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田村位于江西省赣南边陲小镇鹅公镇的一个小自然村。东南与广东上坪交界,西北距鹅公镇政府8公里,四面群山环抱。中间一条赣粤公路穿村而过。 乐田村开基祖,名宽一,后人尊称宽公,因喜爱南天第一高峰——双山嶂,便在山脚处乐田,立基建屋,取名《乐田围》,龙气活现,人丁兴旺,乐田村很快就成了木杨乡(现镇田乡)第二胡氏聚居地。当时吏部赠匾{燕翼贻谋}可见宽一的名显。 明末和清末之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老百姓没有安全感,远居他乡的客家人为了保护自身以及家庭的安全,设计创建了防御力极强的城堡式民居建筑。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其构造为客家民居“三进六开”,“三进”即从大门进来为下厅,往上走则依次为中厅、上厅,层层递进,层层增高;而“六开”则 正厅为中轴线往左右均衡延伸,两边院落、房屋对称、门窗对称。而以中轴线往左右延伸的结构又使正厅成为整座围屋的核心,体现着一种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乐田村围屋不是大家所熟知的长方形或圆形,但其堡垒似的能攻能守的功能一应具全。围屋建立在半山腰,分围肚围外,围肚地势平坦,是主要生活区,并引有溪水。内有祠堂,古祠祖厅,虽已破旧不堪,但后人应铭记祖先,艰苦创业,勤劳勇敢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代代传承!围外建立在峭壁处,易守难攻是古时防守的第一道屏障。 乐田围大门口旧址,用麻条石筑造成门框,非常坚固,可防匪防盗! 祖厅 围背巷道 当时的生产生活工具 六七十年代的乐田村生产大队办公室,八九十年代改为“乐田村小学”
原来的石背光旧居和连接镇田乡的村道路 东厦排生产队饭堂旧址 原来的炮台旧址 老屋下 对门排 人员鼎盛的落山第,是解放后生产大队堆放粮食的仓库。每天各家各户劳动力收完工后,都要在此排队领米回家造饭。 当年全村晒稻谷的草坝 荒芜多年的草坝,杂草丛生,灌木成林。打工回来的乐田村民胡运梅,辛勤劳作把荒地开垦成养鸡场养鸭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勤劳善良的乐田人民,出外打工挣钱,做生意,跑运输,搞建筑的人越来越多,在各行各业发挥其才,各尽所能,各显神通,努力拼搏,挣钱回家。家乡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民生工程,修建水利,植树造林,村中装路灯,村道铺设水泥路等等。民生工程让赣南人民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六七十年代大河唇有一座“渡桥”,由三根长30米粗大的杉树并排铺上木板,横跨河的两端,做为交通主道。桥的一端用粗铁链拴连,防止被洪水冲走。 以前的集市也就是现在的“老圩”,还有现在的中心小学,以前是镇田中学所在地,都在河的那一头。全村人赶集或上学都必须经过这座“渡桥”。“渡桥”两边并无护栏,走到桥中间时桥会“咿呀、咿呀”晃荡作响。每逢暴雨,洪水高涨,或是霜降,桥面湿滑时,胆小的人会吓得紧闭双眼两腿发软不敢挪动。 大河唇下游有个浅水潭,俗称“石标潭”,每到夏天就会有大批的学生娃来此游泳! 养育过祖祖辈辈的肥沃梯田。 农田引水渠都是水泥浇灌而成 自从河道整改好,镇里有专业的垃圾回收车,村中.河道就再也见不到垃圾遍地的景象了。 镇田乡街道,是圩镇,每逢农历的一四七日,商贩们便会大清早从四面八方运些水果,干货疏菜,鸡鸭鱼肉,衣服,农用器具等过来贩卖。 新建的宗族祠堂 乐田村民风淳朴,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与外界鲜有争斗。乐田村民热情好客,无论你从哪一户村民家门口经过,都会被热情的村民请进去喝杯热茶,如有雅兴,还可以扑克麻将娱乐。若是你到乐田来,收获一定特别多,乐田村欢迎你的到来。 乐田文明村,村民孝父母。
追根探溯源,宽公始迁祖。
南天峰峦叠,毓秀润胡府。
东江源头清,柳枝随风舞。
拓荒勤耕作,土楼筑围屋。
衍生人无数,英才辈辈出。
桑田喜守望,桃源遍沃土。
创业商海搏,扬帆斗志鼓。
在外乐田人,彼此多照顾。
浪迹走天涯,游子思故土。
一曲长歌吟,抚弦再续谱! 图文编辑: 胡海尧,胡华胜,
协助制作: 胡春胜 曾国栋
胡宏波
胡伟华(老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