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5月16日下午,金湾区外国语学校语文科组一行9人,在金湾区教科培蔡乐君老师的带领下,到佛山参加《学谷大会之全国小学语文“聚焦关键能力培养,构建新型教学关系”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暨第七届国际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活动。</h3> <h3> 此次论坛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邀请到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论道施慧,指引航向,为我们这些求知若渴的一线教师们迎解难题,答疑解惑。</h3> <h3>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王崧舟老师的名字早有耳闻。但百闻不如一见,今日有幸一睹风采,由衷钦佩。</h3><div> 这一次,王崧舟老师上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小古文,简而短,小而精,却被王老师挖的透彻跌宕,百转千回。配上迷人的男中音,诗意而温情的语言,不疾不徐的语调,营造出一种凄迷而又诗意的氛围,让在场的人不由的沉醉其中,心随课动,不愧为大师。</div><div> </div> <h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三句与明月有关的诗句被王崧舟老师娓娓道来,将悼念妻子的哀思与朋友间纯净似月的友情,以及豁达的心境串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闲人心境埋下了暗线。精美的诗词展示了苏轼与“月”的深情也让孩子们看到苏轼的诗中的“月”与作者的“心境”是不能割舍的。 个性化的朗读,独特的见解,让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的心。全文始终贯穿一个问题“有着什么样心境的人才称得上是——‘闲人” 去学习课文。播放苏轼被贬黄州“乌台诗案”视频,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体会当时苏轼的心情让孩子们谈感受,谈“贬官”。学生众说纷纭,替苏轼感到“不值”“凄凉”“壮志难酬”……,孩子的回答更是得到了台下老师的阵阵掌声,是啊,语文的魅力就是这么大,王老师的课堂就是如此精彩。然而在此时王老师却峰回路转让生再读课文,从文字"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中体会的为什么苏轼表现的却不是“愤怒”“苦闷”“绝望”,而是旷达与超脱,正如他的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王老师诗意的语言和智慧的引领下,品词读句,以"启、承、转、合"为主线,化繁为简。 在王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我们仿若和孩子们一样,把自己当成一个忙碌的官员,多次落榜的读书人……当如此月光照进你的家里,你会在意吗?苏轼又是如何呢?一个个鲜明的问题直击孩子们的心灵。如此月色下王老师带着孩子们再次感受苏轼的诗中“月”,天上的好友“月”地上的好友“怀民”是苏轼的灵魂寄托,此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做苏轼从而“对自己说”“对怀民说”“对这月色说”……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配乐读、创设情境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美妙的文笔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王老师发出阵阵感慨情感教育润物无声,我们在享受饕餮大餐时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熏陶,明白只有心境空明的人才能“闲人心境”如“积水空明”!<br></h3> <h3> 福州教育研究院的何捷老师为大家执教《草船借箭》,何老师围绕“品味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乐趣”三大目标,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把大家带进了名著《三国演义》之中。</h3><h3> 都说课如其人,课品如人品,何老师的课总有那么多的出其不意。正因为这些出其不意让他的课显得更加的妙趣横生,妙在环节设计之精巧,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让人不禁感叹——“听名师的课,真像看电影”。观何老师的课,正是如此,会场上笑声阵阵,老师们时而托腮思考,时而奋笔疾书,在笑中沉思,在沉思中顿悟:哦!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h3><div> </div> <h3> 这一堂《草船借箭》,课始,何捷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不断思考”,此后,黑板上便再无笔墨。“思考”其实是个特别妙的词语,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整节课,学生都在何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背景、结合当时的情景思考推敲,揣摩评述核心人物的心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精彩纷呈。课末,课件上出示两个大字“未完”,这是意味深长的两个大字!意犹未尽的课让孩子们深思,这恰恰是何捷老师想传达给孩子们的信号——永远都不能停止思考!也恰恰是何老师精心为孩子们埋下的伏笔——去阅读吧!</h3> <h3> 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爸爸妈妈,请听我说》是既充满童趣又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一节课。本课一开始,张老师关注到了班上其中一位同学的校服后面写着自己的名字,由此引出了文字也是会说话的。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祖庆老师文学功力深厚并且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巧妙引入本课的主题。张老师的课首先以“童童的喜与忧”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同学们设身处地为童童出谋划策。与同桌讨论过后,让学生直接到讲台扮演童童,老师则扮演父亲,进行现场对话。师生思想碰撞,产生了许多的火花。然后老师提醒学生将金点子奖整理,按主次顺序排列,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写作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接着张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并提出了写心里话的两个观点:一是针对事由,有所侧重;二是朴实真诚,见字如面。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进行12分钟的创作,随后分享,分享的过程老师进行适时点拨。因学生观点大多是吐槽父母,老师则播放一段感人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感恩父母,并提醒学生要注意用自己书信的语气要温和。这堂生动的作文课,不仅仅只是一堂写作课,更融入了爱的教育。听完这堂课,我们收获良多,不禁感叹道:原来作文课也可以这样设计呀!</h3> <h3> “写作名师”蒋军晶老师一开课就用皮克斯的短视频《鸟鸟鸟》,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蒋老师用这部“无声”动画片引出本节课的目标,了解、学习对话描写的三种方式:1.分行写对话,不写提示语;2.用提示语;3.用“叙述”代替具体的“话”。通过学生自己创作总结出写作经验,并在最后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将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到积极、正面的方向。最后学生情感态度的大逆转,可谓是整节课的一大亮点,叫人不得不为之竖起大拇指!</h3><h3> 课后潘新和教授和蒋军晶老师看似针锋相对、各持己见的对话,实则也会引发在座的每位教师深深的思考。到底是保持传统的“语文之根本”,还是颠覆传统课堂,结合“互联网+”的新模式深化课改?相信在这场精彩的学术思辩中,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不得不说,军晶上课上出新高度 ,新和评课评出新境界,高人不愧是高人!</h3> <h3>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写作从“模仿”起步,这已是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仿写才不会出现雷同的作文呢?宋运来老师的《多吃和少吃》仿写作文课例,让孩子练习( )是( )的最爱句式,懂得劝说要注意语言和身份,体会“少吃多滋味和多吃少滋味”的道理。以一篇例文带出两篇仿写的习作,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方法。本节课仿写分两个步骤:一是阅读例文,二是循例仿作。宋老师在仿写指导上,首先出示了经典例文《多吃和少吃》,接着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言说自己喜好的食物,然后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仿写,并在仿写中渗透仿说的训练。无论是仿说还是仿写,宋老师都注意提示学生循着《多吃和少吃》的表达模式,结合各自创设的语境进行仿拟,这是宋老师成功的地方。但是从学生对人物、事件和词语替换的表现来看,本次仿写训练较容易,写起来不难。一堂40分钟的课,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写作”,一次是替换成自己喜好的食物抄写并注意标点符号在田字格的位置,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毫无技术含量;第二次加工则是运用修改删减符号修改自己抄写的“习作”,尽管每人表达的内容各有不同,但表达的逻辑结构近似,读起这样的作文总让人觉得别扭。所以本节课值得让人反思的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整节课老师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 )是谁的最爱”这样简单的句式训练及简单的替换抄写,这似乎更像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或者是更适合于针对三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时的入门教学。这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思考和检验。</h3> <h3> 时间是短暂的,精神是永恒的。学习是辛苦的,收获是喜悦的。经过满满三天的学习,我们会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美好回忆,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方教育沃土。“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可能永远成不了名师,但我们可以永远在追求名师的路上。总有一天,相信我们会在山顶相遇。</h3><h3><br></h3><h3> 金湾区外国语学校语文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