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形的孤独

陈雪飞

<h3>码字:陈雪飞</h3><h3>图片:一十老师</h3> <h3><br></h3><div> 翻阅《孤独六讲》时,儿子问我:你看得懂吗?<br></div><div> 我哑然,在儿子的眼里,也许不相信终日忙碌于琐碎的妈妈,也曾有过蘸着孤独写饱满的青春。世事境迁,伦理的牵绊,我们往往只是父母的孩子、丈夫的妻子、儿女的父母、领导的下属、下属的领导、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求同而不存异群体文化的随从者,何处安放丰富而华丽的自我?<br></div><div> 蒋勋从六方面阐释了孤独,掩卷而思,不知是赋予了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以孤独,还是在用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解读孤独。</div> <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一、 情欲孤独</div><div> 也许是因为第一章吧,其实是从多角度谈论了孤独,竹林七贤、秋瑾、鲁迅、儒家、老庄、西方的孤独,还有多部文章的解读,都是解读孤独的圆满,或者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br></div><div> 倒是在“革命孤独”章节里我读到了情欲的孤独,秋瑾的革命或许只是一种激情,而这种激情来源于爱情的惺惺相惜,赠宝剑、卖裘换酒,徐锡麟死了,秋瑾立即起义求死,这样的孤独绚烂而狂野。这也让我想到了三毛和荷西,荷西的离世,三毛的黯然追随,我虽然不认同这是一半找到了另一半,但那孤独中的契合,我想是芸芸众生很少寻觅到的,就如同秋瑾如果不去日本,或许就和丈夫安安稳稳地一辈子。<br></div><div> 既然说华人受儒家影响,对属于“肉体”“情欲”的探讨很少,习惯很崇高地避开肉体情欲,升华成“礼教”,我认为这是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承认礼教的崇高,那由崇高衍生到肉身爱欲,就不会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而纵欲。<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二、 语言孤独</div><div> 网络的盛行,智能手机的无处不在,知乎、豆瓣、抖音……(因为不玩这些,请原谅我知之甚少),无聊到直播自己吃饭聊天的过程,我不知道现在的很多人怎么了?<br></div><div> 语言的本质是语言的孤独,因为承载着思想。<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三、 革命孤独</div><div> 记得儿子小学时,他一位同学的爸爸很不建议孩子背诵古诗词,认为多数是失意才子的哀怨之词,缺乏正能量。而蒋勋认为失败者才是革命者,保持了革命者的孤独美学,没有孤独感就不是革命者。我都不完全认同,赢了政权改革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怀揣梦想激昂斗志的革命?也许文人墨客都欣赏失意者壮志未酬孤独的诗与美!我亦如此!<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四、 暴力孤独</div><div> 今天早晨看到一则新闻:滴滴司机被罚2万自杀,贫穷比我们想象的更令人绝望!<br></div><div> 暴力孤独无所不在,执法没有错,司机的困苦委屈没有错,这是怎样残酷的角色转换?<br></div><div> 人性中的暴力美学表现到游乐场刺激游戏、飙车等无可厚非,儒家对暴力探究极少,正因为否定和规避暴力,注重善的发扬,就忽略了恶的行径,从“不可为”转为“不会去做”,是不是不需要善恶的相对立也可以?这个章节阅读下来,更多的是暴力的美学,而暴力的孤独又是什么呢?<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五、 思维孤独</div><div> 思维孤独才是决定一切的孤独。<br></div><div> 走进“一十”茶书屋,轻柔舒缓的音乐、香气撩人的可颂、倚墙而立的书架、柔和摇曳的烛光、拾阶而上的幽静、清新淡雅的花束、散发冷峻光芒的咖啡机、透过落地窗折射进来的阳光、读书会朋友们的分享,这里的一切,让每一位来访者在思考中徜徉,思维的孤独氤氲开来,弥漫在“一十”的每一个角落。无需刻意,只要静静聆听,便在“无”、“空”、“忘”、“沉淀”中得到“容”、“清明”、“圆满”,甚至“狂喜”,此时思维的孤独一定是得以共鸣。<br></div><div> 喜欢2013年快乐男声唱着《无字歌》的华晨宇,现在的他大概已经不知道孤独是什么了吧!<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六、 伦理孤独</div><div> 对哪吒割肉还父、割肉还母之类的故事只是教科书式的对旧制度反叛的理解,这样的伦理不要也罢。<br></div><div> 伦理道德本身是有弹性的,伦理的束缚才不致妄为。<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虽然我不完全认同作者所有的观点,但从这本书里不仅仅领会了孤独的力量,而且引导我们读懂了很多画作、小说、历史事件,得以美学的探讨,让自己在一张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件文学作品中彻底破碎,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信仰里重整,找回自己的孤独。这也解答了一位年轻朋友的提问: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想就是跟自己在一起。 <br></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