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岁月依稀数十载,昔日故乡绕梦怀。时光匆匆如逝水,家乡情怀别样浓。</h3><h3><br></h3><h3>我的故乡~石(石肯)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南端,面积约6.3平方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民风纯朴。河涌如网交错,宛然曲伸至每个自然村落,也是过去那个年代的重要交通渠道。乡民们泛舟河上,运货送物、交缴公粮,除了肩挑膀扛,就靠这些河道来运输了。</h3><h3>儿时的故乡一河两岸,河水清可见底,鱼儿优悠穿梭于清澈的河水中,河床上的茜草随着水流摇曳起舞,小伙伴们在水中嬉戏,乡民闲暇时坐在河边的石板凳上聊天,街上是直铺的青石板路,人们穿着木履行走于路上,踢踏踢踏的脚步声清脆而响亮。</h3><h3>走出屋外不远就是田野,春天一片墨绿,夏收时节满目金黄,金灿灿的稻穗在清风吹拂中弯下了腰,仿佛向辛勤的耕作者回报它们丰硕的果实。好一派小桥流水、江南水乡风情美景象。位于东面的东平河道如一条玉带沿绕着石肯乡宛延向前伸展,汇入珠江。</h3><h3>这就是留在我脑海中儿时故乡的印象。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h3><h3><br></h3> <h3>4月16日,与同学一起瞻仰观览座落于直涌三村新建的梁氏大宗祠。</h3><h3>故乡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历史上有名的明朝太师梁储(文康公),宣抚史,伦文叙……等人物。</h3><h3>小时候走在乡间的每条自然村里都可以看到有很多各门姓氏的祠堂、古寺、庙庵等古建筑物,特别是梁氏五岭宗祠,它依仿北京故宫的格式而建造,甚是雄伟壮观。小时候常到祠堂玩耍,进入大堂即有一种肃穆、庄严之感觉。可惜在那个疯狂、动荡的年代未能幸存保留,惨遭拆毁,一座如此有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物从此荡然无存,同期消失的还有各村落众多的古寺、祠堂和庙庵。空余遗憾追忆中。</h3><h3>今天的梁氏大宗祠是易址而建,新宗祠虽远远不及古宗祠的庄严灰宏,雄伟壮观。但也是经过梁氏族裔多年的艰辛努力和慷慨捐资而建成。也算是给老祖宗和后人一个交代吧。</h3> <h3>据史料记载,原“梁氏五岭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历时三十九年后的万历年二十七已亥岁(1599)主体全部建成,又历五年,万历三十三年(1604)历时四十四年建成。</h3><h3>五岭祠的石料牌坊上,横匾刻有“宗开国柱”四字,大门上面为“五岭名家”,祠中供奉一至五世祖公的神位及十六世少辅等对建祠有贡献的族人神位。</h3><h3>梁氏宗祠名为“五岭祠”是为纪念先祖当初从北方跨越五岭来到岭南繁衍生息而取之其名。</h3><h3>“五岭祠”毁于上世纪的1966年文革时期。</h3><h3>注:五岭~</h3><h3>1.越城岭(广西).</h3><h3>2,都庞岭(湖南)。</h3><h3>3,萌渚岭(湘粤桂三省区的自然分界岭、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h3><h3>4,大庚岭(江西)</h3><h3>5。骑田岭(湖南)</h3> <h3>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太师、四朝元老梁氏祖公~梁储(文康公)之像。</h3><div>据史料记载,仅在明朝年间,梁氏先贤就有几位曾在朝廷为官。</div><div>一,梁昉公~天顺一年(1457年),中进士及第三甲第十三名,官任文林郎,云南道监御史,陛奉政大夫,浙江按察使佥事,巡按江西兼督理曹运舟泊。</div><div>二,梁储公~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进士及第戊戌试第一名,传胪二甲第一名,初入翰林庶吉士,后官至宰相,四朝元老,三代皆赠少师大学士。</div><div>三,梁亿公~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中进士及第二甲十二名,官至参议大夫,广西布政兵部主事。</div><div>四,从兴公~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及第三甲第145名,官任湖广景陵县令。</div><div>……</div><div>这是梁氏后人引以为豪的先贤。</div><div><br></div><div><br></div> <h3>欣逢盛世时代喜事多。</h3><h3>近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的到来。石肯社区党委正抓紧筹备庆“七一”暨党建引领石肯刺绣作品评选比赛活动。整个赛事以石肯刺绣为主线,邀请媒体通过拍摄录像,宣传片,展览,比赛等形式,让石肯人向社会展示石肯人的历史和故事,传承石肯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发扬光大。</h3><h3>5月18日上午,媒体宣传单位在石肯梁氏大宗祠广场拍录宣传片。</h3> 石肯刺绣兴盛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当时村中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绣女,她们白天下地干活,利用晚上和空暇时间坐下来专心绣花,一幅幅精美绝伦、活灵活现、雍容华丽,栩栩如生的绣画,在绣女们灵巧的双手绣作下完成。<div>过去的刺绣作品多为被面、枕套、戏服所用,出口海外市场为国家增添外汇收入。</div><div>随着社会经济飞跃发展,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年轻的一代对慢节拍的刺绣行业不感兴趣,广绣这一传统手艺正濒于失传的状态,当年的绣女几乎都步入花甲之年,近年来由于对广绣执着的情结,使许多绣女纷纷重执银针,孜孜不倦地用心绣作,装裱成画,装饰美化居所,馈赠亲友。不再是为生计而绣,只为今天美满幸福的生活添锦绣。</div> <h3>不退的刺绣情结。~参加乡里组织的“传承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拍摄的部分绣娘。</h3><h3>在石肯坊间有一句这样的话:“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是石肯人”。话虽有些夸张,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懂刺绣的人在石肯比比皆是、是很普遍的事情。</h3><h3><br></h3> <h3>广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苏绣、湘绣、蜀绣并列齐名。</h3><h3>相传广绣与黎族织锦同出一源,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文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h3><h3>中国的四大名绣各有特色;</h3><h3>广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h3><h3>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精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特点:平,齐,和,光,顺,匀。</h3><h3>蜀绣~蜀绣又名川秀。特点为针脚平齐,片线光亮,色彩明快,短针细腻,粗细丝线兼用分</h3><h3>色丝缕清楚,针迹柔和,花边边缘针脚齐整。</h3><h3>湘绣~湘绣是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品。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丝织物上绣作图案。层次分明,动物神态生动传神,几可乱真。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等……是欣赏把玩的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妙不可言。</h3><h3>广绣于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h3><h3><br></h3> <h3>这是参加当日拍摄宣传活动的年过花甲、老当益壮的醒狮师傅们的威武雄姿。</h3><h3>石肯素有“五金城”之称,五金工业历史悠久,兴旺发达,产品远销国内及东南亚各地。过去石肯的男子大多数都会参与五金打铁的行业,而更值一提的是故乡的女子,无论是为人之母或是妙龄少女,她们除了下田劳动耕作以外,都掌握着一门精细的刺绣绝活。在经济贫乏的时期里,利用闲暇时间绣花,以增加微薄的收入帮补家庭经济开支。</h3> <h3>为拍好视频摄影师顶着烈日,敬业工作。醒狮师傅们配合默契。,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他们的精神值得敬佩。</h3> <p>当年的绣女,现在应该称绣娘了,青春年少时,我们是好姊妹,好闺蜜。分别几十年再相逢。有说不尽的话语,还少不了来个合照。</p> <p>关于刺绣,有说不完的话题。</p> <p>展厅里,在自己的绣画前留个影。</p> <h3>自从社区有关领导发出号召刺绣比赛倡议后,绣女们纷纷到社区踊跃报名参加。</h3> <h3>“芊芊玉手巧轻柔,六彩交相丝线游。端庄淑静无声语,并蒂鸳鸯绣上留”。</h3><h3>会绣花的女子低眉捻线,恍若云端之仙女,千百种的情思都化作指尖的一缕缕芬芳,每一幅绣作都倾注着她们的心血。</h3><h3>图是石肯绣女在刺绣。</h3> <h3>玉指撕开千丝线,千针万缕画中游。</h3><h3>绣成花枝鲜欲翠,引得彩凤为花来。</h3> <h3>风彩不减当年的美女绣娘</h3> <h3>“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h3><h3>原来这一针一线中,缠绵的是绣者的情怀与依恋。</h3> <p>我的绣画巜花开富贵年年有余》。</p><p> 女人如花绽放,刺绣如诗高雅、美丽,她妖娆于花的世界,缠绕于美感中的触摸,感于劳动中的质感,从流年逝水的季节里缓缓走来,轻轻地低吟浅唱。因为针线穿梭的不是布匹,织进去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更多的是行业,是时尚,是人生,更是人类牵绊的情感,或多或少,或真或诚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我的绣画,规格1.6米x0.7米。</p><p class="ql-block">刺绣的美不是那种表面的繁华,是一种渗入骨髓的妖娆,用针线,用心思去绣,每一针一线都倾注着绣作者的一腔心血。</p> <p class="ql-block">我的绣画~巜国色天香》。</p><p class="ql-block">规格2.2米x0.9米</p><p class="ql-block">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十指春风,飞针走线,留一份春色驻人间。</p> <h3>丝丝缕缕,千般袅绕,象缠绕纠葛的人生,或许每一个绣娘的工艺存在差异,一块画地展现有优劣之差,但每一幅绣画都彰显着她们的用心。</h3> <h3>针作笔来丝作墨,上下穿梭绣图中。</h3><h3>画随玉指添春色,针下展开百花艳。</h3><h3>广绣因你而传承,绣尽人间春色美。</h3><h3>图为石肯乡绣娘在绣画</h3> <h3>精细的手工,娇艳欲滴,亭亭玉立的的瑶池仙子,圆圆的荷叶相影衬,活蹦乱跳的锦鲤,形成一幅美丽的画景。</h3> <h3>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先进,机械化代替了手工操作,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年轻的一代将一些传统手工艺看淡,过去的绣娘老了,广绣的工艺将由谁来传承?出路在何方?</h3> <h3>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故乡的乡村景貌己荡然无存,取代的是现代城市化了,到处高楼林立,经济建设发展迅猛,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h3><h3>衷心祝愿我美丽的故乡越来越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庶。</h3><h3>故乡~你的儿女为你骄傲和自豪!</h3> <p>附:展馆刺绣表演秀</p> <h3>本美篇部分资料来自网络,篇中绣画除本人绣作之外,大部分选自绣女群上传下载,谨此致谢。</h3><h3>若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