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介绍:王军福 宁波大学人士 )</h3> <h1> 正文 </h1><h3>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谥号忠武<span style="font-size: 17px;">。"千古一相诸葛武侯,其志,入世济世,振兴汉室;其才,经天纬地,国士无双;其德,古今为之所折服;其忠,天地为之所动容;一缕忠魂逝于天,留得美誉在人间!"此为笔者对诸葛亮的评价之一。从历史文献、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诸葛亮是一位突破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妇孺皆知,众口界碑,受到普遍歌颂的伟人;他是一位超越时代阻隔,突破地域限制,为古今所敬仰的人物;他更是中华文明中"经天纬地之才"与"千古罕见忠臣"的代表。敢问华夏大地,如孔明得万世之美誉者,有几人欤?</span></h3><div> 笔者认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其评判标准是自身所认同的价值观。同理,不同时代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评价,其评判标准是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反之,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评价,大致可以了解对应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各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导致各个时代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有区别。</div><div> 因此,诸葛亮为何能万古流芳,笔者认为有三点原因,1、根本原因:诸葛亮的品行与中国社会大多数时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2、诸葛亮尤其为政治价值观所认同:统治者推崇诸葛亮的处事之道,用以教化臣民。3、诸葛亮顺应民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文人对诸葛亮的崇敬是使得诸葛亮成为“全民偶像"的重要因素。笔者将于下文中,对这些缘由逐一进行论述。</div><div> 一、诸葛亮的品行与中国社会大多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相契合。</div><div> 顺社会主流价值观而行,则得后世的歌颂。反之,则遭后世的批判。我们不妨将诸葛亮与曹操对比:在中国古代,儒家提倡价值观是大多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诸葛亮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典范,他实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匡扶汉室”的行为符合儒家所认可的“正统”、“忠义”、“仁义礼智信”的精神;他的品行体现儒家所提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可以说,诸葛亮的品行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所以他才能享古今之美誉。相反,曹操逆其而为,篡汉自立,奸诈狠毒,犯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大忌,因而受到世俗的鄙夷。故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有所不同。</div><div> 古人视诸葛亮为“忠贞不渝"的表率。用“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千古一相”来形容诸葛亮是最为合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一首《蜀相》无疑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观其一生,诸葛亮为大汉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他辅助刘备成其帝业,之后为实现刘氏“中兴汉室”政治理想,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最后或许天命如此,北伐未能成功,他星殒于五丈原。这是诸葛亮的悲剧与无奈,但是他忠贞的品质,为古代社会所提倡,仁人志士无不感慨系之。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中兴汉室的一生,是与天相争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因此,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才如此之高。</div><div> 二、诸葛亮为政治价值观所认同:统治者推崇诸葛亮的处事之道,用以教化臣民,维护统治。</div><div> 古往今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政治因素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div><h3> 任何一位统治者,都希望"上至大臣,下至平民”对国家忠心。而诸葛亮的的事迹完美阐述“忠”的深刻内涵:忠君爱国,心系天下之事。因此,统治者们大力推崇诸葛亮所践行的“忠君观”与“忠事观”,以此教化臣民,维护君主统治。</h3><div>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千古罕见的忠义之臣。他辅佐刘氏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刘备托孤于他,他没有弑君的政治野心,侍奉后主刘禅,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达到了“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境界;践行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处事原则;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美谈。</div><div> 诸葛亮生前,两袖清风,蓄财无余,并向后主如实自报家产;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真乃清明廉洁。他为蜀国后期培养一大批治国能臣,著名的如姜维,甚至提拔自己的政敌李严之子李丰,可见他唯才是举,胸怀之大,光明磊落。历代圣君坚信,大臣的工作作风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故统治者以诸葛亮为标榜,推崇其“任人唯贤,清正廉明"的高风亮节,用以教化大臣“行事清廉如诸葛",达到稳固统治的政治目的。因此,诸葛亮的盛名与政治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div><div> 三、诸葛亮顺应民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文人对诸葛亮的崇敬是使得诸葛亮成为全民偶像的重要因素。</div><div> 诸葛亮“入世能济世”的行为是文人的人生理想。文人希望自己可以像诸葛亮一样:“遇明主: 刘备三顾茅庐,孔明一展满腹才华”;文人更敬仰诸葛亮的为臣之道:“孔明为报知遇之恩,一生都在扶汉济世:隆中三策,联吴抗曹,智取荆州,立足西蜀,白帝托孤,挺兵南中,和抚夷越,六出祁山,北图中原,战至生命的终章。” 可以说,诸葛亮的人生历程已经成为文人的精神慰藉与支柱。</div><div> 古人敬佩诸葛亮之才,更折服于诸葛亮之志。诸葛亮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后世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因此,文人视诸葛亮为修身的标杆。</div><h3> 所以,一大批文人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拜之情融入所创作的杂剧、小说、诗词、影视中,并以文学说唱的形式传播诸葛亮的事迹,在社会上形成崇拜甚至神化诸葛亮的氛围。其中的典型是,罗贯中先生继承并发展前人所创文学之精髓,写下史诗级巨著《三国演义》,此著作突出刘氏集团的正统地位,并塑造出集"鸿鹄之志,旷世之才,忠贞不渝"等特质于一身,近乎神人般的诸葛亮。随着《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广泛传播,诸葛亮的名声更为煊赫。可以说,在文人的鼎力相助下,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全民偶像"。</h3><div>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诸葛亮的盛名是其自身因素、政治因素、价值观因素、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iv><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