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言</h3> <h3> 1975年3月,我离开部队,离开了南湾湖,一晃就是43年了。心里一直有个牵挂,这片土地现在长什么样了?当年我们住的营房还在不在?那些纵横交错的沟壑,那些一望无际的水田,旱土,如今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色,我渴望去看看。</h3> <h3> 侄女婿是湖南路桥某项目部负责人,他们在修南益高速公路,驻在草尾镇,离南湾湖只有二十多公里,</h3><h3> 2018年5月15日,我和老伴,内兄,侄女婿一行4人,从长沙出发,自驾游二个来小时,就到达了草尾镇。</h3> <h3>茅草街和草尾是近邻,南益高速公路就在这里跨过沅江。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应运而生,侄女婿既当司机又当向导,带着我们来到工地参观。</h3> <h3>当年,我们去南湾湖,也是经过茅草街,那时没有桥,汽车靠船渡河,要排队几个小时。在我的记忆中,茅草街这条河,有湘江长沙段三倍这么宽,波涛汹涌。如今河道经过改造,没那么宽了,早已建起了过江大桥。</h3> <h3>南益高速,南县至益阳,在茅草街的这座大桥,叫做南洞庭湖大桥,是斜拉索桥,气势如虹,塔高120米,钻入河床150米。我们去的时候,800吨的船吊正在把钢制构件吊上桥面。</h3> <h3>茅草街进入不远就是千山红农场,过了千山红,就到达南湾湖了。自古华山路一条,至今仍然如此。</h3> <h3>这个千山红学生接送点,就设在千山红和南湾湖的交界处。</h3><h3><br /></h3> <h3>很快,就到达了我导航的目标地,这座不起眼的水泥桥,就是南湾湖当年的地标建筑,叫做五七桥。她的名字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那时候毛主席有个五七指示,桥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桥在我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份量和情感,不是因为名字,而是因为它离我们的驻地很近,我经常来这里散步,购物。</h3> <h3>这是修筑在一条主渠道上的水泥桥,我们437团的团机关就驻在这里。我那时在后勤处,除了有个五七商店吸引我们常来光顾外,有时候我们划着小船,从桥下面的洞钻过来,也感觉挺好玩。</h3> <h3>桥和水闸一体,丰水季节,闸门关上,可以排涝,干旱来了,打开闸门,可以引水抗旱,通船。</h3> <h3>高高的闸门架上,有启动重门的电动机,这是湖区重要的基础设施。</h3> <h3>这是一条主干渠道,南湾湖的水,通过它排向大通湖。五七桥就是架设在这条主干渠道上的一座桥,桥上过汽车。43年后的今天,我来到这里,桥还是那个桥,汽车一过,尘土飞扬,这也没有改变,有改变的是车更多了,交通更加繁忙。</h3> <h3>水车小屋静,过了五七桥,我们沿着主渠道上的马路继续前进。在一间小房子面前停了下来。这个房子是一个水闸,主人就是管水闸的,他说,他来南湾湖三十多年了。侄女婿买了他十斤藕尖,十元一斤。</h3> <h3> 我们驱车继续前行,没多久,便看到一个牌坊,写着湖南省军区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据了解,基地过去是师级,后来降到了团级。我等一干人长驱直入,也没见有人阻拦。</h3><h3><br /></h3> <h3> 我们在基地内四处窥探,好多的砖瓦旧房,都是我们当年汗水的结晶,如今人去楼空,荒芜寂寥,落叶满阶红不扫。</h3> <h3>这栋房子似乎住了人,但空空荡荡,毫无生气。</h3> <h3>这里象个小花园,楼台亭阁,绿叶红花,就是不闻人语响。</h3> <h3>这里就是基地的办公楼了,墙上的八一薇章和楼顶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昭示着权力所在。我们走了进去,萧条之间,有一二个人在,攀谈了一气,他们说这里就要交给桂林某部队了,现正等着对方来接收呢!</h3> <h3>墙上贴着这张停止有偿服务的公告,告诉公众,中央军委在2016就发出去了通知,禁止军队搞有偿服务,南湾湖何去何从?又一次到了十字路口。几万亩土地,自己无能力耕种,又不能出租!怎么弄?</h3> <h3> 南湾湖的前世今生</h3><h3>1961年11月25日,最早抵达妮姑湖执行军垦任务的是47军139师,该部的前身,便是曾将南泥湾变为成塞北江南的359旅,这也是后来"妮姑湖"改名为"南湾湖"的原由。</h3><h3> 南湾湖军垦农场(1961) </h3><h3> 南湾湖曾经叫妮姑湖,6.6平方公里荒洲,位于大通湖之中。1961年,围湖造田成为军垦农场,面积达42平方公里,西接千山红农场,东边是四季红与大通湖农场。2000年,益阳农场体制改革,南湾湖军垦农场与大通湖农场、大通湖渔场、北洲子农场、金盆农场、千山红农场一道,撤场建镇设区,成立大通湖区。南湾湖如今还是"湖南省军区农副业基地"。 </h3> <h3> 南湾湖情结</h3><h3>和我一样,很多人对南湾湖魂牵梦萦,在网上搜了一下,留下的文字不少,下面这位46岁的男人,他的父亲应该是个官。</h3><h3>14岁随父离开南湾湖的"海盗","经常梦回南湾湖"。看到旧日师部小学如今在养鸡的照片,这位46岁的男人眼泪都出来了。倘若他看到心中最神圣的"有好电影看,见过许世友"的师部礼堂如今也养着鸡,不知会如何。他怂恿父亲重返南湾湖,老人不敢,"怕承受不住荒凉"。 </h3><h3> 对于今日驻扎在南湾湖的60多位不再需要下地的军人而言,那些荣誉室的故事遥远如尘烟,刚调到南湾湖的新兵们,或许,重装徒步边界线,已是对此最大的敬意了。 </h3><h3> 时间轴 </h3><h3> 1961年11月 47军139师415团、416团(1营、3营) 10余个连队抵达妮姑湖。</h3><h3> 1962年 8月,139师撤走;9月,140师420团接替;1966年又增加了419团。 </h3><h3> 1966年 139师4个团与140师2个团,加上800只民船,1500名民兵,总兵力2万多,围湖造田6万亩。 </h3><h3> 1967年 更名为南湾湖,对外称"南湾湖军垦农场"。 </h3><h3> 1968年 到1970年,共有全国72所大专院校4212名大学生来此锻炼。 </h3><h3> 1969年10月 新组建145师四个团接替。</h3><h3> 1973年 146师两个团由西湖调来南湾湖,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还有七机部的下放干部,大学生共3000多人。</h3><h3> 1974至1975,145,146两个师解散 ,军人离开了南湾湖。基地由师级降为团级,改名"广州军区南湾湖生产基地"。 </h3><h3> 2006年 基地改名为"湖南省军区农副业基地"。尚有60余名战士驻扎。</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h3> <h3>除了上面提到的师部机关养了鸡,还有我们当年耕耘的数万亩水田也不见了,据我的记忆,当年步兵连是800余亩。</h3> <h3>老兵当中,流传着一段有关我们部队的秘密,据传:当年组建145、146师,在中央军委并没有备档,而是"林副统帅"为与党中央对抗准备"划江而治""另立中央"预留的"黑部队"。广州军区总共有5个黑师,两个在这里,另外三个在海南,此事,我曾听新兵连的老班长亲口说过,当然,这是未经考证的,或许也不会有解密之日了。</h3><h3>访问了几个当地员工,他们说,145,146师解散之后,军人全部走了,这片土地并没有交给地方,而是移交给了湖南省军区,军区后勤部派了些人去管理,挂的牌子是农副业生产基地,实际上是全部外包出去了。外包人员把稻田挖成了鱼塘,养大闸蟹,小龙虾。由于租金太高,这些年陆续走了好多,土地就抛荒了。</h3> <h3>继续前行,爬上这条水泥路,就到了大通湖。</h3> <h3>大通湖也成了养殖基地,湖中有些网箱。</h3> <h3>我们在大通湖的大堤上合影。</h3> <h3>看完了大通湖,我们调头又返回了茅草街,在这里吃中饭,然后向沅江市奔去。</h3> <h3>途中,有个厂窖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们去参观了一下。</h3> <h3>二战期间,日本人在益阳厂窖地区杀害了三万多同胞,其中有五千多军人。</h3> <h3>现在这里建起了纪念馆,教育子孙万代,不忘外侮。</h3><h3><br /></h3> <h3>警钟长鸣,</h3> <h3>尔后,我们到达了沅江市,住在天成宾馆,稍事休息后,又去看南洞庭湖湿地。</h3> <h3>这里是著名的芦苇荡</h3> <h3>我们也钻进了芦苇荡中</h3> <h3>迷人的青纱帐</h3> <h3>鱼歌唱晚</h3> <h3> 附记</h3><h3> 步兵第146师 (49军)</h3><h3><br /></h3><h3>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35 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6师</h3><h3> 该师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1948年3月编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为第35师。辽沈战役中在沈阳地区执行外围作战任务,配合友邻部队攻克沈阳。平津战役中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塘沽。三大战役后,参加宜沙战役、衡宝战役、挺进广西等。该师是著名的青树坪战斗的主角。</h3><h3> 1952年10月该师撤消番号,师部改为炮兵第5师师部,所属436团和437团调给海南军区,438团做为补充团入朝参战。</h3><h3>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46师是1969年10月组建,就是我所在的部队。直属广州军区,同时组建的还有145师,湖南省军区独立师,拟恢复陆军第49军建制,由于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组建49军的事停止了,146师的命运也由此划上了休止符号。1976年2月,撤销陆军第146师番号。</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