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一、定场诗与开篇词<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辽中京遗址》</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名辽塔勘高耸,可问辽人在塔中、</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驹飞过澶渊水,万马横行大定城。</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萧后辉煌当时事,韩丞璀璨后世名。</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梵铃回响犹在耳,百姓君臣俱无踪。</b></h3></b><b> </b></h1><h1><b> 话说2018年的五一节假期陪同家父参观了辽中京遗址,这一首七言八句是老父亲兴致颇高4瓶啤酒后信手拈来。正如彭城张竹坡先生在1695年曾说:自家作文固当平心静气。为了解《游辽中京遗址》中的“大名”、“辽塔”、“大定”、“澶渊”、“萧后”、“韩丞”,特撰写了热河那堆史12之辽中京大明塔考。<br></b><b> 一堆热河屎,乃开一首诗。自2016年后,老张《热河那堆史》相继考证了辽西青龙河、白音哈达山、叶赤铁路、魏塔铁路、承德机场、热河风光、喀喇沁王陵、九反朝阳、热河丧葬、朝阳方言、医巫闾山。无意评功过论是非,只为笑看世间风云。冷眼洞察人世变幻,酒后感慨朝代兴衰。<br></b><b><br></b><b>二、辽中京遗址<br></b><b>1.区位概况简述<br></b><b>辽中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附近,宁城县位于辽冀蒙三省交界处。距离天津460公里(其中高速400公里)</b></h1><h3><br></h3> <h3>图片说明:此图绘制后不久,朝阳到赤峰高速、赤峰到承德高速、承德到朝阳、承德到唐山、承德到秦皇岛高速相继开通运营。</h3> <h3>图片说明:大清一统舆图中的“察罕蘇巴兒漢城”疑为今“辽中京遗址”</h3> <h3>图片说明:民国21年内政部熱河省地图显示“大名城”</h3> <h3><br></h3> <h3>图片说明:日本图书馆藏《清国内蒙古喀喇沁王部鉱業調查》显示“大宁城”</h3> <h3>据《宁城县志》记载,大明(明清时期称大宁城或大名城,俗称大dai明)镇有3个自然村在辽中京古城遗址内,清雍正11年(1733年),城内建辅国公府。</h3> <h3>2.辽中京介绍</h3> <h1><b>根据辽代文献《辽-地理志》中关于辽代都城的记载,辽代都城实行的是五都制,其中有辽上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西京,今山西大同;辽东京,于今辽宁省辽阳市内;辽南京,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外;在加辽中京是辽代时期之重要的五座都城之一。辽中京城始建于辽圣统和二十三年(1007年),建城工程经过一年把主体结构建成,之后为辽代服务115年。据文献记载,在这115年期间辽中京先后更名为大定府、大名卫、大宁路,起名字中“宁”、“名”发音都是明的谐音,人们称之为大明城。正统十四年,辽中京城因战火被弃为废墟城,再无朝代使用,前后沿用近四百年之久。经历了后来朝代更替历史沧桑,辽中京城毁坏的只剩下两侧城垣和遗址内三座辽代佛塔。</b></h1> <h3>辽中京遗址1959年被我国考古学家发现,196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今辽中京遗址附近卫星图</h3> <h1><b>关于辽中京城的记述在宋人陆振《乘轺录》一书中有描述:“契丹国外城高丈余,步东西有廊余步,幅员二十里。南门曰朱夏门,凡二门,门有楼阁。自朱夏门入,街道阔百东西有廊舍约三百间,居民列厘肆庆下。街东西各二坊,坊门相对”。从文字可以看出辽中京城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古都布局形式相似,也分内城外郭。从辽中京城平面图可以看出城墙布局为“回”字形,并分为内外城郭三层。最里面是皇城,其次内城郭,最外面为外城郭。在辽中京城遗址内大部分建筑已毁于战乱,到如今只剩下三座辽代佛塔:大明塔、金小塔、半截塔。</b></h1> <h1><b>三、辽中京大明塔<br></b><b> 感圣寺佛舍利塔,亦曰大明塔、辽中京大塔。此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辽代中京城遗址内东南。高约80余米,密榫式,八角十三级。因塔身涂有白石灰,蒙语又称之为"查干苏布日嘎"(白塔)。它在内蒙古现存佛塔中是最高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辽塔之最。该塔自建成后,经金、元、清等朝多次维修,故如今所见已非原貌,但主干部分是辽代所建当无疑问。</b></h1><h3><br></h3> <h1><b>一般认为,此塔兴建于辽朝中晚期。因无确凿的文字和考古资料,准确时间尚难确定。旧83年在对其进行维修的过程中发现墨书题记“寿昌四年四月初八日”以及其他若干文字资料,但也不能以此断定建塔的准确时间。因为,寿昌四年(1098年),已经是道宗统治末年,政治统治、经济状况都已不佳,客观上已不具备兴建的条件。事实上,从辽道宗当政,该政权便进入了由盛转衰的时期。在辽道宗统治的40余年当中,道宗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崇佛确已达到很深的程度,但兴建这样一座佛塔,最大的可能也是在其执政的早期或中期。那时,有圣、兴二帝盛世的基础,各方面的条件还是许可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兴建于辽道宗以前。宁城县大明塔建于辽代中京城遗址内,规模又是辽塔之最,兰与其所处之地在辽朝政治、经济、文化、佛教等各个领域的地位有密切的联系。(资料来源:那木斯来,何天明编著,内蒙古古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01,第20页)</b></h1> <h1><b>塔在梵文中称作“司徒帕”,在古印度是坟冢的意思,译成汉文后为“窣堵坡”、佛屠、浮屠、方坟、圆冢、灵庙等意义名称,后来统一称为塔。塔的英文pagoda疑为广东话“八角塔”的谐音。<br></b><b>我国高层砖塔的数量很多,其中辽中京城遗址内的大明塔就算一座,为八角形实心密檐式砖塔,具体位于辽中京遗址内城南门——阳德门南偏东空地上,塔高80.22米,绕塔一周为112米。从规模上看,大明塔是继河北省定县(现定州市)料敌塔和陕西省泾阳崇文塔之后的在中国幅员内第三高的塔,也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辽塔中最高的一座。<br></b><b>从塔的结构来看,大明塔与中国大多数古塔一致。中国古塔的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材料和建筑形象的影响。但万变不理其宗,它们基本构造是相同的。一般都有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地宫是中国古塔独有的部分,为埋藏地径和供奉圣物之所。塔基是塔的基础,覆盖在地宫之上,是承托塔身的基座。塔身是塔的主题部分,其建筑形象有楼阁密檐复播高台等多种形式,但就其内部结构只有实心空心之分。塔身的层数一般都是阳性数目,如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大明塔迄今为止并未发现有地宫,是否有地宫还待考古专家进一步发掘考察。但其他方面与中国古塔结构相似。<br></b><b>首先是塔基,大明塔的基座几乎是全塔高度的三分一高,该塔基又分基台和基座两部分,基台呈八角形,基台顶端作收分,收分之后作束腰,束腰柱被做于八角形束腰的每一个转角处,增加了八角塔的立体感,此外在每一面的束腰上又分别做了两个束腰柱,二十四个束腰柱之间刻以大型的“卍”子字,这个字在大量的佛教建筑中可以看到,它在佛教中象征着吉祥如意。束腰之上以三层八角形枋做基座。这部分合起来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b></h1><h3><br></h3> <h1><b>其次是塔身,第一层部分塔身转角柱做以半面六角形倚柱,每两个倚柱之间的塔身上刻有三座佛像,中间为菩萨左右为两个弟子。第一部分塔身以俯莲结束。第二部分塔身就是十三层密檐,第一层密檐出挑与第一部分塔身,以后十二层层层收分,这就是密檐之所在。<br></b><b>最后是高高在上的塔刹部分。塔刹是塔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特殊的部分。塔刹是塔的标志物,是古塔最崇高的部位也是佛教建筑的象征。塔刹本身也是一座小佛塔,而且大明塔的塔刹的形状与大明塔本身十分相似,在十三层密檐之上,又放置了一个微缩的大明塔,微缩的塔基、塔身,不同的是在微缩塔基塔身上是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珠、宝盖、宝瓶组成的独特塔尖。</b></h1><h3><br></h3> <h1><b> 整座大明塔,从塔基到塔刹收分较大,形成了稳定的重心,再加上大明塔本身体量巨大,远远望去犹如一顶大鼎倒扣在地,震慑人心。在整座塔下每面都设有台阶,游人可以等台阶近身大明塔,亲身感受大明塔的工程之浩大、建筑之美妙,仰视造型之壮观、雕刻之精细。<br></b><b> 金小塔是辽中京城内的第二大塔,建于金大定年(1163年),坐落于辽中京城遗址内城郭南门——阳德门外西南方向。根据王曾《行程录》所记载载“城内西南冈上有寺,城南有园圃,宴射之所”,可知在辽中京城内西南方向有寺庙,但如今辽中京城遗址内城内西南方向并没留存寺庙,只有一座金小塔,而我国的佛塔一般健在寺庙内,是先建寺庙后建佛塔。由此可推知金小塔在金大定年建设时是建于寺庙内,具体寺庙是哪座暂且无从考据。</b></h1> <h1><b>金小塔的形制与大明塔基本一样,同为八角形实心密檐砖塔。但它的规模却无法与大明塔相比。塔身全高24米,八角形平面,底座每一边长约为4.12米,周长约33米。而且该塔下部无台基,整座塔是平地而起,只是在最下层有一层2.7米高的基座,与大部分辽代砖塔一样塔身由须弥座承托,但金小塔的须弥座比较简单,由上下个两层枋叠涩而成,中间做束腰。金小塔的每一面束腰上的转角处做束腰柱,每两个束腰柱之间做两个凹回去的椭圆形 “龛”,这个造型与大明塔的束腰之上雕刻 “卍”字做法不同。更独特的是,须弥座之上的第一层塔身,是雕刻精致的伏狮,塔八面,则每一面刻一个 “伏狮”,塔面按伏狮形状雕刻凹面,伏狮在凹面上雕出,显的塔身精致而立体。第二层塔身略有收分,在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刻有佛龛,龛内没有雕刻佛像,剩下的四个面则是精致的浮雕。在往上则是十三层密檐。在第一层密檐与第二层塔身之间有十六个斗拱,每个面转角出各做一个,每个面正中间各做一个,转角处斗拱比面中间的斗拱出挑略大。看上去仿佛是在承托上面的十三层密檐。层层密檐正是密檐塔的精髓所在,上下塔檐收分不大,塔檐与塔檐之间距离相等,层层八角形塔檐向上生长,轮廓线条柔和富有节奏。</b></h1> <h3><b>金小塔的塔刹与大明塔的塔刹一样,也是一座与其本身相似的小佛塔,刹座为须弥座,正南面有小佛龛,最上面是砖雕宝珠和火焰顶。整座金小塔从基座到刹顶收分比较小,也就是塔顶和塔基直径差不多,笔直向上,有玲珑之感。</b><h3><b>辽中京城内第三座佛塔便是半截塔,又名莲花塔,坐落在中京城外城西南门外城墙外。始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但在元二十七年(1209年)武平路(辽中京大定府元代曾为武平路)大地震时倒塌,现存如今只剩下塔基和半截塔身。从仅剩的半截塔可以看出该塔也是八角形实心砖塔。辽代砖塔无非就是楼阁式砖塔、密檐式砖塔两种。楼阁式砖塔的造型是模仿木构楼阁的造型而建造成塔。一般内部设有楼梯,通过楼梯可以到达每一层塔上,从而登塔参观。从外部也可以看到阁楼式的外部塔造型和内部塔结构协调,塔檐与内部分层一致,每一层都有设置塔门塔窗。有的还有平座和栏杆,供人行走。而半截塔为实心,因此排除楼阁式砖塔可能,推测其和大明塔、金小塔一样,为密檐式砖塔。</b></h3><h3><b>从仅剩的半截塔身来看,该塔与前两塔相比,在塔基部分的基台上没有须弥座基座,高高的基台上只做了一层基座仰莲,在往上就是塔身。塔身八面四面佛龛四面浮雕一一间隔。佛龛中原来是有佛像的后来丢失。每一面佛龛两侧有雕有砖云纹。其余四个面则雕刻一些四个小塔。在塔身和第一层塔檐之间也有斗拱装饰,这一点和金小塔相似,但半截塔的斗拱要比金小塔的复杂,而且出挑更多。</b></h3><h3><b>半截塔唯一与其他两座塔不同的是半截塔有地宫。半截塔的地宫门至今没发现在哪个面,但在很早以前,在塔的正南面打开一个洞口,通过这个洞可以进入到地宫中,地宫高宽各约2米。里面并未放置任何东西。大概是由于半截塔本身已废弃,虽然被国家保护起来,但毕竟没有一个完整的塔身,对其进行学术性研究就较少。</b></h3><h3><b>从半截塔塔身可看出,半截塔与金小塔规模形制相似,推测其原貌也十分精致。希望接下来的在对辽中京佛塔进一步考究后能提出有效而可行的修复方案,再现半截塔完整面貌。</b></h3><h3><b> </b></h3><h3><b>辽中京佛塔作为辽代重要的三座佛塔,彰显着中国古代佛塔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精美而稳重的砖塔塔结构为现代超高层建筑的向上发展提供了启示。美轮美奂的塔身雕刻也成为现代艺术所追求与学习借鉴的本源性资料。不论是从美学还是建筑学都处处体现着辽中京佛塔所具有的独特与饱满的艺术价值,值得每一位学者去透过辽中京佛塔观摩中国古代佛塔之伟大成就,思考现代超高层建筑的未来的竖向发展。(资料来源:中国古塔之辽中京佛塔,内蒙古工业大学郭东艳)</b></h3><h3><b>1983 年维修1290 年地震极震区的大明塔时,发现塔身纵向展布较大裂缝4 条(东、东南、西、西北)长约10~20 米。缝宽一般数厘米至十几厘米,局部最宽达20 余厘米(东面3 层塔身) ,横向已贯穿塔身(内部通风)。塔身局部的扭曲错位10 余处(吉与裂缝伴生〉。水平错距最大15 厘米,垂直错距8 厘米。本结构第1 层大檐闭合设置的撩檐树和正心柿有5处咬棒接头处严重拉开.真中3 处拉开17 厘米。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大明塔西北面第13 层塔檐震落.塔顶震歪,个别处发生细小裂缝。</b></h3><h3><br></h3></h3> <h3>塔基(台阶+台基+须弥座)总高24.6m(其中须弥座14.25m);(《辽代历史与考古》,1996) 塔身高10.99m;(《辽中京塔的年代及其结构》,1985) 密檐部分高39m;(《内蒙古宁城大明塔建造年代考》,2012) 塔顶是个小塔,须弥座8.16m,小塔刹2.88m,塔顶共11.04m;(《辽中京塔的年代及其结构》,1985) ——这样算下来通高24.6+10.99+39+11.04=85.63m!?Excuse me? 根据线图和实际目测,重新推算了各部分数据“可能”如下: 21.35(台阶+台基+须弥座)+10.99(塔身)+36.84(密檐)+11.04(塔顶)=80.22米。</h3> <h1><b>四、澶渊之盟与辽中京<br /></b><b>史学界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颇多分歧,翦伯赞、吕振羽、蔡美彪等各自主编的历史教科书中,皆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签订的屈辱妥协的合约。北宋不但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反而向辽支付白银绢匹。2010年"国立"政治大学研究生宋智远在其硕士论文《论"弱国"长期维持和平战略模式-----以北宋澶渊之盟为例》中提及:部分学者认为"澶渊之盟"是一个丧权辱国之不平等条约,存有汉族为中心之思维标准所做出的的评论,若以整个北宋角度观之,"澶渊之盟"应可算是一个"平等条约",其以可接受的代价,不用大动干戈,建立宋为兄辽为弟之两国"外交伦理",维持两国百余年之和平局面,造就经济、文化之盛世,若当时未能创造出此一和谈契机,北宋恐已亡国。<br /></b><b>辽代墓志直书两国通和之事,弥足珍贵,除《王说墓志》外,在《韩椅墓志》上亦见:"赵宋氏致币结欢,歃牲修睦。"。亦指澶渊之盟签订的第二年,即宋景德二年,辽统和二十三年(1005)冬十月,宋朝送来结盟后的第一次岁币之事。《辽史•圣宗纪》统和二十三年:"十一月戊申,上遗太保合住,颁给使韩椅,太后遗太师盆奴政事舍人高正使宋贺正旦。"据《韩椅墓志》所记,韩椅当时曾出使北宋,此正与墓志所记"以公充贺正之副"相符。在澶渊之盟之前,外国使节臣出使首都上京;澶渊之盟之后,由辽宋两国外交使臣增多,北宋使臣前往地处漠北寒冷的上京多有不便;当时辽朝正是萧太后摄政,即用北宋朝贡的岁币,在上京以南约225公里的奚玉牙帐之地建立新都,因地处上京、东京、南京之间,故名中京。据《辽史•地理志》记载:"中京大定府,统和二十四年,五帐院进故奚玉牙帐地,二十五年城之,实以汉户,号日中京府大定。"据《王说墓志》记载,王说:"奉宣为板筑都部署,宣差中京大内都部署……建彼皇都,营筑劳神,板图任重。"可知当时王说奉皇帝之命主持新都中京的营建事宜。王说所任板筑都部署一职,属于辽朝土木工程建筑管理类职官之一,主要负责监管京都宫殿建筑的土木营造等事务。《辽史•百官志》不载,仅见诸辽代石刻文字资料。如《辽史》有传的康默记,就以板筑使之职负责营建皇都上京。据《辽史》记载,统和二十五年(1007)正月"建中京",统和二十六年(1008)五月"遣使贺中京成"。同年十月"幸中京"。统和二十七年(1009)四月,"驻跸中京营建宫室"。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历三年之久才最后完成,主要用的就是北宋每年的岁币。王说主持的是中京第一年的土木建筑工程,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墓志所记:"大内既成,宏基已就。功名未显,疾病俄萦……去统和二十五年七月三日壬口时,薨于中京,享年五十有七。"可知工程甫峻,即死于任上。<br /></b><b>有关辽中京建成后,辽国首都是否由上京迁都中京,即辽中京是辽国中晚期首都的</b><b>问题,学术界曾经有过争论,长期以来未有定论。多数学者如谭其骧、景爱、葛剑雄等先生认为辽中京为辽后期首都;林荣贵先生认为辽中京不是辽后期首都,笔者认为,辽中京应该是辽国中晚期事实上的首都。辽国晚期并未迁都中京,上京、中京并为辽国首都,即两京制。王说墓志明确记载王说:"建彼皇都,营筑劳神,板图任重。"皇都即是首都,与辽太祖神册三年(918)"癸刻,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板筑使"的皇都首都上京是相同的,皆指首都而言。另据《冯从顺墓志》记载,冯从顺降辽后,深得圣宗皇帝信任,"出则守宫闱,盛帑藏。割繁剧于两京"船。此两京应指辽上京与中京而言,是上京与中京并为辽国首都的文字证据。再据《皇弟秦越国妃萧氏墓志》记载:"嗣发春,始封秦国妃,会咸雍改元,文武百寮上尊号,行大礼于中都。上受徽册,庆浃中外,遂进封秦越,盖从皇帝所封之国也。"此正与《辽史•道宗本纪》成雍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文武百僚加上尊号日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广智总仁睿孝天枯皇帝,改元,大赦"记载相合30。但《辽史》失载道宗皇帝受徽册的具体地点是在中都,即辽中京。皇帝改元上尊号,行大礼,受徽册,庆浃中外,当然应当在首都举行,这是辽中京为中晚期首都的有力证明。(资料来源: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编,辽金历史与考古 第6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5.12,第339页)</b><br /></h1><h3><br /></h3> <h1><b></b><b>五、韩丞与萧后<br /></b><b><br /></b><b> 韩德让( 941-1011),韩匡嗣次子,《辽史》称他"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是玉田韩氏家族中成就卓著者。早年事景宗,官东头供奉官、枢密院通事、上京皇城使。后代父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事,所在谨饬、有能声。又代父为南京留守。乾亨元年(979),高梁河之役,宋军围城,德让亲自登城"日夜守御","安人心,捍城池",与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知三司使刘弘等俱受诏书褒奖④。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乾亨三年,为南院枢密使。(资料来源: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中国通史 12 第七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第1043页)<br /></b><b> 有一位网友认为:(资料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2409606/)在圣宗时期,韩德让(作为太后萧绰的心腹和情人)达到了权势的高峰。所以他不仅有建都城的理由,更有了执行力,其执行的结果也证明了他的政治远见(当然很可能韩仅是在背后怂恿,萧绰作为帝国实际掌权人能通过建城的方案说明她也是很有远见的)。</b></h1><h3><br /></h3> <h1><b>如果站在韩德让这类汉族权臣的视角,新建一个都城级别的大城市的理由就比较说得通了:<br></b><b>1)首先,作为汉人,特别是那些祖上是中原贵族,成长于城市文明的汉人,先天比较懂得大都会城市对于国家的价值。当时的契丹统治的疆域已经很大,但与其“大国气象”相称的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br></b><b>2)其次,原有的首都上京,作为太祖阿保机一手创建的城市,盘踞其中的肯定是各大契丹部落贵族势力,汉人势力要想在政坛上崛起并巩固,另起山头是个很好的主意。<br></b><b>3)再次,已有的其他京,东京位置太偏远,南京太靠近中原而远离游牧地,要选个既不远离契丹游牧龙兴之地,又不太靠近中原的地方,那么上、东、南三京交汇的中点是个不错的选择。<br></b><b>4)最后,把澶渊之盟得来的财政收入用来大兴土木,而不是被各大部落贵族瓜分并任其挥霍,这样既以国家名义花得名正言顺,又能藉此把持政府财政预算支出。钱花出去后,得到了个都城,发展了贸易,彰显了文明,好处结果也是看得见摸得着,这一箭可谓箭了一个排的雕。<br></b><b><br></b><b>六、后契丹时代的辽中京衰败史<br></b><b><br></b><b>1122年金攻破中京,天祚帝出逃,辽正式灭亡。至此中京也结束了作为一代都城雄霸东北亚的历史。<br></b><b>金初占领辽中京后,仍称中京大定府,并将这里作为女真人剿灭辽朝残余势力的统治中心加以利用。<br></b><b>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将首都从上京会宁府迁到原本辽、金两朝的南京幽州,改名中都大兴府,原中京大定府就改成了北京大定府,设留守司、转运司、警巡院;1211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的第六年,木华梨率领蒙古军围攻北京大定府,女真统帅寅答虎举城投降。元初称北京路总管府,后改为大宁路、1288年改称武平路,1292年又复称大宁路,路址就设在辽中京的位置。元初的北京路是元大都连接漠北、漠南,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br></b><b>明初,设大宁都指挥使司,后改北平行都指挥使司,1387年设大宁卫。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十七子朱权为宁王,进驻大宁城,镇守北防,建有宁王府,又名紫金城。<br></b><b>1399年,朱氏家族内乱,燕王朱棣亲征大宁,挟持宁王南归去夺取惠帝政权,走时将大宁城一烧了之。永乐初年,朱棣将大宁之地赐给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大宁城从此衰落。<br></b><b>清雍正年间,始垦为农田。当1754年乾隆东巡谒祖,途经大宁时,这座辽代中京城、金代北京路、元代大宁路、明代宁王府,已成断壁残垣蔓草菁的荒芜之地了。<br></b><b>2018年4月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文物局说,为加强对辽中京遗址的保护,宁城县对该遗址古城墙重点地段实施了保护性围封,并计划在围封土地上栽植观赏类花草,给古城墙镶上“花边儿”。<br></b><b>六、关于辽中京的诗词歌赋<br></b><b><br></b><b>游中京镇国寺<br></b><b>苏颂(1020年—1101年)<br></b><b>塔庙奚山麓,乘轺偶共登。<br></b><b> 青松如拱揖,栋宇欲骞腾。<br></b><b> 夷礼多依佛,居人亦贵僧。<br></b><b> 纵观无限意,纪述恨无能。<br></b><b><br></b><b>大宁城览古<br></b><b>乾隆【甲戍】<br></b><b> 断戍頺垣蔓草青,秋风立马一延停<br></b><b>侍臣不识凭临意,只道初番过大宁<br></b><b> 金元遗迹感荆凡,祗有羣山绕碧巉<br></b><b>慨古心还惕殷鉴,遐荒贴服在和諴<br></b><b> 明祖当年亦甚英,逺临絶域建三城<br></b><b>岂知土木百年未,介弟居然摄北京<br></b><b> 蹑后燕师虑患深,魏卭会饮早成擒<br></b><b>南中燕雀真堪笑,方建臯门及正心<br></b><b> </b></h1><h3><br></h3> <h1><font color="#ed2308"><b>辽中京赋<br></b><b><br></b><b> 2018.5.9<br></b><b> 5月3日,与然儿同游辽中京大定府(现宁城县大明镇),感慨系之,故赋一篇。<br></b><b><br></b><b> 老河北沿,红山南麓,几堵夯墙残存,一柱砖塔高耸。乌鹊静可听梵铎响,燕子飞而见菩萨坐。老河水长,记载百年历史;大明塔高,遥望千里河山。<br></b><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契丹起,奚族灭;辽国嚣张,宋朝萎靡。澶渊确盟,不只杨家将蒙难;大定建府,更著耶律氏发达。阿保机百年唯一,萧太后一世无双;韩德旺谋政事勤勉,萧天佐炫武功卓著。古来有明君必有贤臣,有英主必致骁将;所以铁骑横行东西,靺鞨与回鹘同朝,鸣镝响震南北,长城并北海共疆。八方来贡,百族宾服。其时辽朝王气,何其雄哉!<br></b><b> </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然风沙进退,草叶青黄。女真兴起日,契丹衰败时;蒙古残忍,辽国懦弱;而至西逃北窜,而至亡族灭种。其能主不再而贤臣不生,贵族奢靡而百姓颓废,诚契丹灭亡之故。惜哉!契丹民族;悲夫!大辽中京。</b></font></h1><h3><br></h3> <h3>附:其他资料图片(自拍或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