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我们在路上

文基兵

<h3>  2018年5月18日,濮阳县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申建民带领教师共十一人受邀参加中国教育创新峰会:科技教育与创新素养专题研讨会暨2018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公众科学日活动。</h3> <h3>  上午九点二十许,在会议开幕后,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创新: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的报告。</h3> <h3>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我国大约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伟大目标正需要我们的学生去实现。32年后的他们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李希贵老师也曾言,培养人才要“为40岁做准备”。所以,<font color="#010101">对于教育工作者,做好当下就是面向未来。</font></h3> <h3>  在往年的多次国际测试中,中国学生的知识水平遥遥领先,但学生面对复杂情景时问题解决的相对表现却居于倒数行列。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中国教育面临的最重要最突出的矛盾,教育领域已经陷入学业过剩陷阱。而教育上的问题也是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h3> <h3>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的教育专家从未停止探索。近日,北师大首次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共五个方面。其中,创新成为素养发展的最高级形式。</h3> <h3>  目前,对于创新素养的培养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创新教育独立与国家课程之外,二是认为创新素质是少数特优生的专利。但事实上,创新素养教育比任何一门课程都重要。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落实在学校所有课程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h3> <h3>  同时,创新需要先进文化的滋养。只有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的文化,才能滋养善良、个性和创造性。而新课程的重要使命,就是播撒文化的种子。新课程对造就有思想的学生提供了可能。</h3> <h3>  接着,陕西师范大学的胡卫平教授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及其培养》发表重要讲话。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他认为可以从学生、教师、教育内容、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着手。</h3> <h3>  针对课程建设,要满足三个特点:1.课程是阶梯式,有计划的、系统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3.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由此,胡教授带领团队开发了一套“学思维、学探究、学创新”的教材,形成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我们濮阳县也从去年开始,和胡教授的团队合作,在全县开展了“学思维”教学活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涌现出一批“思维型”教师。</h3> <h3><font color="#010101">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叶文梓院长作了题为《教育创新的深圳探索》的报告。他提出,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却恰恰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认为,创新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成就未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他指出当前教育的三大缺失:缺失童年,缺失个性,缺失生活。目前基于目标的成功教育要向基于价值的幸福教育转变,这将是一场教育生态的转变,延展向教育的各个环节。</font></h3> <h3>  对于课程和素养的关系,他认为二者要有机结合。</h3> <h3>  针对创新教育,叶院长交流了几点经验。</h3> <h3>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构想。未来已来。未来,是创新的今天,是明天的创新。</h3> <h3>  随后,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丁宁宁老师针对《科学与基础教育融合探索》,提出与其让学生崇拜明星,不如崇拜科学家。她把研究院的科普活动总结为教、会、展、赛四项,并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h3> <h3>  上午的圆桌论坛由刘坚教授主持,来自香港培正中学的郑校长,澳门培正中学的陈校长,广州21中的戴校长以及深圳中科实验学校的宋校长关于青少年科学教育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开展了讨论。其中,论坛提出科学教育要把普及全体学生的面,开展跨学科兴趣社团的线,组建学生兴趣小组的点三者有机统一。</h3><h3> </h3> <h3>  香港培正中学郑景亮校长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科技可以改善生活,教育可以改变生命。</h3> <h3>  午饭后,我们参观了中科实验学校相关特色课程,心理梦工厂、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创造力创新实验室、国学实验室、VR体验,并观摩了博士课堂和其他科学+课程。</h3> <h3>  下午会议开始,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罗星凯教授作了题为《科技素养教育:我们的初心在究竟在哪?》的报告。该报告以罗教授几十年的科学教育经历为基础,向我们提出三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初心?如今它是否依然存在?何以才能不忘初心?</h3> <h3><font color="#010101">  罗教授以兴华科教组织的多次科技运动会的经历告诉我们打破常规,突破权威,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才是我们的追求。</font></h3> <h3>  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的甘秋玲女士在《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创新模型》的报告中指出创新素养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她认为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心智基础和能力基础,创新素养是三个要素协同交互作用的结果。</h3> <h3>  接下来,来自全国各地区的九位优秀教师分别交流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虽然发言时间不长,但每位老师对课程的不断开发和探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下午的圆桌论坛题为《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素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由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嵇成中副院长主持,广西师大罗星凯教授、北京教育学院胡玉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白新文、浙江省教研室技术教研员管光海、深圳市南头中学校长陈坚组成。</h3> 下午的讨论异常激烈。罗教授提出,对新入职教师而言,跨界跨学科教学是锻炼教学能力的好选择。胡玉华教授提出,创新素养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要站在高观点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能够迁移、应用。白新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亲社会动机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只有合作才能共赢。管光海指出我国技术教育落后的现状,原因是课程孤立,并提出“无跨界,不创新”的口号。陈坚校长从学科教学出发,提出创新应该贯穿于每个学科每节课的每个教学行为中,并指出跨学科融合,在真实情景中学习。<div>  同时,针对不能再单独开设一门创新课程的看法,各位专家达成一致共识。创新应该是每个老师的责任。</div><div> 最后,嵇教授做总结。我们在教学改变中,要摸清石头再过河,少走岔路。同时,教育改变可以是循序渐进但必须是包涵极广的颠覆性改变。</div> <h3>  紧张又充实的一天结束了,在总结今天的会议记录时,我不禁陷入沉思:科技教育与创新素养的培养确实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事,我们虽然在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发达城市的教育发展也存在差距,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的专业发展,少些借口,多些行动;少些抱怨,多些交流;少些敷衍,多些实干。濮阳县教育发展的新浪潮可能就由我们兴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