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陶行

凉风

安陶,是指产于安富镇的陶器。它的产地荣昌安富镇,距我自小生活的兵工厂只有十几公里,所以早有耳闻。但也许正是因为离得太近反而不太在意,即使几次从安富镇经过,却从未想过停下来去看一看。 <div>  这次,因为准备为参加了益民乡亲聚会活动的乡亲们定制纪念品,作为荣昌特产之一的安陶成为大家心仪的备选,于是筹备组几位成员决定去安陶产地实地考察一次。临行前做功课,上网认真了解了一下安陶的历史及现状,这才发现安陶历史悠久,名声在外,自己竟是完全漠视了身边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div><div> 安陶也称荣昌陶,兴起于汉代,鼎盛于明清时期。“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流传百年的民谣,真实全面的反映了古时安陶的生产盛况。安陶具有“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特点,与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江苏宜兴紫砂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其制作技艺于201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iv><div> 安陶之所以名列四大名陶,与这里出产得天独厚的泥料分不开。全国仅荣昌安富镇出产红泥和白泥,是最佳的陶瓷原料,其质细色正,可塑性强,烧结性能好,烧制的安陶清脆悦耳,体形秀丽精巧,釉质光润,享有“泥精”之美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这里开始成批生产日用陶,在器物上采用色釉和刻花方式,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客商前来,一时间安富场镇陶货丰盈,人流如注。那遍地是陶的景致恰如一首民谣所唱的那样:" 安富镇,五里长,泥精壶壶排成行。 " </div><div>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陶一度没落,近年来,为保留传承厚重的安陶文化,荣昌区投资上千万元人民币,建起国家3A级景区“荣昌陶博物馆”。总占地近1万平方米,馆内收藏有自宋代以来的历代藏品近3000件,均系各个时期安陶的代表作品。 </div><div> 清早从重庆主城出发,两小时后来到位于荣昌安富镇的荣昌陶博物馆,经一位在荣昌区政府工作的热心厂子弟引荐,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业内人士胡总,他带我们参观了馆中的展品,并从专业角度,结合我们的需求,诚恳细致地为我们做了介绍和推荐。我们也由此增加了一些陶制品方面的知识,了解到选择陶器,除了造型和工艺,很重要的一点是泥料的成分是否安全环保。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市场上大量价格低廉的陶器实际上在泥料中掺入了大量化工原料——玻璃水,制成的陶器虽富有光泽,但对人体是有害的,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鉴别。 </div><div> 博物馆内展品琳琅满目,我们结合自身需求及资金情况,选择了一个造型古朴简洁,标价380元/只的陶杯。我们向胡总详细陈述了这次活动的历程和意义,希望能够在质量和价格方面,给予益民乡亲最大的支持。几番磋商后,胡总感动于我们益民人对国家军工事业的付出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因为我们定货数量较大,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荣昌陶器,最终以最低出厂价格80元/只,和我们签下了定单。并保证使用纯粹的不添加任何化工产品的优质泥料。此行任务完成,告别了胡总,走出博物馆,回身望去,“荣昌陶博物馆”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由从心底涌出一份骄傲和自豪。 </div><div> 夕阳西下,我们又要告别荣昌,踏上归途了。再见了荣昌,再见了安陶!一路上,不由的回味起2017那一场盛会的点点滴滴,思绪万千……也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某一个云淡风轻的清晨或傍晚,轻轻捧起这只陶杯,慢慢回想这段经历,闻袅袅茶香,品益民岁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