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照例准备早餐。面包,牛奶,鸡蛋,今天多了几个粽子。小孙女忙问:有什么馅儿的?我说:有蛋黄肉粽 ,有蜜枣粽,还有红豆花生粽,随你挑。小孙女挑了一个蜜枣粽,一边剥粽叶,一边好奇的问,阿婆,不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吗,离端午节还有好多天呢。</h3><h3> 是啊,现在吃啥东西都不受时令季节限制,超市或淘宝,随点随到。方便快捷真是没话说。可是细想一下,没有了制作这种美食的过程,还是缺了点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能理解我们每到河水清亮,芦柴青青的五月,戴个草帽,系着围裙去河边采摘芦叶(我们当地方言叫"打箬子")的乐趣;坐个小板凳,围着一个木盆,旁边放着盛满糯米加红豆蜜枣花生的米篓,包粽子的兴奋;站在锅台前闻着芦叶的香味,期盼粽子快点熟的急切心情。当年,从母亲手里学会包粽子后,每年端午节,包粽子,就是我的专项了。这些年,跟着儿女进城了,亲手采摘箬叶,包粽子的机会少了,这种乐趣也少了。</h3><h3> 农村人有句俗语"立夏十八朝,家家往家挑"。也就是说立夏过后,热烘烘的太阳一晒,暖暖的西南风一吹,麦子转眼就黄了,打麦场开始了。而端午节正是农村最忙的收麦之际。为了收麦和包粽子两不误,妈妈和孩子们总是立夏前后就到河边采芦叶,也只有这个时候采的芦叶才最好,芦叶又嫩又宽,也没有生蚜虫。我们十几岁时,每到立夏前后,河边的芦叶长到两指宽时,就约几个同伴去采摘芦叶。每颗芦柴只采顶端第二三两片叶子,因为第一片叶子嫌嫩,下面第四五片又有点老。一会儿功夫就能采摘一大把芦叶,然后把采摘的芦叶齐腰对折,用糙草扎起来,回家放到家里阴凉的地方。</h3><h3> 捧着这新鲜碧绿的箬叶闻闻,一股清香沁入脾肺,孩子们都好期待端午节快点来到啊。妈妈知道我们的心事,故意逗我们说 想吃粽子的,自己去包呗。还别说这将激发真管用,我们几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就常常聚在一起,在河边摘几片芦叶,躲到树荫下 ,用芦叶学着包粽子。一开始,两三片叶子,再渐渐的可以四五片叶子。绕的有点像了,就抓一大把泥土放进去,再用几根茅草把它扎一下,一个泥土粽就这样包起来了。有的女孩子还学会了包荷包粽子,就是四片叶子包成四个角,然后相对穿起来。也有的把粽子裹成枕头型的,并且不须用绳子扎,只用芦叶的尖尖一头穿过另一张叶片,然后轻轻的收紧。尽管这是泥粽子,我们还是欢呼雀跃,玩的很开心。</h3><h3> 终于等到端午节了,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叫我们把已经有点卷的箬叶放到水里浸泡一会儿,它又舒展如初开了。然后,妈妈把几天前就准备好的糯米,花生,红豆拿出来淘洗,我们帮妈妈生火烧水,看到锅里的水翻气泡时(大约六七十度的水温吧),把箬叶放到锅里烫几分钟,这样能让箬叶变柔软,又确保箬叶的清洁。然后连水带叶倒进一个木盆里,准备一把剪子和一些麻绳,劈成长约五十公分的细线,搬张小板凳放在木盆前,万事俱备,坐等妈妈来包粽子了。在妈妈包粽子时,我就负责帮妈妈整理芦叶,四五片一叠,用剪刀把芦叶前面的牙龈剪平齐。看着妈妈两手交替,左手捏芦叶,右手把芦叶顺势绕一圈,一个锥形粽子的外壳有了,然后左手握住锥形粽叶,右手再舀上几勺红豆加糯米,装进去,轻轻的拍两下,再把粽子上端捏成三角形,用多余的芦叶绕一个圈,正好把粽子的上口盖好封住了,最后就是用绳子扎紧,打个结扣。一个粽子完成了。看着妈妈娴熟的一会儿就是一个粽子落地,我也手痒痒的,央求妈妈让我也弄个真的粽子试试看。妈妈说,包粽子不能心急,要把芦叶摆放平整,再放水里沾一下,芦叶就会很伏贴,卷绕起来才不会下沉。我心想我也会的,拿起四片芦叶,慢慢的,绕了半天,终于,一个粽子包成了。虽然模样不好看,但是万事总是开头难嘛,接着,妈妈让我把五个粽子扎一提,说这样既方便下锅或出锅,也是图个吉利五福临门,五子登科。</h3><h3> 粽子包好了,下一步是要煮粽子。今天,我们会说,用电饭煲,高压锅,煮粽子,不是很方便嘛。那时,妈妈们煮粽子可是很有讲究的,要预备一些树根,树枝和麦秸杆。麦秸秆生火,然后,灶塘里火烧得旺了,锅里的水开始翻气泡了,慢慢放入粽子,灶塘里添加树枝和树根,大火烧开,然后再继续添加树根,放在灶塘里,留着它慢慢燃烧。通常,一大锅的粽子,要慢慢的煮上六七个小时。而这几个小时内,整个屋里都弥漫着粽子箬叶的清香味。那时,我记得都是头一天晚上妈妈把粽子放锅里煮,等第二天早上,我们睡醒后,就闻到粽子的糯米香了,我迫不及待的揭开锅盖,拿出一个粽子,解开绳子,用筷子签住粽子,然后粘点糖,咬一口,又甜又软,黏黏的,糯糯的,好有韧劲啊。不吃两个粽子是不肯罢手的。然后上学时,口袋里还要塞两个,等到了学校,可以跟其他人交换粽子,看谁家的粽子更好吃。</h3><h3> 那时,也没有电冰箱,粽子包的多了,一天吃不完,妈妈就用煮粽子的水把粽子养在里面,能保持三四天不会馊。采摘的箬叶这次包粽子剩下的,可以晾干,收藏起来,等到秋后初冬农闲时,再拿出来,用温水浸泡软和了,可以继续包粽子。当然,这时的粽子已经没有了芦叶的清香。不过一样可以解馋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独特品牌,在过去,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但是他们认为那是个节日,一定要隆重对待。这是普通百姓最淳朴善良的心愿,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每逢端午节,不管农事有多忙,百姓们一定要包粽子,炖雄黄酒,吃红菜,门前挂艾叶和蒲草,以祈求平安健康。今天,我们还是要吃粽子,要吃出端午节的历史庄重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精髓深入吸收并代代传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3> <h3>姐妹们结伴"打箬子"。</h3> <h3>包好的粽子,有锥形的,有枕型的。有的用绳子扎,有的自身就是绳子。</h3> <h3>看,这个就是不用扎绳子的啊!</h3> <h3>文字撰写,顾萍</h3><h3>图片,好友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