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此墨迹为已故著名书法家扬子长先生九旬时所书手迹,现存于南桥画廊</h3><h3><br></h3> <h3></h3><h3>青城描不尽, 客赏意何穷。<br></h3><h3>翠竹窝栖凤, 寒潭卧伏龙。</h3><h3>离堆岚锁峡, 洞口石生风。</h3><h3>晚渡江沙白, 灵岩灯火红。 </h3><h3>竹林飞夜雨, 圣塔响晨钟。</h3><h3>老人村尚在, 不见白头翁。</h3><h3><br></h3><h3>这是清朝灌县第一任县令马玑所写的灌县十大风景诗。<br></h3><h3>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直隶(今河北)进士马玑出任灌县(今都江堰)首任知县,以上是他到任踏遍灌县山山水水后,饱含激情写下的对治下灌县风光的赞美诗。让我们现在开始随着作者的文字描画并结合图片,欣赏灌县(都江堰)的美景吧:</h3><h3><br></h3> <h3>青城描不尽,客赏意何穷。</h3><h3> 第一二句的意思是青城山风光幽秀,名播海内外,其作为道教发祥地、神仙都会、天下第五洞天的中国名山,其美景是永远欣赏不够的。 </h3><h3>青城丈人峰</h3><h3><br></h3> <h3></h3><h3>青城上清宫秋色</h3><h3><br></h3><h3><br></h3> <h3>青城五洞天</h3><h3><br></h3> <h3>青城天然图画</h3> <h3>青城集仙桥</h3> <h3>青城红叶</h3> <h3>青城风光</h3> <h3>雾锁青城</h3> <h3></h3><h3>翠竹窝栖凤</h3><h3>第三句是指玉垒关至二王庙老河街子(松茂古道一段),紧邻岷江边的凤栖窝。试想当年松茂古道商旅繁忙、马铃叮咚,茶马互市的马帮往来不绝。当那些历经艰险、九死一生常年奔波于古驿道上的客商,终于走出岷江峡谷、即将进入成都平原时,突然望见玉垒关前掩映于茂林修竹中有美女出入的凤栖窝时,是何等幸福的心情。 <br></h3> <h3>都江堰全景</h3> <h3>玉垒关</h3><h3><br></h3><h3><br></h3> <h3>凤栖窝</h3><h3><br></h3> <h3>寒潭卧伏龙</h3><h3>第四句指伏龙观下的伏龙潭,幽深而不可测。传说当年李冰治水时,擒孽龙并锁于此深潭中。此处至今为都江堰著名景点之一。 </h3> <h3></h3><h3>伏龙潭<br></h3><h3><br></h3> <h3>伏龙潭夜色</h3> <h3>伏龙潭夜色</h3> <h3>伏龙潭夜色</h3> <h3></h3><h3>离堆岚锁峡</h3><h3>第五句是指宝瓶口,李冰建都江堰凿离堆之处。据说李冰率二郎及众民工花了8年的功夫,采取火烧水浇之法始将这玉垒山尾脉凿通,形成了今天成都平原灌溉渠的总进水口------宝瓶口,它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基础之一。正是这个宝瓶口与鱼嘴、飞沙堰相互呼应和作用,成就了二千多年来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瑾”的天府之国的美誉。每当夏季,由于气候炎热,波涛汹涌吼声如雷,峡口岚气蒸腾,蔚为壮观。 <br></h3> <h3>宝瓶口晚霞</h3> <h3>宝瓶口夜色</h3> <h3>岚汽锁宝瓶</h3> <h3>岚汽锁宝瓶</h3> <h3></h3><h3>洞口石生风</h3><h3>第六句是指灌县城北灵岩寺胜景之一的黑风洞。相传该洞与二王庙相通,每当天气变化欲雨时,常有黑气从洞中飘出,似很神秘。 <br></h3> <h3>灵岩寺黑风洞</h3> <h3>黑风洞附近</h3> <h3>黑风洞附近</h3> <h3></h3><h3> 晚渡江沙白</h3><h3> 第七句是指傍晚时,白沙小河与岷江交汇处的风光。古时此处有一小型渡口,也是松茂古道必经之繁华驿站之一。这里地势较为平坦、山形俊秀。当斜阳照射水面时,波光粼粼、水清沙白,炊烟四起、人喊马嘶,好一幅繁华烟村图画。<br></h3> <h3>此桥应为白沙渡所在位置,松茂古道必经之处</h3> <h3>晚渡江沙白</h3><h3><br></h3> <h3>夕阳下白沙河口乘凉戏水的人们,依稀有点江沙白的感觉</h3> <h3>夕阳下白沙河口乘凉戏水的人们,依稀有点江沙白的感觉</h3> <h3>现在的白沙河口,因为上游修建了白果岗电站,河水改道,在一年的大部分季节,白沙河口水量已经很少了</h3> <h3></h3><h3>灵岩灯火红</h3><h3>第八句是夜晚从灌县城中望灵岩寺灯火闪烁,如见天上的街市。据笔者所知,灵岩寺为晋时印度僧人阿多罗尊者所建,是川西四大禅院之一,古来一直香火鼎盛,据传曾有寺僧数千人。但也有人认为这灯火是山间的流萤所致,这观点笔者并不赞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灵岩寺边上曾是国营灌县煤矿所在地,每当晴朗夜晚,确能从灌县城中东门口、太平街一带看到煤矿灯火闪烁如繁星万点,大概和马玑先生所见的灵岩夜景差不多吧。 <br></h3> <h3>灵岩寺山门</h3> <h3>灵岩寺喜雨坊</h3> <h3>灌县城中远望灵岩寺</h3> <h3>灌县城中远望灵岩寺</h3> <h3>灌县城中远望灵岩寺</h3> <h3></h3><h3>竹林飞夜雨</h3><h3> 第九句的竹林寺实际位置在现在林校植物园及银杏园一带。当然现在清关山腰还有竹林寺,那是所谓的“上竹林寺”,我认为马玑先生所言“飘夜雨”的竹林寺应在林校内。灌县爱下夜雨,在清净的竹林寺里赏雨,在滴滴答答的雨夜里入眠,那是何等的惬意啊!可惜我辈已无福消受了。 </h3> <h3>竹林寺山门</h3> <h3>竹林夕照</h3> <h3>竹林夕照</h3> <h3>圣塔响晨钟</h3><h3>第十句的圣塔应指当时的圣塔寺,即灌县人所称的“大佛寺”。就是今天四川新华彩印厂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该寺还存在,60年代,因国家三线战备建设的需要,就由彩印厂占用了。山门前数人合抱的楠木、香樟树尚存,还依稀可以想象寺院的样子。在幽静的山谷里,每天清晨传来和尚们早课的钟声,真是“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音”。。。。。。 </h3> <h3></h3><h3>1950年代的圣塔寺(大佛寺)山门。</h3><h3> 该图片由已故著名摄影家江明义先生所拍</h3> <h3>现为文轩集团的“御垒豪景酒店”</h3> <h3>老人村尚在,不见白头翁。</h3><h3>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所提到的老人村就是现在的汶川县水磨镇,其风光这里就不多聊了,水磨镇1957年以后才划归汶川县管辖。不过因1949年以前不通公路,古时去水磨镇都是从泰安(就是今天的青城后山)、崇州的街子过去。那里是成都平原到甘孜、小金、大小金川等藏区的另一条古驿道。宋时苏轼曾经青城后山到此地一游,他把水磨镇老人村描绘的象桃花源一般。其基本印象就是到处盛开大如斗的牡丹花,山清水秀的,人们生活舒适,民风淳朴,长寿者很多,故称老人村。也许是刚刚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马玑所见的老人村已没有多少鹤发童颜的老人了,为之一叹。。。。。。 <br></h3> <h3>今天的汶川水磨羌城</h3><h3><br></h3> <h3>今天的汶川水磨羌城</h3> <h3>汶川水磨羌城禅寿牌坊</h3> <h3>水磨于1957年划归汶川县管辖</h3> <h3>水磨于1957年划归汶川县管辖</h3> <h3><br></h3><h3><br></h3><h3> 云卷云舒 文字写于 </h3><h3><br></h3><h3><br></h3><h3> 二O一二年五月十日 ,修改于二0一八年五月十八日夜</h3><h3><br></h3><h3><br></h3><h3>谢谢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