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5月12日至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5917部队二营九连部分战友借《姚龙顺艺术作品展》这个契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合肥,进行了一次40多年后的聚会。能在这样一个春去夏来、鲜花盛开的时节,与多年不见的老首长老战友相聚在一起,莫不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四十多年前,我们在一起朝夕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尽管我们在部队的历练有长有短,相处或多或少,但凝聚的战友情谊终身难忘。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互相寻觅着,每逢获悉一个老首长老战友的信息都很激动。期间我们曾或多或少地有过各种各样的接触,但能夠这样大规模地相聚在一起是十分难得的。但愿我们能在这个极为难得的时间段里,珍惜每一个时刻,找回我们几十年的追忆,凝结更为深刻的战友情,互相关注互动互助,注重自身健康,共渡美好时光!</h3> <h3> 这是一场40多年的圆梦之举,20名战友从河北、河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南、宁夏汇聚一堂,在安徽合肥筑就了一场新的战友之梦</h3> <h3> 姚龙顺战友已由军人之身演变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他在合肥的个人画展是今年继北京画展后的巡展之一,其后还将于6月份在深圳进行下一场展示</h3> <h3> 龙顺战友的400多幅艺术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画展,这次是在北京、合肥、深圳三地举办的个人画展</h3> <h3> 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最年轻的副连长张珍国仍然不减当年的威武和雄壮</h3> <h3> 非常令战友们尊敬的副指导员马友田也不负众望地来到了合肥,在龙顺艺术作品展签名墙上留下墨迹</h3> <h3> 两位连首长40多年后的再聚首,此处无声胜有声</h3> <h3> 战友们在40多年后欢聚在一起,仍然保持了当年的雄姿</h3> <h3> 这是到会的三名连首长,身后是十多位曾带领我们艰难奋战的连队干部,虽然有的已故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h3> <h3> 战友们发自内心地为龙顺战友的辉煌艺术点赞!为难得的各地战友的喜相逢叫好!</h3> <h3> 当年连部的战友们聚在一起,似乎又象在乒乓球案子上包饺子吃那样开心</h3> <h3> 战友们汇聚在塞北高原的雪巨幅画作下留影,从内心里涌出作为龙顺战友的自豪感</h3> <h3><font color="#010101">重温过往,以身追寻,觅觉初心,追逐既往;不忘前影,向往未来,音容依然,勇于前行。扫码探求,锁定频道,忆记当年,记录当下。</font></h3> <h3> 三位老班长作为长兄,仍不失当年的宽厚和爱心</h3> <h3> 我们曾经是头挨头、脚挨脚、命相依的好兄弟</h3> <h3>为我们的好战友点赞</h3> <h3>向我们的好首长、好战友敬礼</h3> <h3> 马指导员说,今天的喜相逢是我后半生最大的幸事,仿佛瞬间回到了年轻的时候</h3> <h3>战友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渴望和感动</h3> <h3>几位连首长盛邀与省领导和文联主席合影留念</h3> <h3>龙顺战友与省市领导在一起</h3> <h3>马指导员代表战友们向龙顺战友个人画展成功表示祝贺</h3> <h3>战友们为聚在一起欢呼,为龙顺战友喝彩</h3> <h3>省领导当面对龙顺战友道贺</h3> <h3>交流围绕着画展而进行着,更多的是激励和期待</h3> <h3>画作前的合影透着更多的祝愿</h3> <h3>鄂尔多斯的王总禁不住用蒙古族民歌表达心愿</h3> <h3>共同祝愿战友们都有美好的生活和向往</h3> <h3>巨幅画作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黄土高坡、太行山上</h3> <h3>前后两个文书在一起,仿佛又在商讨着总结该怎么写</h3> <h3>借此机会忍不住要说说自已的心里话</h3> <h3>老连长和老班长永远是我们这个队伍的旗帜</h3> <h3>老连长驻足于此,思绪万千</h3> <h3>我们是连着骨头连着筋的好战友</h3> <h3>这个紧握的手代表着40多年的寻觅和感动</h3> <h3>当年的好搭挡文书和通讯员的手握在了一起</h3> <h3>金来星上校是我们这个队伍里军衔最高的好战友</h3> <h3>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时光</h3> <h3>战友的情谊无以言表</h3> <h3>如今已是两个艺术家的老战友姚龙顺、王昌沪</h3> <h3>难忘的战友情,珍惜我们的过去。安泽民、张卫民、姚龙顺、候存贵战友在一起</h3> <h3>道不尽的战友情,喝不夠的连心酒</h3> <h3>饭前,我们仍然沿续当年的老习惯,高声唱这首开饭歌</h3> <h3>应张珍国连长盛邀,我们在聚会的最后一天来到了思慕已久的连长家乡–安徽无为。</h3> <h3>张连长和嫂夫人反复表达盛邀之情</h3> <h3>张连长和金来星夫妻当着战友们的面表达恩爱之情</h3> <h3>嫂夫人的热情和豪爽令人赞叹不已,这就是当年令人爱戴的军嫂</h3> <h3>这又是一个令人醄醉的时刻</h3> <h3>金来星战友说,我结婚时都没有今天这么高兴</h3> <h3>张连长夫妻按照当地习惯奉上水饺共祝战友们平安健康幸福</h3> <h3>这杯酒非同寻常,它是嫂夫人代表儿孙喝的拜师酒</h3> <h3>战友们异口同声高唱“咱当兵的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h3> <h3>再来一曲“我们在太行山上”,似乎重现了我们曾经多年驻守太行山深山沟里的艰难岁月</h3> <h3>军号、歌声,我们又找回了当年的欢乐和自豪</h3> <h3>刘小年班长在签名墙上大笔一挥:我来了!祝贺你、好战友!</h3> <h3>艺术家的选择总是那么谦和自信</h3> <h3>从军多年仍固守营地的企业家–安泽民战友</h3> <h3>曾经是那么精灵有加的通讯员钟开明如今己是成绩斐然的企业资深老总</h3> <h3>笑不夠,说不夠,喝不夠,这就是战友情</h3> <h3>张连长带头回忆起当年战友相处的一个个细节,至今仍是记忆犹新</h3> <h3>十班长丁海年仍是那么沉稳、大度、自信</h3> <h3>通讯员、炊事班长、电工班长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张卫民战友</h3> <h3> 龙顺战友以一种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为目标,并始终坚持不懈是难能可贵的。雁过留声,抓铁有痕,终身抱有对祖国大地的眷恋,对养育之恩的感爱,体现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这是画作的核心意识。 龙顺战友的自白是:我在近四十年的绘画过程中,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表达我自己的艺术语言、能够代表自己的艺术风格的载体。这就是-陕北古塬上的雪!</h3><div> </div><div><br></div><div><br></div> <h3>战友们动情地听着、看着,敬佩之心无以言表</h3> <h3> 龙顺战友介绍流淌着自己心血的画作:黄土高原和在黄土高原上亘古流淌的黄河,以及在那个经年不变的古塬上。多少年来一直演译着它的悲壮和苍凉!古今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怀揣着它的梦想走向了希望和辉煌!而古塬上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像是激励我前进的进军号角,时刻鼓舞着我们:毫不畏惧走向远方! </h3><div> 在这里我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div><div> 于是乎毫不犹豫地闯了进去,溶入其中……我住进了塬上的窑洞、交了那里的朋友、喝了他们的酒,唱了那里的歌,体味着他们的语言。在那里过大年“转九曲”、在那里“信天游”“扭秧歌”、在那里“低吟白雪 ,浅唱黄土”、在那里引吭高歌,狂吼大风,在那里度过了许多个春夏秋冬……</div><div> 若干次的奔波、若干次的激动,终于让我找到了一种属于我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画风。铁马金戈,干冽西风!我想到了“黑与白的宇宙世界”想到了用纯粹的墨线和大块的留白表现着我所认识的,黄河流域古塬上:母亲一样的厚土情怀和父亲一样的悲壮空间…… </div><div> 黄河塬上的情哟,心里头的那个歌哟……</div><div>我要用尽我毕生的精力去深思、去挖掘、去写、去画、去表现这亘古的黄土高原和那古塬上的雪!</div> <h3>按照龙顺战友的事先策划,我们参观了位于合肥步行街上的李鸿章故居</h3> <h3>战友们来到了安徽名人馆</h3> <h3> 安徽名人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从远古、秦、汉、唐、宋、元、明、清到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汇聚了八百多位安徽名人及特色文化风采。初步计划展出安徽名人超过800位,其中重点展示100多位。</h3><div> 除了安徽籍的名人外,在安徽留下重要足迹的人物也会展出。[1]有巢氏、姜子牙、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鸿章、陈独秀在安徽历史中,留下了许多重要人物的足迹,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安徽名人馆内集中“亮相”。</div> <h3> 渡江战役纪念馆是和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纪念馆等同规模的国家一流纪念馆,是全国目前最大的战争主题纪念馆。将“渡江战役纪念馆”建在合肥市巢湖之滨,一是因为合肥是渡江战役指挥中心,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4月初,总前委机关和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离开蚌埠孙家圩子,驻扎合肥东南肥东县撮镇瑶岗村,二是因为百万大军横渡的千里江面,皖江就有八百里。</h3><div> 高空俯瞰渡江战役纪念馆全景图,渡江战役纪念馆面向浩瀚的巢湖,成半岛状突出巢湖,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div> <h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0日,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士,一举跨过长江天堑,展开了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大进军。这一天,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h3> <h3> 纪念馆广场上耸立着渡江战役总前委5位领导人的群雕塑像,高大的渡江战役总前委群雕为全铜铸制。从左至右分别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表现出五位领导人在合肥瑶岗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的雄才大略与宏伟气度。</h3> <h3> 龙顺战友一曲“兰花花”仿佛把战友们带到了与其长期扼守的陝北黄土高原</h3> <h3> 这是张珍国连长珍藏多年的崔林先指导员的遗照,今人无不肃然起敬</h3> <h3>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依托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驻扎云岭期间留下的主要遗址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位于安徽省泾县西北部,它北邻芜湖,东联宣城,南与黄山相毗邻,西与九华山接壤,处于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捷。是全国著名红色旅游圣地之一,享有“南方延安”的美称。</h3> <h3>龙顺战友代表我们庄重地在签名册上留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5917部队九连战友”的印记</h3> <h3>新四军当年的战斗誓言使参观者肃然起敬</h3> <h3>战友们怀着十分凝重的心情在这里合影留念</h3> <h3>战友们带着十分敬仰的心情郑重地向新四军战友们行军礼</h3> <h3>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h3> <h3>我们在叶挺将军铜像前留下珍贵的镜头</h3> <h3>应邀来到了四大佛教胜地九华山</h3> <h3><br></h3><div>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道场。作为佛教圣地,它清净、庄严、神圣。其肉身菩萨的不断出现,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div> <h3>始终在一起的好战友、好兄弟</h3> <h3>庄重的军礼奉献给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老首长、老战友,让我们互道平安、互祝健康</h3> <h3>回忆起当年的故事,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你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苦难,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h3> <h3>巧遇安泽民战友生日,大家唱着生日快乐歌共同庆祝</h3> <h3>相聚难,别亦难,相拥相泣,激动人心</h3> <h3>庄重的敬礼代表着所有的告别和祝福</h3> <h3> 听着军号的召唤,踏着军人的脚步,循着远去的足迹,行着庄严的军礼,按照当年的习惯,我们度过了难忘的几天。这宝贵的时光,洗去了多年的沉疴,唤醒了纯真的年华,它使我们年轻,它让我们发奋,它劝我们觉悟,它助我们励志。战友们,请珍惜我们的平凡岁月,请重视我们的平安健康,我们完全有理由寻觅崭新的明天。</h3><div> </div> <h3> 短暂的战友聚会结束了,回首曾经有过的军旅生涯,苦乐与共的艰难岁月,凝结了我们情深意厚的战友之情。在太行山上,在深山沟里,在豫北大地,我们展示青春,与山峦相伴、与顽石搏击,与炎热抗争,与汗水结缘,与蚊虫为伍,与地球较劲,摸爬滚打、锤炼意志,坚守信念、历尽艰险,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那个年月所表现出的天真无斜是宝贵的,当初积淀的精神财富与我们相伴几十年而仍如昨天。发黄的相册,记载着我们丰富的人生历程,记录着我们在部队所经历过的难忘岁月和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这次聚会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翻看历史相册,共同回味军旅历程的难得机遇。再见!我的战友!这40多年后的醇美玉浆非同寻常,它又是一个足以让我们留有余香的美好时光!</h3><h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让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互道平安、互祝健康,以新的姿态去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h3><div> 为了搭建互通互动平台,沟通战友信息,战友姚龙顺精心策划,费尽心机,不苟钱财,为大家提供了相聚的好机会,我们大家都从内心里衷心感谢你!我们也为龙顺战友的辉煌人生,美好佳绩而骄傲和自豪!祝愿龙顺战友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再创新的辉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