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跑步即人生,这句话几乎被说滥了。于普通跑者而言,跑场出彩或不满意的马拉松都可引发一些关于人生的感叹。然而感叹毕竟太私人太情绪,所以我的波马赛记只是对于那个过程的尽量还原,聊作未来回想的凭据。)</h3> <h3>波马赛前最后寄来的参赛资料,出发前几天才收到。不知是邮局缓慢还是波马组织者十分淡定,每次寄什么东西,都是早早收到电邮通知,然后信件姗姗来迟。</h3> <h3>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心思,始于15年。当年五月家门口的马拉松,3:25:07完赛,七秒之差,未能达标。次年五月雄心勃勃,又不巧赶上大热天,又反而以三分钟之差再次失利。2017年,比赛天气也是偏热,但这次准备充分,全程配速控制十分满意,最后几公里掉速很少,终于心想事成,以3:21:16完赛(见下图),比我所属的年龄组波马达标线快3分44秒。</h3><h3><br></h3><h3>按历年实际最慢入选成绩看,我的成绩入选应该十拿九稳了。于是波马报名开放前几个月就订了旅馆机票。谁知这次申请报名的选手成绩普遍提高,有五千名有达标成绩的报名选手被挡在波马门外,而我则以比实际最低入选成绩仅快二十多秒的报名成绩得以入围,现在想想都后怕。</h3><h3><br></h3><h3>(科普一下:各性别年龄组的达标标准不同,男严女宽,少高长低。而决定实际入围以个人报名成绩与所属组别达标线差距为准。所以会有绝对成绩慢的中年大叔入围而速度更快的青年才俊被拒绝)</h3><h3><br></h3><h3>虽然是以近乎末班车入围,但入围之后参赛号码和出发排位则以绝对成绩为准,所以我的排位为三万参赛者中的的第12134位,勉强前百分之四十。</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月十三日 旅途和Expo</b></div> <h3>四月十三日周五(也没觉得这个日子有什么不对啊)中午的航班,早早就醒了,晴朗的清晨慢跑了几公里,收拾好行李,奔向阴晴未知的波士顿。</h3> <h3>去华盛顿的直航航班登机口旁,紧接着就是去波士顿的直航航班,安检格外严格,还有几位旅客在登机口被要求再次单独检查。什么时候泱泱大国能够重新张开心胸迎接四方的访客,而不是在客人家里就摆出万分猜忌的姿态呢?!</h3> <h3>半年多前就订好的座位,十分超值。八个小时后就是波屯。</h3> <h3>飞近格陵兰岛附近,丹麦王国领土</h3> <h3>飞机✈️上还是忍不住要了一瓶啤酒🍺, mikkeller为北欧航空特制的IPA,有乘坐北欧航空的朋友一定试试。其它餐点乏善可陈。看了近来颇为叫好的电影“水形物语”,发现并不是自己的所好。手头无数的工作,完全没有心思处理,用机上的WIFI看看天气预报,打打盹,回了几个邮件,基本就到了。</h3> <h3>波士"屯"的机场颇为狭小,可是仍然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出机场。通关的柜台数目相对于人流是太少了。名目繁多的入境通道似乎加剧了旅客选择排哪个队的困惑。近几年年年来美公干,曾经客居五载的地方渐渐变成另一个出差目的地而已,也许只是我记忆一如我的年龄在渐渐老去吧!当然见到朋友和熟人还是一如继往的亲切。</h3><h3><br></h3><h3>(图为机场附近凯悦酒店房间窗外)。</h3> <h3>行前为防入境耽搁,在机场hyatt regency酒店预订了一晚,明天再去波马起点附近的同学家。</h3> <h3>到达酒店,发觉时间尚早,改变计划,入住后即坐水上的士🚕直奔港湾对面的expo取号码。号码拿到,依例在波马路线图前留影,可惜还未穿上发的跑衫。</h3> <h3><font color="#010101">出门在外,实在难以讲究,美国东东充饥。大概不符合大赛前的膳食要求吧。</font></h3> <h3>Expo归来,依旧搭水上的士🚕回酒店。港湾的宁静,仿佛是大洋对岸的那个地方。</h3> <h3>在船上回望波士顿市中心,梦幻的夕阳,而明后天将完全是另一样的景象。人,终归被老天操纵啊!</h3> <h3>选手包里的物品。号码布据称质量非常好,雨💦打不湿,风💨吹不烂,而恰恰是它一开赛就给我带来不小的麻烦。</h3> <h3>赛会发的跑衫穿上,还不错。原来预订的中号,以为会小,结果低估美国人民的尺码。好在现场有交换的地方,顺利换成小号,暗自得意一回。橙色的波马纪念运动外套太贵,果断没买,是不是对百年波马有些不敬?</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月十四日 跑游波士顿, 波马起点和终点</b></div> <h3>🌞🌞🌞四月十四日。早上起来,依计划去终点附近看场地,兼参观波士顿市容。这次坐火车🚉蓝线到市中心,一会就到了boston commons, 一个大公园,工人们已开始周一比赛的准备。</h3> <h3>北国春晚,姗姗来迟的一点嫩绿还是让人感动,波屯也不比更北的哥哈好啊</h3> <h3>前面就是boylston街,波马终点🏁,也是2013年爆炸恐袭的地方。</h3> <h3>适逢波马前一天的其它跑步🏃活动在波马终点附近进行,这是中学生们的一英里比赛。与之相近的1500米曾经是我年轻时的最爱,尽管跑得“最成功”的项目是大学时的3000米障碍赛。</h3> <h3>终点附近提前留个影,两天后的正式比赛后大约就没有这么放松了。没想到这个上装也成为比赛的战袍</h3> <h3>终点前的几百米赛道正好对车辆关闭,于是畅快反方向跑几百米。</h3> <h3>沿波马终点附近的赛道逆向慢跑然后右转,过查尔斯河,就来到了河对岸的剑桥镇,虽然不是正宗的剑桥,这儿的Harvard和MIT一点也不比剑桥的剑桥差。匆匆穿过MIT后,继续沿河而跑。</h3> <h3><font color="#010101">☁️☁️☁️从剑桥隔河相望,波士顿上空已经转阴,风也刮起来。气象台的冬天天气警告如期生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跑回波士顿,算是转了个小圈,波士顿城市并不大。</font></h3> <h3>午饭后,近二十年未见的高中同学Jasmine和她家小帅哥来酒店接。到起点小镇Hopkinton起跑线留影。小帅哥刚刚在波士顿参加完一个钢琴大赛。上次见面还是一个冬天在俄亥俄州见到她和碰巧为她室友的我在北京时的一个研究生同学。Jasmine也参加波马,是波士顿犇跑群的名人,麻中三杰之一(麻中,麻省中部也;三杰为三位英文名字首字母为J的马拉松爱好者,这次全部参赛)。晚饭后,讨论波马策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月十五号 哈佛校园和华人欢迎加碳会</b></h3> <h3><font color="#010101">四月十五日。清晨起,温度极低,体感温度已降至零下7摄氏度,出门慢跑五公里,算是赛前保持状态最后一跑。郊区林间小道,似乎风还未起。</font></h3> <h3>❄️❄️❄️早餐后,重返市区参加华人跑友欢迎会。会前匆匆哈佛校园一游,于风雪骤起时在其创校人铜像前留影。排队留影者多为子女升学求运,亦有如我等波马跑者乘机打卡。</h3> <h3>哈佛图书馆前和Jasmine留影</h3> <h3>哈佛游后,赶往参加华人波马欢迎会暨赛前加碳聚餐(碳者,碳水化合物也)。有幸和几位有名的华人跑者同席,包括:美东华人一姐的清华美女,几次破三的加州陈生,及已跑完纽约,东京,芝加哥,和柏林马拉松,并将在明天同跑波马及一星期后收官伦敦从而完成六大马拉松的另一个高手(抱歉,忘记名字了)。</h3><h3><br></h3><h3>高朋满座,讨论的话题主要是天气及如何着衣。其时天气预报已定,:狂风强至每小时50-60公里,并且基本是顶风;大雨包括倾盆大雨☔️;低温,全程温度刚刚零度以上,但风雨中的温度体验比零度还低。风雨中保暖的需要对衣着有很高要求,同时又要透气,难啊!有人决定豁出去穿背心短裤,有人说要外罩雨衣雨披,莫衷一是。</h3><h3><br></h3><h3>带了一箱子的衣服,居然没有轻便透气防雨的外套,我看来只好穿平常的new balance的长袖外装,里面一件短袖跑衫,下身就只能短裤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加碳会后的大合影(图片为犇跑群所有)。</font></h3> <h3>晚饭后Jasmine的先生以啤酒🍺为我壮行,被她警告不可多喝。然后三人又合计穿衣的事,我又动摇要穿一件更宽松可能挡点雨的外衣,被劝阻,因为宽松衣物被淋湿后会带太多的雨水。</h3><h3><br></h3><h3>❄️❄️❄️四月十六日。早早醒来,拉开窗帘,心凉了半截,窗外一片白色,凌晨下雪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月十六号 出发前的三个失误</b></h3> <h3>到了预定出门的时间,雪变成雨夹雪,温度似乎回到零上。咬了牙还是依原计划,穿短衫短裤和不防雨的长袖外套,手套外又套上医用乳胶手套,再加上准备在起跑前扔掉的旧衣服包裹身体。鞋上套上塑料袋尽量在起跑前保持鞋袜干爽。短裤为新买的Nike短裤,对其设计不大满意,但前几次穿过的north face的短裤跑了几家商店都没有货。好在手机📱貌似能在短裤后袋放下,能量胶也有地方放。运动📷就放在外衣口袋。准备就绪,出门去起点。</h3> <h3><font color="#010101">💨💨💨💦💦💦停车场到运动员村的摆渡车上,和波马老将MIT毕业的高云博士坐在一起。他长我十岁,已跑过七次波马,平时训练重质轻量,这次预期3:25,我们决定一块跑。赛后才知道前辈对波马赛道和恶劣天气的把握是炉灰纯青,高啊!</font></h3> <h3>运动员村的大草坪全是泥浆(图片来自网络),狂风呼啸,夹着阵雨。流动厕所前排满长龙,赛前不得不进行的排空步骤艰难完成,然后就是到第二波出发时间,轮到我们从运动员村进起跑区了。</h3> <h3>在高云建议下,我的旧衣服一路穿到起跑区才脱下。</h3> <h3>波马是按报名成绩分批次放运动员入起跑区,寒风中世界各地的马拉松高手大踏步前行至起点,真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h3> <h3>到达起点,多余的衣物脱下,放进志愿者手里的衣物收纳袋后,才发觉四只别针之一不翼而飞,现场也无人有多余的。只好将就,号码布右下角缺一只别针固定,唯有希望三只别针能对付到终点(失误之一)。随身携带的手机在一个塑料袋里包好,放入短裤的后袋里,几只能量胶也塞入身后短裤其它口袋(失误之二),运动相机和运动员村拿的一只能量棒放入上衣口袋。其它补给就指望沿途的官方补给站了。忙中出错,竟然忘记重新调整短裤的松紧带(失误之三)。</h3><h3><br></h3><h3>随着人流,出发了。有些小激动,毕竟是波马啊!但更多的感受是松了口气,因为此刻以后不用再担心赛前的准备,也不必操心天气预报了,硬着头皮往前冲,挨到终点就齐活了。(图为精英选手起跑截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到八公里 乌龙频发</b></h3> <h3>基于赛前跑量和近期十五公里(1:01:31)和半马(1:28:36)测验赛成绩,来波士顿前我的高,中,低目标分别为: 3小时14分,3小时16分,3小时18分。因为天气的变化,起跑的时候实际上心里已经把目标调整在3小时16分和3小时18分之间了,意味着每公里的配速是在四分四十秒左右。一开赛的大下坡,也做好收一些的打算。所以没有任何兴奋地随人流缓缓启动。实际上,前两三公里根本无法跑到应有的速度,因为前后左右都是人,而波马赛道其实是非常狭窄的,就是想快也快不起来。</h3><h3><br></h3><h3>雨很快就把上身的衣服浇了个透湿,风又把透湿的衣服紧紧地贴在前胸和腹部上,其实是相当难受的。当然,这个时候倒并不是觉得特别冷。要命的是短裤里面装着能量胶和手机,好像是随时都可能把短裤拽下来一样。跑动当中也根本没有可能去用套着两层手套的手调整松紧带,所以只好把手机从短裤的后袋里面抠出来,然后又很费劲的把能量胶转移到上衣的口袋里。手机如果放在上衣的口袋里面的话,晃动得太厉害,这样就只好把它拿在手上。这时候短裤下坠的感觉才稍微的消退,可以安心的跑步🏃了。</h3><h3><br></h3><h3>前面四公里基本上是一直以低于预计配速几秒钟的速度缓缓向前,因为人流的密集度并没有丝毫的减退。风雨似乎也更大起来,路上的积水越来越多,记得好几个地方基本上是趟水而过。这样不久,鞋子袜子全湿了。上衣的两个口袋,因为装着能量胶和运动相机显得鼓鼓囊囊的。同时衣服浸湿了之后,里面好像也有了很多水分,跑起来晃动非常大。这时索性把在起点拿的一只能量棒吃掉了,又把一只能量胶从口袋里翻出来拿在手里。</h3><h3><br></h3><h3>第五,六公里总算是没啥干扰,也觉得是需要跑到既定的配速的时候了。于是加速,第五公里因为又是下坡达到4:29,第六公里有意识地收了收,4:35。 第七公里似乎风雨加大,又有点上坡,速度又跌回4:48。第八公里正准备加到既定配速,一阵狂风,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号码布下方唯一的一支别针松散了,风雨时而把整个号码布的下方掀起倒扣在我的胸前,时而像要把整个号码从胸前吹走一样。如果号码被吹走,号码布后面的计时芯片丢失,那么这个波马就白跑了!万般无赖之下,只好在路边停下来,重新固定号码布下方。简单的一个动作,因为手被冻僵了,所以足足花了40多秒钟才把别针重新别在衣服号码上。后面集中精力追赶,第八公里还是以5分13秒的慢速结束!这样跑下去,什么成绩都别想了,希望幺蛾子就此打住。</h3><h3><br></h3><h3>起点的三个错误,已经让波马的开局变得很不顺利,虽然它们的影响远未结束。</h3><h3><br></h3><h3>下图为佳明GPS手表记录的数据: 第一列为公里数,第二列为配速,第四列为海拔升降,第五列为心率数据(几公里后心率数据完全失真)。</h3><h3><br></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到十五公里 平稳降速</b></h3> <h3>接下来的几公里基本上是平路,既没有上坡也没有下坡,只是有一点点小起伏。第九公里和第十公里还基本上能够保持4分37,8秒左右的配速按照既定的计划前进,可是随着风雨的加大,人群也逐渐变得没有那么密集了,这也意味着遮风挡雨的机会也更少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一人面对着顶风和迎面而来的大雨。这时明显感觉到裸露的腿部肌肉变得越来越僵硬了,而上身的寒冷感觉也变得更加强烈了。而配速也不知不觉的地下滑到了4分45秒左右。</h3><h3><br></h3><h3>于是大约在11公里左右吃了第一只能量胶,缓解了下饥饿和寒冷的感觉。波马的水站非常多,而且是分布在赛道两侧,这样在前进的过程当中根本不需要特意的跑到某一侧去取水。实际上因为雨下得非常非常大,雨水顺着脸庞滑到嘴里面,伸伸舌头就能喝了很多水。</h3><h3><br></h3><h3>这段也曾试着重新提高配速到4分38秒左右,可是僵硬的肌肉根本就让腿部变得不怎么听使唤了。心率应该是还维持在比较低的范围内。佳明手表从跑了几公里之后,可能是因为寒冷和雨水的原因,记载已很不准确了。我感觉这段心率应该在140下,低于自己原计划前半程的145的心率均值。这个尴尬的状态也开始让我动摇对这次波马成绩的追求,因为以此配速持续下去,最多是复制去年在哥本哈根马拉松的三小时二十一分的表现。</h3><h3><br></h3><h3>15公里的标志竖在一个湖的附近(Lake Cochituake),这段路风雨交织,路旁边加油的观众印象中也挺少的,跑起来有点凄凉的感觉。</h3><h3><br></h3><h3><br></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六至二十六公里 下调完赛目标</b></h3> <h3>进入这段路就觉得自己的几个目标应该都不可能实现了。天实在是太冷,雨实在是太大,风实在是烈。大概在十六七公里的时候又吃了一只自己带的能量胶,然后在风雨之中撑着向前。</h3><div><br></div><div>在12英里也就是19公里左右的时候,补给站开始提供能量胶,赶紧拿了两个,拽在手里。雨下的一阵紧一阵松,有时候似乎觉得雨要停下来,可以喘息一下的时候,突然又一阵大雨,劈头盖脸的浇下来,又把人全身上下浇个透心凉。</div><div><br></div><div>这时经过了半程的标志,心想只剩下21公里了,怎么样也要挨到最后吧! 不多久, 前面突然传来非常密集的尖叫声,远远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地方的摇旗呐喊声,才回过神来是到了卫斯理女子学院学生组成的“尖叫隧道”。风雨中的女校学生也大都穿得严实,但各种“kiss me” 的牌子还是不少。好几个被大雨浇得透湿的男士还是义无反顾地跑到路边和女校生接吻💋互动,一时间大家似乎鸡血打满向前奔。我也不能免俗,击了一圈掌,算是全程少有的和观众的互动。</div><div><br></div><div>精神的力量终究比不过老天安排的天气。尖叫隧道一过,几个小上坡配速立马回落至4:55左右,而Newton小镇连绵七八公里的坡(包括最后最著名的伤心坡)要到约26公里后才开始。一盘算,果断放弃目标,以安全完赛为上,稳字当头。第二十六公里下坡,压着速度,以4:42完成,接着就要开始爬坡下坡交替了。</div><div><br></div><div>大约这时开始吃了只波马官方的能量胶,为爬坡做准备。天可怜见,从来没试过如此粘稠的糊糊(四周后参加哥本哈根马拉松在高温中又试过它,并没有那么稠,看来跟低温有关),能量干货肯定不少,可是如果不立马喝水,是决计不能全部吞咽下去的。好在波马水站密集,大半杯冰凉的水一下就把嘴里的糊糊给冲下去了。补充一下,我这平时不算太好的胃,每次马拉松都十分争气,各种凉水能量饮料,能量棒能量胶补给频繁,不但不觉得难受而且越吃(喝)越想吃。赛后胃口更好😄 这次美帝的胶虽然太稠,吞下去胃里完全没有异常反应。</div><div><br></div><div>(下图购于波马官方摄影师,地点不详)。</div> <h3>长的是在家里带去的胶,不用水也能服用,短的是波马官方补给的胶,低温中真难下咽</h3> <h3>(youtube截屏)爆冷夺冠的日本"业余"选手川内优辉,大约十八、九公里处</h3> <h3><font color="#010101">(YouTube截屏)雨中的女子精英选手</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十七到三十三公里 坡并没有那么难爬?</b></h3> <h3>Newton镇的坡大约从16英里处(近26公里处)到约21英里处(约34公里)结束,包括四个较为明显的上坡。第四个坡为图中心碎💔标志处,因若干年前在此处的一场惨烈的冠亚军赶超而闻名于世。伤心坡后,基本上就是净下坡(当然,我的感觉有些不同,容后再表),8公里后就是欢庆胜利的终点🏁了。</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几个坡其实单独看都不是太大问题,但经过波马起点的欢乐大下坡后,又经过20多公里的鏖战,经验不足或太过乐观都会导致在此痛苦不堪。</font></h3> <h3>第二十六公里还没结束,第二十七公里尚未开始,让马拉松圈人士闻之变色的Newton镇的坡群正式开始。</h3><div><br></div><div>第一个坡大约一公里长,上升幅度为20多米,这段路配速维持在5分多点,顶风加上坡,的确有点吃力。但心率不快,呼吸并不太急促,所以精力高度集中,心态平稳,感觉比周围的人还稍快一些。下坡时候,也没有随大流着急加速,反而是乘机放松,仅仅比上坡配速快十秒左右。怎样,下一个上坡自己觉得有个缓气的机会。</div><div><br></div><div>如此几回合,似乎就快到著名的三十二三公里处的伤心坡了。</div><div><br></div><div>下图为购买的官方相片,地点不详。猜测为上坡途中,现在看来还是吃力的,并且裸露的皮肤被风雨摧残得僵硬红肿。</div> <h3>图为第二十七至三十三公里上坡下坡的记录。</h3> <h3>伤心坡的威力之于我的发作始于该坡中途。该坡长约700米,爬升三十米,平均坡度百分之四,最大坡度百分之五点五。</h3><h3><br></h3><h3>经历了前面的上上下下,肌肉的僵硬疲劳更甚。这时明显感觉5分左右的配速不容易保持,而且心率上升,需要自己告诫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嘴里念叨着让自己集中精力,力图向内挖掘额外的能量。这时周边走路的人显著多起来。就在快要到坡顶时,右腿由僵硬转为马上要抽筋的感觉。无赖之下,只能停下来,扶着路边栏杆就地拉伸腿部,希望能接着撑住。停留了十来秒钟,继续爬坡,这会明显觉得有点拖着腿向前。好在坡顶终于到达,从三十四公里开始下坡。第三十三公里共计耗时5分32秒,是目前最慢的一公里,伤心坡的威力还是要正视啊!</h3><h3><br></h3><h3><br></h3> <h3>下图(来自网络)的位置貌似接近我抽筋的地点,当然我没有机会蹲下休息。</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后八公里</b></div> <h3>第三十五和三十六公里基本是下坡,加上对还有八公里就到终点的期待,让许多刚才还痛苦不堪的跑者又鲜血复活,大踏步冲下坡而去。</h3><h3><br></h3><h3>而我则小心翼翼,生怕让抽筋的腿变得更严重,控制速度慢慢的随着人流下坡而去。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周围的人基本都比我跑得快。这两公里以刚刚低于五分钟每公里的配速完成。</h3><h3><br></h3><h3>这两公里过后,路稍微有点平缓了, 心想着这个时候把速度保持在五分钟以内,安全完赛,成绩应该是三小时二十多分钟,也不是太难看。 可是双脚居然很神奇地怎么样也不能够跑到五分钟左右的配速了。看着手表无奈地发现,现在自己竟然是在五分半钟开外的配速了,尽管自己感觉心率还是在较低的范围。</h3><h3><br></h3><h3>三十六公里过后,记得拐了个弯,跨过一段铁轨时,脚完全被泡在积水里,又是一阵暴雨袭来,人冻得直哆嗦。拐过弯应该就是beacon街,感觉终于进波士顿了,周围的观众多起来,有些跑者开始准备最后拼一下。我已完全放弃任何目标,只想安全完赛,平安到终点。于是下一公里(第三十八公里)也是五分半多钟的配速,而且感觉这一公里又是个坡。(佳明手表从这直至终点的路线及海拔的记录都乱七八糟的,轨迹偏长。官方的分段成绩应该是26分47秒,约每公里5:21的配速)</h3> <h3>beacon街继续往前,过一会就明显感觉又在上坡,风雨更加猛烈。大约在四十公里的样子,终于爬上横跨90号高速公路的路桥,这段坡的被虐的感觉真比得上伤心坡的痛苦,因为此时体力基本耗尽,身体越来越难产生足够的热量保持体温,加上与之伴随的动作变形,跑效在大幅下降。</h3><h3><br></h3><h3>再往前几百米,终于到了CITGO的大广告牌下(如下图),路上也有标志,告诉跑者还有最后一英里(约1.6公里)的距离。此时跑步方向的右首是芬威棒球场,通常波马时会有波士顿白袜队的比赛,在场的数万棒球迷会为马拉松选手助威。可惜今天的棒球赛因为天气取消了,球场内自然无人为我们加油,而马拉松赛如期举行!we are truely a tough bunch!</h3><h3><br></h3><h3>周围加油的观众多了起来,可是一会路线突然向下,进入一个长长的公路桥下,除了脚步声的回响和跑者的喘息,再无观众的加油声。艰难地从这个隧道跑上街面,于是又回到呐喊助威声中。马上又右拐到Hereford街,助威声已响彻云霄;再左转,就是Boylston大街,几百米之外就是Copley附近的终点🏁。</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图片来自网络)</font></h3> <h3>转入Boylston大街,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场战争终于快结束了,周周的观众在为每一位胜利者欢呼,跑道上每一个选手都是凯旋的勇士,我也是其中之一啊!临近终点,满头的雨水汗水也夹杂着几行泪水。3:30:35的完赛成绩(总排名8126,算是跑过12134的报名成绩排名),虽然远低于赛前目标,可是在其12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天气跑波马的经历,我相信会在将来时时回想。</h3><h3><br></h3><h3>Boylston大街冲刺的选手们(来自网络)</h3> <h3>终点留影,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冻得只哆嗦。但脸上还是发自内心的喜悦😊😊😊</h3> <h3>发张头部特写,highlight下当时的狼狈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赛后折腾记略</b></h3> <h3>波马主办方赛前特别强调一定提前准备好到达终点后离开赛道的计划。特别是大雨低温天气下,如何迅速穿上干衣御寒是个大问题。一般大家都是在市内终点存衣袋,然后坐官方大巴去起点,跑完后在终点取衣袋,换干衣服。由于我住起点附近,衣袋存放成为一个问题。在Jasmine和犇群的安排下,幸运的得以把装着终点要穿衣物的袋子前一天就放到离终点一公里的一家酒店的一个房间里,赛后直接去那洗澡换衣。犹豫了几下,手机还是带在身上,以便联系。房间信息也都存在手机里。</h3><h3><br></h3><h3>一场大风雨中的马拉松,六英寸的手机📱拿在手上跑完全程,真的是个大负担,只能左手右手交替拿着跑。到达终点,官方摄影师拍完完赛照片后,掏出运动相机自己拍几张照片,相机完全浸湿不能用。于是试图用手机拍照,才发现手机在途中被不小心被按到出厂设置,可能是冻僵的手无意多次按到关机键,让用了两年多的手机完全变成一部新手机,所有的APP都没了,两张手机卡主要的一张需要puk code才能激活,微信电邮电话号码簿都不能使用,也意味着集合地点的房间号地址全都不知道,同时也不知道任何此刻有用的电话号码。</h3><h3><br></h3><h3>在终点人山人海中,我打着哆嗦,陷入完全无助的迷茫中。顺着人群往Boston Commons方向走,志愿者递给我一件防寒披风裹在冷湿的身上,稍微有点帮助。拼命定下神来,决定去最近的地铁站,因为隐隐约约记得旅馆离附近的地铁站只有两站地。</h3><h3><br></h3><h3>找到了附近的地铁站,艰难的下到地铁站厅,发现里面人山人海,但好在这时候既没有风也没有雨,人挤着人,身上慢慢的稍微暖和了一点。到了闸口,工作人员指挥大家给参赛人员让路,我得以进入站台并顺利地进入了下一趟列车。在地铁上,有人主动给我让座,很多人都主动地向我表示祝贺。到站后,慢慢挪到出站口,问工作人员去喜来登酒店的方向,被告知因波马关闭街道,这一站无法到达喜来登酒店。需要重新坐回我刚才出发的车站,然后坐另外一趟车到另外一个车站,才有可能到达喜来登酒店!</h3><h3><br></h3><h3>好在地铁对波马参赛人员这一天是免费的,我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又艰难的从站厅慢慢挪到站台坐车又回到刚才出发的车站,然后又上站厅下到站台,等到了我应该坐的那趟车。跑过马拉松的朋友,应该懂得刚跑完马拉松后上下楼梯那份尴尬的奇怪的别扭感觉,我这几番上下的折腾,其实是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完成的。</h3><h3><br></h3><h3>到了我应该下车的车站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找到喜来登酒店呢?因为这个车站貌似和一个很大的商业中心连在一起。这时我发现另外一个穿波马御寒披风的人,也从车站里出来,我猜想他会不会就住在喜来登酒店呢?这个时候也顾不上尴尬,我直接和这个和我年龄相仿的人搭讪,他果然是去喜来登酒店。我们俩于是结伴而行,讨论刚才比赛中的种种痛苦,慢慢挪到了喜来登酒店。漫无目的的在空空荡荡的大厅里面游荡了几圈之后,终于发现了Jasmine和另外两位朋友,这场意外的折腾才告结束。</h3><h3><br></h3><h3><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div><div><br></div><div>波马已过去一个月余。跑完后就想着记个流水账,谁知接连出差,上周日又跑了哥本哈根马拉松,只到今天才在手机上敲完。大部分是在出差的途中完成,包括费城,Blacksburg, 华盛顿,萨拉热窝,日内瓦。</div><div><br></div><div>鸣谢家人支持达成这个心愿!感谢同学Jasmine及家人招待,感谢波士顿犇群朋友,感谢哥村跑友的惦记支持。也感激麻省天气的考验。</div><div><br></div><div>二0一八年五月二十日</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