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追求绘画艺术的人一一画家李生琦的青海情缘

<h1><font color="#010101"><b>  李生琦于2017.7月下旬回青海西宁写生。我将他在青海写生活动轨迹全部纪录下来,整理汇总。原始资料来源,一部分是别人写的,为尊重别人缘故,凡是谁写的我将名字原封不动搬过来;另一部分是从他的朋友圈找来的。由于本人学识水平及能力有限,因此在编辑的过程中深感力不从心,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完整地表述他那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李生琦酷爱艺术,他几乎把绘画当作自己的全部生活。正是由于有着象梵·高那样“渴望生命”的怀想,他才一次又一次走向大地,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在那里奋笔抒发,留下一幅幅贯注了充沛感性、饱蘸浓墨重彩的作品。我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在慢慢地变老的年龄上,活得像个谁好呢。我看画家李生琦就挺好的,经常对着一块画布画啊画的,画着画着就把个岁月给画投降了。然后,站在阳光下,看着一场风,越刮越小,小到,风的脚轻踩老而顽劣的心,小到,天地间风烟俱静。 只剩日月江河,只剩,忘了年龄的自己。</b></font></h1> <h1><b>  作者简介:李生琦, 男,汉族,1956年7月出生,陕西省米脂县人。1978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1980年入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82年毕业后在青海省师范大学任教。1987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助教班。2000年调入海南师范大学至今。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有作品获奖。现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br></b><b> 主要艺术活动<br></b><b>1989年《西穹》油画 第七届全国美展(文化部,中国美协)<br></b><b>1996年《沉默的山野》木刻 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中国美协、中国版画家协会)获铜奖<br></b><b>1999年《暖冬.李家峡》油画 第9届全国美展(文化部,中国美协)<br></b><b>1999年《柴达木的记忆》木刻 第9届全国美展(文化部,中国美协)<br></b><b>1999年《初秋的草原》水粉 第9届全国美展(文化部,中国美协)<br></b><b>2004年《日子》参加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br></b><b>2004年《盛夏凝雪——格拉丹东》(粉画) 第十届中国美术作品展(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br></b><b>2005年《海边纪事》参加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览(中国美协)。<br></b><b>2010年《哈什女孩》(油画)参加《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获艺术奖。<br></b><b>3次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第一、第三、第四届文艺创作优秀奖”。<br></b><b>2004年《日子》获新世纪海南省第二届美术作品展金奖。<br></b><b>2004年《盛夏凝雪—格拉丹东》获海南省 “第二届海南美术作品展金奖”。<br></b><b>2012年《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获海南省 “第五届海南水彩粉画美术作品展金奖”。<br></b><b>2014年《玉包港叙事》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br></b><b>著作:《油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李生琦著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8年12月</b></h1> <h1><b> 画展前言<br></b><b> 西方文化的近现代观念的演进方式是更迭和颠覆,与之相比我们国土的艺术有着题材和内容的趣味持恒流传的特点。这种的延续和传承使我们更多地体现出了作为艺术世界参与者的一些温和而平实的世俗感情。这些方式充满了这个国度的文艺和历史。这可能来源自于一个种群的独特群体心理需求从而形成了他们特殊的气质。 <br></b><b> 中国艺术中对于风景和山河风物题材的钟爱和恒常保持,是东方人群对环境和自我气质的物我认同,这种对自然环境的追逐向往曾经派生出了许多璀璨的遗存,而在当代商业文明和最大规模的都市化的商业消費节奏的冲刷下依然默然持久存留。这是否可以诠释为每个人或者群体的自然归属、完善饱满内心的相对独立的休养观照状态。这种充满了和解与体验的同自然景观的默然相对,尽管看起来是那样慵惰,但那也是一种认同和静态的相对的伟大情致。在这观照中派遣自身的谦卑、对浩瀚大千的崇敬和对独在的物化印证间不断表现着其无拘无束超越现实之上的自由意志。<br></b><b> 对山河的观览和摹写,将会是人和自然亲密关系恒久话题。</b><b>李生琦先生是属于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的生命历程被包纳于当下政治社会之中,毫无选择地经历过去的60年中所发生的一切,在青海的成长和居留的经历在点滴回忆中时凸现出独特的艰苦和磨砺。代表了贫瘠和艰苦中造就了的一代国人,谦和、顽强、诚实、质朴。而他对绘画艺术语言的选择就在对山河景观的写生表达中,在变化如此繁复的喧嚣世界中依然选择著对自然景物的追摹,他是用绘画为唯一表达方式的艺术家。<br></b><b> 每天他對自己画面的色彩問題充滿革新的冲动,同时心怀面对万千观者和数十年自己的生命历程赋予的意义和社会使命,他对自己的选择充滿了坚顽的勇气,就如一位苦行的修士。<br></b><b> 离开此地去往南方温热的环境中颐养已有多年,但是一种艰涩和顽强的精神需求却是不容废弛的,他对于青海贫瘠山川的怀恋时时溢于言表。今年强行两月居留黄河南部州县,至此已有20余幅作品,学生遂筹作此展册为酬青藏,并邀聚诸友观览。 </b><b><br></b><b> 東奴 </b><b>2017年8月 </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大美风骨 笔端流出</b></h1> <h1><b> “2O17青海写生2O篇——李生琦写生展”在西宁市小桥市民中心开展。</b><b><br></b><b>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王柯岚 摄影报道) 8月25日,“2O17青海写生2O篇——李生琦写生展”在西宁市小桥市民中心开展。当天,还举行了以“绘画依赖的风物”为主题的画展学术研讨活动。作者把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心得、感受,对风物、题材、绘画的形式需求以及写生在绘画中的必要性与大家进行了分享。</b><b><br></b><b>  “青海是多民族的地区,多民族共同在建设这片土地,所以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各族人民在这,顽强地生存,这种精神给我一种很大的激励。”李生琦说。</b></h1> <h1><b>谢谢策展人谢昀元先生和李春建主任!</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前民委主任李庆先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前美协主席左良先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前美协主席井汉升先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著名画家孙盛仁先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青海美协主席王利峰先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前主任郑康乐先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感谢前辈及朋友对我大力的支持、鼓励!</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左起:王生连先生、李生琦先生、李庆先生、左良先生、马东田先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接受采访。</b></h1> <h1><b>  作者画语:我想青海的这种山川河流,包括寺院啊,包括各种。这种画面的这种感觉呢,我怎样有一个有自己的想法完并能把它表达出来,并避免接受别人的影响。我主要是想寻求这个,但是现在看来呢,还是有难度的。</b></h1> <h1><b>作者画语:每一个细节,就是每天每一个细节,实际上决定你的画的成败,比如说,你今天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你的画材准备的怎么样。那天气的情况怎么样,这些呢它都影响你的画能不能画好,选景满意不满意,身体累不累以及各种必须要自己去做的杂事……</b><b><br></b><b>(本文引用作品由主办方提供并授权使用)</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5日,铅笔、铅笔淡彩速写。</b></h1> <h1><b>  作者画语:青海是多民族的地区,多民族共同在建设这片土地,所以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各族人民在这,顽强地生存,所以就这种精神呢,给我一种很大的一种激励。</b></h1> <h1><b>2017.8.6日,铅笔淡彩速写---回到了梦寐以求的青海,虽然很累。</b></h1> <h1><b>作者画语:对青海,我觉得一个是我从小生长在这儿,我对这里比较熟悉。这里有父辈我的父母亲及姐弟,是全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并且我的父亲一直是在青海生活,最后在这儿去世的。它不仅仅是风景给我的感觉,它还有一个人的对这个地方怀有深厚的情感及眷恋。</b></h1> <h1><b>2017.7.23日,在青海画的第一张油画写生。</b></h1> <h1><b>青海的风景呢,它是一种苍茫、是一种严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7.25日,青海贵德查达的风景.</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7.25日</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16日,村公所.佛塔和老柳。</b></h1> <h1><b>2017.9.4日,青海写生:少女.电线杆和金光闪闪的佛像。</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李生琦作品研讨活动现场</b></h1> <h1><font color="#010101"><b>2017.8.30日,谢谢我的朋友、我的发小们。</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和老朋友李志选先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左起:刘德宁、李生琦、李志选</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和五屯唐卡艺术家扎西</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和老朋友杜效华女士</b></h1> <h1><b>2017.8.31日,陪鄂老师看画,谢谢鄂老师和我的老朋。</b></h1> <h1><b>2017.9.2日,忆青海:二十多年没有见过面。</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3日在郭麻日。</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7日,画的一幅铅笔淡彩。</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10日,黄南州的写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11日,今日的作业。</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13日,同样的风景</b></h1> <h1><b>2017.8.12日,不动如山,回青海,第一次画这么大的画😓</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2017.8.14日,在山野中。</b></h1><h1><b> 转同学卢继庆的话:不见老李只见山,画里画外山等闲。轻涂淡抹不渲染,只因老李太本然。</b><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7.15日</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16日,寂静的日子。</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19日,转发一张阿卡朋友拍的照片。</b></h1> <h1><b>2017.8.27日,到青海近两个月,今天终于放松了一下。☺☺</b></h1> <h1><b>  2017.9.2日回到海口。谢谢马田宽、吴立鑫、谢昀元、井汉升老师、孙盛仁老师、何创业、朱长明、李俊杰、曹正海左荦等人的帮助。对于你们辛勤的付出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前排左起:杜效华、李生琦、恩师金志德;后排左起:冯秀梅、张洪、卢继庆、叱培红。</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和旅英艺术家张颖</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左一王慧阁、左三马田宽、何创业</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李生琦把青海的大美完善地记录下来,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诗篇!</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汇编到这里,韵用《2017.8.27日猜一猜》作为结束语。当我看到李生琦那双被青海紫外线暴晒的手时,心酸落泪,深感那一幅幅对青海饱含眷恋的写生印验了艺术家的宿命。或许梵高体会的:“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那双黑黢黢的手在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背后,不正是给我们呈现出浓缩了的青海情缘,从不同凡响的角度看到大美青海吗?</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7.8.25日,猜一猜</b></h1> <h1><b>  这是我花了几天的功夫,将我大弟李生琦去年7月下旬,回青海西宁写生和办个展的活动做成美篇。该篇用原始资料,记录了李生琦在青海活动的轨迹。我制作美篇的初衷,是让他作为历史资料笔记本,翻阅方便些。当我再次阅读实录全过程,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自带光芒,无论何时,都熠熠生辉,让人赏心悦目,催人积积向上。😊</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