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雅老师胡谝《尴尬》</h3><div> 本人70后一枚,人们都调侃说70后是比较尴尬的一代。起初看到有关描写70后的一些有趣的幽默段子,觉得挺可笑,想谁这么有才,把中国文字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div><div> 最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自己这个70后走过的路来了一次回顾,我突然发现,对我们这些70后尤其是农村长大的70后来说,至少我过的一直很《尴尬》,尴尬之余就觉得社会和我们开了个玩笑。</div><div> 当我出生的时候,奶粉买不到;买米要两票;穿衣要布票;吃肉要肉票:在哪个却吃少穿的年代,奶粉这个词估计字典里都没有。饿得实在不行了,妈妈就把粗麦面蒸熟,再往锅里滴一点一年一家人才吃一、两斤的胡麻油,把面放锅里炒炒,化成面糊糊喂给我们吃。</div><div> 妈妈常常告诉我们弟兄三个,我们小时候饿肚子是经常的,尤其是我这个老二,在弟兄三个里面是最可怜的一个。大哥毕竟是爸妈第一个男孩子,受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大哥在爸爸妈妈面前还是比较吃香。</div><div> 后来,因为我的造访,本不富裕的家里生活压力就更大了。我的尴尬的日子也就开始了,也印证前一段时间我看了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我就成了那只放羊的“小猪”。每天爸爸妈妈去干活,我不是被栓在炕上就是被拴在院子里,吃土坷垃、鸡粪等,只要手能够到的范围内有东西,饿急了都吃。</div><div> 弟弟出生了。弟弟成了家里的老幺,爸爸妈妈掌上明珠,娇生惯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长大了,老哥不到十五出去到咸阳打工,弟弟还小,家里做饭、洗锅、洗衣服啥活我都帮妈妈干,妈妈把我当成她的女儿一样使唤。在家里角色那是相当的“尴尬”。</div><div> 现在想起这种“尴尬的家庭地位”,时常会有种感谢之心想对父母说,“感谢他们把更多的生活磨难、更多的锻炼机会给予了我”,才使我“有胆量、有勇气”勇闯天涯,有能力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div><div> 好不容易“混大了”,该上学了,我上小学时报名费5毛钱,啥概念,那时一个鸡蛋才2分钱。大哥因为交不起学费,没钱买本子而从家里偷了6个鸡蛋,准备卖了买文具交学费,让妈妈知道了追到学校把鸡蛋拿回家了。聪明好学的大哥从此放弃了上学,早早走上了社会。只有我和弟弟还在艰难的求学路上蹒跚着前进。</div><div> 好不容易小学、初中毕业,上高中了,义务教育开始,义务教育阶段上学不交学费了。可高考开始改革了,实行会考制度,你说气人不,多“尴尬”啊!好事没赶上,坏事全摊上了。关键是别人高中三年,我不想回家种地而抗战了五年。五年的开水泡馍,连洋芋汤都喝不起的地狱般学习生活,接连不断的高考失败后的“尴尬”与失落,差点击垮了好强的我。</div><div> 那时我们这些70后属于正真的“骑士”,骑自行车勇不可当,每周六上午上完课,中午在灶上打两个一把捏成一团,扔出去能贴在墙上的黑馒头,约几个伴,骑着只有铃不响其它地方都响的“永久牌”自行车,一路狂奔在崎岖不平而又颠颠簸簸的山路上。80公里4个小时,哼着小曲,伴随饿得咕咕噜噜叫的肚子,汇成了和谐美妙的乐曲,是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前进的动力。</div><div> 五年过去了,学傻了,也算成功了。告别村子每一个村民羡慕的目光,带着爸爸妈妈的荣耀与期盼,走进大学的校门。记得走的那天,老爸用60元积蓄给我卖了一套我们都觉得“帅呆”的衣服,进了大学校园我才发现好“尴尬”,这套衣服在大学校园里是一个农民的“标配”。一周后,这件“标配”因大面积开线进了收藏间。</div><div> 更让我们这一届“尴尬”的是开学典礼上,系主任郑重向我们宣布:“从你们开始,大学四年不过英语四级,不许毕业”。这句话犹如一颗原子弹在新生中爆炸。高考满分150分,我连答带蒙考了49分,英语四级听说体育系成立以来还没有人能过,我!该怎么办?学呗!</div><div> 班里学英语努力程度不亚于高考,因为谁都不想因考试不过关影响毕业,大学四年拿个肄业证多丢人啊!现在回想起来,大学四年因学英语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犯了一个特大的错误。把大学大部分时间花在学英语上,结果英语没学好,专业学的也不专业,很大程度上荒废了自己学业学习,直到大学毕业之时才意识到,自己四年是在忙碌而又无为中结束了。</div><div> 大学毕业之时,得到了又一个让我们“尴尬”的消息:丛那年开始,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再包分配。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失业,于是乎在大四第二学期就开始找工作了。最有趣的是当时交通厅招篮球运动员,我们三人被推荐去面试,面试结束后主考官告诉我们三人:“回去等消息”。结果没有“消息”,我们又去问当事人怎么回事。一句话:“个头太矮”。总以为1米82顶天立地,结果“尴尬了”。到现在我都不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多少啊!</div><div> 总之,“尴尬”一直伴随着我生活的时时刻刻,如影随形。比如:</div><div>当我要买房子的时候,福利房没有了</div><div>当我要谈恋爱的时候,爱情变成钱情了;</div><div>当我生小孩的时候,小孩只能要一个了;</div><div>当我老了,二胎放开了,多亏媳妇年龄小,赶上了末班车。二胎的到来,“尴尬”的事更多了。上周带老二打预防针,旁边的一个老奶奶把我女儿当成我的孙女,你说“尴尬”不。这件事也提醒我,看到像我这显老的帅哥带着孩子,要夸别人孩子乖,要谨慎。实在想夸就说:“这孩子真乖”,不能盲目的说:“你孙子真乖”,说不准就像我一样抱得是自己闺女。</div><div> 尴尬,给我生活增添了几分奋斗的动力,促我始终坚定不移的步子向前迈进;尴尬,在我人生道路上也增添了几分乐趣,虽然辛苦但快乐着。</div><div> 在这个“尴尬”的环境正好遇到我这个“尴尬”的年龄,日子确实不好过。</div><div> 今天看到一段文字,挺有寓意。 有人问,你到家楼下停好车多长时间才回家?有人回答:</div><div> “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div><div> 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div><div> 在车上,一个人静一静,</div><div> 抽根烟,发会呆,</div><div> 这个躯体属于自己;</div><div> 但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div><div> 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div><div> 唯独不是你自己。</div><div> 我们把真实的自己藏在车里;</div><div> 打开车门出去,哪怕是哭着爬着,</div><div> 也只能把被人寄予厚望的身份扮演下去。”</div><div>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中说:</div><div> “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div><div> 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div><div> 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div><div> 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div><div> 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div><div> 我只想对自己说:你这个70后,过的踏实,活的潇洒。愿自己化“尴尬”为动力,继续努力吧!</div> <h3>从小到大的院长,如今杂草丛生</h3> <h3>曾经冬暖夏凉的家――窑洞</h3> <h3>自己亲手做的台灯,伴随我和弟弟度过了每一个日日夜夜,陪出了两个大学生,功不可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