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下海庙

jizunde

<h3>  事物总是有正反两面,比如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那么上海呢?有没有下海这个地方?很多上海宁大概连想也没想过。伟人毛泽东以其独特的思维想到过这个问题,他在1955年视察上海时曾问过陪同人员,既然有上海,有没有下海?陪同人员全体语塞。他自己回答,有。事实上的确有。现在虹口区的下海庙,就是当年下海的所在地。上海这块土地本身就是冲击平原,由长江夹带的泥沙淤积而成。为了疏通长江支流吴淞江(现在叫黄浦江),宋朝在吴淞江两边挖了不少河道,那时这样的小河道叫浦,一共挖了18个浦,其中有两条,在上游南岸的叫上海浦,就在它相隔五里的下游北岸,也疏通一条河道,叫下海浦。而下海浦地处长江船只入海处,渔民出海打渔为了祈求平安,在乾隆年间修了"夏海庙",又叫"义王庙",吴语"夏"与"下"同音,又是地处下海浦,老百姓干脆叫它"下海庙"。现在的东大名路商丘路一带当时都是渔村,渔民们篮里放着香烛,提篮过桥来进庙拜佛,所以这一带就叫做"提篮桥"。当年的下海浦后来已经淤塞,几经变革,现在成了"海门路"。打开上海地图便可看到,提篮桥的南面,面临黄浦江。</h3><h3>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起过下海庙,一直想去看看。初夏时节的一天下午,骤雨初歇,天气阴沉。怀着好奇,乘上地铁12号线,到提篮桥站,左手拐弯,下海庙就在眼前。</h3> <h3>进得门来,五元钱香火钱,给你三支清香。也有不少人请了一大束香。</h3> <h3>进山门首先看到的是前殿"天王殿"。上书"下海庙"。里面供奉弥勒佛,背后是韦陀,两边是四大天王。殿内不照相,亵渎神明可不好啦。</h3> <h3>门旁两副对联</h3><h3>上联:放眼遥望浦江随处可通浦江都是功德水</h3><h3>下联:举头瞻仰弥勒有容乃大弥勒常拥吉祥云</h3><h3><br /></h3><h3>上联:风云万色下海庙二百年来秀甲沪东座邻黄歇浦</h3><h3>下联:贝叶三乘弥勒佛一布袋里灵佑民间门对百姓家</h3><h3><br /></h3><h3>这两副对联都很好地把禅意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h3><h3><br /></h3><h3>贝叶,贝多树的叶子,古代印度人用它代替纸来写佛经。黄歇浦,黄浦江的别称。相传战国春申君黄歇疏凿此浦而得名。三乘(chéng),泛指佛法。</h3> <h3>大约是天气关系,来庙里礼佛的人并不多,可是也不少。要等没人的时候拍一张天王殿的外景都很困难,香客一直不断,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也不为过。可以想见,节假日或天气晴好,香客一定不少。</h3> <h3>这是桃园三结义的节奏啊。可是中间是位女士。</h3> <h3>天王殿的背面。</h3> <h3>后面是大雄宝殿,佛相庄严。中间供奉的是释伽牟尼及二弟子。两边是十八罗汉。后面是文殊普贤。中间背面是观音。</h3> <h3>大雄宝殿前的一副对联,我把它排在一起便于欣赏。此中禅意,各人见仁见智了。</h3> <h3>大雄宝殿的背面的匾额。</h3> <h3>天王殿的两侧偏殿分别是观音殿和地藏王殿。</h3> <h3>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开阔地带,两旁分别有两排神殿,一边是千手观音殿、药师殿、关公殿,另一边是妈祖殿、财神殿、城隍殿。城隍殿里供奉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两旁分别是眼睛菩萨和陆家庙菩萨。这一位陆家庙菩萨不知是何方神圣,有幸和城隍老爷一起享受香火。中国人信奉&quot;拿来主义&quot;,只要对我有用,都要跪拜,管它佛教道教。各路大神都齐了,就差文昌帝君。</h3> <h3>门廊上三根柱子分别挂着对联。仔细一看原来是面对面两两相对。一共三副对联。我把它摘取下来排成对联模样,还是有些警世作用。</h3> <h3>下海庙是上海最大的尼姑庵,尼姑庵正式语言是"佛教尼众学修道场"。庙里的佛事很活跃,这一年的计划全部排出来了。</h3> <h3>尼姑庵往往会引起我们很多联想,比如沪剧《庵堂相会》、评弹《玉蜻蜓·庵堂认母》等,可是这里什么也没有,只看到一个可爱的小朋友。</h3> <h3>读佛经也要从娃娃抓起,不过经书拿倒了。</h3> <h3>庙里面的围墙跟素斋馆相通。</h3> <h3>下午三点,里面的食客不多。</h3> <h3>双菇面,20元。价钱不算便宜,味道还可以。</h3> <h3>离开下海庙的时候,发现天空不知何时又下起细雨来了。出得庙门,不禁又回眸凝视了一下这座差点被人遗忘的下海庙。她朴素又不失庄重,矜持又不失真诚,好像一位洗尽铅华的女人,低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以往的经历,那曾经一度辉煌而又曲折的历史。烟雨朦胧中,那段历史似乎又增添了些许神秘感,它连接着上海滩数百年的风云变幻,也牵动着这块土地上芸芸众生的柔情和壮志。不知怎的,脑海里浮起唐人的诗句,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