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怀化,一个"火车拖来的城市"。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的需要而发展起来。</div><div> 今天怀化市区的雏形可以算是在榆树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年,榆树湾还只是一个有着百来户人家的小地方,随着1972 年和1978 年相继建成的湘黔线和焦柳铁路,这里很快成为湘鄂桂等省区的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中心,怀化这座“被火车拖来的城市”也飞速发展起来。</div><div> 难忘的是怀化湖南医药学院,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一所学校。它始创于1924年湖南长沙市,当时是一所私立仁术高级护士、助产士职业学校,是当时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西医学校。新中国成立国家接管后,经过多次更名、合并、最终搬迁至湖南省怀化市,终因它厚重历史和雄厚师资,升格为湖南医药学院。</div><div> 44年前,我们毕业于湖南医药学院的前身黔阳卫校。</div><div> 2018年5月部分老同学来到母校的创始地长沙,又结伴前往我们的学校__湖南医药学院及再往__黔阳卫校旧址。</div> <h1>相聚在长沙</h1> <h3>毕业44年,首次相聚。</h3> <h3>翩翩起舞!</h3> <h3> 闲聊之余,郭建生、刘曙的中医义诊。</h3> <h3>同年出生的同学。</h3> <h3>当年是同一小组的同学。</h3> <h1>我们来到怀化湖南医药学院。</h1> <h3>原院长唐家良在校门口迎接。</h3> <h3>探访毛老师。毛老师今年85岁,当年是我们的政治教学老师兼班主任</h3> <h3>毛老师夫人,李老师。</h3> <h3>曹水英、韩利莉表达同学们对老师的慰候。</h3> <h1>我们的母校黔阳卫校___安江印象</h1> <h3>安江,历史悠久。五代时称硤州,宋朝为安江寨,明朝改为安江堡,清朝时是安江驿,后来发展为安江镇。从历史沿革上看,一直引用"安江”之名,主要也是因地理而得名。安江在沅江上游东岸,这座四面环山的湖南边陲小镇,东面是雪峰山,西面是鸡公界,沅水从镇两边直入长江。</h3><h3><br></h3><h3><br></h3> <h3><br></h3><div> 小镇本来也不繁华。上世纪60年代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安江镇作为当时的黔阳地区首府,也就成了三线建设的重要城市,于是就有了安江纺织厂,就有了我们的母校__“湖南黔阳卫生学校"。 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小镇的平静,于是就有了深夜时长鸣的汽笛,夕阳时有了学子们散步的身影,周末时小食店里有了打牙祭的学生男女。</div> <h3> 学校位于小镇的东方,距镇上街区约有2里路。再往东就是黔阳地委机关所在地。学校大门一点都不气魄,可能不到5米宽;右边是传达室,依次排下来是学生宿舍和医务室;左边有一约四、五百平方米大的池塘,池塘边随意长着几株垂柳,非常符合一首歌中描述的情境:校园里的池塘边知了在吱吱的叫着…。池塘旁边是教职员工宿舍,往前有一块低洼地是操场,洼地的相对面高处有两栋座北朝南的二层建筑,也是学校最高最好的建筑。前栋是教学楼,北边是实验楼和图书馆。食堂是一处非常简陋的"介"字形建筑,现在看来充其量就是一间简易工棚。食堂边有一个长约五、六米宽,深三、四米的供学生洗滌用水的蒿水池。学校的建筑是清一色的青砖青瓦,说不上壮观豪华,但也非常别致,倒像一副线条请晰的素描。如果把母校比作少女,她虽不是雍容华贵的大家闺秀,但也称得上美丽清秀的小家碧玉。</h3> <h3>位于安江的黔阳卫校始建于1958年。当时名称是安江医学院。同年9月黔阳卫校诞生,黔阳安江医学院挂牌成立(一个学校二块牌子)对外统称安江医学院。1961年5月,湖南省卫生学校搬迁安江与黔阳卫校合并,更名为湖南省卫生学校。1962年撤并了洪江卫校,统称为黔阳卫校。规模不大,但在当时同类中专是出类拔萃的,一是应为湖南卫校的全部家底,如仪器、设备、图书,尤其是师资。二是它承载了半个世纪厚重的医学教育底蕴(距现在已有94年的历史)</h3><h3> </h3> <h3>我们在长沙实习。</h3> <h3><font color="#010101">今日安江,已不是市府所在地,发展虽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但却也今非昔比。安江将于2018年首次进入铁路网络,怀邵衡铁路将在2018年竣工,其中将在安江农校附近修建一个火车站,这是在安江几十年前痛失铁路后的回归,未来的安江将迈入高速发展的阶段。</font></h3> <h3>安江百货大楼还在哦。</h3> <h3>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己经成为隆平精神和杂交水稻研究历程的大型物证。</h3> <h3>老理发店旧址</h3> <h3> 已不是我们熟悉的街道。</h3> <h1>我们来到黔阳卫校的旧址。这里只剩下2栋原卫校的老房子,一栋是女生宿舍,一栋是教师宿舍。</h1> <h3>原来的教学楼和实验楼已建成小区楼房。</h3> <h3>当年的女生宿舍</h3> <h3>教师宿舍旧址</h3> <h3>教师宿舍旧房前留影。</h3> <h3>我们走进了一间老宿舍。</h3> <h1>老同学的盛情款待。</h1> <h3>邓双莲同学请大家来家做客。</h3> <h3>刘桃新夫妇为我们作向导参观了芷江受降纪念坊。</h3> <h3>芷江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中国唯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h3> <h1>参观纪念馆</h1> <h3> V ,胜利的标志!</h3> <h3> 当年"飞虎队"在芷江机场。</h3> <h3>发报室。</h3> <h3>新四军高邮受降。1945年12月19日,高邮战役成为新四军对日冠的最后一战,粟裕安排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主持受降仪式。</h3> <h3>一纸降书出芷江。国民党政府指令日军降使飞赴芷江会谈受降细节。芷江受降,国民党撇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安排部署日军武装解除、战俘问题、受降等事宜,形成一系列备忘录。</h3> <h3> 芷江景观__龙津风雨桥。</h3><h3> 龙津风雨桥,明代万历19年(1591年)名僧宽云带头捐建成,几经圮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h3><h3> 龙津风雨桥,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该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h3> <h3>老同学刘桃新又带我们来到风雨桥</h3> <h3>雨中,风雨桥。</h3> <h1>风雨桥边之夜。</h1> <h3>盛世之年,和平永存!</h3> <h3>有缘再相聚!</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jpxcsq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战友情缘 .戊戌相聚</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