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银狐

<h3>  今天的小城故事讲的是牡丹,先给大家说一段关于牡丹的故事。</h3><div><br></div><div> 牡丹,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武则天有关。唐时,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天寒地冻,百花雕谢,心想: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该多好,以我堂堂武则天之威,想那百花岂敢违旨想到这,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div><div> 武则天诏令下达,第二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只见后苑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极了,突然,一片荒凉的花圃映入眼帘,武则天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这是什么花?怎敢违背朕的圣旨?”大家一看,原来全是牡丹花。武则天闻听大怒:“马上把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去:”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随便埋入土中,马上就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一把将牡丹花全部烧死。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被烧毁。然而,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花就这样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仙子也以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从此以后,牡丹就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div><div> 徐书信诗《牡丹传说》:“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div><div>这是关于牡丹的传说,但今天说的这个牡丹可不是传说。洛阳牡丹是被贬南下,而这株牡丹确是冒着严寒随郡主联姻北上。也是关于皇家的,但确是真实存在的。</div><div>她就是我们赤峰宁城县小城子的“陪嫁牡丹”。</div> <h3>陪嫁牡丹</h3><div>陪嫁牡丹的来历:清康熙年间(1661—1722),康熙帝将叔伯妹固伦郡主以公主身份下嫁喀喇沁部蒙古贵族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为妻,陪嫁优厚,赠资建驸马府于小城子(今内蒙古宁城县小城子镇),康熙帝将御花园中一株郡主最喜爱的牡丹作为陪嫁礼物之一送给她。这株牡丹后在塞外扎根生长、繁衍,人称陪嫁牡丹。</div> <h3>在306国道边有个写着“陪嫁牡丹”的小广场,到这里拐进村路,开车大概20分钟就到陪嫁牡丹所在地长皋村。</h3> <h3>看到这个牌子就到了,陪嫁牡丹每年在小满前后开放。花期只有半个月。</h3><h3>为了一睹她的芳容,今年已经来了两次。第一次路过这里时牡丹刚打花骨朵,还没开。主人告诉我到小满再来,花期正好。正好今天,5月20日节气是小满,还赶上是周日,风和日丽天公作美啊。</h3> <h3>第一次来早了,陪嫁牡丹还没开花,这里还没有人,冷冷清清。今天确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车都没地停了。</h3><h3>这次带着媳妇和岳父一起来地😊</h3> <h3>康熙帝为巩固北部边疆,实行“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对大旗王子下嫁公主,小旗王子下嫁郡主,以维持与蒙古人的友好关系。在公元1676年将自己的叔伯妹妹固伦郡主以公主名义下嫁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为妻,并赐资在小城子建驸马府,又将公主平日最喜欢的御花园中的名贵牡丹赐与她,这株牡丹从此在塞北的严寒之地生根开花。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因驸马府人多拆居,陪嫁牡丹由驸马府移植至现址。</h3> <h3>陪嫁牡丹历经300余年,至今仍在宁城县小城子镇嫣然开放,牡丹最大主径达7厘米左右。花朵直径在20厘米左右。每当春夏之交的“小满”时节,牡丹盛开,临风摇曳,蜂飞蝶舞,香气醉人,其幽雅清丽、庸容华贵之姿,有“国色天香”之誉。</h3> <h3>陪嫁牡丹在宁城县乌家花开花落已有300多年,前后经历11代人,成为其传家之宝。</h3> <h3>乌氏家族是喀喇沁部蒙古贵族万丹伟征的后裔。固伦郡主下嫁后,乌氏家族与清廷的联姻关系保持不断,后又有八位郡主先后下嫁。</h3> <h3>最后一位格格。</h3> <h3>社会名流,为陪嫁牡丹题字作画。</h3> <h3>这就是当初郡主下嫁时,从康熙后花园带来的那支陪嫁牡丹。</h3> <h3>震撼,这哪里是花枝,分明就是一株牡丹树。</h3><h3>真有王者风范啊。</h3> <h3>花开富贵,系出名门,这牡丹是有来头的。</h3> <h3>90年代,经中国园艺协会鉴定,宁城陪嫁牡丹属“富贵红”品种,为我国传统牡丹的优良品种之一。1999年,陪嫁牡丹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展出。</h3> <h3>我用的是一款8百多块的华为相机,像素和摄影技术有限。尽量选好一点的照片奉上。</h3><div><br></div> <h3>雍容华贵。</h3> <h3>百花之王,名副其实。</h3> <h3>这株比我的年岁还大。</h3> <h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h3><h3>陪嫁牡丹名不虚传。</h3> <h3>陪嫁牡丹到现在,已经分开好多支,但是每一支都有记载。</h3> <h3>“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h3><h3>百花之王,当之无愧。</h3> <h3>这是时间较近的一株分支。</h3> <h3>这花得有多沉?必须用木棍支撑花干才行。</h3> <h3>守候这一份传承,经过乌家人世代精心养护,陪嫁牡丹枝叶繁茂,根须发达,株型端正,花姿典雅,颜色艳丽,清秀宜人。</h3><h3>陪嫁牡丹已经融入郡主后代的血脉。</h3> <h3>陪嫁牡丹是乌氏家族传家之宝,清朝后期乌家俸禄终止,家道衰落。虽然生活窘迫,乌家人一直将养护陪嫁牡丹作为其重要职责。每到秋末冬初,霜冻即将来临之时,就在陪嫁牡丹的四周砌上砖墙,内充谷糠保暖。待到春暖花开之时,再把砖墙和谷糠渐次撤除,并适时进行浇水、施肥、灭虫、修枝等。在乌家代代人的精心呵护下,陪嫁牡丹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仍枝繁叶茂,花香袭人。</h3><div><br></div> <h3>乌家立下规矩,不管谁在老宅住,首要任务就是看护侍弄好牡丹。</h3> <h3>珍贵的白牡丹</h3> <h3>现在这里已经开发旅游产业。</h3> <h3>当地政府主办的文化节</h3> <h3>以为唱的是《铡美案》,走进细看词谱不是。</h3> <h3>正好赶上这里办文化节</h3> <h3>。</h3> <h3>七爷府门口的石磨。推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记忆。</h3> <h3><br></h3><h3>照片中的老人是最后一位格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郡主下嫁,到最后一位格格白发苍苍,300年悲欢离合故事花开花落间。</h3> <h3>有山有水有故事,这样的风景值得回味。</h3><h3>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城故事,陪嫁牡丹不会湮灭历史尘烟中。</h3><h3>诗和远方你选择哪个?能走的动就选择远方吧,诗,还是等老的走不动了,沏上一杯茶戴上老花镜,坐在摇椅上慢慢去读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