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第六天随笔:讲座培训之《美术课堂教学探讨》

蒋老师

点击上方“关注”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受生活的温度 记录美好的瞬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2018年5月19日,是我“国培”生活的第六天。今天上午是由张焕玉老师带来的名为《美术课堂教学探讨》的讲座。</h3> <h3>  张焕玉,济南市教学能手,山东省兼职美术教研员,山东省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美术教育专家库专家。多年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工作,撰写《济南市中小学美术教学调查报告》,主持课题《高中生美术鉴赏力的培养研究》等,《现代绘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考》等文章在国家、省级重点教育刊物上发表。</h3><div><br></div> <h3>  张老师以引用一位山西大同美术教研员的话为开题,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给老师们提出八条教学建议。</h3> <h3>  接着,张老师就课堂教学具体展开进行了讲解。</h3> <h3>  在教学环节的讲授中重点讲解了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h3> <h3>  本次讲座,张老师讲到的课堂生成引起了我的反思。</h3> <h3> 在学习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我们不要怕学生在尝试中出错误。胡适在《尝试集》中写道:尝试成功自古无。他强调只有尝试才能走向成功,对我们的教学具有积极意义。这些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要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h3><h3>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h3> <h3>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作为课堂组织者,应该努力营造氛围,优化学生动态生成的学习进程。</h3> <h3>  下午李民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名为《美术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的讲座。</h3> <h3>  李老师讲到: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学科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从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抓“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到倡导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三大历史阶段。</h3> <h3>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h3><h3> 小学美术教育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呢?结合我以前的这方面培训我在这里浅谈一二。<br></h3> <h3>  一、在美术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渔猎”知识技能。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员、倾听者、观察员,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一言堂”堂主。教师“一言堂”,学生必然“单独听”,如果教师形式上“退二线”,那么学生就会实质上“冲前线”。</h3> <h3>  二、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h3><div> 当你把学校教的具体知识点都忘了,但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能运用所学,想到如何应对,这就是核心素养,就是学科知识技能的迁移和运用。</div><div> 美术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利用真实情境和教育契机去设计教学活动。</div> <h3>  三、善用更广泛的美育契机和资源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h3><h3> 美术与校园生活联系密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布置“会说话的墙壁”,在地面上绘制有趣的井盖。在学校空旷处开辟“生长的空间”,让学生去种植、去欣赏、去观察、去描绘叠石绿竹、青草嫩苗。在班级走廊上规划专门版面展示学生近期的艺术小品,习作练习。</h3><h3> 一次次的校园小规模改造活动后,学校原本肃静、冷峻的建筑变得有温度了,当然也变得更美了。学生参与到了这一系列的审美、创美活动中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也会更加自信的参与到今后的艺术创作活动中。</h3> <h3>  尹少淳先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双基时代”的美术教育是内燃机车,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老师就是那烟熏火燎、负重前进的内燃机头,而“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是高铁列车,列车组内的每一节车厢(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动力源,这样才能跑出每小时350公里的超级速度。适逢教改进入深水区,身为美术教师,启动好、后续跟进好、研发好、保养好这列高速学习列车任重道远,我将继续兢兢业业,继续学无止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