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9月,我们赴内蒙古武川东红胜公社插队将整整五十周年了。东红胜的知青们,为纪念那难忘的蹉跎岁月,准备编印一本纪念文集。筹备组发动筹集原知青朋友们的签名,大家将在纪念文集的扉页中来一次五十年后的大集合。为此,各村各队通过微信、邮件、小型聚会各种平台,海内外插友们的签名纷沓而至。</h3> <h3>后苏计村原有11名知青,在北京的10名已经集体签名,只缺少在河北满城农村刘耕的名字。"一个都不能少",5月17日,宋建国开车,插友校友一行5人,来到刘耕家。</h3> <h3>这个小院,从2008年开始,同学们几乎年年都来,有时一年来几次,每次一来,院子里就有了笑声,添了些生气。</h3> <h3>这就是刘耕,她已瘫痪十几年了。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就是这样躺着,不能翻身、双腿萎缩,一动不动。显然是刚刚被洗过脸和手,身上盖着的新羊毛被也是刚刚盖上的,那是去年9月我的一个好朋友送的。</h3> <h3>大家带来各种食品</h3> <h3>宋建国给她剥糖果</h3> <h3>"糖块"是她的最爱。而棒棒糖对她来说最安全</h3> <h3>贫困潦倒的家,连用过的一次性护垫都留着</h3> <h3>她丈夫老王的衣物</h3> <h3>中间那个大包袱是聚金山村插友卢小会捎来的全部纯棉的褥垫。他去年来看过刘耕,回去后就精心收集,今天托我们捎过来。试想一下,一个老男孩一件一件细心地收集起来,这个包袱里包着小会同学多少的爱心和深厚情义啊!</h3> <h3>冷允法每次都买一盒稻香村的精品点心。只缘第一次来看时,刘耕一句想吃"好吃的",一直在咬着她的心。</h3> <h3>曾三年多同睡一条炕、同吃一锅饭的插友</h3> <h3>高中同班同学高和也一起来了,整整50年没见过面</h3> <h3>见到当年同村最小的插友王献捎来的红棉袄等礼物,刘耕笑逐颜开。</h3> <h3>豆包这是第三次来了,她又给刘耕留下几百块钱,还捎来了小会的钱以及他的问候</h3> <h3>刘耕拿着钱悲喜交织</h3> <h3>来,在这里签个字吧</h3> <h3>居然下笔流畅地写下"刘耕"二字</h3> <h3>第十一个签名完成了!细心的宋建国在我们的签名中留了白,让刘耕的名字留在大家名字之中</h3> <h3>刘耕还会写字!大家激动万分</h3> <h3>意犹未尽,又写了一个</h3> <h3>字还不错👍!"刘耕"是她下乡时改的名字</h3> <h3>没听指挥,写着自己想写的。再写,就写刘小红了。这是她上学时的名字。</h3> <h3>哦,令人诧异的事情发生了!每次写完最后一笔,她都一定要往回勾一下:这是我们初中几何老师写字的风格。当年储瑞年老师是每个学生的偶像,许多人都在暗中爱屋及乌地学他写字。难道她记了五十多年?小时候师德师风的影响真的不可估量!</h3> <h3>贴心的小豆包总能给人带来欢乐</h3> <h3>她为刘耕带来味多美的点心,食油、糖果。还贴心地给老王带来新衣服</h3> <h3>还有一大纸箱的护垫、纸尿裤</h3> <h3>为了让刘耕舒适点,她煞费苦心。这是在教老王和他弟妹如何用带来的拉拉裤</h3> <h3>半个世纪未见的老同学亲切交谈</h3> <h3>床前合个影吧,天阴要下雨,房间里太黑了,照不清楚</h3> <h3>刘耕的坚强也真令人感动与赞叹。身处如此绝境却如此乐观如此淡然</h3> <h3>如果换了我,天天这样躺着看着这黑洞洞的天花板,早就崩溃了吧!</h3> <h3>天越来越黑,怕是要下大雨了,别过刘耕出来,院子里和她家人合个影</h3> <h3>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刘耕,老王越来越得到我们的敬佩</h3> <h3>老王的弟弟和弟媳,十几年一直帮助照料刘耕。他们的儿子也非常孝顺瘫痪的"三妈",总是说:我们就是一家人!不幸中之大幸,刘耕碰到一户"好人家"</h3> <h3>这是十年前,也就是2008奥运年,我们第一次来看刘耕的合影。一晃又十年。告别小院,我在想,我该怎样祝福我的初中校友、高中同学、同村插友--有过共同芳华的刘小红刘耕?</h3><h3>我们都将步入古稀,北京至沟河庄这200多公里将是越来越"远",谁将接棒继续访问这第十一个签名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