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泉声悠悠/老张</h3><h3>文字:老张</h3> <h3> 说实在的,上海情缘不知从何写起,还是先说说无锡和上海两个城市,说说无锡"小上海"和"上海后花园"名号的由来吧!</h3><h3> 民国时期,无锡是当时中国的三大工业城市之一,无锡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文化娱乐场所增多及园林、旅游业的兴起,被誉为了"小上海"和"上海后花园"。</h3><h3> 无锡的工商业发达要追溯到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继而至19世纪初,荣宗敬、荣德生创办茂新面粉厂,周舜卿创办裕昌丝厂等,构建起无锡的三大工业支柱,并使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当时上海有不少无锡人开办的工厂,鼎盛时期无锡的杨家、周家、荣家、唐家等六大家族在上海滩都有产业,"纺织大王"、"钢铁大王"、"电灯大王"等名号红极一时。</h3><h3> 走出无锡闯荡上海滩的众多实业家发家后又纷纷回报乡梓,在无锡兴建了梅园、蠡园、鼋头渚等一批融山水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园林。每逢春暧花开或逢年过节,那些在上海闯荡世界的无锡籍老板呼朋唤友,回到家乡赏春游玩,无锡又被誉为"上海后花园"。</h3><h3> 无锡实业家在上海大办工商业时,也带出去了不少无锡乡亲,无锡很多人家有上海亲戚,这一点也都不奇怪了。我的两个姑姑(我叫二伯伯和三伯伯)也是通过同乡介绍,先后从无锡来到了上海纺织厂做工,最后在上海落户。自此,我家有了这两门上海亲戚,与上海也结下了不解之缘!</h3> <h3> 在我脑海里留下的对上海的最早记忆还是在我上学之前,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爷爷和亲娘七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我每年会跟着大人去上海,阿姐身体不便,弟弟还小,姐弟三人中就数我去上海的次数最多了。</h3><h3> 小时候,去上海天不亮就要起床,走三、五里路来到梅泾的石塘湾火车站乘火车,那个年代只有绿皮火车,春节期间还有简易的铁棚车。据史料记载,石塘湾火车站始建于1908年,1958年才移建梅泾,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石塘湾火车站每天停靠客车四班。从前石塘湾人去上海打工的特别多,恐怕这与有石塘湾火车站来去方便有关,但不知何时石塘湾火车站改为了无锡西站,没有了客运,煤栈、油库也逐渐成了石塘湾火车站的代名词。</h3><h3> 去上海的隔夜里,亲娘窸窸窣窣地要忙一个黄昏,不知道她为何要忙这么久不睏觉,或许是心情激动的缘故吧。出发前亲娘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半新旧的搭攀扣子的青布罩衫,再收拾好一些替换衣服。当年农村物资匮乏,但也会想办法带些东西送给两个姑姑家。送的最多的东西是父亲蒸的年糕和母亲和亲娘包的团子,直到现在,无锡年糕还是送给上海亲戚的最佳礼物。记得还送过活鸡,还学人家出门前往鸡嘴里滴上几滴白酒。有一次父亲捉到了一条大鱼,他还专程去了一趟上海,把上海当成了无锡跑,姐弟情深无语言表。</h3> <h3> 大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城市。小时候只要说又要去上海了,我脑子就会想浮想联翩,西洋建筑、外滩、外白渡桥、豫园和城隍庙、人民广场、南京路、大世界还有回味无穷的奶油五香豆~~</h3><h3> 上了火车,总会先找是否有靠窗的位置,这样可以一路上观赏车窗外的风景。有时人多没座位,就厚着脸皮向有座位的阿姨叔叔打听什么地方下车。在火车"哐当哐当"的声中,火车一路停靠很多站,石塘湾到上海快车三个多小时,乘慢车如碰到交车时间长也就难说了。其中苏州站是必停的一个大站,会停上几分钟。站台上有推车叫卖苏州土特产,其中有我最喜欢吃的苏州卤汁豆腐干,亲娘偶尔会买上一扎,杀杀我肚皮里格的馋虫。豆腐干色泽乌亮,质地细腻,富有弹性,卤汁丰富,鲜甜软糯,吃到嘴里甜滋滋,回味无穷,唇齿留香。</h3><h3> 直到现在我在超市里购物时,如看到苏州"津津"牌卤汁豆腐干一定会买上两盒,小王一真弄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喜欢,其实老张吃的不是豆腐干,是情怀!豆腐干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我现在只要看到"津津"牌卤汁豆腐干总会勾起我甜蜜的回忆!</h3> <h3> 上海城市很大,大到我觉得城市似乎没有尽头,时常让我分不清东西南北!我的两个两个伯伯(姑姑)家住在上海离得很远的两个不同的地方,乘电车也要花很长时间,它们是黄浦区的金陵东路永安路和普陀区长寿路,具体多少号已记不得了。在爷爷亲娘的嘴里,这两个地方浓缩成了"外滩"和"五角场",对他们而言这是对我伯伯两家最亲切的称呼,这两个地名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h3><h3> 上海的土地寸土才金,以前上海人的房子一般都很小,我两个伯伯家的房子也一样,分别在"外滩"和"五角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容我慢慢地来回忆一下吧!</h3><h3> 二伯伯家类似《七十二家房客》、《花样年华》等电影里的上海老房子,一个院里住了很多家,二伯伯一家七人就住在这样一个二十平米左右的屋子里,前后二造,上下两层。每家每户的煤球炉都放在门口,这家在煎带鱼,那家在红烧肉,不用多看,闻着味道就知道。有时候二伯伯在烧菜时,我会安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有时会帮着剥剥毛豆、倒倒垃圾。</h3><h3> 表哥表姐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建"字,建民、建兰、建芬、建平、建珍,由于他们都比我大,印象中除了建珍还在读书外,其他人大概都有工作了,某中建兰插队去了江西。表哥表姐们的名字估计都是姑夫取的,他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昨天,记得他先后在上海拖拉机厂和常州拖拉机厂工作,担任过销售部门领导工作,见过不少世面。我见到他的次数很多,他会问我一些问题,在他独特的笑容中透着一个长者的关心,至今难以忘怀!</h3><h3> 表哥表姐们大都遗传了姑夫头脑活络、善于经营的基因,特别是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在黄浦区个体工商户中小有名气;建兰从江西插队知青到镇江、常州生活工作多年,最后回归上海后也加入到了大众创业的大浪潮中。</h3> <h3> 三伯伯的家在长寿路上一个居家聚集区,七转八弯才会到,这里的房子更小了,更杂乱,这是一个带阁楼的私房。一家六口挤住在一起,记得我住在这里的时候很少。</h3><h3> 我三伯伯的名字叫荣娣,两个表哥分别叫光华和光富,还有一个表妹叫贵玲,他们名字中的荣、华、富、贵四个字正好组成了"荣华富贵"这个成语,这是我三姑夫的杰作,他虽然只是一个国营厂的普通工人,但温文而雅,很多才气。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三姑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体现在了"荣华富贵"这个有着美好寓意的成语里面了,这也是他留给子女们能够伴随他们一生的最好礼物!</h3><h3> 表哥表妹们聪明好学,现在三人中二人在国企和机关担任公职,光富在经商。</h3> <h3> 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末,上面的阿哥我的老伯伯因病去世得早,从亲娘口中得知他生前在无锡唐家的庆丰纱厂帐房里工作;上面就是三个阿姐,也就是我的三个伯伯,她们对爷爷亲娘和我一家有诸多关照,我父亲是我众多表兄表姐们口中的小娘舅。父亲每次去上海回来,都会讲我表哥建民、广华等人如何如何了得,大讲上海两家的趣事,为他们取得一些的成绩引以为傲。</h3><h3> 年少时我和父亲去上海,是父亲带着我认识上海,体验上海,上海的很多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回忆。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外滩、豫园城隍庙、人民广场、南京路;还带我去过大世界、上海博物馆等地。无意中也见证了不少历史性事件:如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展览、上海知青返城聚会、粉碎"四人帮"市民庆祝大游行等活动。我从小胆子大,观看出土文物中的木乃伊干尸实物一点也不害怕,慢慢地自己一个人可以去外滩、豫园、南京路。不需要大人带,自己出去玩认得回去的路。</h3> <h3> 后来我开始了一个人去上海的模式,记得考取大学,一个人去上海过暑假,住在二个伯伯家里,好好玩了一通,还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留念。后来我结婚了,那年带了小王游览了上海,再后来我们去上海变成了一家三口。</h3><h3> 如今是我女儿带着我和小王一起到上海逛街,女儿有一点像我,在一副文静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驿动的心,小张玩起来已远远超过了老张,小小年纪已经游历的世界上不少地方。说走就走去上海游玩在她眼里只是去休闲一下谈不上旅游。前年女儿带着我们从徐家汇到衡山路;从新天地到田子坊,国际饭店、复兴公园、新天地、田子坊、武康大楼、巴金旧居、马勒别墅等等一一收入了我的手机,小张带老张体验了不一样的海派风情。</h3> <h3> 朋友泉声悠悠分享的照片拍的不错,豫园城隍庙这里我有太多的美好回忆!</h3> <h3>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送别。目送我的爷爷、亲娘、父亲以及三个姑夫和大伯、三伯伯等亲人一个个地相继离开,我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送别,我也在一场又一送别中渐渐成长、慢慢变老。</h3><h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每读到龙应台的《目送》,我总会感动地热泪盈眶。</h3><h3> 人生是孤独的,没有人能陪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但经历就是最好的纪念。今年清明节回到石塘湾扫墓,想起了已经逝去的亲人,回忆起和他们曾经在一起去上海的情景,游览上海的场景,感慨万千,萌生了要写一个《上海情缘》的美篇,写上以上点滴文字,以此纪念曾经陪伴我成长的那些亲人!</h3> <h3> 《时间煮雨》,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曲,时间就像蒸煮雨水一样,蒸发了不可回。</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风吹雨成花,</h3><h3>时间追不上白马,</h3><h3>你年少掌心的梦话,</h3><h3>依然紧握着吗,</h3><h3>云翻涌成夏,</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眼泪被岁月蒸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