个高位落差的水荡子,水荡子两面是山坡,远远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峡谷,水荡子有10多平方米的面积,最深的地方有3至4米,旁边有一块大石板正好在水面上,犹如一个天然的跳水版。小溪的水很凉、很清,没有任何污染,时常有小鱼儿出来冒个泡。</h3><h3> 每当夏天到来时,水荡里就会呈现一幅热闹的画面:大家纷纷到水荡子里游泳、戏水。有的在水荡子里潜游;有的站在石板上做着各种姿势,换着花样往水里跳;有的互相往对方身上泼水打水仗;不会游泳的同志在岸边,爬在水荡边上打鼓球,会游泳的同志教不会游泳的要领动作,我们好多同志就是在这里学会游泳的。在打闹疯过以后,大家用清清的泉水洗去疲劳、洗去污渍,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着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h3><h3> 1974年以后,随阳公社决定在阳光大队二队(总仓库旁边)修建三门水库,以解决天旱时吃水和农田用水问题。自从修建了三门水库,大家再也不用到水荡子里游泳戏水了,大家都三五成群,结伴到三门水库游泳,不会游泳的同志还带着自制的游泳圈轮胎等等。1976年夏天为纪念毛泽东主席&quot;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quot;的伟大指示发表25周年,厂团委还在三门水库举行了一次游泳比赛。参加比赛的有八四车间、八五车间、八六车间的代表队,随阳公社也组织了一支代表队参加,最后经过激烈的竞争,八四车间代表队和八六车间代表队分享了冠亚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排险小分队</h1><h3>&nbsp;&nbsp; &nbsp;</h3><h3>一九七四年四月十七日,总仓库存放原材料的一个仓库不幸发生了爆炸。强大的冲击波和震动直接影响威胁着附近的成品雷管仓库。当时仓库内存放着几百万发雷管,爆炸过后,仓库内到处都是泥块瓦渣和歪歪倒倒的房梁屋架,大部分都压在雷管箱上面。如何处理这个重大的安全隐患,这几百万发雷管还能不能销售,厂里一直拿不定主意。经上级领导协调安排,从当时的武汉军区请来两位工兵专家帮助处理这批雷管。两位工兵专家到达后,顾不上休息来到爆炸后的现场,他们仔细认真的检查,不断的抽取雷管观看,经多次检查后发现,现存的雷管有的加强帽震松了,有的雷管传火孔堵塞了,有的雷管严重变形了等等。经与工厂协商后,这批雷管被判为废品。如何销毁这批雷管,在哪里销毁,厂领导多次召开会议,选择销毁地点。在随阳公社的大力支持下,两位工兵专家亲自指导,最后选择了15公里山上原矿务局新农煤矿废弃的矿区内,专家要求工厂组织一支精干的排险小分队来完成这次引爆销毁的任务。</h3><h3>为了能参加排险小分队,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纷纷表决心,写申请书(我当时也写了申请书,但是没有被批准),大家的行动体现了我们随化人&quot;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难而上,勇于牺牲&quot;的奉献精神。后经各单位报名、工厂批准,组成了一支10多人参加的排险小分队。为了安全起见,厂里提前召开专门会议通知大家尽量远离厂区公路(因当时进出危险品的汽车都需要从生活区穿过),远离装载报废雷管的汽车,工厂还派人在公路沿线设置了警戒以防万一。经过排险小分队勇士们两天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顺利地完成了销毁任务。</h3><h3> 转眼间已经过去了43年,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查不到哪些同志参加了排险小分队,也不知道当年排除险情的紧张场面是怎么样的,但是,我们可以大声地说:&quot;我们没有忘记你们,向当年参加排险小分队的勇士们致敬!你们辛苦了!你们那种勇于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quo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一)一次有意义的劳动</h1><h3> &nbsp;</h3><h3> 今天我专门要表一表,说一说随阳山的父老乡亲们。一九六五年开始建厂的随阳化工厂到一九七九年全部搬迁离开随阳,一共存在了14年。当时建厂,我们占了随阳老百姓的山林、土地,建厂房、建仓库、修公路,但是随阳的老百姓没有以此为理由要挟、索要或者是要求赔偿等过急的行为。不像今天有的农民,占了他的一点土地,又是补偿又是青苗损失费,要水要电,还要安排人在厂里上班,恨不得终生都要你负担。相比之下,随阳老百姓是多么的高尚,心灵是多么的美,他们那纯朴憨厚、豪爽热情待人待客的山野民风一直在流传。当年我们有很多职工跟当地农民兄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逢过年杀年猪的时候,农民兄弟就接我们过去吃肉喝酒,而我们就接他们到厂里来玩,家里穿不完的衣服,厂里发的工作服、胶鞋、手套等也会送给他们,有时没有东西送就到食堂买些馍馍让他们带回家。而他们将随阳的三大宝:干竹笋、腊肉回赠给你,大家就像亲戚一样互相走来走去,非常友好的生活在一起。直到去年在随阳聚会,还有多位同事寻找当年的朋友。</h3><h3> 民间的交往是友好的,同样工厂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友好的。每当春耕农忙季节,厂里支援点化肥,帮助农民修理农机具,夏天抗旱抽水的电动机烧了、哪个农机的零件坏了,或者是哪个农具要烧电焊,只要找到厂里,厂部立即安排人员给他们修理,从不收取任何费用,这种友好的关系一直延续着。有一年正是春耕大忙季节,在王甫林同志(当时任八四车间政治宣传员)的倡议下,我们利用休息时间自愿组织了一支10多人的支农小分队,来到随阳公社阳光大队第二生产队,我们来到田边后,脱去鞋袜、挽起裤脚,听从生产队长的安排排成一行下到田里插秧。虽说是五月天气,但随阳山里大多数是冷浸田,水还是很凉的,插秧整田前要往田里撒石灰,以提高温度。我们全然不顾水冷,一个劲的插秧,中间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和村民们在田边地头聊天、拉家常、畅谈农村的未来,询问生产队里的收入情况,山上树木竹林的数量,田里粮食的收成情况等等。村里有一位中年农民还给我们唱山歌,大家欢歌笑语、谈笑风生 ,一阵阵的欢笑声,传遍了广阔的田野。快到吃中午饭的时候,我们谢绝了生产队里为我们准备的午饭,在和生产队长打过招呼后,悄悄地离开了第二生产队。</h3><h3> 虽然这次支农活动只有半天时间,没有帮助生产队做更多的事,但是意义非常重大,和农民兄弟交流联络了感情,密切了工农关系,拉近了农村与工厂的距离,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一个多月以后,不知道厂里怎么知道了这件事情,书记在全厂大会上表扬了这件事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二)短训班</h1><h3> &nbsp;</h3><h3>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为了培养基层干部,提高干部的文化理论知识水平,厂党委决定在即将开建的官塘新厂举办短期培训班。每期参加短训班学习的有车间和科室的骨干、班组长、车间副主任、机关科室副科长、党员等等。由一名正科级的干部担任每期培训班的班长。我是第二期参加短训班学习的,我们这一期一共有10多人,班长是周本鑫同志(时任八四车间主任)。</h3><h3> 每期短训班的学习时间是两个月,记得我们这一期开班的那天,厂党委刘书记亲自给我们作报告,讲革命史和革命传统,勉励我们认真学习,积极劳动取得学习劳动双丰收。短训班的纪律是严格的,和在车间上班一样天天记考勤,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是不能请假的。短训班除了正常休息外,采取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的模式,学习抓得很紧,主要是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选集,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都是我们必读的。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学习后要展开讨论还要写学习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个人学习情况,经常召开汇报会交流个人学习的经验。</h3><h3> 当时劳动的地点就在已经征收的土地范围内,也就是后来八五车间,那里有好大一片平地,平地旁边有很大一口泉眼,不断涌出的泉水形成了一个小水塘。第一期的同志已经拉起了铁丝网,种下了玉米蔬菜等。我们就用泉水浇地浇菜。每天上午,我们顶着烈日、背着锄头、拿着砍刀在玉米地里锄草,没有农家肥我们就施点化肥,经过我们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管理,玉米一天天长大长高,绿油油的一片,微风吹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为了保护玉米能够长大成熟,我们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牛斗。当地老百姓的牛是自然放养的,牛群整日放在山中,直到用牛耕地才到山上去找牛。为了防止牛群吃玉米苗,每天派两名男职工轮流守玉米苗,就在玉米地旁边搭建个窝棚,晚上就睡在窝棚里。白天我们都在那里劳动,牛群不敢来,到了晚上,成群结队的牛就在拉铁丝网的木桩上擦痒,木桩擦倒后,铁丝网就倒了,这样牛群就进来吃庄稼。经常是晚上倒,白天我们再补上,就这样重复循环的坚持着。后来听第三期短训班的同志说:有一次晚上牛群把近50米长的铁丝网擦痒擦倒了,也许是牛群闻到了玉米苗的香甜味,也许是牛群渴了要喝水,结果近半人高的玉米苗和种的菜全部被牛群吃得一干二净。</h3><h3> 短训班是短期的。虽然我们没有收获到粮食和蔬菜,但是我们通过劳动得到了锻炼,通过学习提高了丰富的知识,参加短训班学习的同志大多数入了党,当上了基层干部,难怪有人形象的比喻说她是随阳化工厂的&quot;黄埔军校&quo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三)怀念刘书记</h1><h3> &nbsp;</h3><h3>我们敬爱的老书记刘宝俊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6年了,为了随阳化工厂的建设和发展,刘书记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奋斗了一生直至累死在自己心爱的岗位上。</h3><h3> 在我的记忆中,刘书记高高的个子,魁梧的身材,他的脸上总是含着宽厚的微笑。他是一个善良温和的人,就像是慈祥而伟大的父亲。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他时刻关注车间的生产,经常一个人手持拐杖晚上到车间巡查,每天中班下班后他才上床休息);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生活态度,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h3><h3> 我和刘书记近距离接触一共有两次,这是发生在我生活中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九七一年二月十四日,我和同队的另外两位老乡一起招工进了随阳化工厂。第二天,车间发给我们9元钱的工资,说是我们超过了发工资的日期四天(当时是每月10号发工资),按照考勤规定只能发半个月工资。我们拿着9元钱的工资,心里盘算还有26天才能发下个月的工资,这9元钱怎么过得下去。我们当时就向车间反映了我们的情况,但是车间没有答复我们。进厂的第三天,同伴的工人告诉我们直接去找刘书记,兴许能解决问题。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大胆的向刘书记反映了我们的情况,刘书记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在听完我们反映的情况后没有做声,他说你们等一下就出了办公室。过了一会儿,刘书记回到办公室用他那河北口音的话说:&quot;我同财务科讲了,你们先领半个月的工资吧。&quot;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听错了,怎么这么快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在谢过刘书记后去财务科领回了半个月的工资。</h3><h3> 一九七五年六月,我作为厂劳模代表和刘书记一起参加湖北省工业学大庆表彰先进大会。临行前,厂领导嘱咐我说:&quot;刘书记年纪大,烟抽得多,晚上咳嗽,并有高血压。要我放精明一点,照顾下刘书记。&quot;第二天起床后,我帮刘书记打来洗脸水、开水等,刘书记看了很生气,他对我讲今后你再不要给我打水了,我自己能够动,你在车间工作很辛苦,经常一个人干两个人的事,利用开会的时间多休息一下。多么亲切的话呀,就这样朴实的语言反映了一个老干部对青年职工的关怀。当时我感动得眼眶都湿润了。当刘书记听说我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正在接受组织考验时,他鼓励我说:&quot;年轻人多锻炼一下,多受些磨难,多想些困难,对今后工作有帮助,你不但要做到从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从思想上入党。我相信你会成功的。&quot;他的谆谆教诲,多少年来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做好工作,成为我做好工作的动力。</h3><h3>我们开会住的宾馆伙食不怎么好,经常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刘书记看到了很痛心的对我说:&quot;我们过去打日本鬼子的时候哪里有大米饭、白馍馍吃,能够吃上黑面窝窝头就不错了。&quot;有一次,刘书记把餐桌上没吃完的半块半块的馍馍都收集起来,用手帕包起来带回房间当中餐吃。刘书记的行动可能感动了大家,后来浪费饭菜的事也少了。</h3><h3> 大会最后一天是表彰先进,当时刘书记遗憾的对我说:&quot;要不是去年厂里出了安全事故,我们厂也是全省的先进单位。不过我不灰心,我一定要加倍努力,我有信心和决心一定要使随阳化工厂成为先进单位。&quot;多么响亮的豪言壮语啊,在刘书记领导下,全厂上下团结奋斗,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双丰收。一九七八年,我们厂被评为大庆式企业,咸宁地区工交办公室(地委工交政治部)在我们厂召开了现场大会,刘书记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h3><h3> 刘书记胸怀全局,高瞻远瞩,为工厂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使一个默默无闻的手工作坊式年产500吨铵油炸药的小工厂,建设成为年产6000吨炸药,产品成龙配套,品种齐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型民爆企业。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刘书记虽说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一心为公以厂为家的高贵品德,脚踏实地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关心群众关心职工的优良传统,始终在化工厂发扬光大,始终在化工厂全体职工中传承。让我们继承刘书记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德,保持晚节,做好表率,传递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h3><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四)爱情篇</h1><h3> &nbsp;</h3><h3> 严寒的冬天过去了,冰雪融化了,春天已经来临。随阳公社门前小溪旁边的歪脖子柳树开始发芽了,小鸟们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唱着歌儿,山上的各种野花竞相开放。我们这些从农村招来的知识青年终于熬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结束了学徒工的生活,正式转正为一级工,手头上也有些宽裕了。(当时学徒工第一年18元/月,第二年22元/每,第三年26元/月,一级工29元/月)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的增加(工资加营养费有30多元),禁令的解除(当时工厂有规定,学徒工期间一律不准谈恋爱),大家都忙着准备考虑个人的问题了。俗话说&quot;男大当婚,女大当嫁&quot;,况且幸福的渴望已经在每个青年心头燃烧,于是大家纷纷谈起了恋爱。</h3><h3> 当时厂领导,还是很理解支持青年职工们的,要求大家以厂为荣,以厂为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扎根随化,共同建设随阳化工厂美好的未来。由于都是一个工厂的,大家在一起相处生活了三四年了,彼此之间都是很熟悉,不需要做更多的深入了解。于是大家拿出&quot;八仙过海,各显神通&quot;的本领,互相选择对象,选择自己的心上人。有的选择了大学生,有的选择了中专生,有的选择了复退军人,有的选择了同学老乡等等。一时间,恋爱的消息不断传来,今天听说谁和谁谈好了,明天又听说他和她谈好了,一段时间以来,几乎天天都有谈朋友的新消息发布,一些经过&quot;地下斗争&quot;(在学徒期间偷偷的恋爱)的情侣也公开了自己的恋情。用雨后春笋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形一点也不夸张。每当傍晚的时候,小溪边、二里路上、竹林中、银色的月光下,到处都可以看见一对对情侣在散步、在聊天、在说悄悄话,她们在编制爱情网,在描绘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大礼拜休息的时候,大家就去随阳山、板坑、老虎岩、新得海源等地郊游,大家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快乐。虽然这里没有繁华的城市,没有美丽的公园,没有喧嚣热闹的集市,没有宽阔的马路,但是这里一点也不比城市逊色,因为这里有山有水,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奔放的我们。</h3><h3> 经过一段时间的热恋后,情侣们都在暗地里忙着准备办自己的大事,为建立自己的小家庭而忙碌着,女朋友忙着准备嫁妆,男朋友忙着准备家具。当时随阳的木材是很便宜的,但是由于木材是国家指令控制的商品,大家只能在&quot;地下&quot;进行交易。经常是天黑以后出发,五六人一伙,七八人一群,就像电影«敌后武工队»里的&quot;夜袭队&quot;一样,悄悄地进村,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今天你帮我背树,明天我帮你扛木材,有时候一天晚上能碰到好几起背树的队伍。</h3><h3> 灿烂的爱情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爱情之果。热恋过后,大家纷纷办起了终身大事,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除了少数调出随阳化工厂和外嫁的以外,大多数同志都在厂里成家立业,扎根随化,为随阳化工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正如一首歌曲中唱的那样: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灌,朋友们献出你的青春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五)&quot;七二一&quot;大学</h1><h3> &nbsp;</h3><h3> 现在年轻的同志不知道什么是&quot;七二一&quot;大学。要弄清楚&quot;七二一&quot;大学,得先弄清楚什么是&quot;七二一&quot;指示。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1968年7月21日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批示中指出:&quot;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习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quot;这就是毛主席的&quot;七二一&quot;指示。</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从1966年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停止了招收大中专学生。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工人和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于是,大批的农村青年、知识青年、社会青年纷纷进入工厂,这样使很多企业感到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缺乏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为落实毛主席的&quot;七二一&quot;指示,走上海机床厂自己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学习上海机床厂办学的经验,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quot;七二一&quot;大学。</h3><h3> 当时我们厂里有三个生产车间,彼此相距都很远,加上锅炉房、生活区、食堂锅炉、汽车队,还有总仓库等等,有的车间上三班倒。机修车间电工本来就少,电工维修的力量跟不上生产的需求,常常是还没有维修完八五车间的电器,八四车间的电器又坏了,电工师傅上气不接下气的来回奔跑。为了不影响生产,从工厂实际出发,厂部决定办一期以培养电工为目的的&quot;七二一&quot;大学。当时报名参加学习的职工很多,最后从报名的职工中选拔了一批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参加&quot;七二一&quot;工人大学,学习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理论课的教材是基础电工学,比大学基础课的电工学理论浅一点,由唐立波同志讲授理论课,实践课由电工师傅陈玉波同志负责。学习为全日制脱产学习,时间为四个月。唐立波同志真不愧是华中师大毕业的高材生,他的讲课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好学好记,陈玉波师傅也是尽心尽责,经常不断的手把手指导学员实习。参加学习的同志也很努力,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还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自学实践。通过四个月的学习实践,大家初步掌握了一般的电器维修技能,学习结束后通过了考试,大家拿到了厂部颁发的结业证书。学员学习结束后回到各车间、单位,很快就发挥了作用,基本上能做些简单的电器维修,从根本上解决了工厂由于电工不足带来的维修的压力。</h3><h3> 厂办&quot;七二一&quot;大学虽然只办了一期,但意义很大,闯出了一条我们自己培养技术工人的道路,在随阳化工厂的历史上留下了难忘的一笔。</h3> <h3>  谨以此集献给为了随阳化工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大中专毕业生同事们!</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六)大中专生</h1><h3> &nbsp;</h3><h3> 从1966年起,陆续从全国各地的大、中专学校分配来了四五十名大中专毕业生。给随阳化工厂带来了生机活力,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文化知识,改变了随阳化工厂的面貌,提高了整个工厂的技术含量。</h3><h3> 厂领导很重视关心这批大中专毕业生的,把他们都安排在生产、技术、质量、化验室、机械维修、设计等重要岗位上,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对工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厂里的机械设备加工,自制生产线,都是在他们辛勤劳动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h3><h3>由于生产的迅猛发展,国家供应的梯恩梯(TNT)一时短缺,生产经常受到影响,为了不停产并且尽可能的满足市场供应,技术部门决定自己试制新型的炸药品种。1972年,时任八四车间副主任的杜德安同志担任试制小组组长。杜德安同志不愧是华师大毕业的高材生,他带领工人们一车车的试,一点点的总结,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断调整配方比例,调节温度,控制时间,经过几十次的试验,终于成功的试制出无梯恩梯配比的铵蜡松炸药,改变了因梯恩梯供应不足造成停产的困难局面。当时厂里还试制了另外一种炸药硝化沥青炸药。这样一来,厂里就拥有四个品种的炸药:硝铵炸药、铵油炸药、铵蜡松炸药、硝化沥青炸药。</h3><h3> 当时,八四车间生产的炸药多为散装大包和少量的中包,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常常是汽车排队购买炸药,有时从山下生活区一直排到八四车间,小小的厂招待所经常住满了提货的采购员,八四车间三班倒生产也供应不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厂部决定:集中全厂的精兵强将,以湖北省工业学校的中专生为主体骨干,集中厂机修车间所有的机械设备和人员,实行大会战,试制转简机、小包装机、自制三台轮碾机和设计制造气流工艺生产线。</h3><h3> 大会战中,在徐克俭同志的带领下,在试制小组全体成员的辛勤劳动下,到1973年,八四车间小包装机增加到12台,可以生产上千吨条装小包炸药,满足了市场对小包的需求。卢松林和程长明两位同志带领机修车间的师傅们,凭着从兵器工业部第五设计院弄来的轮碾机图纸,自制轮碾机。他们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土洋结合,厂内能够加工的就在厂内加工,不能的就在厂外加工,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自制了三台轮碾机,为提高八四车间的产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改造八四车间的同时,厂里其他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改造了八五车间生产线、八六车间的导火索机、合纱机、导纱机、球磨机等等,使全厂的生产成龙配套,基本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后来机修车间还自制了乳化炸药包装机、凉药机。 &nbsp;&nbsp;&nbsp;</h3><h3> 1975年,为了安装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硝铵炸药生产线气流工艺生产线,厂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后,技术部门和机修车间的大中专生们在一起,凭着一幅图纸,设计试制八四车间的第一条气流工艺生产线。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设计制造了空气散热器,用于梯恩梯、木粉添加的螺旋推进器,用于物料尾尘分离的旋风分离器,设计计算出了风速、风量和物料比例等参数。经过试制小组无数次的修改和试验,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进行投产试车。</h3><h3>1976年的一天,气流工艺试车。厂领导都来了,各车间的代表也来了,机关科室的同志们也来了,都赶在第一时间观看试车。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各种机器按顺序启动,各种仪表运行正常,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大家欢呼雀跃,兴高采烈。随阳化工厂历史上的第一条硝铵炸药气流工艺生产线试车成功,它标志着随阳化工厂跟上了当时全国民爆行业的步伐。气流工艺生产线的成功,雄辩的说明了一个事实,随阳化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能力、有决心创造更多的奇迹。1977年3月,我和卢松林同志一起参加了兵器工业部在南京华东理工大学开办的气流工艺短训班学习,在短训班上我们详细介绍了我们厂设计制造气流工艺的情况,得到短训班同行厂家的一致好评。</h3><h3> 在完成了随阳化工厂各车间的改造任务后,他们以快马加鞭未下鞍的精神,开向官塘,迎接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建设官塘新厂。后来,工程技术人员经过不懈努力,试制成功了电雷管、非电导爆管、导爆索等新产品,为工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七)走向成功 &nbsp;&nbsp;&nbsp;</h1><h3> &nbsp;</h3><h3>经过随化人十四年(1965-1979)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进取,以快马加鞭未下鞍的精神,翻过了一座又一座&quot;高山&quot;,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随化人终于成功了。把一个靠两把柴刀起家,零资产,完全手工作坊式,默默无闻的年产500吨铵油炸药的小工厂,建设成为具有年产7000吨炸药、2000万发雷管、1000万米导火索的生产能力,产品成龙配套,品种齐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型民爆企业。十四年间,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架设了从随阳到官塘近20公里的高压线,重新建设了官塘新厂,培养了一支战斗力特别强悍,吃苦耐劳,训练有素,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并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官塘,走向了咸宁。</h3><h3> 随化人抓住了机遇,发展了自己,随着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十四年间给国家上缴的利税超过千万,固定资产从零到几百万。职工队伍由1965年的十几人发展成为700人。在当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咸宁地区,随阳化工厂可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好企业,多次被评为咸宁地区的先进单位,在咸宁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1978年随阳化工厂被评为大庆式企业,咸宁地区工交办公室(地委工交政治部)在我们厂召开了现场大会。</h3><h3> 随阳的山,随阳的水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流连忘返的,也是它们哺育着我们成长壮大。在企业取得生产发展,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随化人也得到了锻炼成长,他们从困难中走过来,在困难中生存,同困难作斗争,因为困难可以考验人,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凭着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随化人战胜了各种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据不完全统计,十四年来(不含随阳化工厂全部搬迁后调离的同事)一共走出了多名厅局级干部,30多名县处级干部,近百名科级干部,还有多名教授和私营业主,一共培养和发展了100多名共产党员(其中有10多对夫妻干部,夫妻党员),从随阳化工厂这片热土上走出的党员干部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余热,保持晚节,做好表率,传递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中国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h3><h3> 再见了,随阳化工厂,我们永远记住你!</h3><h3>&nbsp;</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八)编后语 &nbsp;&nbsp;&nbsp;</h1><h3> &nbsp;</h3><h3> 我撰写的随阳往事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记忆力有限,还有很多很多反映随化人生产、生活有趣的故事没有写出来。2016年10月15日在随阳化工厂旧址聚会后,凭着一股热情,我萌发了要写反映以前生活的故事。要写出那火热年代的生机活力和朝气蓬勃,写出那段往事的可歌可泣和美好动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徘徊、思考和准备,特别是在2016年12月4日汉口江滩再次聚会后,我于12月7日在微信群里发布了第一篇。由于我接触微信的时间短,视力也不怎么好,写一下眼睛就很模糊,又不会在电脑上打字,写起来也很别扭,困难很多。我曾经产生过退缩,写了一篇后就后悔不想再写了。就在我进退两难时,是李维国、黄耀钧、王甫林、韩全江、李玉梅、吴爱荣、老孙厂长等同志不断的鼓励支持我。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不得已才下定决心将随阳往事继续写下去。原来准备写六篇的,后经同事们帮助提示,我决定写十八集。我为了坚持写随阳往事,尽可能使文章写得真实,我经常打电话、发微信、找老干部老同事征集资料,了解情况,先后走访了10多位老随阳人,詹洪、王甫林、左玉珍、黄正飞、杨家炎等同志给我来电、来信提供了很多事实依据。正如黄耀钧同志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回忆是有限的,通过大家的共同回忆才能拼成一幅完整的拼图,可以说随阳往事是大家共同的回忆。</h3><h3> 为了写随阳往事,我笨鸟先飞,我不会再电脑上打字,完全靠手工写,常常是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写好定稿要写四五次,不断修改,直到感觉自己满意为止。李维国、黄耀钧两位同志不怕麻烦,有求必应,经常帮助我改稿件,指出错别字,修改病句,特别是李维国同志。在我写到第十四和十六篇时,他不断给我改稿件,还在网上给我资料,找证据,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深深地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离开了群体,得不到群体的帮助,他将会一事无成。在此,我从内心里感谢所有支持我、鼓励我的老朋友、老同事们。代慧琴同志说得好,"只要是写随阳化工厂,不管是破的还是烂的,我们都喜欢。"多么中肯的话啊!</h3><h3> 由于时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我的能力有限,我在此结束了随阳往事的文章。写得不好的地方,敬请各位群友老同事的谅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3><h3>谢谢大家! &nbsp;</h3><h3> &nbsp;&nbsp;&nbsp;&nbsp;2018年5月18日于咸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