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捕鱼说起 ——略谈肇中听课心得体会

圆月弯刀

<h3>  小时候,看大人们捕鱼,一张大网撒下去,一拉一扯,提上来就是十来条各种各类的活蹦乱跳的鱼儿,于是总觉得捕鱼也不过是件轻松的活儿。之后,趁着大人休息的当口,自己便也想尝试一番。提网,撒网,往上拉扯,结果却不如人意——网内空空如也,啥鱼也没有。纳闷之际,大人便说是网拉不好,没注意“点”,网坠没合之前已经离地了,鱼当然趁机往底下窜出去了,哪还有鱼呢?那时没经验,所谓的“点”是无法领悟的,捕不到鱼自然合乎道理。后来念书,遇到一个成语,叫什么“提纲挈领”的,所说的纲便是鱼网的总绳,便是那个大人口中所说的“点”。只有懂得抓住纲,拉网时能往纲上使力,捕鱼的要领才算真正掌握。</h3> <h3>  后来,做事多了,才觉出“提纲挈领”的深义来。其实,除却捕鱼,干别的啥事,也都要学会“提纲挈领”才好。做得这点,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来。譬如教授课文,这里可以设一个问题,那里也可以设一个问题,知识点自然是繁多的,假若不懂得删枝除节,把准一个点,难免落得个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是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的结果。一篇课文,也真像极了一张鱼网,网线密密麻麻,自然多不胜数。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每一项底下又可以设置若干问题,林林总总,若非用一根线将它们捆绑住,总会让人眼花缭乱,豪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如此一来,教学思路便容易被打乱,重点难以突出,难点自然也不易突破了。而但凡所教内容凌乱,方向指引不明确,思维跳跃程度过大,学生的习得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当然就甭提课堂的高效性了。</h3> <h3>  说到正题上来,那天打印出张海侠教研员的教学设计,是《紫藤萝瀑布》,细细一看,不禁拍手叫好。此课安排了两个活动,一物一人,恰恰对应上“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是的,真妙,托物言志,这四个字不正是本课这张网的纲吗?托的是什么物?怎样托?言的是什么志?又是怎样言的?懂得通过这条纲,引导学生把握整篇文章,所有的重难点都将迎刃而解!真不愧为市里的教研员!</h3><div> 等到一睹芳容的时刻,我便觉出,纵使张老师离开授课一线的时间已有十多年之久,但名师的底气仍然是在的,方家的气质仍然是在的。课堂的网紧紧地握在她的手上,纲也同样紧紧地握在她的手上。从紫藤萝的遭遇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时代的背景到个体的际遇,学生抛出的问题虽多,但师者的引导分析却层层相环,丝丝入扣。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如果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无疑会增加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能性。而张老师恰是如此,她的话语极具张力,极具震慑性,就如同放风筝一般,她的上一个指令可以让你飞得更高、更远,而下一个提示却可以将你收得更低、更近。加之用上合宜的肢体语言,举手投足之间,便又活像了一个指挥家。在指挥棒或上扬,或落下,或停顿,或走起之下,四五十个孩子跟随着演奏出一曲感人的乐章。而作为听众,我们又怎能不为之全神贯注,甚至动容感慨呢?而这声音,这举动,无不是为张老师的“提纲挈领”增添华彩笔墨的啊!</div> <h3>  再说说龙宇君老师的课。她上的是《我的叔叔于勤》,一篇相当传统的文章,估计已有的课例应是多如牛毛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脱离窠臼挺不容易。课后谈感想时,她说为此节课纠结近一个星期,怕也是因了这个缘故。从效果来看,这节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龙老师在“提纲挈领” 上做得的确是让人惊叹。整节课的“点”就一个,即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态度变化。抓住这个“纲”,通过读、品、议、谈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在带有魔力般言语的铿锵有力的引导下,龙老师很自然地捕到了一条大鱼——学生对作品主旨的深刻领悟。利用一个“纲”,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的能力、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兼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这样的课,说它高效,怕是不为过的吧?作为一位肇中的年轻教师,做到了如此,值得称赞!</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教者而言,此话尤显重要。我从张老师和龙老师所讲授的课中所收获到的“渔”,便是“提纲挈领”。只要把握准了“纲领”,不管课堂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授课对象的学习能力如何参差不齐,我们想要达成的高效课堂的目标,就应该是更容易实现的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