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次联谊会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共计一百四十四人。</h3> <h3>50军军史</h3><h3> </h3><h3> 我们军是一支年轻的、光荣的部队,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排序来看,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四野中也是排列靠后的,是一九四八年长春起义的原国民党60军(电影《兵临城下》就是讲述的这个事件)。其实共产党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根本就无法彻底分开,共产党的军队就是从国民党的军队中脱胎而来的。</h3> <h3>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也就是北伐战争)时期国共军队完全是一家,这点从黄埔军校史就可以看出来。而南昌起义全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秋收起义多半也是,后来的广州起义、百色起义、黄麻暴动等也多有国民党军队参加,否则中国革命不知要晚胜利多少年。在战场上起义的就更多了,仅说1931年在江西宁都的国民党26路军,起义后改为工农红军红五军团,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西征等,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正应了那句话叫做"革命不分先后"。起义,就是旧军队的改弦易辙、脱胎换骨。起义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成为四野的机动部队,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不是传统的主力军、也不是军内流传的王牌军。不过抗美援朝时期,却是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之一,也是第一个攻入汉城的部队之一;后又与三十八军合作,坚守汉江50昼夜,战功显著。毛主席评价"打得不错嘛",彭老总更是说过:"只要我在,五十军就不会撤编,并要配置最好的装备"云云。</h3> <h3>其中一四九师全歼了号称是世界上第一支装备来复枪的英国皇家来复枪营和皇家重型坦克营。当然,其中有运气的因素,不 过其战斗力也可见一斑。但是,这个一四九师已经不是后来的一四九师了。一九六七年,五十军从辽宁换防到了四川,军部驻成都,辖一四八、一四九两个师;一五0师则改成了辽宁省军区独立师,没有随军来川。后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调任成都军区政委时,把一四九师同原十八军的五十二师对调,双方互换了番号,因此,现一四九师既是五十二师,驻乐山;反之,现五十二师才是一四九师(现在我才知道这是林彪的意见)。后来又把四川省军区的几个独立团改编为一五0师,驻绵阳。所以,真正五十军的原班部队只有我们师了。</h3> <h3>我们师驻温江专区崇庆县(现成都市崇州市),对外叫白头工地。师大门就是在公路上立有四根砖混柱子,因此号称"三道门",其实根本就没有门。三道门前有商店、邮局、书店等,顾客也只有军人。门口站有双岗,不过老百姓可以自由进出。进得三道门,就是军营了,中间是师部,西面由北向南依次是师高炮营、师汽车连、我们团、师炮团;东面依次是师直属分队、四四三团、四四四团;南面是师医院。军营很大,围着师部的矩形公路,一圈下来,估计约4000米,各团、队还在公路的外围,听说是全国第二大兵营,一个整师驻在一地,全军少见。据说最早是四川军阀刘文辉修的飞机场,后来又是步兵学校,再后就成了我们师驻地。</h3><h3>现为77集团军驻地。</h3> <h3>由来</h3><h3>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起义后,立即开赴吉林省九台及其附近地区待命,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并任命了领导人。</h3><h3><br /></h3><h3>长春起义后曾泽生(右一)与四野领导在一起</h3><h3>军长曾泽生、副军长叶长庚、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其所属原第182师编为第148师,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陈一震;原暂编第21师编为第149师,师长陇耀,政治委员李桂林;原暂编第52师编为第150师,师长李佐,政治委员李冠元。全军2.3万余人,隶属东北军区。3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第167师(由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58师改编而成),编入第50军建制,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张梓桢。全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直属炮兵团。</h3> <h3>参加战役</h3><h3>1948年秋,在东北的国民党军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奉命从5月开始,对长春守军东北"剿总"第1兵团(指挥新7军、第60军等部)共约10万人,采取"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的方针,进行长困久围。</h3><h3>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面对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又经过人民解放军的争取,毅然率所部3个师于1948年10月17日宣布起义。这一果断行动,为长春和平解放及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br /></h3> <h3>参加战役:</h3><h3>第50军成立后,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进行政治整训,建立各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健全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建立革命的官兵关系,培植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时,从东北军区所属机关、部队陆续抽调各级各类班干部466名,从辽北学院,长春青年干校等单位招收青年知识分子600多名,从牡丹江教导团调来460多名改造较好的云南藉解放军官到该军任职;又从东北翻身农民中补入5400多人,使部队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该军也抽调2490名班以上人员和军官到东北军政大学和牡丹江教导团学习,调341名军官到教导队学习。通过整训,这支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很快成为坚决反对反动统治、忠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战斗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h3><h3>1949年6月14日,第50军奉命入山海关南下,归第四野战军建制。9月,到达湖北当阳地区,遵照中央军委和第四野战军决定,第150师所属部队按营、军建制,分别补入第148师和第149师;第167师改称第150师,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李冠元。9月中旬,中南军区抽调一批中、上层军政领导干部到第50军工作,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的干部500余人分配回军。10月,能参加鄂西战役,俘国民党军第79军代军长萧炳寅、副军长李维龙以下官兵7000余人。11月下旬,奉命配属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12月,参加成都战役,俘国民党军8100余人,迫降1.77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h3><h3><br /></h3> <h3>1950年2月,奉命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回师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中南军区将补训第15团、第15医院调归第50军建制。此进,加上在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中解放、收编的国民党军官兵2.7万余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1600余人,全军官兵已达5.8万余人。5月,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补入第148师,将成都和平解放的国民党第20兵团3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67师,师长方暾,政治委员秦振,归第50军建制,并在天门地区进行整训。9月下旬,第50军奉命由湖北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指挥,在吉林西丰、辽源、磬石、海龙一带集结待命。在此期间,奉命撤销了第167师和军炮兵团,组建了3个师属炮兵营。</h3><h3><br /></h3> <h3>1950年10月25日,第50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开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1951年3月15日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月至11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朝鲜军盘的椴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1955年4月,第50军从朝鲜撤军回国。第50军在入朝作战的期间,广大指战员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h3> <h3>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1个团、6个连、11个班、7个组获荣誉称号,有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2]</h3><h3>1955年4月12日,第50军回国,隶属于沈阳军区建制领导。1967年5月27日,第50军调归成都军区建制领导。1985年12月1日,第50军番号撤销。</h3> <h3>红心虎胆,英雄侦察连战友联谊会。红心虎胆六四年四月,因思想过硬,军事过硬,作风过硬而暑名,被沈阳军区授于红心虎胆侦察连称号;</h3><h3> 八四年参加对越(老山,者阴山)侦察轮战,率先俘敌两名,毙敌十八名,我方战斗中无一伤亡,威震云南、广西前线,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h3> <h3>湖北籍战友参加聚会。</h3> <h3>石磊同志代表443团侦察分队到会祝贺</h3> <h3>吴国生、岳志军、夏柱玉、魏光敏、杨光明、屈仕玉、万光发、谢高原、王晓敏、石磊等。</h3> <h3>吴老师长与功臣互敬酒。</h3> <h3>岳司令与功臣敬酒。</h3> <h3>军属代表讲话</h3> <h3>李世友战友行军礼。</h3> <h3>亲切的交谈</h3> <h3>大家涌跃讲话,共叙往事,共话未来。</h3> <h3>老一辈、新一代侦察连班子。</h3> <h3>"五班"合影</h3> <h3>吴师长、夏柱玉总队长</h3> <h3>夏柱玉、魏光敏合影。</h3> <h3>夏柱玉、杨光明合影。</h3> <h3>新老侦察兵合影。</h3> <h3>大会座谈会场。</h3> <h3>大家热烈地在"锦旗"下合影。</h3> <h3>满满地正能量。</h3> <h3>《念奴娇.忆对越作战。》</h3><h3> 石磊</h3><h3><br /></h3><h3>早春二月,阴雨绵,南疆咋暖还寒,大军云集,一声令,万炮怒吼齐鸣。丛林穿插,猛扑敌阵,踏平谅山城。高歌凯旋,一时可爱之人。</h3><h3>弹指三十九年,硝烟散尽。战友可安好?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军人铁骨汉,自强不息,英雄本色,老兵人生风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