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珠而涯不枯

剑锋

<h3>  夏初的平煤高中,草木形胜,盈芳满园。蝶飞飞,蜂喧喧,晨昏书声相伴;花灼灼, 草萌萌,处处生机盎然。近日来,人们谈论更多的两件事:一是学科教师频频亮相朋友圈,一展学师之风采;二是聚焦课堂,“示范周”名师引领,发力课堂转型。</h3><h3><br></h3><div> 行大道则兴。学校发展之大道莫过于“务本”,即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当下,平煤高中立足于教师发展和课堂教学,就是抓到了治校、兴校的“牛鼻子”。</div><div>示范课上,传经验,谈体会,老凤展翅奋飞疾;学规范,重养成,雏凤清于老凤声。平煤的教坛精英,老中青相融无间,怀瑾握玉,各抱利器。领导、老师们不分学科纷纷走近课堂并在教工群里坦诚发表听课感想,笃学进取,让人感动。和谐校园,呈现出勃勃生机。</div><div><br></div><div> 这次示范课展示活动,既有高一、高二基础年级,也有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年级,既有文科,亦有理科,既有复习课、习题课,也有指导纠错课、新授课,既有赤峰名师、教坛老将,也有初出茅庐、青年新秀,可谓展示全面,异彩纷呈。</div><div><br></div><div> 李镇西校长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平煤高中能有一批这样优秀的教师,实乃幸事。这是我几天来听课后的第一感受。</div><div><br></div><div> 接下来,结合听过的几节示范课和领导、老师的评课、体会,谈一谈我个人的几点感受:</div> <h3>  一、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威·亚历山大)</h3><h3><br></h3><div>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颁布,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部长陈宝生说:“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在全国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为此,将教育改革聚焦到了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课堂。如何实施课堂转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快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无疑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怎样转?示范引领,无疑是条有效途径,尤其我们熟知的身边教师的榜样示范。</div><div><br></div><div> 因此,展示周活动之前,李校长和赵校长就已深入课堂去寻找、去发现、去选择、去策划,为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周的示范课,每一节课我们都能见到李校长、赵校长专注听课的身影,在微信群里都能读到他们中肯的点评、感言,从而影响和激发了全校教师的教研热情。此次活动,对于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div> <h3>李学增老师在上英语示范课</h3> <h3>  二、爱,是最好的教育。(李镇西)</h3><h3><br></h3><div> 著名特级教师王开东说,“好老师的标准只有两条,一是爱学生;二是教学好。”这种评价看似简单,却直指教师内心,直面家长需求。</div><div><br></div><div> 示范展讲的几位老师,都是充满爱心、教学成绩突出的典范,以李学增老师为例,他几十年如一日,爱学生,爱课堂,爱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的,他首先做到,每天坚持早到班级坐在讲台前静候学生的到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爱,才有了几位老师课前备课的全心投入,钻研教材,掌握学情,设计学案,精选练习;才有了课上的心无旁骛,凝心聚神,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激情满怀。我在评价李学增老师的课时说到,要做一个好老师,首先就要关爱学生,让学生喜欢你。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div><div><br></div><div> 五位老师受到学生的喜爱,就是因为他们深爱着学生。</div><div><br></div><div> 有对学生的爱,上课才有激情。李校长在听李学增老师课后感言中写道,“每次听李学增主任的课,便被他的激情所感动,好想跟学生一样一起说出来,一起笑出来;感受着他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太好了,”“真的很不错,”“可以,但换一个词会更好的”,“就有那么一点点小瑕疵”;有一次听课特意数一数课堂发言,提问的人次,班级四十几位学生,一堂课达50余次,让孩子们的大脑始终在高度兴奋中,手、脑、眼、耳、嘴并用;看看这些上课的孩子们,没有无精打采的、睡觉的,那一双双眼睛好明亮,好有光;这样的课课堂效率能低吗?!课堂效果能差吗?!”赵校长评价李学增老师的课时,激动地说:“李老师的课极具吸引力,让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溜号?怎会不高效?”</div><div><br></div><div> 有对学生的爱,才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于伟东老师在评价郭彦超老师的课时,感叹道:“这节课是一节错题重组课,从如何审题、回归教材追根溯源、细判断到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给学生以指导。这里面有郭老师太多的付出,错题一定是平时积累下来的,才能在关键时刻整理成重组卷。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平煤精神’。对于‘题海’,我们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勇敢的面对它,只有老师跳进海里才能让学生上岸,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学生减负并且提高学生的成绩。这节课充分展示了郭老师的个人魅力,既具有亲和力又具有影响力,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爱上一个学科,影响他的一生。”</div><div><br></div><div> 李校长赞叹道:“郭老师是一个有心人,平时对学生错题有记载,通过错题重组去了解学生错题是否真的掌握,并通过错题原因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出错的原因,做的很好!教育需要郭老师这样的有心人。” </div><div><br></div><div> 赵校长说:“保留以前做过的试题,并能从中选出学生错误率高的题进行重组,针对错题重组卷答题情况再找同类型题进行强化,这需要在课下花时间,下功夫。所以成绩来之不易,上一节课不容易,上一节学生受益的好课更难!”</div><div><br></div><div> 有对学生的爱,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学堂”。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教学相长,课堂氛围是和谐的,融洽的。石迎丽老师整堂课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学生读,学生思考,学生表达写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文实践。课后潘彩云老师谈了自己的认识,“老师不霸道,学生才有作为。”许智敏老师说:“课堂的精彩是学生表达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秀场。课堂是孩子们的地盘,优秀的教师敢于做幕后的导演。”</div> <h3>郭彦超老师在上生物示范课</h3> <h3>  三、训育第一要义,须将教师本位之原状,改为学生本位。(经亨颐)</h3><h3><br></h3><div> 著名数学教师孙维刚说,“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如果学生只会因袭老师,历史将会凝滞。人类能有今天的进步,从数学角度看,是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也是许多优秀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促成自己的学生不断超过自己的结果。”“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引导学生把一堂堂课演绎成一场场攻克一座座山头的战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我教学生数学,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孩子们争先恐后,抢在我的前面,想出题目的解法,想出定理的证明,甚至我刚刚写出定理的前提,他们就抢到我的前面,猜想到定理的结论该是什么。”</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 听了五位老师的示范课,他们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李志东老师听了侯丽敏老师的课以后说,侯老师的课“由带领学生复习知识的来龙去脉,反复提醒学生易错点是什么?到布置作业,通过作业反馈,发现学生的易错点和薄弱环节,课上不仅仅解决学生的错题,而且设置一定量的变式训练题在课上解决,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教师课堂上的轻松,是课下的批改作业,选择有针对性的变式题换来的。”</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 赵校长评价王晓颖老师的课时说,“王晓颖老师真正学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成了‘学堂’,把‘学生’真正的身份还给了学生,而不是‘听生’,最难能可贵的是在高三紧张备考的后期,王晓颖仍能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讲解、展示,着实不易,却效果明显。学生质疑(上交问题纸条)--互相讨论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学生展示讲解(生教生、兵练兵)--教师精准点拨(突出关键症结)的教学流程最大程度地把学生推向了课堂的前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聆听者(听还是好的,不听呢?)而是课堂的构建者、参与者。质疑过程是学生对做过题目的反思总结,讨论过程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展示过程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与打磨,点拨过程是学生能力的升华提高。这样的课堂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实现了由低效向高效的跨越。”</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 几位老师的教学真正地做到了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让人欣喜!</div> <h3>  四、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h3><h3><br></h3><div> 孙维刚老师告诫他的学生,“如果老师(或读物)只讲清楚了解法,而没有讲出怎么想出了这个方法,那么,你们听讲(或看书)时,得一定要追!追出其所以然。”这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div><div><br></div><div> 侯丽敏老师的导学案设计、郭彦超老师的错题重组、石迎利老师和王晓颖老师的预习布置检测与学生间的讨论碰撞、李学增老师语法填空对课本及语言点的回归,都很好地对学生的学法及学习习惯、品质的培养进行了积极引导,并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指导。</div> <h3>李校长在专注听课</h3> <h3>老师们聚精会神听课现场</h3> <h3>侯丽敏老师在上数学示范课</h3> <h3> 五、多读书,多思考,让你的“根”更深。(沈德茂)</h3><h3> </h3><div> 当我们走进课堂,当我们用心去欣赏和观察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绝对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宝库。我们在渴望着、追求着一种不仅有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课堂,我们更在期盼着有生命涌动与成长,既有科学理性,更有人文灵性的课堂教学。</div><div><br></div><div> 一张讲桌,几排桌椅,不管配备了粉笔还是电脑,教室而已。一个教师,一群学生,教师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台下面无表情,默默无声,说教而已。</div><div><br></div><div> 没有人会反对,课堂教学必须有激情,但激情从何而来?没有满腹经纶,就不会有“成竹在胸”。所谓的才华横溢,一旦变成了装腔作势,一旦沦为“狐假虎威”,就成为了庸俗,就成为以势压人,即使你使用了最先进的现代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内在的苍白,学生一目了然。 </div><div><br></div><div> 今天的教师,理应有这样的追求,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接悠悠千载,隽永深邃;让我们的课堂宽广起来,探苍穹寰宇,广博渊远;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思维的启迪,问题的迸发,情感的喷涌……</div><div><br></div><div> 教师在课堂上或严谨朴实,或才情横溢,亦张亦弛,学生或聚神凝思,或激情涌动,亦静亦动。</div><div><br></div><div>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div><div><br></div><div> 的确,优秀的教师绝对不仅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更是应该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讲起课来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天地之间皆课程,万事万物信手拈手即教材”,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得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div><div><br></div><div> 我一直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是每一个教师成长与进步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读万卷书”则是最基础的方面,读一本好书,不仅是读书,还可以“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伟人、与一群伟人交流。涤荡胸怀、澄澈心胸、自我持守,呼吸文明之风等等大约都可以在静静的读书中达成。 </div><div><br></div><div> 一位教师如果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关注教育动向,没有广泛阅读,不参与教育研讨,没有深度的教育反思,随遇而安,日复一日,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落伍的教师,成为一位刻板的教师,一位缺乏情趣的教师,一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div><div><br></div><div> 我听了几位老师的示范课,不仅为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所敬佩,更欣赏他们丰厚的学科修养所带给学生的专业引领与熏染。孙维刚老师之所以把数学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就与他有着深厚的哲学修养有关,他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它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div> <h3>&nbsp; 一次活动,五节示范课,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几块石子,搅动了我们平煤教师的心湖,产生的影响超乎我的预料,也许会为我们学校的课堂转型确立一个支点或打开一扇窗。特别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了这样一场教学盛宴,让我们亲切地感受到榜样前行的力量。</h3><h3><br></h3><div> 天苍苍何其高也,地茫茫何其阔也。值风正河清之际, 扬帆当早;处海阔天空之地,振翮宜远。书山难登,莫剪凌云一寸心;学海易渡,须乘破浪万里风。</div><div><br></div><div> 加油,平煤!</div><div> 平煤,加油!</div> <h3>教师听课现场</h3> <h3>教师听课笔记</h3> <h3>王晓颖老师在上政治示范课</h3> <h3>石迎丽老师在上语文示范课</h3> <h3>学生预习过的课本</h3> <h3>教师听课现场</h3> <h3>课后集中评课研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