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孙道进</b></h3><h3><br></h3><h3> 民国滑翔机训练场的起飞处,位于飞蛾山山顶的牛角庙附近。</h3><h3> 这个位置,四年前我就听说过,但由于其鲜为人知,且各类地图均未标明,故一直被困扰多年。</h3><h3> 今天终于找到它了。为志同道合者不再重复我往日的痛苦计,特作地图定位,奉献于此。</h3><h3> 来此的路途(见另文《黄桷古道怀古行》)林木覆盖,阴森恐怖,却又空气清新,风光旖旎。</h3> <h3><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left; "> 北碚,这个不起眼的小城,陪都时期见证了中国飞行史上的重要时刻——滑翔机运动的诞生。<br></p><p> 相对于1891年就已诞生的国际滑翔运动而言,中国起步较晚。直到抗战前夕,天津《大公报》报社用读者的捐款去德国购买,中国才拥有了第一架滑翔机。悲催的是,恰逢此时鬼子来了,滑翔机运动不得不跟着中央政府搬迁到后方重庆。</p><p> 中国当时的空军力量极为薄弱,根本谈不上制空权,这让国民政府十分头疼。在经费有限,不能购买教练机的情况下,当局不得不大力推动滑翔机运动以训练飞行员,于是便有了飞鹅山上的沧桑传奇。</p><p> 1941年4月4日,中国滑翔总会在重庆成立,并着手在全市选址,建立训练基地。由于黄桷码头(另文专述)所在区域,正好处在温塘峡和观音峡之间,空间开阔,这为滑翔机滑翔飞行提供了天然绝好的空间。黄桷码头背靠的飞蛾山,山壁垂直如刀削,山顶恰好有一块平坦开阔的坝子(后文有图),是滑翔机起飞的天然场所。黄桷码头对岸的嘉陵江江滩(今天的北碚正码头),平坦绵长,是滑翔机降落的理想场所场。</p><p> 于是,1942年3月1日,总会在北碚码头的河滩上修建起中国第一个滑翔机场,跑道长400米,宽100米,包括停机坪和一座高15米的初级滑翔台,后又修建了一座机库,供滑翔机放置。</p></h3> <h3><p> 随着滑翔运动的发展,为进行高级滑翔训练,北碚滑翔站又在黄桷码头背后的飞蛾山顶——牛角庙——修建了一座高级滑翔台。滑翔机在这个滑翔台上被弹射装置弹向空中,然后盘旋翱翔,飞越沟壑交错、山峦叠嶂的广阔空间,完成各种训练动作后,着陆在垂直高度350米、水平距离2500余米的机场上。降落后的滑翔机经过拆卸,通过摆渡船,从北碚正码头运到对岸的黄桷码头,最后由搬迁工沿着黄桷古道肩挑背扛运上山顶。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p><p> 山顶的弹射装置虽然早已拆除,但当年一架架滑翔机蓄势待发的情景仍可想见。在如此艰苦和简陋的条件下,黄桷码头上空的滑翔机不负众望,开创了中国滑翔运动史上的多个“首次”:</p><p> 首次滑翔机双座飞行。</p><p> 首次高山高级滑翔机试飞。</p><p> 首次夜间滑翔机飞行。</p><p> 首次水陆两用滑翔机试飞表演,并成功降落于嘉陵江水面。</p><p> ……。 </p><p> 今天的老北碚人一见这张黑白照片,便能猜出它今天的大致方位(应该就在卢作孚纪念馆附近)。</p></h3> <h3><p> 最辉煌的时候莫过于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专程到北碚参观滑翔机飞行表演,亲眼目睹了六架高级滑翔机陆续从牛角庙滑翔台弹射升空,然后完成各种世界一流飞行动作,最终平稳着陆。</p><p> 如此寒酸的环境培养出如此技艺精湛的飞行员,华莱士对此连声赞叹。北碚滑翔站站长胡希文和教官陈国雄也以娴熟自然的程序操作享誉飞行界。</p><p> 注:最左边穿黑色中山装者是否大名鼎鼎的军统特务头子戴笠?</p><p><br></p></h3> <h3> 顺着前文《黄桷古道怀古行》中的幽静古道,我来到了这里。</h3> <h3> 一路逶迤,大汗淋漓,终于,前方似有平坦的开阔地。</h3><h3>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飞蛾山山顶——民国滑翔机训练用的滑翔台??</h3> <h3> 哇!果然,开阔地真如篮球场一般大小。当年,多少滑翔机停泊于此??</h3><div> 据史料记载,1942年至1945年间,北碚民众数次沿着黄桷古道,抬着滑翔机部件到位于牛角庙旁边的滑翔机弹射台进行试飞。这块蓝球场大小的坝子,应该就是当年的滑翔机起飞用的滑翔台。</div> <h3> 一路爬山,腰酸腿痛。</h3><h3> 面对如此空旷、如此孤寂、如此幽深的山顶丛林,一个欲望,一个强烈的欲望涌上心头:古语说,“小隐隐于野”,这样的环境不正是我“小隐”的绝佳场所吗?</h3> <h3> 左边的这条小道通往牛角庙。</h3> <h3> 中间地带。</h3> <h3> 右边的这条小道通往滑翔机弹射台。</h3> <h3> 右前方前进。</h3><h3> 是谁,在两棵树之间绑着一根横木?干嘛用的?支撑帐篷??</h3> <h3> 来到滑翔机滑翔台的另一侧。</h3><h3> 哦!原来,山那边,山脚下,是废弃多年的天府镇水泥厂??原来,天府镇与东阳镇之间仅一山之隔??</h3> <h3> 再扭头看看山顶另一侧(来时路)的东阳街道、嘉陵江、北碚老城。</h3> <h3> 滑翔台的边缘,两条小道分岔。左边的去牛角庙,右边的去弹射台。前进两步则是陡峭的悬崖,万丈的深渊。</h3><div> 是谁?同样在这里的两棵树之间搭起了横木。在这一览众山小的崖顶边沿过夜,肯定惊险而刺激!</div> <h3> 沿着滑翔台的边沿右转前行,一块半圆形巨石出现,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防止滑翔机滑落悬崖??</h3> <h3> 悬崖下的天府水泥厂,我曾经无数次路过,却从不知其背靠的山脊就是自己苦寻多年的飞蛾山,更不知传说中的民国滑翔机滑翔台就在其附近的山顶。</h3> <h3> 前行。荆棘密布,行走吃力。</h3> <h3> 当心长虫。</h3> <h3> 不远处,一形似乌龟脑袋的巨石出现。其上,装有民国滑翔机起飞用的弹射装置。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弹射台——飞蛾山的最顶端。</h3> <h3> 沿着“乌龟”身下的小道走去。</h3> <h3> 左手边,支撑“乌龟”的基石。</h3> <h3> “巨龟”,就在我左手边的基石之上。</h3><h3> 注意:仔细端详,人工条石累积而成的”山门”(与当年的实景不够对应,但苦于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予以代替)若隐若现。山门破损严重,跟周边自然风化而成的石头别无二致。若非之前“功课预习”得足够认真,则很难将其从破石乱草中分别出来。</h3> <h3> “山门”前左侧,这些石头的人工痕迹明显。</h3> <h3> 残存的右侧“山门”表面看上去呈弧形,足见当年整个“山门”的构造不是方形的,该是圆形的。</h3> <h3> 进“山门”后回头,果断留影一张。</h3> <h3> 进“山门”后立马左拐(本图的右前方,这是我进门后回头看到的图景),上行,去“乌龟壳”上看看。</h3> <h3> 耶!想不到:“巨龟”的龟壳够大够宽,其上居然还长有几颗高大的黄桷树。</h3><h3> 黄桷树,作为重庆的“市树”,生命力之顽强,超乎任何人的想象——光滑的石头上、峭壁上、城墙的砖缝间……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它的身影。</h3> <h3> 远望,飞蛾山的山脊,游走的长蛇。</h3> <h3> “龟壳”的表面,那两个残留下来的钻孔如此古老,干嘛用的?因何而成?</h3> <h3> 石上两个深深的钻孔,如果我猜测得不错,应是当年支撑滑翔机弹射装置用的。</h3> <h3> 半步之外,万丈悬崖。生与死,距离之近,只在一念之间。</h3> <h3> 山下的风景好美!跳下去?有点儿想。</h3> <h3> 因为害怕,所以犹豫。因为犹豫,所以回头。</h3><div> 突然发现:世上最胆大者,是那些敢于自杀却又极端自私的人。</div> <h3> 战战兢兢地坐上去,脊背发凉,腿脚发麻,留影一张。</h3><h3> 总有人询问:就你一个人,怎么自拍的呢?</h3><div> 科普一下小常识:手机“摄像”的“设置”里,点击“延迟拍摄”,选择“语音拍摄”。然后将手机摆放于合适的位置,在合适的时刻大喊一声:“拍摄”。行了!就这么简单!</div> <h3> 山脚下,左前方:兰海高速、东阳互通、兰渝铁路……</h3> <h3> 黄昏了,我极不情愿地从“乌龟壳”上下来,走出“山门”,朝着牛角庙(另文专述)的方向进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